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电子书首页

【《佛说阿弥陀经》译注】

 

〔一、序分〕... 5

〔(一)六成就之前五成就〕... 5

〔(二)六成就之第六成就〕... 6

〔二、正宗分〕... 10

〔(一)赞极乐净土〕... 10

〔1.略赞〕... 10

〔2.广赞〕... 10

〔(1)报〕... 10

〔①极乐名义〕... 11

〔②宝栏网树〕... 11

〔③宝池德水〕... 11

〔④天乐金地〕... 12

〔⑤鸟树说法〕... 13

〔(2)报〕... 15

〔①弥陀名义〕... 15

〔②成佛时劫〕... 16

〔③弟子无量〕... 16

〔④生皆补处〕... 17

〔(二)劝念佛往生〕... 17

〔1.佛往生〕... 17

〔(1)众愿生〕... 17

〔(2)正因〕... 18

〔①少善非因〕... 18

〔②念佛正因〕... 18

〔(3)正果〕... 19

〔①临终佛现〕... 19

〔②命终往生〕... 20

〔2.诚劝信〕... 20

〔(1)证〕... 20

〔(2)他证〕... 21

〔①东方佛证〕... 21

〔②南方佛证〕... 22

〔③西方佛证〕... 23

〔④北方佛证〕... 23

〔⑤下方佛证〕... 24

〔⑥上方佛证〕... 24

〔(3)信〕... 25

〔①释经名劝信〕... 25

〔②明发愿益劝信〕... 26

〔③世尊诸佛互赞 叹难信难说〕... 27

〔三、流通分〕... 28

   

〖简介〗

《佛说阿弥陀经》,净土宗正依三部经的最后一部。世尊入灭前无问自说极乐依正庄严,三劝众生发愿往生;往生方法不再提及诸善回向,而是直呈称名念佛正因,以此为多善根福德因缘。众生若能专心念佛,必得弥陀接引、正念往生、诸佛证诚之益。此经接续《观经》流通分,是对净土宗弥陀本愿救度思想的总结。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本书译文要义部分,主要依准善导大师《法事赞》等着作,旁参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要点提示〗

一、无问自说——此经是世尊在无人请问的情形下,以舍利弗尊者为对告众,主动宣说,故称“无问自说”之经。

二、赞极乐依正——世尊自开金口,先赞依报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成就救度众生往生之处所;接着赞正报佛身,无量光寿,无有障碍,成就救度众生往生之力量;接着赞极乐圣众,其数无量,皆得不退,一生补佛,示现已获往生之利益。

三、劝众生愿生——既有如此功德利益,劝众生应当愿生。

四、贬少善不生——说明称名之外皆为少善根,不能往生极乐宝国。

五、明念佛必生——专称弥陀佛名是多善根,上尽一形,下至七日一日,心行专一,必得圣众现前,慈悲加佑,正念往生。

六、诸佛证诚——如此高妙国土,少善不生,称名即生,众生难信,故诸佛皆出舌相证明。

七、叹难劝信——世尊与诸佛互叹“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而劝励闻者应当深信。

 


 

《佛说阿弥陀经》组织图表

   

 

五重玄义

名┈┈“佛说阿弥陀经”,

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国土依正庄严,劝众生念佛往生之经

体┈┈以佛名号为经体

宗┈┈以专称佛名为宗

用┈┈以凡夫入报为用

教相┈菩萨藏,顿教,一佛乘  

 

[1][2]阿弥陀[3][4]

姚秦[5]三藏法师[6] 鸠摩罗什[7] 奉诏译[8]

〖译文〗

  《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是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于弘始四年奉姚秦二世姚兴的敕命翻译的。

〖注释〗

  [1]梵语“佛陀”Buddha的略称,意译为“觉者”。即脱离一切迷妄、觉悟一切真理(自觉),引导众生觉悟(觉他),达到究竟圆满境界(觉满)的人。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Sākyamuni简称释迦佛、释迦、释尊。“释迦”意译为“能仁”,不住涅盘故。“牟尼”意译为“寂默”,不住生死故。公元前623出生于古印度中天竺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四月初八在蓝毗尼园Lumbini树下诞生,称为瞿昙Gautama或悉达太子Siddhārtha父亲是净饭王Sud-dhodana,母亲是摩耶夫人māyā)长大后娶拘利族长者善觉的女儿耶输陀罗Yasodharā)为妻,生子名罗睺罗Rāhula。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觉悟佛道。从此之后,四十余年游化四方,八十岁时入涅盘。

  [2]:口说,称赞。详释有三义:①赞说。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②劝说。劝说众生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③证说。转述六方诸佛证诚,念佛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3]阿弥陀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Sukhāvati教主。梵语阿弥陀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又,阿弥陀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因此又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即在纵的方面(时间上)长时以无量寿命救度三世众生,横的方面(空间上)以无量光明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名为阿弥陀佛。久远劫之前弃国捐王,从世自在王佛出家,号法藏比丘,五劫思惟发四十八愿,兆载永劫积功累德,十劫前于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任何众生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必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4]佛所说的教义以及记载教义的书籍。梵语“修多罗”Sutra,意译为“契经”,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听经众生的根机;原意为“线”,如同以线贯穿花环一样,把佛所说的道理贯穿起来,使其不致散乱;又,织布时,纵线为经,横线为纬,“经以持纬”,经线固定不动,引申为常行于世,历久不变。中国古代圣人的言教称为“经”,因此就不译为“线”而译为“经”,以示尊重。

  [5]姚秦:中国古代朝代名,东晋时期十六国之一,距今约1600年,国号大秦,国主姓姚,故称“姚秦”。东晋时代,符坚338385统一大半天下,国号大秦。姚苌330393灭符坚建国,也号大秦。史学家称前者为符秦或前秦,称后者为姚秦或后秦。此经是奉姚秦第二世姚兴400顷)之命,于弘始四402年)二月译毕。

  [6]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Tripitaka的法师,称为“三藏法师”。三藏,经、律、论。经Sutra修多罗)是佛所说的经文,律Vinaya毗奈耶)是佛所制的戒律,论Abhidharma阿毗达磨)是佛弟子所造的解释经文的论。法师,精通佛法、如法修行、善于为人演说的出家人。

  [7]鸠摩罗什344—413:天竺人,生于龟兹国(今新疆车库。与真谛、玄奘、义净并称为中国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Kumārajiva,意译为“童寿”。七岁从母出家,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初学小乘一切有部,后独尊龙树中观学派,被龟兹王奉为国师。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前秦国主苻坚闻大师之德,遣吕光破龟兹迎取。前秦内乱,苻坚被杀,次年吕光僭号于凉州,大师困居凉州17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于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将大师迎至长安,礼为国师,奉之如神,请居逍遥园翻译经论。大师着述不多,曾为姚兴着《实相论》。所译经典,据《出三藏记集》有35294卷,据《开元释教录》有74384卷。大师通晓多国语言,译文流畅简洁,准确传译了大乘般若系经典和以龙树为代表的中观派论典,对诸宗建立有重大影响。其中《成实论》为成实学派所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三论学派及三论宗所宗,《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宗,《法华经》为法华宗所宗,《十住毗婆沙论》是华严宗所重的重要经典,《维摩诘经》和《金刚经》则特别受禅宗推崇。宋明以后,《金刚经》和《阿弥陀经》成为广泛流行的经典。大师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入寂。临终遗言,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订,自信诸译所传非谬,可供后世流通。

  [8]奉诏译:奉国主姚兴的诏请所译。

〖要义〗

  佛说阿弥陀经——经中说此经名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简称《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玄奘大师的异译本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鸠摩罗什大师何故将其简化为《佛说阿弥陀经》?①显明名号为经体。②显明持名为经宗。③名号包罗万德,标名即称赞。④名号标为经题,人多乐闻信受,简要不繁,便于传持。

  无问自说——佛说法一般是应弟子的请求,有问而说。但本经是无人发问,佛自开金口宣说,而且整个说法过程中,没有一句弟子的发问、回答,纯是佛说,所以称为“无问自说”的经典。因为佛将入涅盘,愍念众生,慈悲心切,不得不说出此经,以宣示出世本怀。

〖教证〗

  善导大师《法事赞》:“释迦如来成正觉,四十九载度众生。五天竺国皆行化,邪魔外道尽归宗。天上天下无过佛,慈悲救苦实难逢。或放神光遍六道,蒙光触者起慈心。或住或来皆尽益,三涂永绝断追寻。或震大地山河海,为觉萌冥信未深。或自说法教相劝,展转相将入法林。法林即是弥陀国,逍遥快乐不相侵。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无问自说)

 

〔一、序分〕

    〔(一)六成就之前五成就〕

  如是我闻[1]

  一时[2],佛在舍卫国[3]只树给孤独园[4]

〖译文〗

  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的坐席上向大众转述本经)如下尊贵的教法,是我听佛亲口说的,希望大家如实信仰。

  当时,法会的场景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之南的只园精舍。

〖注释〗

  [1]如是我闻:我亲自听佛这样说。“如是”,是这样,真实不虚。“我”,指结集经典时复述本经的阿难Ananda尊者。佛经是佛灭度四个月后,以大迦叶Mahākasyapa尊者为上首,在王舍城Rājagrha附近毕钵罗窟Vaibhāra第一次集结经、律,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转述自己当时听闻佛所讲法,再由诸大弟子共同认可之后记录下来,所以“如是我闻”是阿难尊者自言如实转述佛语。《大般涅盘经·遗教品》言,世尊将入涅盘,阿那律使阿难问佛: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世尊回答: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2]一时:当时。释迦牟尼佛说此法,道场大众听闻此法,机法相应之时。印度传统,不重年。三界众生纪年各不相同,因此总说“一时”,不说某年某月某日。

  [3]舍卫国本名萨罗Kosala,舍卫Srāvasti是都城,以都城代国名,位置在今印度西北部拉布提河南岸。舍卫,意译为“闻者城”“闻物城”。拘萨罗国是位于摩伽陀国北方、迦毗城西方的大国。释尊在世时波斯匿王Prasenajit建都在此,其子只陀太子Jeta也住在这里。现在宇陀尔、普拉底须州的莎黑都、马黑都都有其遗迹。

  [4]qí树给jǐ孤独园:又作“只园精舍”Jetavana Anāthapindada-ārāma位于舍卫国之南约一里的地方,只陀太子供养树木,给孤独长者供养园地,为佛所建的精舍。只树Jetavana,拘萨罗国太子只陀所供的树木。给孤独Anāthapindada,给孤独长者须达多Sudatta,舍卫城富商,性情慈善,好施孤独之人,得名“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欲购只陀太子的园林为佛建精舍,太子戏言黄金布地可卖,长者果真照办,太子深受感动,把园地卖给长者,发心将未能布金的树木供养佛陀。

 

    〔(二)六成就之第六成就〕

  与大比丘[1][2]千二百五十人[3]俱,皆是大阿罗汉[3],众所知识[4]——长老[5]舍利弗[6]、摩诃目犍连[7]、摩诃迦叶[8]、摩诃迦旃延[9]、摩诃俱絺罗[10]、离婆多[11]、周利盘陀伽[12]、难陀[13]、阿难陀[14]、罗睺罗[15]、憍梵波提[16]、宾头卢颇罗堕[17]、迦留陀夷[18]、摩诃劫宾那[19]、薄拘罗[20]、阿楼驮[21],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22]——文殊师利法王子[23]、阿逸多菩萨[24]、乾陀诃提菩萨[25]、常精进菩萨[26],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27]等无量诸天大众[28]俱。

〖译文〗

  与常年随侍左右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在一起,都是众所周知的大阿罗汉。其中主要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等十六人,很多这样的尊贵弟子。另外还有很多大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很多这样的大菩萨。以及帝释天等无量天人,同预法座。

  (本段说明开说本经时的基本状况,也就是六成就,证明此经是佛亲说,确凿无误,当生信心,所以又称“证信序”。)

〖注释〗

  [1]比丘又作“苾刍”bhiksu,译意为“乞士”,上乞于法,下乞于食,以养身心,所以称为乞士。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的男子。

  [2]:“僧伽”Samgha的略称,意译为“和合众”,三人以上的和合众。理和,同证无为解脱;事和,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3]千二百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领五百弟子,伽耶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那提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领二百五十弟子,当初修事邪法,后皆受佛化,得罗汉道。感佛深恩,常随佛后。

  [3]大阿罗汉: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又,证得阿罗汉果之后,回小向大。“阿罗汉”Arahant,意译为“不生”,解脱三界生死,永入涅盘;又译为“应供”,当受人天供养;又译为“应真”,应受人天供养的真人;“杀贼”,杀烦恼贼,断尽一切烦恼。是声闻乘的第四果。(初果须陀洹,意为入流,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意为一来,须再来欲界一番受生;三果阿那含,意为无还,不必再来欲界受生;四果阿罗汉,意为无生,解脱生死。)

  [4]众所知识:众所周知。一切凡圣,知彼内德过人,识其外相殊异。

  [5]长老年长有智慧的出家人的尊称。

  [6]舍利弗:梵语Sāriputra的音译,又作“舍利子”。“舍利”,意译为“鹙鹭”。“弗”,弗多罗意译为“子”,因其母眼睛美似鹙鹭眼,又于女众中聪明第一,辩才如鹙鹭(又名百舌鸟),因母得名舍利弗,意为“鹙鹭之子”。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本来与目犍连尊者共事外道,各有弟子百人,释尊成道后不久成为佛弟子,圆寂于释尊入灭前。《阿弥陀经》以此人为对告众。

  [7]摩诃目犍连:梵语MahāMaudgalyāyana的音译,略称“目犍连”“目连”,又作“大目犍连”,意译为“大赞诵”“大采菽shū”等。先祖修仙,采菽而食,因以为姓。摩诃,大,于同姓中最尊大。归佛前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精通教学。虽率一百弟子,然心有不安,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马胜比丘Asvajit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而开悟。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因告之目连,共为佛弟子。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8]摩诃迦叶shè:梵语Mahākāsyapa的音译,“摩诃”,大,于同姓中最尊大。迦叶,意译为“饮光”,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如来灭后,集诸大众,于毕钵罗窟等处结集三藏。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Samghati,三衣中之最大者)佛弟子中苦行第一。

  [9]摩诃迦旃zhān:梵语MahāKātyāyana的音译,“摩诃”,大,于同姓中最尊大。迦旃延,意译为“文饰”,善于赞咏;又译为“剪剃种”,婆罗门十姓之一,以姓为名;又译为“扇绳”,出生时父已亡世,母恋此子,不肯再嫁,如绳系扇;又译为“好肩”;又译为“不空”。佛弟子中论议第一。曾教贫母卖贫,得生天果(《贤愚经》);又曾受佛敕往本生处恶生王国,为国王解八梦,使发正信(《杂宝藏经》)

  [10]摩诃俱絺chī:梵语MahāKausthila的音译,“俱絺罗”,意译为“大膝”,膝骨大。舍利弗之舅,归佛前名长爪梵志,自誓“我不剪爪,要读尽十八种经”。佛弟子中答问第一。

  [11]离婆多:梵语Revata的音译,又作“离越”“离曰”等,意译为“星宿xìu”“室宿”,父母从星辰乞子,因星得名。由二鬼争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出家。佛弟子中无倒乱第一。《增一阿含经》:“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12]周利盘陀伽jiā:梵语Suddhipanthaka的音译,又作“周利盘特”“周利盘陀迦”等,意译为“小路”或“继道”,与哥哥都是在父母旅行途中出生,分别叫盘陀伽(路)、周利盘陀伽(小路)。兄聪明,弟愚钝。周利盘陀伽多偈不能持,因持一偈,终获阿罗汉果。佛弟子中义持第一。“伽”,读jiā与梵语尾音相同,旧读qié

  [13]nán:梵语Nanda的音译,意译为“艳喜”,佛的同父异母弟弟,具三十相,家有艳妻孙陀罗,溺于其美色,不乐出家,被佛方便度化,得阿罗汉果。佛弟子中仪容第一。《增一阿含经》:“大体端正,与世殊异,所谓难陀比丘是。诸根寂静,心不变易,亦是难陀比丘。”

  [14]阿难陀梵语Ananda的音译,略称“阿难”,意译为“欢喜”“庆喜”,生时举国欢庆。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堂弟,出生于佛成道之夜,二十五岁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陀弟子中多闻第一,集结三藏时口述经文。《增一阿含经》:“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忍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文殊菩萨赞曰:“相如秋满月,目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15]罗睺hóu:梵语Rāhula的音译,又作“罗云”“罗怙罗”等,佛在俗时的儿子,意译为“覆障”,六年为母胎所障蔽。《佛本行集经》:“罗睺罗昔为国王时,有仙人犯盗戒,欲就王忏悔。王耽五欲,六日不见。以此因缘,今生六年在母胎也。”又译为“宫生”,佛已出家,在宫而生。十五岁出家,佛弟子中密行第一。本为法身菩萨,住于圆顿妙戒,今现声闻身,持小乘粗戒而隐密本地妙戒,故称密行。

  [16]jiāo梵波提:梵语Gavāmpati的音译,译意为“牛王”,昔五百世曾为牛王。又译为“牛呞shī”,余报未尽,经常反刍。又译为“牛相”,作牛蹄牛呞之相。佛弟子中解律第一、受天供养第一。《增一阿含经》:“乐在天上,不乐人间者,牛迹比丘第一。”

  [17]宾头卢颇罗堕:梵语Pindolabharadvāja的音译,略称“宾头卢”“宾头”。“宾头卢”,译意为“不动”。“颇罗堕”,译意为“捷疾”“利根”“重瞳”等,婆罗门中一姓。原为拘舍弥城优填王之臣,出家证阿罗汉果。久住南天摩梨山,现白头长眉之相。佛弟子中福田第一。

  [18]迦留陀夷:梵语Kālodayin的音译,意译为“黑曜”“黑光”“粗黑”,肤色极黑。《增一阿含经》:“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夜行乞食,时天大暗,而至他家,天有闪电。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电光中,见谓是黑鬼,怖而堕胎。乃谓之曰:‘汝何鬼耶?’答曰:‘我瞿昙弟子,今来乞食。’彼女人即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敕比丘:从今以后,不得过中食,不得豫乞食。”悉达多太子在宫时之师,婆罗门种姓,出家为比丘,六群比丘之一,住迦尸黑山聚落,作诸非威仪事。后求忏悔。佛弟子中教化第一。

  [19]摩诃劫宾那nà:梵语MahāKapphina的音译,意译为“房宿xìu”,父母祷房星感子。又译为“坊宿sù”,在僧坊中宿,如来知其根熟,化为老比丘,与同共宿,化令得道。又译为“房星”,房星现时出生。佛弟子中知星宿xìu第一。

  [20]薄拘罗:梵语Vakkula的音译,意译为“善容”,色貌端正。又译为“伟形”“大肥盛”。天性乐静,不喜愦闹,故不为人说法,严持不杀戒而身无病苦。《薄拘罗经》:“薄拘罗作是说:‘我结跏趺坐,于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树。’”佛弟子中寿命第一。

  [21]阿㝹nóu楼驮:梵语Aniruddha的音译,又作“阿那律”“阿泥律陀”“阿泥卢豆”,意译为“如意”,过去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又译为“无贫”,无所匮乏;又译为“无灭”,昔因施食,人天受乐,至今不灭。甘露饭王之子,佛之堂弟。曾于法会中睡眠,被佛呵斥,七日精进而失明。佛弟子中天眼第一。《增一阿含经》:“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谓阿那律比丘是。”《楞严经》:“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

  [22]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āsattva的略称。菩提萨埵Bohdhisattva,意译为“觉有情”,自觉又觉他,行菩萨道济度一切众生的人。摩诃萨埵Mahāsattva,意译为“大有情”,即初地及以上诸大菩萨。

  [23]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文殊师利Manjusri,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左右,大乘菩萨中智慧第一。手持剑,表智慧利剑;驾狮子,表智慧威猛。以大智着称。法王子,菩萨生于法王佛陀之家,能够传承佛法,将得佛果。文殊菩萨是世尊胁士、上座弟子,是助佛教化的第一弟子,因此经中多称文殊菩萨为法王子。

  [24]阿逸多菩萨:即弥勒菩萨。阿逸多Ajita,意译为“慈氏”,修慈心三昧。又译为“无能胜”,修慈最胜。南天竺婆罗门子。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龙华树下成正觉。

  [25]乾陀诃提菩萨:香象菩萨。乾陀诃提Gandhahastin,意译为“不休息”,旷劫修行,度化众生,念念流入萨婆若海Sarvajna一切智海),不稍作停息。

  [26]常精进菩萨:自利利他精进勇猛,毫无懈倦。

  [27]释提桓因:“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Kevānāmlndra的略称,意译为“能天主”,忉dāo利天Trayastrimsha之主,略称“帝释”“帝释天”,是归依佛法者的护法神原为摩伽陀国Magadha婆罗门,姓憍尸迦Kausika,由于修布施等福德生忉利天净名疏》:“若此间帝释,是昔迦叶佛灭,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发心助修。修塔功德,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辅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

  [28]诸天大众:即经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诸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要义〗

  三分——佛经的结构,包括序分(说经因缘)、正宗分(正文)、流通分(点明法要付嘱流通)。本经至此为序分,介绍法会基本情况;下至“是为甚难”是正宗分,即一经的主要内容;其后是流通分,说明大众闻法得益。

  六成就——信、闻、时、主、处、众,序分的内容。“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一时”时成就,“佛”主成就,“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处成就,“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

 

六成就

信成就┈如是

闻成就┈我闻

时成就┈一时

主成佛┈佛

处成就┈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众成就┬声闻众┈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萨众┈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杂类众┈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二、正宗分〕

    〔(一)赞极乐净土〕

      1.略赞〕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译文〗

  当时世尊观察众生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自开金口,对上首弟子舍利弗说:

  从我们娑婆世界一直往西,正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叫作极乐。极乐国土的佛,号为阿弥陀,现在正在为其国的众生宣说佛法。

  (本段略赞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要义〗

  别指西方——阿弥陀佛愿力广大,且与娑婆众生缘深。弥陀净土最超胜、最易往生。目标专一,众生能够专心系念一即一切。念弥陀,即遍念无量佛;生西方,即遍生诸佛国。

〖教证〗

  善导大师《法事赞》“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亿。”

  善导大师《观经疏》:“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要义〗

  果地法门——本经起点很高,开篇就平铺直叙佛的净土、佛的名号,说明佛的果地境界,没有过程分析。众生仰信、接受就好,无从拟议,无从思维,能信便信,唯信能入。

〖教证〗

  善导大师《观经疏》:“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唯信佛语)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果地法门)

 

      2.广赞〕

        (1)报〕

          〔①极乐名义〕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译文〗

  舍利弗啊,你知道那个国土为什么叫作极乐吗?

  因为那里的众生没有生老病死等任何苦恼,享受着无边的法喜法乐,所以那个国土叫作极乐。

  (本段解释“极乐”名义。)

〖要义〗

  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众生的本能、佛法的利益。离苦有两种:①即苦而离苦。以苦为乐,“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此为圣道门。②离苦而离苦。念佛往生,自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此为净土门。

〖教证〗

  《无量寿经》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受乐无染)

  天亲菩萨《往生论》:“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受乐无间)

  善导大师《法事赞》:“佛号弥陀常说法,极乐众生障自亡。”(闻法离苦)

〖要义〗

  名字为佛事——“极乐”之名就可以度众生:令苦恼众生欣慕愿生,成为众生得度的强缘。

〖教证〗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名字为佛事)

 

〔②宝栏网树〕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1]栏楯[2]、七重罗网[3]、七重行树[4],皆是四宝[5],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译文〗

  还有,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地上布列重重栏杆、重重罗网、行行宝树,都是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合成,重重围绕,无尽庄严,所以彼国名叫极乐。

〖注释〗

  [1]七重:多重,重重。

  [2]栏楯shǔn:栏杆。“楯”,栏杆的横木。

  [3]罗网:连缀宝珠为网,以作庄严之具。

  [4]háng行列的树。“行”,行列。

  [5]四宝:如下文言“金、银、琉璃、玻璃”,一说“金、银、青玉、水晶”。表常、乐、我、净四德。

 

〔③宝池德水〕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1]池,八功德水[2]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3]、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4],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译文〗

  又,舍利弗啊,极乐国土有七宝池,池中充满清净润泽的八功德水。池底完全由金沙铺成。四周的池岸、台阶、行道,都是由金、银、琉璃、玻璃等多种宝物巧妙合成。岸上的楼阁,同样装饰着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种种妙宝,庄严无比。德水池中,涌生宝莲,团圆周正,大如车轮,熠熠生辉,随色而转,青色莲花散发青光,黄色莲花散发黄光,赤色莲花散发赤光,白色莲花散发白光,晶莹剔透,穷微极妙,清香四溢,雅致高洁。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如此清净庄严(宝池德水、楼阁莲花),都是由阿弥陀佛愿行功德力成就的。

  (本段说明极乐生处庄严。)

〖注释〗

  [1]七宝:众宝,如下文所言“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

  [2]八功德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饮已长养诸根,增益善根。简异娑婆之水浑浊、寒热、苦涩、沉重、腐败、急暴、不宜饮用、饮已增病。

  [3]砗磲用热带海洋中大贝的贝壳所做宝物。用以类比极乐珍宝。

  [4]大如车轮《十住毗婆沙》:“转轮圣王千辐金轮,种种珍宝庄严其辋wǎng,琉璃为毂gū,周圆十五里。”《观经》:“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无量寿如来会》:“彼莲花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

〖教证〗

  《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宝香合成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要义〗

  正觉华生——四色宝莲,是众生往生之处。

〖教证〗

  《无量寿经》:“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天亲菩萨《往生论》:“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正觉华生)

  善导大师《法事赞》:“真珠玛瑙相映饰,四种莲华开即香。十方人天得生者,各坐一个听真常。”(正觉华生)

  法照大师《五会念佛仪》:“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正觉华生)

 

〔④天乐金地〕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1],黄金为地,昼夜六时[2][3]天曼陀罗华[4]。其土众生,常以清旦[5],各以衣裓[6]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7],还到本国,饭食[8]经行[9]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译文〗

  还有,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清净功德所成就的国土,空中经常奏着微妙的音乐,大地纯是黄金铺成的。随其时分,曼陀罗花如雨飘落,香光庄严,适悦众心。极乐国土的人民,每天清晨端持妙软花具,盛接种种妙花,遍至他方国土,供养十万亿诸佛;午前即返本国用斋,饭后经行于宝林金道。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如此清净庄严(受用自在、供佛如意),都是由阿弥陀佛愿行功德力成就的。

  (本段说明往生后的受用,天乐金地花雨,常持天花供养诸佛。)

〖注释〗

  [1]天乐诸天的音乐。

  [2]昼夜六时古印度将一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此是顺此方而说。

  [3]yù像下雨一样落下。

  [4]曼陀罗华:意译为“适意花”“悦意花”“天妙花”“白花”“圆花”等。莲花名,见者心悦。

  [5]清旦清晨。极乐国土本无昼夜,且顺此方假说。上句“昼夜六时”与此类同。

  [6]衣裓gé:盛花的器具。[另解]衣襟。裓,衣服前襟。

  [7]食时:吃饭的时候。《沙弥十戒仪则经》:“若受斋食时不得过中午,日出至午前可许受斋食。”

  [8]饭食sì:吃饭。这也是俯顺凡情。极乐圣众皆以禅悦为食,法喜资身,岂用五谷充腹。《往生论》:“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9]经行:又作“行道”,在一定范围按东南西北的次第绕行,口中念佛或诵经,避免瞌睡,消食健身。

〖教证〗

  《无量寿经》第二十三愿“供养诸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第二十四愿“供具如意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第九“神足智通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不动遍至,常作佛事)

 

〔⑤鸟树说法〕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1]、迦陵频伽[2]、共命之鸟[3]。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4]、五力[5]、七菩提分[6]、八圣道分[7]如是等法[8]。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9]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10]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11]。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译文〗

  还有,舍利弗啊,彼国随处可见种种色泽绚丽的奇妙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这些吉祥宝鸟,恒常不息地各出和雅妙音,流畅地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种种妙理。极乐国土的众生听到这种妙音说法,自然都深深地感念佛法僧三宝的恩德。

  舍利弗啊,你不要以为这些鸟如同此间的凡鸟,是由罪业感报所生。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没有众生杂染业力所感报的三恶道。舍利弗啊,阿弥陀佛的国土连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何况有三恶道的实事呢!这些鸟都是阿弥陀佛为了让法音宣扬流布,特以神力变化而成。(实是功德之体,不可思议!)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风声、树声也都宣说妙法。每当微风徐起,宝树、罗网依次拂动,枝叶相触,众宝相扣,犹如千百种乐器齐奏,微妙相和。人们听到这些微妙音声,一切心垢自然荡除,油然生起感念佛法僧三宝恩德的心。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如此清净庄严(闻法如意,自然契理),都是由阿弥陀佛愿行功德力成就的。

  (本段说明弥陀国土众生自在闻法之乐。宝树、池水、罗网、天乐、众鸟,无不说法。)

〖注释〗

  [1]舍利:梵语Sarīra的音译,鹙鹭,一种水鸟

  [2]迦陵频伽jiā:梵语Kalavinka的音译,意译为“妙声鸟”“好声鸟”,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净土曼陀罗图》绘成人头鸟身的形状。“伽”,读jiā与梵语尾音相同,旧读qié

  [3]共命之鸟:“耆婆耆婆Jivajivaka的意译,又作“命命鸟”“生生鸟”。一身二头二心,果报同,心识别。

  [4]五根佛法因地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中的五根,包括:信根信于正道、精进根(生信后勇猛修行)、念根(精进中忆念正法)、定根(忆念时摄心不散)、慧根(寂定中明了诸法)。“根”,能生之义。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是圣道根本。

  [5]五力五根逐渐增进后,所产生的五种破邪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6]七菩提分又作“七觉分”“七觉支”,由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包括:念(时刻系念思惟正法)、择法(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精进(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心得善法而生欢喜)、轻安(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乐安稳)、定(心唯一境而不散乱)、舍(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7]八圣道分又作“八正道分”“八圣道支”,通往涅盘、远离偏邪的八种圣者之道。“正”,远离偏邪。包括:一、正见(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正当的思惟);三、正语(正当的语言);四、正业(正当的行为);五、正命(正当的职业或生活);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力行诸善);七、正念(专心忆念正道);八、正定(正住真空之理,身心寂静)

  [8]如是等法:等前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

  [9]念佛念法念僧:思念佛、佛法(法)与佛弟子(僧),思念三宝的恩德。

  [10]罪报:罪业所感苦报。

  [11]三恶道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三种不好的生处。

〖教证〗

  《无量寿经》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第一“无三恶趣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第十六“不闻恶名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以上是世尊赞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令众生发起欣慕心。此下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赞叹极乐国主阿弥陀佛的功德:以无量光寿名号无所障碍地救度十方众生归入净土。)

 

(2)报〕

          〔①弥陀名义〕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1][2],故名阿弥陀。

〖译文〗

  舍利弗啊,你意下如何呢?那尊佛为什么称为阿弥陀佛?

  舍利弗啊,那尊佛光明没有限量,遍照十方一切国土,利益十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障碍,所以才得名“阿弥陀”。(也就是无量光的意思。)

  还有,舍利弗啊,那尊佛以及那里人民的寿命,永恒无量,涅盘常住,所以才得名“阿弥陀”。(也就是无量寿的意思。)

  (本段说明阿弥陀佛名号的含义。)

〖注释〗

  [1]阿僧只:梵语Asamkhya,无央数,无尽的数目。

  [2]梵语“劫簸”Kalpa略称,用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大智度论》:“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芥子,有长寿人,百岁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而劫尚不尽。”

〖要义〗

  光寿无量——阿弥陀佛具有无量功德,释迦牟尼佛用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概括。光明无量,空间上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寿命无量,时间上救度尽未来际一切众生。寿命为体,光明为用。

〖教证〗

  《无量寿经》第十二“光明无量愿”:“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第十三“寿命无量愿”:“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第十五“眷属长寿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要义〗

  名号具德——阿弥陀佛为了让凡夫众生也能获得无量光与无量寿,将其所修一切清净功德凝聚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当中,使无形的功德成为有形的名号,在自身与众生之间架起桥梁。

〖教证〗

  《无量寿经》:“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名号具德)

〖要义〗

  唯摄念佛——念佛众生遵守法藏比丘“称我名号,必令往生”的誓约,不杂余心余行,与佛心亲近、相应,彼此相忆,不相舍离。其他修行,心有旁骛,不能与佛光对接,虽可回向,终显疏杂。所以本经下文直劝念佛,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尽此一形,一心专念而不乱。

〖教证〗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光明无量,唯摄念佛)

 

〔②成佛时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译文〗

  舍利弗啊,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十劫以来,以怜悯众生的心,迫切期待众生的往生。)

〖教证〗

  善导大师《法事赞》:“正坐以来经十劫,心缘法界照慈光。蒙光触者尘劳灭,临终见佛往西方。”(十劫度生)

 

〔③弟子无量〕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1]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译文〗

  还有,舍利弗啊,彼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数量之多不是用算数计量可以知道的;菩萨弟子之多,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彼佛国土如此高德圣众之庄严,都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自然成就的。

〖注释〗

  [1]声闻:梵语“舍罗婆迦”Srāvaka),闻佛的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而入涅盘之人。分为四果:初果须陀洹Srota-āpauna,意为入流,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Sakrdāgāmi,意为一来,须再来欲界一番受生),三果阿那含Anāgāmin,意为无还,不必再来欲界受生),四果阿罗汉Arahānt,意为无生,解脱生死)

〖教证〗

  《无量寿经》第十四“声闻无数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要义〗

  说声闻无数是顺余方俗——本来极乐国土是一味大乘,主伴平等,阿弥陀佛与弟子都是平等的觉体,并无菩萨、声闻之差别,这里只是为了容易辨识,沿用往生以前在他方国土时的称呼。

〖教证〗

  《无量寿经》:“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因顺余方)

  天亲菩萨《往生论》:“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一味大乘)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声闻来生,犹称本名)

 

〔④生皆补处〕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1],其中多有一生补处[2],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译文〗

  还有,舍利弗啊,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不退转菩萨,其中有许许多多显现为一生补处菩萨的果位,数量非常多,无法用算数来说明,只能说无量无边又无量无边。

〖注释〗

  [1]阿鞞跋致又作“阿跋致”“阿惟越致”Avaivart,意译为“不退转”,菩萨阶位,通常指大乘行者于娑婆世界经一大阿僧只劫修行,得无生法忍,达到初地不退转位,所修善根功德念念增进,不退失转变,决定可以成佛。此处指净土不退转,众生往生之后内证同佛,果后示现菩萨身,不退转于佛道,发愿到他方世界上供下化,“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2]一生补处:梵语Eka-jāti-pratibuddha菩萨的最高阶位,即等觉菩萨,候补佛位,尽此一生而成佛,不必经历多生。

〖教证〗

  《无量寿经》第二十二“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超出常伦)

  善导大师《法事赞》:“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皆得不退)

〖要义〗

  自致不退—往生之后,不加造作,自然往生,自然不退转,自然一生补处,自然成佛。

〖教证〗

  《无量寿经》:“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善导大师《法事赞》:“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自致不退)

 

〔(二)劝念佛往生〕

      1.佛往生〕

        (1)众愿生〕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1]俱会一处。

〖译文〗

  舍利弗啊,听到我如上所说,你们应当发愿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啊!为什么?(因为娑婆世界充满贪瞋烦恼,毫无清净可言;)往生净土即能与无量无边诸上善人相聚一起,速证涅盘,广度众生。

〖注释〗

  [1]上善人:指前文“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此处“上善”,不是人天、阿罗汉、一般因地菩萨之善,而是阿弥陀佛果地名号无量光寿之善,使往生之人直入不退转地,悉皆一生补处,决定成佛,所以独称“上善”。念佛人虽然还没往生,称名善根同佛,也可称作“上善人”。因中已经是上善人之故,往生之后才能与诸大菩萨上善之人俱会一处。

〖教证〗

  《观经》:“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念佛上善)

  善导大师《观经疏》:“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念佛上善)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xūn如篪chí;乐器合奏,比喻应和),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念佛上善)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以修此信愿念佛之多善根福德因缘妙行而生。”(念佛而生,得成上善)

 

(2)正因〕

          〔①少善非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1]得生彼国。

〖译文〗

  舍利弗啊,(如此高妙的境界,)靠众生此间自力所修的善根福德,无论如何都太少,不能往生。

  (世尊宣讲往生正因之前,先排除非因。)

〖注释〗

  [1]少善根福德因缘: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所有善根福德的结晶,信愿持名即是以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作为自己的善根福德。相比之下,任何自力所积善德,皆是少善根福德,皆非往生正因。

〖教证〗

  梵文本《阿弥陀经》:“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善导大师《法事赞》:“随缘杂善恐难生。”(杂善难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得生净土。”(“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有漏”,有贪瞋痴烦恼。)(余善为少善根福德)

  元照律师《阿弥陀经义疏》:“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先贬余善)

 

〔②念佛正因〕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1],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2],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3],一心不乱[4]

〖译文〗

  舍利弗啊,世间的任何人,听到我这样赞说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而生起信愿之心,那就应当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寿存一日即念佛一日,寿存二日即念佛二日,乃至寿存七日即念佛七日,寿存七年即念佛七年,总之,尽形寿念佛,专心一意,不怀疑杂。(这样的众生,即使原本满身罪业,但由于念佛的缘故,自然拥有阿弥陀佛所赐无量功德,成为多善根之身,获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往生已定。)

  (闻信而相续专称佛名,此为往生正因。)

〖注释〗

  [1]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弥陀救度之法能够信愿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名号具足往生成佛的无量功德,归命、称念的众生即获此功德,而成为“上善人”。若以往生成佛为标准,修持五戒十善的人,乃至声闻、缘觉、菩萨,皆称“少善人”。“善”,赞美其闻信佛语。

  [2]执持名号:固守持念名号不改变。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念念相续,毕命为期。”

  [3]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七日为期,相续无尽,直到临终。善导大师《法事赞》:“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人命无常,死期不定,故言“若一日”等;又表往生容易,无需累劫。

  [4]一心不乱专注一事,心不动摇。一心愿生,专称佛名,专心而不动乱,专修而不杂乱。不受异见惑乱,一心不二,专行不杂。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所释“事一心、理一心”,由宋代曹洞宗真歇清了禅师于《净土宗要》始倡,是圣者境界,凡夫无分,系为导诸宗归净土而方便巧设契入点。

〖要义〗

  本愿专称——往生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之法,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宣说此法,都在“望佛本愿”,无不与四十八愿吻合。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约定“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往生方法,释迦牟尼佛此处即详细解释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以偈语对这段核心经文作了解释。

〖教证〗

  《无量寿经》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善导大师《法事赞》:“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少善不生,选择念佛,唯劝专念,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临终来迎)

 

 《法事赞》      《阿弥陀经》

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故使如来选要法┈┈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教念弥陀专复专┈┈一心不乱

七日七夜心无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长时起行倍皆然┘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临终圣众持华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身心踊跃坐金莲┈┈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要义〗

  信愿持名即成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即闻信弥陀救度而持名之人。《观经》下品上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临终称名即蒙佛赞为“善男子”。所以,只问称名与否,不简根机善恶。罪业众生回心称名,阿弥陀佛也不违本愿,垂慈接引。

〖教证〗

  《观经》:“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称名除罪成善男子)

  善导大师《观经疏》:“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念佛即是上善人)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闻名即转恶为善)

  窥基大师师《西方要诀》:“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称名大善)

〖要义〗

  念佛以外的求生行持是少善根福德因缘——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其中多有一生补处”的“无为涅盘界”(善导大师《法事赞》),想要往生这样的境界,必须执持与之相当的功德,而名号中就含具阿弥陀佛一切因愿果德,称名即可领纳此功德,足以往生。凡夫所积布施、忍辱等诸善,皆为人天有漏福善,不出三界;即使做到“三轮体空”(比如布施,不见施者、受者、所施之物,成就清净业),与六字名号功德相比,也是少之又少。

〖教证〗

  梵文《阿弥陀经》:“众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国。”(余行为少善)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余善不实)

  善导大师《法事赞》:“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余行为少善)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得生净土。”(余行为少善)

〖要义〗

  念佛即多善根福德因缘,当下领纳往生功德资粮——念佛愿生,为得大利无上功德(《无量寿经》),是一切功德的总持,所以为多;余行是局部,所以为少。往生之业,当念念佛,当念成就,念念念佛,念念成就,并非累积到某种程度才成就。往生功德资粮,即阿弥陀佛名号本身。众生称名,当下领纳往生资粮而获得往生资格。

〖教证〗

  《无量寿经》:“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念佛具德)

  善导大师《观经疏》:“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持名多善)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持名多善)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持名多善)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持名多善)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具德)

〖要义〗

  若一日……若七日——众生各随寿命,少在一日,长在一生的念佛。“若一日……若七日”是佛经通常的表述方法,周而复始,相续不断,又显生命无常、往生容易。

〖教证〗

  善导大师《法事赞》:“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若一日……若七日)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若一日……若七日)

〖要义〗

  一心不乱——善导大师解释为“念弥陀专复专”“一心称佛不乱”,又,《观经疏·定善义》:“《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观经疏·散善义》:“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心专,一心不二,不被杂缘动乱;行复专,一心持名。今此念佛已足,心喜往生已定而踊跃称名,不会放下念佛而读经、持咒、参禅、修密求往生,或兼修以增加保险系数。净土行人,同样都在念佛、护生、助印、修学经典、随分随力行持戒善,如果以为念佛恐怕不足,还要靠其他方面,不然不能往生,不名“一心不乱”;如果以为念佛足以往生,其他方面都是围绕念佛的日常行持、本分之事,不是往生条件,是名“一心不乱”。

〖教证〗

  善导大师《法事赞》:“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一心不乱”即“专复专”)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佛名。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专念不乱)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一心称佛不乱)

 

(3)正果〕

          〔①临终佛现〕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译文〗

  (由于他平生专志念佛的缘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然显现在他面前,来保护他,来迎接他;

  (平时念佛正因具足,临终佛必来迎。)

〖要义〗

  平生来迎——依此经及第十八愿一向称名之人,与弥陀有亲缘、近缘、增上缘,常蒙弥陀光明摄取,“常来至此行人之所”;名即法,名即佛,称名即与佛同在,与佛一体。只因凡夫障眼,未能得见,直到临命终时,才彻见平时影护之佛身。故此来迎,是法尔来迎、恒常来迎、平生来迎,不是临终才来迎。

  临终来迎——依第十九愿“修诸功德”回向往生之人,平生并非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蒙弥陀光明摄取,与弥陀无亲缘、近缘、增上缘,但由于“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愿心彻至临终,亦蒙弥陀前来迎接。

 

〖教证〗

  《无量寿经》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②命终往生〕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1],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译文〗

  (佛及圣众慈光加持,)此人命终之时自然心住正念,不会颠倒,刹那之间随佛往生极乐国土。

  (佛圣来迎,加持护佑,令行者心不颠倒;而非先做到心不颠倒,佛才来迎。)

〖注释〗

  [1]心不颠倒:一般人临终四大分离,身心痛苦,往往意识颠倒,心生恶念。念佛人不会这样,因为在意识清明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预先来迎;佛圣来迎,慈力加持,令其心住正念,欢喜往生。

〖要义〗

  两重因果——平时念佛愿生为因,临终佛圣来迎为果;临终佛圣来迎为因,命终正念往生为果。有因必有果,关键在平时念佛愿生。专修念佛则佛力保证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教证〗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加佑令心不乱)

  善导大师《观经疏》:“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自来迎接,排除障碍,成就正念)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佛愿不虚,现前保任)

  传灯大师《圆中钞》:“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乘大愿船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临终正念自力不堪,全仗佛力)

 

2.诚劝信〕

        (1)证〕

  舍利弗,我见是利[1],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译文〗

  舍利弗啊,我以佛眼亲见念佛之人往生不退成佛,如是大利,真实不虚,所以我才这样说。世间的众生啊,听到我这样的真语实语,你们都应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注释〗

  [1]是利:弥陀光照,获多善根,转恶为善,入圣众数,诸佛护念,现生不退,平生业成,临终来迎,心不颠倒,往生报土,常享法乐,自然证悟,上善俱会,寿命等佛,一生成佛。

 

(2)他证〕

〔①东方佛证〕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1]、须弥相佛[2]、大须弥佛[3]、须弥光佛[4]、妙音佛[5],如是等恒河沙数[6]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7],遍覆三千大千世界[8],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9]经》。”

〖译文〗

  舍利弗啊,像我现在这样赞叹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还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此等诸佛多如恒河沙数,都在各自国土,也正同心同时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谛真实之言:“你们应当相信这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念佛必生极乐,绝无虚妄!)

〖注释〗

  [1]阿閦chù鞞佛:梵语Aksobhya的音译,意译为“无瞋”“不动”,不被烦恼四魔违顺等动。往昔于去此东方千佛刹,出现于阿比罗提国Abhirata之大目如来所发愿,修行后成佛于东方,其国土名“善快”,今现于其土说法。

  [2]须弥相佛金容尊,状若须弥山Sumeru。《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山幢如来”。须弥,须弥山,译意为“妙高山”,东西南北分别由白银、琉璃、红宝石、黄金合成。高八万四千由旬,阔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环绕。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3]大须弥佛诸相甚大,如须弥山王,超过众山。《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大山如来”。

  [4]须弥光佛:光大如须弥山王,映蔽众山。《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山光如来”。

  [5]妙音佛:声音慈润微妙,清彻远闻。《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妙幢如来”。

  [6]恒河沙数Gangā-nad-vālukā):数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样无法计算。《大智度论》:“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7]广长舌相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显不妄语之德

  [8]三千大千世界:此处指诸佛各自国土。宇宙由无数大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由一佛化导。一须弥山、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其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9]护念:保护忆念。以念力除去障碍,使被护念者信心坚固。

 

〔②南方佛证〕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1]、名闻光佛[2]、大焰肩佛[3]、须弥灯佛[4]、无量精进佛[5],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文〗

  舍利弗啊,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此等诸佛多如恒河沙数,都在各自国土,也正同心同时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谛真实之言:“你们应当相信这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念佛必生极乐,绝无虚妄!)

〖注释〗

  [1]日月灯佛身光智光内外俱照,一切种智、一切智、道种智,如日光、月光、灯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日月光如来”。

  [2]名闻光佛名闻十方,光照内外,众生闻名见光而生觉悟。《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名称光如来”。

  [3]大焰肩佛身光发焰,出于两肩,表权实二智,照真俗二理。《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大光蕴如来”。

  [4]须弥灯佛身光如灯焰,大如须弥山,能破众生无明黑暗。《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迷卢光如来”。

  [5]无量精进佛方便度化无量众生,未尝休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无边精进如来”。

 

〔③西方佛证〕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1]、无量相佛[2]、无量幢佛[3]、大光佛[4]、大明佛[5]、宝相佛[6]、净光佛[7],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文〗

  舍利弗啊,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此等诸佛多如恒河沙数,都在各自国土,也正同心同时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谛真实之言:“你们应当相信这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念佛必生极乐,绝无虚妄!)

〖注释〗

  [1]无量寿佛:西方同名无量寿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译相同。

  [2]无量相佛相好无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无量蕴如来”。

  [3]无量幢佛功德高峻,超胜如幢《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译相同。

  [4]大光佛智慧光明广大,无不照耀《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译相同。

  [5]大明佛:得证三明遍知一切法,能破一切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光焰如来”。

  [6]宝相佛相好殊特,如宝可贵。《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大宝幢如来”。

  [7]净光佛身智二光净无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放光如来”。

 

〔④北方佛证〕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1]、最胜音佛[2]、难沮佛[3]、日生佛[4]、网明佛[5],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文〗

  舍利弗啊,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此等诸佛多如恒河沙数,都在各自国土,也正同心同时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谛真实之言:“你们应当相信这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念佛必生极乐,绝无虚妄!)

〖注释〗

  [1]焰肩佛:两肩发焰,表权实二智,照真俗二理。《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无量光严通达觉慧如来”。

  [2]最胜音佛:音声美妙,超胜一切。《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无量天鼓震大妙音如来”。

  [3]难沮佛:念力坚固,不可阻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娑罗帝王如来”。

  [4]日生佛:如日初升,无幽不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大蕴如来”。

  [5]网明佛智慧光明犹如因陀罗网,遍覆十方;施此教网,令众生明解。《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光网如来”。

 

〔⑤下方佛证〕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1]、名闻佛[2]、名光佛[3]、达摩佛[4]、法幢佛[5]、持法佛[6],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文〗

  舍利弗啊,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此等诸佛多如恒河沙数,都在各自国土,也正同心同时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谛真实之言:“你们应当相信这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念佛必生极乐,绝无虚妄!)

〖注释〗

  [1]师子佛于法中自在,如狮子王于兽中自在;令众生归依,令外道摧伏,如狮子王能伏群兽。《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译相同。

  [2]名闻佛名号普闻十方无量世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名称如来”。

  [3]名光佛名如日光,遍照一切。《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誉光如来”。

  [4]达摩佛达摩,意译为“法”。以法为身,有为无为诸法所依止。《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正法如来”。

  [5]法幢佛广开妙法,高峻如幢《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译相同。

  [6]持法佛持过去佛法,付嘱未来

 

〔⑥上方佛证〕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1]、宿王佛[2]、香上佛[3]、香光佛[4]、大焰肩佛[5]、杂色宝华严身佛[6]、娑罗树王佛[7]、宝华德佛[8]、见一切义佛[9]、如须弥山佛[10],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文〗

  舍利弗啊,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此等诸佛多如恒河沙数,都在各自国土,也正同心同时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谛真实之言:“你们应当相信这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念佛必生极乐,绝无虚妄!)

〖注释〗

  [1]梵音佛法音净妙,闻者适悦《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译相同。

  [2]宿xìu王佛如月照夜,星宿中王。“宿”,星宿。《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译相同。

  [3]香上佛五分法身香,人所不能及。

  [4]香光佛香光庄严,遍照法界,破众生无明黑暗。《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译相同。

  [5]大焰肩佛身光发焰,出于两肩,表权实二智,照真俗二理。

  [6]杂色宝华严身佛杂色众宝庄严其身,令众生睹相欢喜。

  [7]娑罗树王佛如娑罗树王,庇荫众生。“娑罗”,意译为“坚固”。

  [8]宝华德佛功德如宝,如花开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红莲花胜德如来”。

  [9]见一切义佛五眼圆明,洞达一切诸法甚深之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示现一切义利如来”。

  [10]如须弥山佛福智如山,巍巍高峻,众圣中尊。

〖教证〗

  《无量寿经》第十七“诸佛称扬愿”:“设我得佛,十方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佛赞叹)

  《无量寿经》:“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唯佛明了)

  善导大师《法事赞》:“十方恒沙佛舒舌证我凡夫生安乐。”(证诚必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证诚必生)

〖要义〗

  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功德,证诚念佛必生——世尊恐一佛所说众生难信,举出六方恒河沙诸佛各在本国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证我凡夫生安乐”,劝言:“释迦牟尼佛所言不虚,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教证〗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又如《弥陀经》云,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此亦是证生增上缘。”

 

(3)信〕

          〔①释经名劝信〕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1]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译文〗

  舍利弗啊,你的见解如何呢?这部经为什么称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啊,不论是听闻我说此经而信受奉行的人,还是听闻诸佛证诚而信愿持名的人,这些善男子、善女人,现生都被一切诸佛的慈念力所保护,由于诸佛护念而心不退转,决定往生,往生则决定成佛。(此偏依佛力。)

  所以,舍利弗啊,我所说与诸佛所证毫无二致,你们应当信受不疑,发愿往生啊!

〖注释〗

  [1]闻诸佛名:闻说证诚念佛必生的诸佛之名。诸佛同劝念佛往生,单是耳根听闻诸佛名号,却不信愿持名,不名“闻诸佛名”。

  [2]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音译,意译为“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或“无上正等正觉”,遍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即佛果

〖要义〗

  护念得现生不退——闻经受持,皆得诸佛护念而不退于无上菩提,可知念佛人现生即得不退转。

〖教证〗

  《无量寿经》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龙树菩萨《易行品》:“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触者心不退。”(光摄不退)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坏。”(现生不退)

〖要义〗

  自力不退与佛力不退—靠自力修行,须修到一定的阶位方得不退,犹如徒步登山,接近山顶才不生退心;靠佛力救度,佛力成办故,起行即得不退,犹如乘缆车上山,信赖缆车故,易行安乐故,全程不生退心。

〖教证〗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②明发愿益劝信〕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译文〗

  舍利弗啊,如果有人,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能信受我及诸佛所说,发愿欲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样的人,当生皆不退转,命终皆得往生,往生皆得成佛。过去世发愿的,已经往生;今生发愿的,今生往生;未来发愿的,未来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

  (往生极乐国土这样殊胜、容易,)所以,舍利弗,无论任何人,如果真的相信我及诸佛所说,就应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要义〗

  愿生得现生不退——经文先明不退,后说往生。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皆得不退于无上菩提,可知现生发愿即得现生不退转。又,发愿生心,即是发菩提心。

〖教证〗

  龙树菩萨《易行品》:“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称名不退)

〖要义〗

  时常劝愿——世尊三劝“应当发愿”,诸佛证诚“当信是经”,世尊又劝“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可知是时时劝、念念劝、处处劝。释迦及诸佛如此无穷无尽地迭相劝导“当信”“当愿”,若再不信受、发愿,实在是“顽石不可化,朽木不可雕”了。

〖教证〗

  善导大师《法事赞》:“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殷勤招唤)

  善导大师《法事赞》:“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殷勤付嘱)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殷勤叮咛)

 

〔③世尊诸佛互赞 叹难信难说〕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1]五浊恶世[2]——劫浊[3]、见浊[4]、烦恼浊[5]、众生浊[6]、命浊[7]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译文〗

  舍利弗啊,像我现在这样称赞诸佛功德不可思议,(因为他们都劝人深信阿弥陀佛的救度,)诸佛也都称赞我功德不可思议,而如是说:“释迦牟尼佛(实在是大雄大力,)能做甚难稀有之事!能在此灾难频生、邪见流行、烦恼炽盛、恶业充满、命光短促的娑婆五浊恶世成佛,为罪业烦恼众生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说此一切凡圣难以信解之法。”

  舍利弗啊,应当知道,(诸佛并非虚赞。的确,)我在此五浊恶世,行此甚难稀有之事,圆证佛果,把所得佛果之法——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普施一切众生,令众生也能成佛。如此难信之法,实在难说,太难太难!

〖注释〗

  [1]娑婆国土即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梵语“娑婆”Sahā)译为“堪忍”,我们这个世界,外有寒暑风雨,内有贪瞋烦恼,罪恶深重,众苦充满,但众生堪能忍受,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简称“忍土”。

  [2]五浊恶世:浑浊不净、充满痛苦的世界。包括:劫浊(灾难频发)、见浊(邪见流行)、烦恼浊(贪瞋炽盛)、众生浊(罪多福少)、命浊(寿命短促)

  [3]劫浊:减劫中,人寿渐减,善品渐损,烦恼渐增,有饥馑、疾疫、刀兵等劫灾,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4]见浊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邪见增盛,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5]烦恼浊世人贪欲炽盛,瞋怒争斗,谄曲虚诳,恼乱心神。

  [6]众生浊世人不达义理,暗钝弊恶身心不净,罪多福少,苦多乐少。

  [7]命浊世人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

〖要义〗

  难信难说,叹难劝信——世尊说此经,诸佛共叹为难事,难说难信,世尊自叹“是为甚难”,玄奘大师异译本说为“极难信法”,可知世尊如何倾其一生弘扬此法。叹难是为劝信,众生应生难遇难求想,放下骄慢,珍重敬信。

〖教证〗

  《无量寿经》:“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难得难闻)

  《无量寿经》:“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叹难劝信)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稀有法,此复最为难。”(难信之法)

  善导大师《法事赞》:“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难信之法)

 

〔三、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1]、人、阿修罗[2]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完此经,以舍利弗为首的诸大阿罗汉,以文殊师利为首的诸大菩萨,以及一切天众、人众、阿修罗众等,听闻世尊的说法,无不欢喜信受,恭敬礼拜世尊后离座。

〖注释〗

  [1]:六道之一,梵语“提婆”Deva,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之义。神通自在,快乐长寿。修上品十善,得生欲界天;或有修世间禅定,得生色界、无色界天。

  [2]阿修罗:六道之一,又作“阿素罗”“阿素洛”Asura。意译为“无端”,男子容貌丑陋而女子端正;又译为“无酒”,其国酿酒不成,瞋妒而断酒;又译为“非天”,果报胜似天而无天德。居住在山中、大海底,生性好斗,常与帝释天争战。

〖要义〗

  欢喜信受——经中世尊呼唤舍利弗三十六次,发问三次,但并没言及在场大众的反应;直到全经讲完,才说大众“欢喜信受”,可知:净土法门,信顺为则,随闻随信,安心起行。

〖教证〗

  《无量寿经》:“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信心欢喜)

  《无量寿经》:“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欢喜踊跃)

〖要义〗

  自信教人信——闻知六字名号当中具足我往生成佛的一切资粮,执持名号即可全部获得,往生成佛当下决定,生死苦恼从此永断,欢喜感恩之情自不能已。看到周围的人被各种苦恼所逼,难得解脱,自然会把不舍一切众生的这尊阿弥陀佛介绍给他,点燃他心中的希望。如此辗转相传,一灯燃百千灯,法界遍开四色宝莲。

〖教证〗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敬白一切往生人等:若闻此语,即应声悲雨泪,连劫累劫,粉身碎骨,报谢佛恩。”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佛说阿弥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