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宗音频 - 一家法餐

有一种“预防针”,打了就能抗贪瞋烦恼之毒

2023.05.09






学净土门的都知道,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他了解众生的心,知道众生心里有什么盘算,他早就看透了,所以他才有“机法两种深信”的解释,先把我们的命门掌握住,把穴道点准,首先解释弥陀本愿就是为这种“亦起烦恼、亦造罪业之凡夫”所发的,相信我们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弥陀救度的对象。


了解这一点,这是先打预防针,到时候起烦恼了,造罪业了,就有了免疫能力。所以,这第一针等于是疫苗,能抗病毒,什么贪瞋烦恼啊,罪恶生死啊,旷劫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啊,这些都事先说过了,把家底兜出来了,说“我了解你的情形,你这样的人称念弥陀名号,乘佛愿力,必定往生”。


我们了解这一点就安心了,以后再出现什么事就不会大惊小怪。因为我们是有漏凡夫,有烦恼漏泄的大窟窿,机深信等于把这个漏洞补上了,“我了解这里有一个陷阱,你是罪业凡夫,有一个大洞,用六字名号全部给它补上”,这样的人就是弥陀救度的对象。


法然上人说:诚然,最先若不解释信自身之相状者,则以为我等之心相,虽如何念佛,亦难契弥陀本愿;以为“一念十念之往生者,在不起烦恼、不造恶业之善人,未必在我等之辈”;知自身之相状,而有往生难凭之危机感。今此二种信心之释,应铭刻在心,深加思惟也。


实际的情形就是这样,因为我们是罪人。有一个词叫“自惭形秽”,想到自己的卑劣、污秽,感到很惭愧,哪里敢说自己可以到净土呢?所以,如果善导和尚不先解释信佛念佛人自身是什么样的相状,自己一定会这么想:“我这样的人,再怎么念佛,恐怕也没办法到净土,达不到阿弥陀佛的标准。虽然经中讲一念、十念往生,那肯定是贤善之辈,不起烦恼、不造恶业之人,像我这样的人不行。”一想自己的情况,就觉得有危机感。所以,这是事先让我们安心的,我们了解之后应该特别感恩,深刻地理解。


上人又说:不知此释之人,皆言“自心之恶故,难契往生”。生此疑者,即退往生之志。若知此旨,永无疑心也。


如果没有善导和尚先说机深信,一般人都会漏掉。大家都会这么想:“我心里有恶,像我这样的恶业凡夫怎么能往生呢?”何况还有很多人在旁边吹小号,说:“不可能,你是造恶人,怎么能往生?”内心本来就在疑惑、担心了,别人一来破坏,刚好顺势就被破倒了。既然了解弥陀本愿本来就是救度造罪凡夫的,所以任何人来破坏,或者自己起烦恼、造业,也不会退心。


上人总结说:不顾心之善恶,不论罪之轻重,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者,依弥陀愿力,必定往生。应起决定之心也。依此决定心,往生之业决定也。往生者,思不定者不定也,思一定者一定也。总之,深凭弥陀本愿,信不嫌任何过错一定往生而无疑心,名为深心也。


“深心”,信众生有深深的恶业烦恼,信弥陀有深重的慈悲救度。既然如此,就不要看众生这边,善也好,恶也好,罪轻也好,罪重也好,阿弥陀佛都必然救度,所以我们唯一口称阿弥陀佛。以佛愿力往生,不在众生这边说是善是恶、有罪无罪、罪多罪少,如果在善恶、罪福这方面盘算,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准的。


总之,一向凭靠弥陀之心决定不改变。阿弥陀佛本来就决定救度我们,佛决定,我们也决定让佛救,这就定了。佛虽然决定要救我们,但是我们不决定让佛救,这样往生就不定。所以,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原因是什么?弥陀救度是没有问题的,就看我们自己是否决定让佛救。


所以,善导和尚说“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念佛众生,这是定下来的事,不用担心摄不摄取,只看你是不是回转自力心、专门决定信靠阿弥陀佛,这样思一定,往生则一定;如果不专一回心靠阿弥陀佛,而搞杂行杂修,就漏落于弥陀光明摄取之外,往生不定。


上人又说:虽言不嫌任何过错,然非任性而为,故善导和尚释云:“不善之三业,应真实心中舍;善之三业,应真实心中作。”又释“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使知应尽其心,畏恶劝善也。唯信弥陀本愿之不嫌善恶,称名号者必往生;深信名号功德之能灭任何罪业而一念十念必往生之殊胜,无一念疑心之意也。


当然,弥陀的慈悲不嫌任何众生的过错,一般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弥陀还能跟凡夫计较吗?再说,我们的善恶标准也不是佛的标准,是站在人道立场、人伦道德定的标准。


话虽这么说,也不是说我们可以放任自性、放逸无惭、任意为恶。所以,善导和尚也有抑止门、劝诫门,说我们要在真实心中信靠弥陀救度,一向专念,不善三业要尽量舍,善之三业要在真实心中作,如果是不善业,就敬而远之,也不随喜。就是让我们尽心,这个心要有。说“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是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是态度要端正。


能力不足是第二步,如果首先认识态度就不端正,就不是有能力没能力的问题。我们固然想断恶修善,但未必能做到;虽然未必做得到,但还是有向善去恶的心,这和放纵为恶完全不是一件事。


就像做学生的,他很想学习,很认真地听课,但限于种种先天条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他和根本不想学习、完全调皮捣蛋的学生相比,他还算好学生。调皮捣蛋就不算好学生。


“又,虽言一念往生,未必限于一念。弥陀本愿之意者,称念名号,若百年,若十二十年,若四五年,若一二年,若七日一日、十声一声,起信心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必定往生也。总而言之:上自欲念佛之始,直至临终而念佛也;中者七日一日之念佛;下至十声一声,信弥陀愿力,必定往生。本愿者,不定多少之数,心思一念亦必往生,而不退转,直至临终之念佛也。”


这段解释是说,对“一念往生”不要错解。本愿当然是说“乃至一念”,这一念当体决定往生,但不是只念一句。随各人的根机高下、寿命长短、遇法早晚,上尽一形、百年,这是时间长的;短一点的,遇到佛只有一天、七天就大命呜呼了,命终也往生;最短的,像《观经》下品下生,临终之前才遇到念佛法门,念十声、一声也往生。


弥陀本愿是全包,本身不限定念佛的数目。我们作为念佛人,正确的相状是这样的:心中知道一念就往生,但是一辈子念佛不退转,随我们的寿命长短,有一天就念一天,有七天就念七天,乃至只念一声。这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必然。


既然念佛了,了解这个法门了,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愿往生了,在舍报身之前,自自然然做什么?当然是念佛。不能说“一念、十念就往生,我何必要多念佛呢?”恰恰错了,说明没有真实愿往生心,不具备三心。


我们早遇到念佛法门,而上尽一形地念佛,这不是一种限制、约束,或者说“那我不是吃亏了吗?临终一念就往生,我干吗一辈子都念佛呢?”要知道,一生念佛是一种福利,因为一生都在弥陀光明摄取保护当中,比临终才遇到的人幸运多了,他一生没人保护,临死才念了一声佛,这辈子过得多痛苦,多无望,多委屈!我们不一样,现在念佛了,现在就在弥陀光明当中,临终见佛来迎,顺利达成往生,有现当二益。


好了,今天就谈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选自:《师说精华》

朗读者:佛众


往期推荐:

念佛少有欢喜,不乐速生净土,怎么办?

念佛人可以求早一点往生吗?

善导大师给念佛人打的“预防针”

极为难有的一向念佛人

来自净土的歌声——慈悲怀抱

善导大师圆寂纪念日:同行三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