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电子书首页

目录

慧净法师

《无量寿经》大意(一)

《无量寿经》大意(二)上

《无量寿经》大意(二)下

《无量寿经》大意(三)上

《无量寿经》大意(三)下

《无量寿经》大意(四)上

《无量寿经》大意(四)下

《无量寿经》大意(五)上

《无量寿经》大意(五)下

《无量寿经》大意(六)上

《无量寿经》大意(六)下

《无量寿经》大意(七)上

《无量寿经》大意(七)下

 

《无量寿经》大意(一)

以上将《无量寿经》的概要分为十点作简要解说。现在进一步阐释《无量寿经》的大意,也就是从《无量寿经》的宗旨、核心来做重点发挥。只要了解《无量寿经》的大意,即使对内容的文文句句不能完全了解,也可以掌握整部经的重点,就好像一件衣服如果提起领子,就可以将整件衣服提起来一样。

一个宗派无论他所说理论是多么高深、玄妙,多么有感应,可以感动多少人,可以吸引多么广大的群众来聚合,或是这个宗派有多么庞大,但是如果没有依据佛教经典,没有符合佛所说的旨趣,那么这个法门,这个宗派就是外道。所以,外道和佛教的区别,就在于佛教各宗各派都是以佛所说的经典做为依据,若是没有依据佛所说的经典,都叫做外道。

我们净土宗完完全全是依据佛所说的经典和祖师的论注,有经典的依据,也有祖师的传承,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是《净土三经》,也就是: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我们净土宗祖师的传承以及著作,主要是:

一、龙树菩萨《易行品》

二、天亲菩萨《往生论》

三、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四、道绰大师《安乐集》

五、善导大师《五部九卷》。

这五位祖师虽然出生的地方和时间各有不同,但都共同依据《净土三经》,尤其是依据《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的根本大愿,也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以念佛往生愿来发挥、来开展净土宗的宗义和教理。

这五位祖师在这方面的著作,它所开展出去的,以及收合回来的,都是依据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从头到尾,经文内容非常广阔,但是,它有一个宗旨大意,这个叫做“经眼”,一部经的眼睛。

我们读诵经典,就要掌握经眼,就好像一个人若没有眼睛,就不明白前途,不知道要如何前进;学佛的人,若不懂得经眼,就无法进入佛法的宝藏。即使能进入佛法的宝藏,能够读诵经典,也认不清什么是重要的宝物?什么是经典的核心?若这样,有读诵经典等于没有读诵;有进入宝藏的仓库,也等于没有进入一样。所以,任何一部经,即使我们读诵一千遍、二千遍,甚至五千遍、一万遍,但是,若不了解经眼,也可以说只有读诵的功德,无法得到这部经的真正利益。

大经五文

《无量寿经》的大意,它的眼目,我提出五段经文,叫做“大经五文”来作为说明。这五段经文若能掌握,进而融会贯通,这样就已经掌握了整部《无量寿经》的重点。反之,若对这五段核心的经文不了解,也等同不了解《无量寿经》的宗旨。

“大经五文”第一段文就是“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经文在《无量寿经》的最前面。《无量寿经》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在还没宣说四十八大愿以前,首先就显明这部经所要说的四十八大愿,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目的。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段文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段文就是在解释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内涵。
第四段文是“付嘱流通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

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段文是“特留此经之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

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五段经文,在《无量寿经》里,就好像五支大柱,支撑着整部《无量寿经》的教理。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第十八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无量寿经》,也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阿弥陀佛,当然,也没有我们的往生成佛。

开展出来,就是这五段重要的经文,但是,就根源来说,全都在第十八愿,这五段文的道理,我们虽然不能彻底了解,但是,只要掌握第十八愿,所有的也就都掌握到了,因为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救度众生出离轮回,往生极乐成佛,这在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里,都可以得到肯切的说明和开展。

第一、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文是在《无量寿经》<序分>之中的发起序。发起序主要就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说这部经,它的重点、目的之所在。

这段文虽然只有三十一字,但已在显示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世的本怀。由此可知,诸佛出现在这世间,主要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所以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对我们净土宗很重要、有很深奥的意义。净土宗的念佛人,若是可以将这段经文背起来,就背起来,思考它的意义,会给我们产生一种很安心、很感动、很欢喜的心境,尤其是在枱面上弘扬净土宗的法师大德,更加要背,而且深刻了解它的意义。因为这段文很重要,所以,在好几个地方,我都有讲解过,不仅百读不厌,而且也多次欢喜弘扬。

“如来以无尽大悲”,这里所说的“如来”,所指的是哪一尊佛呢?近的来讲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远的来讲就是指十方三世诸佛。

释迦牟尼佛既然出现在这世间,当然,就要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是可以度尽十方众生的,这个度尽十方众生的超世弘愿,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

既然十方诸佛出世的目的,是为了要度尽众生,因此,十方诸佛就一定要讲可以救度十方众生的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所以,虽然就讲此经的人而言,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若就广远来说,如来是指十方三世诸佛。但是,它主要的意思还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因为,凡是诸佛出世,都会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也唯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才可以达成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进一步说,十方如来为什么要宣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呢?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七愿所成就的缘故,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的经文,总共是六句,二十四字。这段文简单解释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了以名号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必须使名号能够普遍弘传于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遍满整个大宇宙。十方法界有十方国土,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众生,所以,必须使得十方国土的每位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在四十八愿里面,发一个使十方诸佛都能来赞叹他的名号功德、同时来称念他的名号的愿,这就是第十七愿。

第十七愿如果没有成就的话,不只是十方诸佛不可能来赞叹弥陀名号、称扬弥陀名号,同时第十八愿也不能完成,我们的往生也通通没有希望。也由于四十八愿完成了,当然第十七愿也就成就了;由于第十七愿成就了,因此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现世间,一定会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同时,以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作为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本怀。

所以,这一段是释尊“出世本怀文”,释尊是凭着第十七愿的力量来宣说弥陀救度的名号。

因此“无尽大悲”这四字,就有二种解释:一、是指十方诸佛无限的大悲、二、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

一、诸佛无限大悲。譬如《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就是说,到了末法时代,虽然有很多人在修行,但是在这么多修行者当中,是很难找到有一个人可以得度生死的,唯有依靠念“南无阿弥陀佛”,才可以得度生死,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能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念佛法门可以使得不论是正法时代的任何修行人,或者像法时代的任何修行者,即便是末法时代的罪恶生死凡夫,甚至灭法时代的众生,只要他念佛就都可以平等往生,平等证果,而且不论是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或是下下等根器的众生,都能平等往生。原因是大家都不是依自己的身分、功夫、功德来往生,而是完全依念佛来往生极乐世界的,而诸佛本来就有无限的大悲,他们出世就是要救度众生,因此,他们始终必定要说念佛的法门,否则不能普渡众生。

因此,印光大师说:

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就是说,假使释迦牟尼佛甚至十方诸佛,没有宣示开展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法,那么,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没有一个人可以了脱生死了。

印光大师又说: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这段法语是说,净土宗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开始,一直到成佛,乃至成佛之后,要去广度众生,全部都要依靠的法门。因此,十方诸佛要成佛,要靠念佛之法,要化度众生,也是要靠念佛法门。所以,净土念佛法门,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总持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总包含的法门,所以不论要成佛也好、要救度众生也好,都包含在里面,从开始到圆满,成始成终,都要依靠这个法门。

印光大师还说: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他宗派的修行者,听到、看到这句话一定会生起疑惑;认为菩萨成佛要靠念佛,若没有念佛,就不能成佛。十方诸佛要救度众生,也要靠念佛,如果没有弘扬念佛的法门,那就没有办法普救众生,真的是这样吗?那佛陀为何要说其他的法?其他的法不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其他的法岂不是要放一边?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太偏颇了?免不了会有这种的疑惑,会有这种的疑惑是很自然的,原因在于对净土宗尚未深入了解,若能详细了解净土法门,了解我们众生的根机,以及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就会彻底肯定印光大师所说的这段法语,是真语、实语、不虚语、不妄语。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九界众生是指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这些都是九界众生;包含三圣、六凡。三圣:就是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以及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这三圣六凡合起来叫做九界众生。九界众生只有依靠念佛法门,才能够圆满成佛。因此,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样的等觉菩萨,也还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快速圆满成就佛道,就有这样内涵存在。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若是没有依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或舍去这个法门,这样就没有办法普救众生,这个道理只要我们详细思考就可以清楚了解。像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若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定会生生世世在三恶道中沉沦,在六道苦海里轮回。

所以,要完全救度十方众生,就必须要弘扬念佛法门,虽然,他有背后很深奥的道理,但简单来讲,因为念佛很殊胜,又很简单、很容易,无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士、农、工、商,都没有分别,都做得来,因此,可以社群化、大众化、普遍化,甚至常态化、时尚化。

所以,任何人念佛都可以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若是要修其他的法,因为不单纯、不容易;也许圣者做得到,但凡夫做不到;或者善人修得来,恶人却没有希望。唯有念佛是所有众生都做得到的。

也因为念佛本身就是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在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因此,念佛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知道,就会现身来将他接引到极乐世界。

念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佛力,而且念佛很容易,所以叫做易行道。易行道的本身又拥有殊胜的功德,因此,念佛法门不仅是易行也是殊胜的法门。

印光大师又说:

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觉路。

这句好像对联,文字很优雅,内涵很殊胜。
“畅如来出世之本怀”意思是说,这个念佛法门,可以畅展十方如来出现在世间的本怀,满足诸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意,这就是畅怀。

“开众生归元之觉路”就是为十方众生开出一条可以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快速成佛的道路。

二、弥陀第十七愿。所谓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依靠第十七愿的无尽大悲,而来宣说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如前面所说的,“无尽”就是无限量、无穷尽。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是无限量的。怎么无限量?因为他所发的愿是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是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如果仅仅能使清净、会修行(上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而不能使不清净、不会修行(下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不能算是“无尽大悲”。阿弥陀佛必须要使得上至文殊、普贤菩萨,下至甚至造了阿鼻地狱罪业的众生,或者已经堕落在阿鼻地狱,受到无尽痛苦的众生,也都同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能这样度尽纵穷三世,横含十方的众生才算是无尽、无限的大悲。这种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甚至连等觉菩萨也无法推测的大悲,叫做无尽大悲。

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十方众生,所以,必须要使十方国土的每一尊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就必须要在四十八大愿之中,发一个让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宣扬他的名号功德的愿,同时也要让所有人都可以称念他的名号的第十七愿。

若没有发这个愿,阿弥陀佛就无法救度十方众生,也因为阿弥陀佛有这个愿,而且,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以,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已经成就,这样,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就必定会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假使,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没有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岂不是说阿弥陀佛的愿还没成就,或者,阿弥陀佛根本没有这个愿呢?

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已经成就了,所以十方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自然会符应第十七愿的功能,就必定会以宣扬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作为诸佛出世唯一的本怀。使得十方众生都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娑婆世界,也是凭着第十七愿的愿力,来宣说阿弥陀佛名号救度众生的道理。而且,十方诸佛如果没有弘扬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就不能彻底救度十方众生。因为,有这样的内涵,所以,这里所说的无尽大悲,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若可以弘扬这个法门,也自然符合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内涵。

所以这无尽大悲,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无限量的慈悲,其实就是在阿弥陀佛本身。唯有,阿弥陀佛才可以救度十方众生,如果,若没有阿弥陀佛,我们末法的众生,就完全没有指望,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这样,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无尽大悲,就会有缺陷,我们只要详细思考,就能够清楚明白,肯定了解此中的道理。

因此,就阿弥陀佛来说,无尽大悲是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大悲;就净土法门来说,这里所说的无尽大悲,也就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

所以印光大师说:

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这段法语有二种的意思,一、就众生来讲:含括范围,上至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其他的等觉菩萨众生,乃至造了五逆十恶的地狱众生。二、就根机来讲: 含摄像等觉菩萨这样上等的根机,以及像阿鼻众生这样下等的根机。不论任何众生、任何根机都是净土法门所包含,所要接引、所要救度的对象。所以,九界众生都包含在阿弥陀佛的救度大愿之中。

印光大师还说: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这段法语,简单解释就是说,不论上至等觉菩萨也好,甚至阿鼻地狱的罪恶众生也罢,都需要念佛,怎么说呢?还没有成佛以前,念佛可以仗佛愿力往生成佛;成佛之后,也可以仰赖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来救度十方众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可以救度六道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可以摄取接引三乘圣者(声闻、缘觉、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

在另外一种版本中,“无尽大悲”也叫做“无盖大悲”无盖和无尽,意思大同小异;不过,无盖有另外一种涵义,就是阿弥陀佛这无限的大悲,无尽的大悲,是可以覆盖十方诸佛,但却是十方诸佛所不能覆盖的,尤其是任何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受到阿弥陀佛大悲的庇荫和覆盖,所以,才叫做无盖大悲。

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为他的大悲,来宣扬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我们大家是法师也好,莲友也好,若可以弘扬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众生的法,这样也等于是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我们的大悲。虽然我们都是凡夫,还烦恼具足,贪瞋痴尚未降伏,还没有超凡入圣,还未离开三界六道,没有像佛一样具足真正的大慈悲,但是,如果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这样我们自然也和十方诸佛一样,是在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在实行无尽大悲,就有那种无尽大悲、无盖大悲的气氛。因为,我们的背后有阿弥陀佛,有他的功德、他的能力,在酝酿、在安排、在推动、在加持庇佑。

所以《大悲经》说: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意思是说,若能念佛往生就是自行大悲,若能劝人念佛往生,就是化他大悲,所以,念佛法门就是大慈大悲的法门。

因此,我常说:

若信受弥陀救度,即是大福报、大智慧;

若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若弘扬净土法门,即是大慈悲、大愿力。

因此,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就有一首偈说:“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自信教人信”意思就是说,我们相信、接受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之后,也劝人来相信接受这个法门,这就是“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能自信还要教人信,是一层比一层困难的,所以说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是指如果我们能弘扬念佛法门,就是随顺着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而且,也和十方诸佛一样将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普遍弘传开来。

“真成报佛恩”,就是说像这样才是真正的在报答佛恩,报答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为我们成就极乐净土,为我们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万德洪名,让我们能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大恩。也才可以报答十方诸佛在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中,引导我们,使我们今生今世可以出生为人,可以遇到佛法,可以接受净土法门,最后,可以来自信教人信的大恩。也才可以报答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娑婆世界,将教法留传到现在,让我们可以看到、听到,来相信、来接受弥陀的救度的大恩。所以,唯有自信教人信,才可以报答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这三佛的大恩。

若是没有弘扬这个法门,这样就无法展现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就不能真正报佛恩,所以“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这首偈的意义就是这样。

“自信教人信”这五字,有二层意思:一、自信才能教人信;二、自信必定劝人信。

一、“自信才能教人信”:就是说如果自己还没有相信,就不可能使人相信。譬如:有人贫穷,需要别人金钱的援助,我们发心想去救济他,但是,我们若是口袋空空,这样要如何救济他?必须我们自己有财物,有智慧、有能力,才可以救济对方:才能没得吃让他有得吃,没得穿让他有得穿,他没有地方住,也可以布施房子给他住。不论他有什么物质上的需要,或者精神上的苦恼,我们都可以圆满对方的需求,否则救济就成为一种空谈。

所以,我们自己本身要先有东西,才可以给人东西;我们若是有这个“信”的东西,自然就可以将这个“信”传播出去,若是自己不“信”,要如何传播“信”呢?不信就是疑,疑甚至会来阻碍自他信仰这个法门。所以,第一层的意义就是“自信才可以劝人信”。

二、“自信必定教人信”:一旦我们真正信受了阿弥陀佛救度之法,我们就必定会主动去将这个法劝化传播出去,这种必然、必定的心,是不用他人勉强、鞭策、苦劝,就会自自然然从我们内心发露出来,而且,以沛然莫之能御的行动力去传播这个法门,就好像决堤的大水从上面冲下来,无法抵挡一般,这就是“自信必定教人信”。

释迦牟尼佛形容我们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三界火宅,所以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充满着种种的苦,释迦牟尼佛又说这种苦,就好像大海一般深无涯底,而且是无尽广阔的苦海,所以以大海来形容。

我们十方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在火宅里面、在苦海之中,每一个人,除非他没有感觉自己是在火宅里面、是在苦海之中,这样他才不知道要寻求出离;若是知道,他一定会很殷切的找寻出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的方法,这时,他就会进入宗教中来追求解脱之法。

因为,只有佛教才有说这种道理,唯有佛教之中的净土宗,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才有办法能让我们今生就可以脱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所以,他若是能找到这样的法门,就自然会去劝人来相信。因为他也有父母、子女、兄弟等六亲眷属,这些六亲眷属同样也都是在三界之内、火宅之中,也同样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

一切众生,也和我们一样,都有父母、儿女、六亲眷属。所以,若是以自己来看别人,我们自己想要求出离,别人也需要求脱离,何况这些人不是别人,是我们的亲人,所以,就想要赶快将这个法传播出去,给我们每一位亲人。让大家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救度的利益,都可以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所以说,自信必定教人信,必定劝人信。

假若没有自然发心去教人信、去劝人信、去弘扬这个法门,这就表示,他还未信,既然还未信,他就没有那个心,这样就是请他来弘扬这个法,也是勉强不来的;反之,如果他已经相信,接受这个法了,那时不必勉强他,他也会来鼓励、劝信亲友们,主动来弘扬这个法。

善导大师的这首偈“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是根据《无量寿经》“如来出世本怀文”以及《阿弥陀经》<流通分>所写出来的,对我们净土宗有很深的意义。

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所说的这个法,是非常难以令人相信的法。所以即使是辩才无碍的释迦牟尼佛,要使十方众生都相信这个法也很困难,因此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进一步又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就是说,为一切众生说这种难信之法,非常困难,因为这个法信也困难,讲也困难,因此,若能自信教人信,这样就是在做难中转更难之事,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悲传普化,真正报诸佛之恩。

为什么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呢?因为这不仅是易行之道,而且又很殊胜。法是这么容易,即使凡夫俗子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能依这个法,快速离开生死轮回、而且快速成佛。这么容易,功德又这么高超,这么殊胜,远远超出一般人的生命经验与想像。因此,一般人信不来。

所以,《无量寿经》就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这个法门,唯有佛与佛才能够理解。若是二乘:即大乘的菩萨、小乘的罗汉,也都无法完全了解。因此,对我们凡夫众生来说,只能无条件的接受,即使相信不来,也要接受,所以,这是难信之法。

这个法门也是难讲之法。因为这么容易,又这么殊胜,若能够讲得圆满,这样“真谛”、“俗谛”,就能互相圆融;若没有办法讲圆满,那么,“真谛”有讲清楚,“俗谛”也会有缺陷,反之亦然。所以很难说。这也表示,若说得不好,会使人误会,认为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若真是这样,其他的善事,譬如说:五戒十善,到底要不要持守?甚至《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三福,或戒定慧三学,或六度万行,到底要不要实践?和念佛有什么关系?所以,这就很难说得让所有人都明白。

其实,“真谛”和“俗谛”的分别,若以我们净土法门来看整个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是“真谛”,“真谛”是出世间法,就是可以使我们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超凡入圣的法,叫做“真谛”或“真谛门”。

除了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以外所有的法,对我们净土宗来说,都属于“俗谛门”。“俗谛门”就是指,我们学佛、念佛的人,在世间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时,应该要怎么做才能使家庭安乐、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世界和平,使人和人的接触可以互相欢喜、不对立、不冲突,这都属于“俗谛门”。

所以要清楚、明白的将这“真谛门”和“俗谛门”分别开来,这样,要往生才不会有障碍;如果没有分清楚,互相混杂,导致“以真谛误解俗谛,乖违伦常”;或“以俗谛混入真谛,疑惑佛智”,这样要往生,就会有障碍。因为,认知不清的人或许会认为,念佛也不是往生的正因,必须要有助行,而且,这个助行就是要以其他的善行,譬如:三福啦!六和啦!三学啦!六度啦!十大愿王啦!将这些加起来一起回向,往生才有可靠,这样就是把“真谛”和“俗谛”混杂了。像这样,能做得到的人,我们真替他高兴、赞叹;但是,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本来就了解众生的根机,为了要救度十方一切圣、凡、善、恶的众生,所以,阿弥陀佛所发的本愿,根本就没有在讲什么条件,若有,就只要我们念佛而已。

如果,九界众生,都来念佛依靠“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众生来说,就是一机,机是指众生,就没有圣、凡、善、恶的分别,因为大家都是念佛之机。就法来说,就是一法,而且这种法,本来就没有掺杂、没有杂修,大家所念的都只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包含所有的功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八万四千法门,乃至十方诸佛的功德、一切菩萨的功德、八万四千陀罗尼的功德,都包容在里面。因此,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所有三宝的功德、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的总结晶。所以,我们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圆满俱足所有的功德,可以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的苦海,往生极乐世界而成佛。

因为这个法是这样难讲和难信。因此,我们唯有接受,如果了解道理后才来相信的,叫做“明信佛智”;虽然不了解道理,如果也可以一生都信受这个法,这叫做“暗合道妙”。

所以,十方如来能够依凭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这样就可以达成无尽大悲的功能,我们凡夫俗子若能自信教人信,这样,我们也就如同十方诸佛一样,响应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做弥陀的手脚来弘扬、达成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矜哀”这二字,以文字来说,就是怜悯、同情、爱护。不过,若是就文字背后的意思来说,又有更深一 层的意义。

“矜哀”的“哀”,就是悲哀的哀,是说大慈大悲的佛,因为众生的愚痴而产生悲哀的心。看到我们众生不知道自身已深陷火宅之中、浮沉于苦海之内,这一世虽然出生为人,但是,若没有脱离三界六道轮回,未来一定会堕落在三恶道,而且三恶道之苦,非常长、非常激烈。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都还悠悠泛泛的过日子,因为佛有智慧,深刻痛感这件事,因此,是以矜哀的心情来看我们众生,为我们悲哀,来怜愍我们。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因为三界是众苦充满的火宅,所以,不仅会引发诸佛对我们众生的矜哀之心。就如同善导大师所说的“自信教人信”,一个已经自信的人,对于其他的人,也自自然然的会流露出和佛矜哀三界的这种悲心。

因为我们众生都有良心、有爱心,只是没有显露而已。在四书《孟子》的文章里,孟子就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意思就是不忍、也是同情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人都有同情心、都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恻隐”,也是仁义礼智信的仁,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也就是仁爱的心。孟子又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若无恻隐之心,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就不是人,若不是人,就是野兽了。因为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当我们看到最亲的亲人,竟然没有将这个法来传播给他,让他也可以和我们一样,离开三界火宅、离开六道苦海,这样,我们还是人吗?

诸佛矜哀三界,而我们既然是三界的众生,所以都是十方诸佛所矜哀的对象。虽然,诸佛悲心以三界为对象,但可以说,就是以我们苦恼的众生为正客,所谓正客,就是指所有对象中的主要对象。

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没有一个不苦恼的,若有一个人说他没有苦恼,这不是说他有智慧,或者很乐观,反过来说他是愚痴的。因为,我们这个世间,可说众苦充满,佛就以火宅来形容,好像一间房子,已经着火了,而且,熊熊大火,将整个门窗都包围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安稳在火宅里过日子吗?这是不可能的,也因为有发觉到,所以,就会引起惊慌,就会追求脱离。对我们而言,有这样的苦恼,也是一种好处,可以说是一种逆增上缘。

所以,十方诸佛的悲心是以三界为对象,三界之中,又以苦恼的众生为正客,因此,善导大师说: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善导大师的意思是说,十方诸佛的大悲,是以苦者为主要对象,因此,十方诸佛的心,都会特别悲愍“常没众生”。所谓“常没众生”,就是常常沉没在三恶道中的众生。

“没”和“浮”是相对词,“没”就是沉入水底,表示在危险、痛苦之中。“浮”就是浮出水面,可以呼吸空气。我们以水面为界,水面上比喻“天界”和“人间”,水底下是指三恶道。在六道之中,如果出生在天界,可以暂时享受天福;若是出世为人,虽然有苦,但多少也会有安乐,不像在三恶道,完全是苦。善导大师说我们是常没的众生,意思是说我们现在虽然出生为人,若没有离开三界六道,将来在生生世世无穷尽的轮回之中,一定会在某一生、某一世中堕入三恶道中,那时,就会长时受苦无穷,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出离。

“是以劝归净土”,因此,十方诸佛都劝导我们众生要回归极乐世界。归就是回我们的故乡,回我们的家,若不是回去自己的故乡,回自己的家,那就不是归。因此,弥陀净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安稳的所在、成佛的道场、证悟佛性的地方,是我们的,不是别人的,所以往生极乐叫做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救生人员会跳入大海的目的,就是要救溺水之人。如果一个人,他会游泳、以游泳为乐,在水中安安全全的,就不必救生人员来救度,所以只有溺水之人,才需要被救度。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至于已经在岸上的,根本就不需要别人救度。也就是说,已超凡入圣,离开三界六道的,就好像已在岸上,若还在三界六道中,就表示还在水里,还需要救生人员来救度,这个救生人员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众生会苦恼,是因为感受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轮回,痛苦不堪。所以三界六道的解脱,必须要藉着人身,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人身,如果没有把握今生,一旦失去人身,就不知道要等待哪一时?哪一世?要等待几劫之后才可以再回复人身?

我们众生虽然知道要把握人身来听闻佛法,发心修行。但是往往会发觉自己是“有心修行而无力修行”,因为认真修行一久,就会发觉其实自己是无力修行的,就会更加清楚看到自己的贪、瞋、痴,自己的烦恼、妄想是多么深,多么微细,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可以降伏,更没有能力可以断除,那个时候,他就会产生不知何去何从的苦恼,陷入煎熬折磨之中。当然若是不认真修行,或是修行不久的人,因为没有深入观察内心状况,他就很难发觉自身的真实情境。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有三界六道轮回,不知道有善恶报应。那么,他当然会悠悠泛泛的过日子,而我们知道的人,就会有所不安。这种不安,有时候是没有办法可以用文字来形容的,愈了解佛法,就愈有那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道心,那种迫切感。

因为,生死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所以叫做“生死事大”,为什么是大事呢?因为“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因为一旦失去人身,就必定会堕落三恶道,三恶道的苦,不用等到面对,我们只要现在一想,就会使我们全身冒出冷汗,因为,那种的苦,根本就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可以形容的,只要想到,内心就会非常恐怖,所以是大事。

“无常”就是死亡的意思。生和死,本来就是一体的,好像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正面的纸没有离开背面的纸,因此,有生就有死,生和死是在一起的,只要一口气不来,当下就是死。所以,生和死并没有分开。

我们活在这世间,其实就是已和死亡在一起了,过一天就接近死亡一天,就接近阎罗王一天。不仅如此,死对我们来说是危机四伏,随时都环伺在我们的四周。因为,我们时时都有可能会遇到无常,不是说老了,才会接近无常,或者,重病无常才会来到,不是的。是任何人,不管年轻、年老、健康、生病,随时都有可能会遇到死亡。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的无常心会很深厚,有这种深厚的无常心,他才会发愿修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发觉,原来,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凡夫,善根浅薄、福德很少,根本无法依自己的力量来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

所以,有两段话对我们修行人有很大的启发,我来念一遍:

若把身口二业所作所言,作为标准,则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意业中的所思所念,作为标准,则天下无一完人。

若从人所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尚有贤人;

若从人所不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皆是罪人。

第一段话是说,我们众生若是以“身业”和“口业”,来做标准的话,因“身业”是举止动作,别人都看得到。“口业”就是嘴巴所讲的话,别人也都听得到。如果是以这种外在的言语和行为,来做为标准,那么在这天下间,就还会有人格很圆满的人。

但是,如果是以“意业”作为标准,因为“意业”是心里的所思、所念,没有说出口,因此,别人没听到、也没看到。如果是以“意业”来作为标准,在这天下之间,就找不到一个人格圆满的人了。

第二段话是说,若是从人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地方来做标准,那这世间还有圣贤之人。但是,若从旁人看不到的地方来做标准,那世间就都是罪人。

因为,我们所说、所做的,若是别人可以听得到、看得到,我们就会谨言慎行,态度会很好、会恭敬、有礼貌,表现得很得体。但是,若就他的心里的念头,或是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呢,就难免会有不应该想的也想、不应该做的也做。因为,认为没有人看得到,所以就减少羞耻之心,我们凡夫就是这样。

我们将这件事做为一面镜子,来回照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呢?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是不是都很端正?很纯洁?我们外表的行为都在持戒、都在行善,但是我们的内心,真有如实吗?有心口一如吗?还是言行不一?在别人看得到的地方,我们都做得很好看,但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有那么完美吗?我们是不是很丑陋呢?所以古德说: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完人。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

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这段法语就是说,我们人道众生所修的五戒,以及天上众生所修的十善啦!四无量心啦!禅定啦!这种人间、天上的“因”和“果”,就佛的眼光来看,其实都是颠倒的、是虚伪的,不是真正的功德。

论五戒十善,或就三福来讲,第一福“世福”所说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以净土宗的俗谛来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做的,是起码的人伦道德。这样,怎么会说是颠倒、是虚伪呢?所谓颠倒就是不正:白的却当作黑的、黑的又当作白的;对的当作错的、不对的当作对的。虚伪就不是真实、是假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若还没有断除烦恼,这样所做的善行,都有掺杂三毒的烦恼在里面,佛说这是“有漏之善”。漏到哪里去?漏到贪、瞋、痴三毒里去。所以,善导大师说这就是“杂毒之行”,所修的善行,也都掺杂着凡夫的贪、瞋、痴在里面。

能够断除贪、瞋、痴之后所做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才是真实的功德。所以,如果还没有断除烦恼,还在三界六道中,这样,不论是可以让我们生而为人的五戒、往生天界的十善,都还是有漏,还算是虚假不真实的。何况我们世间的凡夫俗子,根本连五戒也持守不了,更遑论清净了。

《净度菩萨经》说: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为,皆是三途业。

我们一个人一日当中,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八亿四千万是形容非常多。所起的每一念、每一念,其实都是在造做三恶道的业因。

《地藏经》说:

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又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若以这几段经文,做为法镜,来对照我们的三业行为,我们就会发觉,即使自己想要修行,也是无力修行的,甚至,修行的心也是虚假的。那个时候就会想追求一个即使自己没有力量也可以得到解脱的法门。也因为认清自己没有力量,可以说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这时阿弥陀佛慈悲的誓愿,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是让我们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门。

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是我们修行人最后的指望。其实,也是一切众生最后的指望。因此,虽然如来是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但在三界之中还是以我们这种苦恼、造罪的众生做为主要救度的对象。

也就是刚才说的“正客”,正客就是说我们在宴会中,主要宴请的对象,如果其他的人都来了,但是,这个主要的对象还没来,这样,宴会就不能开始,若这位正客一直都没有来,那所办的宴席,就白办了。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出兴于世”这四个字是表示释迦牟尼佛为了讲这个法,为了度这样的众生,所以才出现在这个世间,以这件事做为他出现世间的目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矜哀三界的众生,要救度三界的众生,才出现在这个世间。

反过来说,释迦牟尼佛若不是矜哀三界的众生,他就不一定要出现在这个世间,因为,没有那样的必要。反之,对于不在三界内的众生,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生死轮回的苦恼,自然就不是如来矜哀的对象。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光阐道教”这四字中,“光”就是光大,“阐”就是阐扬,就是光大阐扬八万四千法门,“道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这里说的“道教”,“道”就是正道,“教”就是佛的教法,所以“道教”这二字也可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法。

因此,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其目的,就是要“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一个“欲”字,就是佛心、佛愿的所在,他目的就是要拯济群萌,惠于三界众生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是一个铺路的过程,因为,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送给我们十方众生真实的利益。所以,光阐道教的目的,就是要“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惠以真实之利”是什么意思呢?“惠”就是恩惠、惠赐的意思,就是惠施给我们阿弥陀佛救度的第十八愿,让我们可以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救度而接受念佛往生的第十八愿。所以,听闻以后,就信心欢喜、就可以乃至一念、乃至一生,都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真实之利。

真实和权假、方便是相对的,既是真实,就不是权假,既是真实,就直接了当,当下就可以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必定可以解脱生死,可以往生,可以快速成佛,这就是“真实之利”。这不是权假、方便,不是迂回的,而是直接当下,这就是“真实”。

这里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也就是《无量寿经》《流通文》所说的: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俱足无上功德。

这个“真实之利”就是“大利”,也就是成佛的“无上功德”。这种大利这种功德,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真实之利,就是大利,就是无上功德、就会成佛。

这段经文说:“为得大利”,它的反面,就是“为失大利”。在《无量寿经》中也有说到“为失大利”的内容,所谓“为失大利”,就是因为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就会失去往生成佛的大利益;若是没有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会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就可以得到成佛的真实大利。

所以在《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就说:“生疑惑者,为失大利。”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不接受,这样就会失去大利;反之,若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这样就会得到大利。

所以,能不能得到大利,或是要不要得到大利,决定于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相信还是怀疑;从另外一面来说,就是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专修或是杂行。专修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也就是说,从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来看,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意,就是要我们众生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为得大利”,也就是我们净土宗宗旨所说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若能深信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是“明信佛智”,就能“为得大利”。如果“疑惑佛智”,就会怀疑弥陀救度,没有专一来称念弥陀佛名,这样就会“为失大利”。

所以,“如来出世本怀文”,就是在阐扬这部经的重要性,在显明《无量寿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要讲的本怀经。也就是说,若有讲这部经,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本心就可以满足;就像印光大师所说的:“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觉路。”这个“畅”就是满足。满足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意。这部经若没有讲、没有弘扬出去,那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愿就还没有得到满足。

若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本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经教来说,有二部经都提到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就是《法华经》和《无量寿经》。

《法华经》说:“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因为这段经文,是在《法华经》,若单从这句经文来看,则《法华经》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经。

《法华经》所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是使三乘的圣者,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最后都归入一乘的佛果,所以《法华经》就是引导三乘的圣者,进入佛的境界、进入佛的果位,这就《法华经》来说,叫作“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入一乘,所以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法华经》主要的目的。所以从《法华经》这几段经文来看,《法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如果以《法华经》和《无量寿经》二部本怀经来比较,哪一部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呢?就是《无量寿经》。这部分我以二门来解释,大家就可以清楚明白。

第一、就“相对门”而言:这二部经都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因为,就权教、方便教来说,二乘的声闻和缘觉是不能成佛的;不过《法华经》说,不只菩萨可以成佛,而且声闻、缘觉也可以成佛。两者对比,亦即那种权巧方便的教理,和《法华经》所说的一乘教理来相比,则《法华经》就是真实之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因为《法华经》是能使声闻、缘觉成佛之教。

又,就权教、方便教来讲,说恶人啦!凡夫啦!不能成佛。因为有烦恼,而且烦恼还没有断除,怎么可能离开三界?若没有离开三界,这样就永远都在六道中轮回,还未超凡入圣,离菩萨成佛的境界,还差很远,所以恶人凡夫不能成佛。

可是,《无量寿经》却说,罪恶生死凡夫也可以得救,也可以成佛。从佛的慈悲来说,佛特别哀愍罪苦的凡夫。所以,进一步说出罪恶生死凡夫也可以得救也可以成佛的《无量寿经》,确实也是佛出世的本怀经。

因此,就相对性来说,《法华经》和《无量寿经》这二部经都是“出世本怀经”。

第二、就“绝对门”来说:《法华经》说声闻、缘觉二乘圣者也可以成佛,但是,没有说到六道凡夫也可以成佛。可是,《无量寿经》则进一步说,不只声闻、缘觉、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成佛,即使人道的众生、天界的众生也都可以依靠念佛而被阿弥陀佛救度,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都是一生成佛,没有经过第二生,当然,也不会再退转回来三界六道轮回。也就是说六道凡夫也都可以当生解脱而成佛

所以,由这点和《法华经》来比较,这部《无量寿经》确确实实就是释迦牟尼佛真正出世本怀经中的本怀经,因为,这部《无量寿经》是可以使“五乘齐入”的广大的法门。所谓“五乘齐入”就是指人道、天道的众生,以及声闻、缘觉、菩萨,都能因为念佛来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一齐往生极乐世界进入佛的真实报土而快速成佛。

再说《法华经》是引导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圣者。若论三乘的圣者,已经是证果的圣人,证果的人毕竟是很少。而《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对象,就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也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天乘,所以是“五乘齐入”。既然是五乘齐入,这五乘的众生,也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就有这样的内涵。当然,十方众生还包括三恶道的众生。

那五乘的众生,为什么都可以“齐入报土”呢?善导大师说:“正由讬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因为,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做为强缘,才可以使得五乘的众生,都能平等进入极乐世界。

《法华经》只是引导三乘的圣者进入佛的果位,然而,《无量寿经》却是救度五乘的众生齐证佛果,而且,能同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说的无量光、无量寿。因此,《庄严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心,利益诸群品。

这段经文,简单解释就是说,阿弥陀佛若成佛,他的佛号就要叫作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众生若能听到这句佛号,就都可以到他的极乐世界。

“众生闻此号”,就佛教而言,这个“闻”往往都包含“信”在内。假使没有信,就叫做“闻不俱足”。“闻不俱足”就不是真正的“闻”;若有信,就叫做“闻俱足”。所以,这里说的“闻此号”就是信受弥陀救度,此后一生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

“俱来我刹中”,就是无论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九界众生,都可以一齐到他的极乐世界,所得的结果是怎样呢?是“如佛金色身”,而且“妙相悉圆满”,和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明。就是相貌和阿弥陀佛一样的微妙清净庄严,圆满而没有任何缺少。“亦以大慈心,利益诸群品。”同时也和阿弥陀佛一样,俱足四十八愿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可以去利益、救度十方众生。

明末清初有一位净土宗祖师,就是蕅益大师,他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也就是说,若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我们就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俱有无量的光明与无量的寿命。

印光大师也说:

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

意思也是说,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有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

所以,若深一步论真正的本怀,《法华经》就不是本怀了,《无量寿经》才是释迦牟尼佛本怀中的本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拯济群萌”就是救度苦恼众生的意思。

“惠以真实之利”的“惠”就是白白送给他,不讲任何的条件,不是条件交换的。

“真实之利”就是成佛之利,因为,宇宙法界之中,唯有佛是真实,除佛以外,一切皆是虚假,所以,唯有成佛之利才是真实之利。

总之,如来之所以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因此,真实之利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也可以用另一首偈语来说明: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救度法。

也就是说,不论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他们出现在这世间的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也许有人对于弥陀救度法门不是很了解,当他听到这句话时,也会产生很大的质疑,质问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所说的法有八万四千,归纳成为八大宗派,哪有说单单就是在讲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呢?

其实,这样的讲法不是在否定其他法门,而是立基于如来的“本怀”来讲的,所以才说“如来所以兴出世”,而诸佛会出现在世间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法门,根本就无法达成救度十方众生的目的。如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讲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所以经文才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样,我们进一步来讨论,净土宗是什么样的宗派?净土宗就是救度的宗派,净土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凡是净土宗的念佛人,都应该先要知道我们净土宗就是真正救度的法门。因此,净土宗的念佛人,一开始就要清楚、明白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有得救,是得救”,要去追究、理解这个救度的道理,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根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净土法门无论是杂修杂行回向也好,或者是专称弥陀佛名也好,首先都要了解,这个法就是救度的法。而且是阿弥陀佛要救我们的法,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为我们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法。

这句名号俱足可以消除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有业障的功德在里面,俱足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资粮在里面,也俱足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快速成佛的功能在里面。所以,这句名号叫做“万德洪名”。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的法,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心、愿力,是无形的;若以有形的显露出来,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想想看,假使没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要怎样去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要如何来救度我们?甚至,我们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找阿弥陀佛、去见阿弥陀佛、去和阿弥陀佛亲、和阿弥陀佛近。

也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本体。所以离开了阿弥陀佛,也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因为,“阿弥陀佛”本身是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是一体不二,也这叫做“名体不离,名体相即,名体一如,名体不二”。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本体和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没有分开,是一体不二的?这就是佛的境界。因为,佛已经证悟到所谓“四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所以,就理事无碍来说,“理”的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事”就是事相,我们听得到、看得到的这句名号,与佛的本体之间是无碍的、是互相融通、互相一体、没有分别的。所以,阿弥陀佛就能以名号来度众生。

传统以来弘扬净土法门的人很少在说救度这两个字,这是根本性的缺陷,我们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即使能持守五戒、行十善业,将来可以出世在人间或是天上;但是,若没有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都还是凡夫,而且,善导大师称我们这样的凡夫是罪恶生死凡夫。确实是如此,不是说他今天能出世在天上,就没有罪恶,他过去的所造罪业的因缘若成熟了,还是会堕入三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涅槃经》也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因此,六道的众生,都是善导大师所讲的罪恶生死凡夫,将来都会堕落三恶道,无有出离之缘。所以,都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唯有阿弥陀佛才能够救度。因此说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这二件事。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对此重点都应该先要研究清楚;

什么叫做“救度”和“得救”呢?若以火宅和苦海来譬喻,释迦牟尼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好像我们在房子里,这间房子发生火灾,到处都是火,我们没有办法可逃离,而救火的人在外面,也无法进入将我们救出,眼看就要被烧死了,可以说非常的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突然间,消防员从空中降下了云梯,将我们救出火宅。这样,我们终于得救了,这就是“拯济”、“救度”的意思,这是以救火来做譬喻。

若以救溺水之人来做譬喻,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里面,我们在水中浮沉,“浮”就是出生在人间、天上。但是,“浮”的时间比较少;“沉”就是在三恶道中,“沉”的次数比较多,时间也很长。

在这茫茫无边的大海之中,眼见自己就要沉入水里,这时,尽管呼天叫地,也无人相应。因为,四周没有任何船只经过,当然也没有救生人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快要溺毙之时,忽然间,身边来一艘大船快速移近,放下了救生艇,救生人员迅速的将我们从水里拉出救入船中,这样,自己就得救了。

可知:在危及生命的危急中被救出,即是得救,即是“拯济”的意思。

”就是白白送给他,我们去上班,做一天工,领一天钱,或者一个月领多少薪水,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去上班,没有领薪水,这样就不合道理。所以,上班付出了时间、体力,领薪水,这样很合理,是公平交易。但是,在此世间如果没有去上班却可以领薪水,那是几乎不可能的,除非是对方白白要送给我们。

有一位员工他每个月上班领薪水,可是他有一天身染重病,没办法上班,住在医院里,不但没有薪水可领,而且还要付很高额的医药费,可以说,已经付不出医药费,甚至,连家里的生活都产生问题了。所幸,他老板非常有爱心,财力也很丰厚。这时带了礼物来慰问这位员工说:“某人你这么不幸,身染重病还经济困乏,没有关系,我为你支付医药费,你虽然无法上班,但是,每个月的薪水我也照常付给你,甚至,你出院以后需要调养身体的费用以及家庭的经济,也完全由我来负担”。这样说起来,这位老板对他的员工,有恩惠吗?是有恩惠,因为是白白来送给他的,白白得到的叫做“惠”。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要将阿弥陀佛救度的法,白白送给我们。那释迦牟尼佛会将这个法送我们,追根究底就是来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七愿,阿弥陀佛发愿说:他若成佛,一定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弘扬、称念他的名号,同时引导十方众生,仰慕极乐世界、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所以“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就有这种深厚的涵义。

现在时间已经到了,希望大众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大意(二)上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从第八次佛一开始,我以十段文来介绍《无量寿经》的概说,接着在上次佛一中,又以五段重要的经文,来讲解《无量寿经》的大意。

第一段文是“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段文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四段文是“付嘱流通文”: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段文是“特留此经之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五段文是《无量寿经》最重要的经文,如果说《无量寿经》是一栋大楼,这五段文就好像五根支柱,撑起了整栋大楼,其中的第十八愿就是这栋大楼居中的大柱。

第一段“如来出世本怀文”,在上次“佛一”中已经解说过了。这次将从第二段,也就是第十八愿开始讲解。

第二、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第十八愿是《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总共三十六字,请大众合掌随我诵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请放掌。有关第十八愿的内涵、道理,我有写一本“第十八愿讲话”,这本书若是还没看过的人,请至少要看一遍,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了解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也叫做《如来出世本怀经》。这部经所要讲的内容,也就是“如来出世本怀文”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这“真实之利”正是指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完整的名称又叫做“念佛往生成佛愿”,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快速成佛,同时倒驾慈航、广度十方众生。所以第十八愿对《无量寿经》而言,就像一个人的心脏一样,是最重要的核心,因此《无量寿经》所说的经法,就是以念佛往生的第十八愿为中心点。

第十八愿的愿名叫做“念佛往生愿”,有什么根据呢?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还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从善导大师这几段法语,我们可以了解第十八愿主要是在说念佛往生的内容。因此,第十八愿的愿名才叫做“念佛往生愿”,因为往生就必定成佛,所以也叫“念佛往生成佛愿”。

因此,凡是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念佛人,首先应该要详细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因为,第十八愿既然是往生愿,如我们对第十八愿能充分了解,就肯定可以往生;若对第十八愿不了解,就不肯定能往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其他的四十七愿,就是要让我们对极乐净土产生欣慕。所以,四十八愿之中,除了第十八愿以外的四十七愿,也叫做“欣慕愿”,欣慕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然后归入专一念佛的第十八愿,来往生极乐净土并领受这种清净庄严的境界。

《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是“国土第一”的境界,意思就是说:在十方国土之中,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是超越十方世界、最为第一的。

我在第八次佛一介绍《无量寿经》的内涵时,就有引用阿弥陀佛国土第一的愿,内容是: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在十方诸佛净土之中极乐世界是最为第一的,所以叫做“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圣众,在十方净土诸菩萨中是最为第一的。“道场超绝”说明在极乐净土成佛之快速,是超越十方国土最为第一。“国如泥洹”则表明所得到的涅槃之乐,也是最为第一的。

极乐世界没有任何灾难,非常安稳、清净、庄严、圆满,无缺陷,而且远离生老病死,在这里生命可以永恒安乐的存在,所以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境界。因此,我们若有感受到娑婆世界的种种灾难与缺陷,感受到这里是不圆满、是无常、痛苦的,而将娑婆世界的苦与和极乐世界的乐做个对比,自然就会厌离娑婆之苦,而欣慕极乐之乐了。再者,极乐世界和十方国土对比的时候,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也都超越第一的。

既然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世界,我们理所当然要往生这个世界,但要怎样往生呢?就是要依靠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愿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只要乃至十念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第十八愿,一旦了解第十八愿,就会知道第十八愿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一、救度非修行。

第十八愿就是净土宗,净土宗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因此,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怎么说呢?阿弥陀佛为我们广发四十八大愿,为我们累积万德洪名,呼唤我们要来让他救,只要我们念佛,他就要将我们救到极乐世界。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出家或在家,善人还是恶人,是平生还是临终,是人间的众生或是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的众生,只要能念佛,可以听到这句佛号,阿弥陀佛都要把他救到极乐世界。

因此,就这点来说,净土宗第十八愿所讲的法,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不是在说众生的修行之法。所以第十八愿只说:“念佛必定往生”,不说其他的法。假使第十八愿不是说救度的法,那我们众生就必须靠自己的修行才能往生,这样我们就根本无法往生极乐世界了。为什么?因为自我检讨,我们有在修行吗?我们会修行吗?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样的修行?检讨到最后,一切都没有,我们没有真心修行,也没有力量修行。

一般讲修行的内容,就是指“三学”、“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先不谈禅定或智慧,单单以戒律来说,五戒也好,十善也好,我们能做得来,做得圆满吗?何况说禅定和智慧呢!

如果五戒、十善没有具足,将来就会堕入三恶道,想要来生做人,或者出生在天上,是不可能的。何况想要超脱三界六道轮回,更是没有希望。因为,就我们凡夫众生来说,我们的心只有追求五欲的心,没有修行的心;我们的力,只有造业的力,没有修行的力。

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因为阿弥陀佛发愿一定要把我们救到极乐世界,所以,他不会用我们所做不到的方法来要求我们。阿弥陀佛一定会以符合我们的根机,用所有众生都做得到的方法来救我们。

因为,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拔苦与乐的佛,所以,在他的“根本愿”里,阿弥陀佛只要我们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而且极乐世界是归属于十方众生的。相信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主动平等、无条件要救度我们十方众生的佛。此后,我们只要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

能够这样,自然就可以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平生之时,就会受到阿弥陀佛的保护,能消灾解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放光拿莲花来接引我们。所以,对于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来说,我们只要想佛、念佛,自然而然,佛就有这种功能作用来加持着我们。这样说起来,净土法门和第十八愿都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在说我们的修行。所以,了解第十八愿,就会了解这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

二、乘船非走路。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就以安稳、快速的坐船来形容念佛法门;念佛就像坐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船,他一定会把我们从此岸送到彼岸。而不是要我们众生辛苦的靠自己的双脚去翻山越岭的行走,所以说是乘船而不是走路的法门。这是龙树菩萨在二千年前所做的比喻,当然二千年以后的现在有飞机,如果以坐飞机来形容就更加贴切。

众生可以概分为三种:一种是凡夫、一种是阿罗汉、另一种是菩萨。对凡夫来说,因为根机下劣,要他走路不够力气;对阿罗汉来讲,他身心勇猛、健步如飞,一个钟头可以走六十公里;对菩萨而言,菩萨已经断除烦恼,而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好像在开法拉利车,一个钟头时速可达340公里。

所以,这三种众生就根机来说,就有很大的差别:凡夫连走路都不够气力,而阿罗汉就能健步如飞,如果是菩萨就像开车又更快了。

现在,这三种众生,都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地面行走,而是同时都坐上阿弥陀佛的飞机。不以自己的速度为速度,都以佛的速度为自己的速度,而且远超地面速度,远超一切速度。这样一来,不论是菩萨也好,罗汉也好,或者罪恶生死凡夫也好,都会从娑婆的此岸平等而且同样快速地往生到极乐的彼岸,而且都能同时获得成佛的果位。

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只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五乘齐入”:也就是人间、天上这两种凡夫,和小乘圣者声闻、缘觉,以及大乘的菩萨,这五种众生,都能同样往生到极乐世界,同时成佛。因为,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来修行,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愿力,善导大师说这是“同因同果至菩提”。

也就是说,如果一切众生都坐阿弥陀佛的飞机。这样,大家就是同一速度,就是以阿弥陀佛的速度为我们的速度,以阿弥陀佛的力量为我们的力量,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做为我们的功德,我们只要念佛,这些都完全可以得到。若能进一步了解第十八愿,就可以了解这样的内涵。

三、易行非难行。

念佛大家都做得到,因为它简单,不困难,非常容易,所以是“易行道”。若是要自己去修戒定慧,或者六度万行,这样,就是“难行道”,非常困难,是我们所做不到的,也不适合我们的根机。

四、念佛非杂行。

只是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从现在到临终,都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是所谓的杂修杂行:要诵经、要拜忏、要参禅、又要深入经藏去研究种种的经教。然后,进一步再以戒定慧的过程去修,或者天台宗,或者华严宗,或者禅宗,或者密宗的种种法。我们都不必去做这些,我们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念佛非杂行,大家都做得到。

五、专一不杂乱。

就如《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如果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二心、三心,就非常杂乱。所以《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也就是执持名号的意思,因为执持名号是一、不是二,所以就没有杂乱。

六、如实非虚假。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真正的修行,如实的修行。就如刚才的比喻,是以阿弥陀佛的速度做为我们的速度,这种的速度才是真正可以到达目的地的速度,如果是靠自己的修行,我们再怎么苦修、苦行,都没有办法达到目的,这样就不是真正的速度,不是真正的修行。

因为,如果再多的苦修、苦行,都无法让我们解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都还让我们在六道之中,过着无穷尽的轮回,造业造罪、受苦受难的生活,那种修行,就不是如实修行。因为不能解脱生死,更不能成佛;如果是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使我们了脱生死,而且快速成佛,这岂不表示念佛就是真正的修行,如实的修行。

总而言之,第十八愿讲的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而且是如实修行,真正修行的法,虽然是如实修行,真正的修行,但它只是轻松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什么苦修、苦行,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这样的内容,都在第十八愿里面。

第十八愿是净土宗的根源、本体、生命。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净土宗的宗派,也没有我们可以往生的极乐世界,更不能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第十八愿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同样也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本怀,更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是我们众生的救主。因为,阿弥陀佛示现在世间,就是凭着第十八愿来救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阿弥陀佛不一定要建设极乐世界,不一定要示现成佛来救度十方众生。

那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三世诸佛也好,他们出现在世间的目的也是要救度十方众生。而唯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念佛之法,才能真正彻底广度十方众生。因此,释迦牟尼佛也好,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也好,他们不出现世间便罢,一旦出现世间,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大愿,以此来救度十方一切众生。

我们所有一切众生,出现在人世间的目的,就是要了脱六道生死轮回,进一步还要成佛、广度众生。因此,第十八愿也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是我们众生的救主。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没有得救的希望,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无法了脱生死轮回,达成离苦得乐,快速成佛的目的。

因此我们净土宗的念佛人,首先就要了解第十八愿。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首先要掌握根本,根本掌握了,其他枝叶花果自然就在里面了。

第十八愿是“本愿”、“根本愿”,“愿王”、“本愿王”。第十八愿是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王”。“王”是自在、独尊、唯一的意思,也是统领一切的意思,只要有第十八愿这个愿王,其他四十七愿自然就都在里面。

第十八愿也是超世愿,也是诸佛之王、光中极尊、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根本关键。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叫做超世愿,超越十方三世诸佛之愿,但是,这其中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其他四十七愿也不能算是超世愿。

释迦牟尼佛尊称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是光中极尊,是因为有第十八愿的关系。而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也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缘故。假如,离开了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佛教所强调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就无法达成。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受到六道轮回之苦而不能出离,我们希望得到成佛之乐,却无法达成。如果,在佛教之中没有一个拔我之苦与我之乐的法,那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就是虚假、就是妄语。但是,佛所说不可能虚假,不可能打妄语。因此,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中,确确实实就有“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法,这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之法。所以,第十八愿非常重要,是净土宗的根源,也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教的根本、精华之所在。

现在,我来讲一个“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加拿大,在一间养老的医院里住着一群老人,这些老人都有慢性病,只是病情有的轻,有的严重,基本上住在里面的老人,除了吃、睡,和受到医生、护士的照顾以外,就是在等候临终,等待死亡。

在里面服务的人员,有一位是从大陆来的小姐,这位小姐,她心肠很好,对人亲切,很细心很耐心,讲话也很柔和。因此,得到老人们的喜爱,他们总是学着说中国话,把她叫做“阿妹”。

这天阿妹一上班,就有位玛利亚病者来办公室要求转病房。玛利亚是位70多岁的老太太,西班牙移民,和她同住的是位本土加拿大老太太,80多岁,叫莫亚。莫亚最近病情加重不能起床。玛利亚说,莫亚被鬼缠身了,每天晚上哼唧很吓人。阿妹去看莫亚,果然,莫亚说,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她的已经去世20年的丈夫站在床前,或挤到床上。阿妹安慰她们,梦不要当真。可是两个老太太都说见鬼了。这件事持续了几天,整个病区都在议论,因为人们都听到半夜莫亚惊怖叫唤。

阿妹告知院长。院长来询问后决定,请牧师来。这天来了牧师,在病房读诵圣经。很多病友也来了,一起祷告。可是没有用,夜里莫亚仍说看见亡人来了。很多病人也心绪沉重。院方开会专门研究,请了一些病人家属参加。有家属提出,请和尚来做佛事。温哥华很多华人,不同肤色的人互相尊重信仰。出家人,在西方社会,被敬重。

既然有家属提出方案,院方就征求莫亚老太太家属意见,他们同意,就请了一寺院两位师父去医院。这天师父读诵了佛经。晚上,一切恢复平静。这个故事到此结束。莫亚现在每晚可以安静入睡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医院六楼。七楼一位老者,叫托马斯,一个老头,严重心脏病已经住院多年,常年卧床。听说了莫亚的故事后,他详细向阿妹了解情况后,请医院为他请和尚来,因为几天后是他106岁生日。

这天,他的家人从世界各地来了,共五代四十多人,聚会在医院的会议室。会议室布置成了冷餐会,很多花和食物。很多老人,很多生日是这样在医院度过的,他们活着似乎就是等待生日时见见子孙。人老了,真的很可怜,世界就是一个圆,回到只能喝稀饭趴着爬着的状态。

很多病友和医生护士都去参加托马斯的生日了。和尚也来了。和尚应老人要求念了经。阿妹是学佛的人,阿妹知道,师父念的是《阿弥陀经》。所有人屏息听着,这些老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倚门站着、或坐在轮椅上,或躺在躺椅上,他们中只有很少几位华人,可是他们似乎都听懂了,不少老人在流泪。

而后,切蛋糕。这时,大家闻到一种奇异的香气。托马斯看着上空,微笑着说(English)哦,很大的莲花,我上去了,再见,再见!

这个老人就这样走了……他双手合十。

各位莲友,我刚才所说的“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大家有听清楚吗?(有)。这件故事就充分显露、证明,阿弥陀佛的法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如果是修行的法,这位老人怎么能看到莲花,而且坐上莲花,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呢?因为这个法,是阿弥陀佛积极、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任何众生的法。所以,才可以使得不论是什么信仰,有修行、无修行的人,只要他想往生,就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这件故事已编在我们的净土宗双月刊第六期,也有放入我们净土宗的网站,你们只要上网就可以看到。这件事不但能显明我们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而且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一、这位106岁的老人可以说是宿世的佛缘成熟了,才会一听到师父来诵经以后对方就可以安稳好睡,从此不再受到鬼魂的干扰,所以他觉得诵经很好,师父诵经可以驱鬼、可以避邪、可以解冤,可以得到安全、平安、安宁、安稳、吉祥和利益,有这么多好处。我们相信这位老人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请问各位莲友,是不是这样?(是)。诵经既然有这么多好处,因此,他要过生日,当然就会要求院长,请师父来诵经,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而他做这种选择,可说是智慧的选择。

二、其实这位老人,可以说已经是到了临终的时候,只不过因为执着而走不了。106岁对人类而言,不但是高龄,而且是超高龄的。但是,老人已经身染重病好多年了,都躺在病床上,对他来讲,可以说是求生不得,求死也不愿。但是,他所受的这种老、病的痛苦,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可以说是点滴在心头。按照这种情形,可算是临命终的时候,但因为他有一大堆的子孙眷属,让他难分难舍,让他还有要看子孙,要和子孙在一起的这种情执。

各位莲友,我们若活到106岁,好吗?(不好),对,要长寿,但也要有一个原则,就要健康,不要躺在病床上让人喂食,让人把屎、把尿的。对不对?(对)

所以,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一种过程,病当然是苦,那老也是苦,因为老的本身也是一种病,老的时候,五脏六腑各种机能都已经衰退,感觉不再轻松了。所以,老也是一种苦,虽然,好像没有什么病,不过,老的本身就是病。

我们希望长寿,但是,更期望健康,如果期望长寿又健康,就必须从今开始,多多念佛,阿弥陀佛会消我们的业障,增加我们的福报。

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听经闻法,共修念佛。这时候,最好是嘴巴要张开一点,声音放大一点,为什么?因为,很难得有这样共修的机会。我们在这里念佛,其实也是阿弥陀佛在对我们呼唤,他呼唤我们,要求我们要让他救度,这种心是非常积极,非常迫切,也是非常诚恳的。

十劫以来一直到现在,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阿弥陀佛都不断的在呼唤我们,从极乐世界恳切的呼唤到娑婆世界,目的就是要我们接受他的救度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心非常的殷切,好像慈爱的母亲盼望着流浪在外的子女,能够早日回家一般。所以,我们回应阿弥陀佛的呼唤,也同样要出自内心,诚诚恳恳,实实在在的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我们念佛的当下也应该知道,阿弥陀佛在念我们,呼唤我们的声音也同样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现在我们回应阿弥陀佛的呼唤,接受他的邀请,要愿生极乐世界,也应该要诚诚恳恳、实实在在的出自我们的内心。因此,不知不觉之中,就会以恳切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会越念精神越饱满,心情越快乐,所以是以踊跃欢喜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何况,当我们检讨自己,从生生世世以来到现在,我们在六道轮回所受的苦,可以说是无量无边,苦不堪言。今天,有阿弥陀佛的调摄,我们才可以获得人身,听闻佛法,又能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当然是稀有难得的心情,也是欢喜踊跃的心情。

所以我们在这里共修,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嘴巴就要张大一点,声音要从我们的丹田发出来,来回应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当然,我们是救度的法门,平时念佛,是依个人的根机去念,不管一天可以念多少句,也不管念佛的时候,心中有没有烦恼,有没有杂念,只依我们这样的根机来念佛,其他的都不用操心,可以说就是“易行道”。但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不知不觉就和平常的心情不一样,就好像木炭,把它放在仓库里,那就是冷的,现在这些木炭是被放在火炉里,所以是很热的。

若论故事里的这位老人,他也是执着。一般而言,执着是众生的本性,我们会执着贪、瞋、痴,执着顺境、执着逆境。对我们好的,我们执着;对我们不好的,我们也执着的把它放在心中。各位莲友,我们有执着吗?(有),很执着,我本身也很执着,若不是执着,就已经超凡入圣了。所以,凡夫的本质就是执着,就是执着贪、瞋、痴,也执着各种分别,各种计较。

如果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心不执着,要往生是很快、很自在的,心若是有执着,这样就是断气了,他的神识也还不愿离开这个肉体,不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躺在病床上昏迷的人,他若不执着,就会很快往生;若有执着,可能一年、两年,甚至好几十年都还躺在那个地方。

在香港,有一位老太太,她身染重病,已经不能吃、不能喝,可以说是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气而已。医生也判定这位老太太大约只剩一个星期的生命而已。但是,这位老太太有一个独生子,他去南美洲以后一直都没有消息,老太太的心中就一直挂念她的儿子。她的亲友知道了,就到处打听,等连络到她的儿子,办好手续坐飞机回到香港的时候,已经超过五个月了。拖了五个月之后,老太太知道她儿子已经回到她身边,听到了儿子的呼叫声,这时她才断气。

若论这位老太太不能吃、不能喝,以医生的专业判断,就是差不多七天的生命而已。结果呢,可以活五个月,也就是说,她躺在那里,那口气一直不断,这样拖了五个月,为什么?就是执着,执着要看到她的儿子,要听到她儿子的声音。

所以,一个人的执着,也可以说是念力,是不可思议的。这念力的意志非常强,执着非常强,会致使她的身体拖了五个月,这位106岁的老人,一样也是有这种执着的心理。所以,才会躺在病床上好几年,若没有执着,当下说往生就往生了,这是属第二点。

三、临终的人可以看到阴界、看到冥界。因为一个身染重病接近临终的老人,可以说是阴盛阳衰,也就是说他的阳气渐渐的衰退,阴气渐渐增长,阴气若增长,他就会看到他将来要去的境界,他就会看到一般我们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境界。

就好像病房里,看到鬼魂的那位老太太,她已经八十几岁,可以说就是阴盛阳衰,所以才看得到鬼魂。如果是身体健康、年轻力壮、阳气强盛,这样自然就不会遇到阴的,不会看到这种阴间的境界。

四、就是当师父诵经完以后,大家都闻到一股香味,而这时106岁的老人,他眼睛看着空中说有莲花出现,然后他就满心欢喜,和大家挥挥手,说一声再见,bye bye,当下就断气而往生了,这就显示佛菩萨出现的现象。

虽然,他只说看到莲花,而没有说他看到佛。但是,佛也好,佛光也好,莲花也好,都是一体的,只要是看到其中之一,那就知道佛菩萨已经来临,无形中就会受到佛光的摄受,受到佛的安慰、保护和启发,才要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这位106岁的老人,可以说他寿命已经尽了,这时只是看他的心念有没有执着?他愿不愿意往生?在那个时候,他的心念是想要坐着莲花和阿弥陀佛去。所以,一念之间就坐上莲花随阿弥陀佛往生去了,这就是所谓的“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五、就是说如果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看到佛来迎,他只要愿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善、是恶。若论这位106岁的老人,他有皈依吗?他有吃素吗?有修行吗?他都没有,他是一位外国人,外国大部分所信奉、传扬的,都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或伊斯兰教,他是个还没有佛教、佛法观念的人。

所以,对这位老人来说,佛法他完全都不知道。因此,所谓“信、愿、行”,他也都没有,佛教对他来说是一片空白。但是,当下他想要往生也可以往生,为什么?因为他遇到的就是这个法。

为什么呢?因为师父们为他所诵的经,不是《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地藏经》、《维摩诘经》这类的经。因为若是这类的经,就和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有的稍微有关系,有的完全都没有关系。但是,二位师父为老人家所诵的经就是《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从头到尾,都是在说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也等于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只要愿意往生,就可以往生。此外,这部《阿弥陀经》也叫做《诸佛所护念经》,就是十方诸佛都来证明念佛往生的法是真实不虚的。同时十方诸佛也都来劝十方众生,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诵这部经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出现。

这位106岁的老人,他正处于阴盛阳衰之时,所以,会看到其他人所不能看到的,而且他一旦看到了大莲花,心中就会感受到阿弥陀佛的安慰和启发,而认为唯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确实才是他所需要的,因为这种境界可以使他离苦得乐。所以,当下一念之间,他想要往生,立即就往生极乐世界。

六、这也显明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绝对救度的法门,没有任何的条件,完全靠阿弥陀佛的佛力。如果不是这样,论这位老人,他没有皈依,没有吃素,没有任何修行,他一生之中,恐怕连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没有听过,就是到最后他微笑向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也没有念“阿弥陀佛”。尽管如此,他照样能看到莲花,也能坐着莲花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证明,往生完全是靠佛力,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不是靠其他的法,更不是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所以愿生极乐世界的人,此后我们只要想佛、念佛就必定会往生。这种方法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小小的动作,只要开口念佛而已。但是,所得的果报,却是非常殊胜,而且这种果报,是成佛的果报。

七、因为这位老人还能讲话,所以才说出“有莲花,大家再见”这些话。假如他已经昏迷或断气,然后经过助念,虽然不能跟我们说“有莲花,大家再见”,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已经昏迷的人,尤其是断气的人,当然他无法向我们说他所看到的佛来迎,或看到莲花,看到佛光等这些境界。但是,依照教理我们就会知道,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应声而现、闻声救苦,就会拿着莲花来接引。就好像这两位师父在为老人家诵《阿弥陀经》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拿着莲花出现在老人的面前一样。

那对我们来说,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会相信有极乐世界可以做为我们的归属,有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我们,所以就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呼唤,愿生极乐世界。此后,就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会念念不舍。

如此一来,对我们而言,这就是有信、有愿、有行。虽然有信、愿、行,但最后归属在于行,也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这个行,并不是靠我们的自力,因为念佛的本身,就是在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大修行,是真正的修行,而且念佛的本身,也是大功德,是可以让我们圆满往生、成佛的功德。所以念佛虽然不像修行,却是大修行,真正的修行,圆满的修行。

曾经,有一位开大巴士的司机,他本身并没有信佛念佛。不过他妈妈是信佛念佛的人,也因为母亲念佛的关系,所以在他的心中就有念佛的印象。有一天,他开着巴士上高速公路,看到前面发生连环车祸,当下就有好几个人被撞死。那时候,高速公路上的来往车道都堵住了。他看到对面有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妇女,抱着她在车祸中罹难的丈夫大声痛哭。

这位司机看了很不忍心,不知不觉就念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谁知他才念到第二句“阿弥陀佛”的时候,就看到从妇人所抱的尸体当中,浮出她丈夫的身影,然后就在空中给他跪下来,向他礼拜感谢。为什么呢?因为他念了佛,阿弥陀佛当场加持了死者,让他可以离开这种惨像。他从来没有被人家拜过啊!所以他就说:“哎呀!你走吧!你走吧!”一挥手,这个魂识就升起来,升到半空,往西方而去。

这件故事,也可以显明净土宗是救度的法,对方遇到车祸,当下丧失生命,有人为他念佛,阿弥陀佛就会闻声救苦、应声而现来救度他,所以那个人,当下就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像这种在车祸中丧生的人,他虽然没有念佛,但只要有人为他念佛,阿弥陀佛马上就知道,就会来救度他。何况我们现在就念佛,一直到临终都念念不舍,阿弥陀佛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不来接引我们呢?

《观无量寿经》中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我们念佛人,一生之中都会受到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来保护,现生保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到了临终就拿莲花来将我们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这个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那我们要如何蒙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呢?阿弥陀佛是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来救度众生。所以,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在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就已经被阿弥陀佛救到了。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念佛的法门,救度的法门,它的根源,就是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在说念佛往生的愿。

所谓愿,有“通愿”和“别愿”这二种。“通愿”也叫做“总愿”,也就是诸佛菩萨他们在因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果、下化众生,都共同要发的愿,又称为“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通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所以叫做“通愿”,也叫做“总愿”。

另外一种就是“别愿”,也就是每一尊佛,他在“因地”成为菩萨的时候,他们每个人所发的不同的愿;也就是除了四弘誓愿以外,他们个别所发的愿叫做“别愿”。就像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药师佛的十二上愿;或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愿,这些都是属于“别愿”。

阿弥陀佛除了四弘誓愿之外,又发了四十八大愿,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别愿”。而且,四十八大愿也是十方诸佛菩萨“别愿”之中的“别愿”。因为,这是阿弥陀佛个别所发的,不同于十方诸佛的愿。而且这四十八大愿,和其他诸佛所发的“别愿”比较起来,这四十八大愿特别开阔、宏广、深遂,所以超越十方诸佛。

在《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就发誓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别愿”,这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所独有的,不但超越十方三世诸佛,而且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所以又称为“超世愿”。这不只是阿弥陀佛自己发这样的超世愿,自己也这么说是超世愿,就是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的赞叹和宣扬。因为,这段“我建超世愿”的经文,就是出自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量寿经》里。

进而言之,因为有第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才得以被称为是“超世愿”。因为四十八愿之中,其他的愿,十方诸佛或许有,但是可以使十方众生平等、无条件往生极乐世界的第十八愿,却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

论十方众生所包含的范围是何等的宽广,也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整个大宇宙中所有国土的众生,都属于十方众生。但是,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和其他净土的众生却非常不同。差别在于我们这里的众生,烦恼特别重,罪业特别深,是其他诸佛所没有办法救度的,是被十方诸佛所摒弃的众生。这些众生其他诸佛菩萨无法救度,但是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所以,这个愿才称为“超世愿”。因此,善导大师也称赞这个愿是“别意之弘愿”,或“别异之弘愿”,也就是说这个愿和十方三世诸佛的愿不一样,是特别殊胜、弘广的大愿。

所以,释迦牟尼佛除了在《无量寿经》中赞叹这个愿之外,也在《弥陀偈经》中赞叹说:

发愿逾诸佛

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所以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条“别愿”,也叫作“超世别愿”,或叫做“别意弘愿”与“别异弘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条别愿当中,又有“根本愿”和“因本愿”的分别。若以“因地”来说,这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叫做“因本愿”。“因本”是对果,对果来说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代,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称为“本愿”,因为有了这个的因,才能达到成佛完成极乐世界的果。也就是有四十八大愿的完成,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所以,从“因本”来讲愿愿都是“因本愿”。

“根本”是对枝末来讲的。在每一愿、每一愿都是“本愿”的当中,必定有一个愿是“根本愿”,其他的愿是由这“根本愿”所生出的枝末愿,都是为了要达成“根本愿”所发的,都要归结到“根本愿”里。

因此,由这点来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只有第十八愿才是“根本愿”。也就是说,其他的四十七愿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即使有其他的愿,或者其他的愿都完成了,也没有存在的意义。譬如:

第一愿叫“无三恶道愿”,也就是说,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因此,不管有没有罪业的众生,他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永远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因为,极乐世界连三恶道的名称都没有,何况是事实呢。

第二愿叫“不更恶道愿”,就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他将来如果想要到其他十方世界去显化救度众生,也永远不会再堕落三恶道。

第三愿叫“悉皆金色愿”,第四愿叫“无有好丑愿”,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同样都是金色之身,同样都是容貌相好庄严无等伦。

再来,从第五愿到第十愿,是在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自然都可以得到六种神通。第十一愿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能获得不退转,进入涅槃成佛的境界。

可以说,四十七愿的每一愿都非常殊胜、非常重要,都是必需的。可是这么美妙、殊胜的地方,如果没有众生往生,也就是如果没有第十八愿,那么,这些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四十八愿虽然每一愿、每一愿都非常重要,但其中以第十八愿最为殊胜,因为它是“愿王”,是“根本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也就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那刚才所说的,第一愿“无三恶道”,第二愿“不更恶道”,第三愿“悉皆金色”,乃至第十一愿“悉皆成佛”等等这些愿,当然也无法成就,甚至连极乐世界的建立,也没有意义了。因为,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无法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不成佛;既然不成佛,所有的愿就无法成就。

在四十八大愿当中,唯有第十八愿才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字。所以第十八愿就是要使十方众生往生的愿。其他四十七愿的殊胜以及极乐世界的种种设计,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而建设的。

好比说父母为了儿子建房子,房间要怎么隔间,客厅要如何布置,花园要怎么设计,前庭、后院又要如何规划……。种种的构思都是为了儿子,这一切都建设完成了,可是儿子不能回来住,或者没有儿子来住,这样所盖的房子就没有意义了。

阿弥陀佛种种的愿,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有此愿,众生就能念佛往生;没有此愿,众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愿当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就这点来说,第十八愿才是真正的“本愿”,“根本之愿”。

缘此,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解说、赞叹这个愿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要让只要听到这句名号,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可以进入不退转的境界。

所以“本愿力”就是这句名号的力量,在四十八大愿之中,只有第十八愿才有说到名号的力量,其他譬如第十九愿也好,第二十愿也罢,都不是专门在讲念佛的愿。因此,这首偈也叫做“本愿成就偈”,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解说第十八愿的内容,由这首偈就能知道,释迦牟尼佛唯以第十八愿做为“本愿”,不是以其他的愿做为“本愿”。

善导大师也把第十八愿称为“本愿”,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善导大师注解《观无量寿经》在最后结论的地方,就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观无量寿经》里,介绍十三种入定观想的法,也提出净业三福种种修行的内容。但是,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就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虽然讲十三定观和三福九品,但他的本意,不是在十三观,也不是在三福九品里,而是要我们“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涵意。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第十八愿的内容,就是要我们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十八愿愿文只有三十六字,但是教理和意涵,却是非常深广。尽管如此,对我们来说,也很容易了解。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本愿,背后的道理虽然广大、深奥、高超、微妙,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要让我们来领纳、了解的,却是极其简易、浅显和平常。如果不是这样,净土法门就不能称为“易行道”了。

 

《无量寿经》大意(二)(下)

第十八愿这三十六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三十六字若是用白话文来翻译,就是:

若我法藏成佛之时,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

只要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愿生我的国土,

而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的称念我的名号,

我就一定要让他往生,

如果不能往生,我誓不成佛。

以白话文来翻译,因为角度不同、理解不同,所以可以做几种、甚至多种的翻译。但是,无论做多少的翻译,都必须要“万变不离其宗”,都不可以错解佛意。而且,最好是越简单、越明白越好。

设我得佛

“设我得佛”的意思是“若我法藏成佛之时”。法藏菩萨他誓愿要成佛,无论如何,决定要成佛,所以第一句就表明他是要成佛的,因此说“设我得佛”。但是,这个“设”字,也在显明他的背后是有条件,有目标要达成的。

假使这个目标没有达成,那他就要再继续修行,一直到达成目标,他才要成为一尊救度众生的佛,成为一尊让十方众生都来称扬赞叹的“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才用这个“设”字,“设”就是“若”,也就是“如果”的意思。如果没有成佛便罢,只要成佛,就必需达成某种目的和理想,这就是“设”。

但也不是说,可以达成就达成,若无法达成就放弃,并不是这种意思。而是只要还未达成目的就要再继续努力,无论经过多长的时间,多少的修行,都必定坚忍不退转,不达成目标誓不停止。“设我得佛”具有这个涵义。

一般的说法,成佛必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成佛。但是,阿弥陀佛的成佛,不只是三大阿僧祇劫,而是超过千倍、万倍、亿倍以上,所以《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的成佛是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最后功圆果满时,他才成佛的。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成佛,要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要修这么多的功行呢?这后面会再做解释。不过从结论而言,就是因为阿弥陀佛要完全的、绝对的把我们从娑婆救到极乐世界,而且还要让我们快速成佛,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必须花那么长久的时间来修行才能成佛。这也表示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罪恶生死凡夫,贪、瞋、痴太强盛,罪障太深重,阿弥陀佛一定要经过那么久的积功累德才能救得了我们。

如果不是为了要救五浊恶世的众生,而是要救其他世界的众生,那就不必花那么久的时间去修行了。这也显示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众生的心是非常真实,相当恳切的。他誓必救度我们,若不能救度我们,他的誓绝不停止,愿绝不放弃,一直到可以救度我们,他才要成为这尊佛,涵义是这样的。

十方众生

“十方众生”就是指“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这种说法含盖非常广阔。但是就要点来讲,即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全部都包含在内。这样说起来,在座各位包括我慧净,我们全部都是阿弥陀佛所发愿要救度的众生,人人都有份,没有一个遗漏在外。既然人人都是阿弥陀佛所发愿要救度的众生之一。那么人人也都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之一。

因此,只怕我们不愿往生弥陀净土,不肯专称弥陀佛名;只要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因为,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为我们而发,他锁定的对象就是我们,我们每一位众生都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所发“十方众生”的范围之外。

若以众生来说,一般就是指十法界的众生,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都包含在内。也就是十种境界,十种范围的众生,简单的说就是包含圣人和凡夫。

圣人可分为四种: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四种众生叫做“四圣”,四种圣人的境界。另外就是六种凡夫的境界,也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这六道包含: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和地狱道。这些众生都还在六道中轮回,本身的贪、瞋、痴还没有断除,更有旷劫以来罪业还未清净,所以叫做“六凡”,六种凡夫的境界。

这十种境界的众生对阿弥陀佛而言,除了“佛”以外的九界众生,都是他在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所以这些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愿力所要摄取,所要救度的对象,也都是极乐世界所要接纳的众生。

从大范围来说,“十方众生”就是指九法界的众生;六种凡夫的境界,以及三种圣人的境界。因此,除了佛法界的众生之外,可以说所有的众生都在“十方众生”里面了。

若是缩小范围来讲,在《无量寿经》的异译本,也就是《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就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

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包含着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罪业深重,受苦也最激烈的众生。他说希望这些众生全部都往生到极乐世界,来接受我的感召和教化,很快的就能全部成佛,和阿弥陀佛一样,是金色之身,是无量庄严的相貌。

所以,若从这几句经文来看,“十方众生”就包含三恶道的众生。同时在《庄严经》还有一首偈,也是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他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如果以这首偈来看,阿弥陀佛救度主要的对象,就是六道轮回的凡夫,所以说“轮回诸趣众生类”,这“诸趣”就是六道的意思。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就是说阿弥陀佛从成佛到现在乃至未来,永远都会以他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来救度众生,直到将阿鼻地狱的苦众生全部都救到极乐世界为止。所以说“度尽阿鼻苦众生”。

阿鼻地狱的众生,一定是在世间上造了最深、最重的罪业,这种罪业的果报,使得他在阿鼻地狱所受的苦是无穷无尽的。阿鼻地狱又称为无间地狱,在《地藏经》说,阿鼻地狱的众生,受苦非常长久,即使娑婆世界已经灭尽了,但是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要辗转到其他国土去受阿鼻地狱之苦,等到这个世界再度形成的时候,那些阿鼻地狱的众生,又要回到这世界的阿鼻地狱再继续受苦。

阿鼻地狱众生所受的苦非常重,时间也非常长,使得阿弥陀佛更加悲愍、不忍,更想要赶快将他们救出来,让他们离苦得乐。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为,佛的观念、见解和我们凡夫是不同的,悲心越深彻,对罪苦众生就越加同情。

当然,我们在这世间,要有正义感,是非要分明,不可以是非不分,否则,这世间就会混乱,人民就无法平安,无法过安乐过日子。但是就佛来说,他是充满着爱心和包容的,他本身的“心”是清净的、是超越善恶的,以清净的佛眼来看众生,众生无论是善,或是恶,是在天界、人间,或者三恶道的众生,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都是可怜的众生,都是应被悲愍的对象,因为这些众生,无论是善、是恶,是在天上或是地狱,差别并不大,都在六道中轮回,随时都身不由己的在轮转。

今天,我们有因缘学佛修行,如果没有了脱生死轮回,转个身、换个环境,机缘就不同了,就有可能去造罪、造业。所以都在天上,人间、地狱,来来去去,不断的来回轮转。因此,佛看我们众生的善恶,都是不究竟的。这方面的情境必须我们的心,能超越善恶的观念才能理解,所以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

虽然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最后,还是必须“自净其意”。我们的心,如果还在善恶观念之中,还有分别、执着,这样就不清净。心若不清净,遇到善的环境会执着善,遇到恶的环境也会执着恶,所以必须超越。

对佛来说,他已经超越善恶了,而且证悟到空性。修行人一旦证悟到空性,他的悲心自然就会产生,怎样产生呢?就是体悟到“一即一切”,一切众生都和他一样具足这种无贪、无瞋、无痴,不会造罪、造业的空性。但却因为一时的迷误,而起无明、造罪业,而受到无穷尽的轮回。其实这种轮回是不该受的,是冤枉的,但是众生就是迷而不悟。

所以,证悟到空性的菩萨,自然就会生起这种慈悲喜舍的心,就要来救度众生,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沛然莫之能御的。我们如果能了解空性,对佛的救度,自然就会增长信心,就知道佛救度众生是法尔自然的,而且是没有分别的。

再来,对于十方众生,善导大师的解释是: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这段法语一开始就说,“一切凡夫”,也就是指这一切的凡夫之人,不论他是善、是恶,是善多恶少、还是恶多善少,这一切都不问,也不问他学佛念佛的时间有多久,是一辈子呢,还是两三年,或者是最近几日才开始念佛,这些都不问。重要的是他能否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够这样毫无疑问的就必定会往生,决定会往生。

所以,这段法语虽然很短,但意义很显明,也让我们很安心。因为我们都是凡夫,而且我们有恶、也有善,我们念佛的时间,有人已经念几十年,也有人只不过是念几年,甚至有人才刚开始学佛、念佛而已,但阿弥陀佛的救度,都不分别这些,只要他专一念佛就可以了,可说给任何人任何时都有希望有光明。

善导大师又说: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

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善导大师在这里又进一步将十方众生,以造罪凡夫来代表。一切造罪的众生,只要愿意回心念“阿弥陀佛”,愿意往生极乐净土,一生永不改变。能这样做当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圣众,自自然然会欢欢喜喜的来迎接他,当下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又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

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若有众生”就是不论是什么样的众生,只要他是众生,他称念阿弥陀佛的时间,不管是七天,或只是一天,甚至是临终的时候,才念十声,乃至一声一念而已,也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就像刚才所讲“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托马斯这位106岁的老人家,他一生之中,没有皈依、没有吃素,没有学佛念佛,没有信、愿、行,也不认识佛教。可是他最后只起一个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当下他也照样坐着莲花往生极乐世界了。能遇到这么殊胜的事,假使他寿命可以延长,相信他也一定会成为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的念佛人。

所以,就对象来说,只要他念佛,不论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善人还是恶人,是东方人或西方人,是信仰佛教或其他宗教,或根本都无信仰,这一切都不问。而且也不问他是如何念?怎么念?只要以他的根机去念佛,这样就已经是获得阿弥陀佛救度的十方众生之一了。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不管他是善、是恶,念佛的时间是长、是短,这一切都不用问,只要他一心念佛,直到临终也不改变,这就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像这样能够专一念佛,不改变、不退转的人,十人念佛就十人往生极乐世界,百人念佛就百人往生极乐世界,千万人念佛就千万人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万人修,万人去”,和他的根机是高、是低没有关系;也和他心性的本质是好、是坏没有关系;当然和他智慧高低、学问深浅、品行优劣,都没有关系,只要他念佛,就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一个真正的念佛人,自然他的心性就会改变,因为他自然的就会仰慕清净、良善、高尚,而不会一直停留在那种下劣、恶质的性格之中。

我们在这里说念佛,是就要往生极乐世界来说的。不明白的人,也许会误解说念佛就只是为了往生,念佛的对象都是要往生的人,所以是临终快要死的时候才念佛,那平常就不一定要念佛。如果平常我们想要消灾免难或是要祈求福报,是不是就要离开这句“阿弥陀佛”,另外去念其他的佛菩萨,去念其他的咒语,或去修其他的法门呢?

其实并非如此,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又叫做万德洪名,三藏十二部经所有的法门,所有修持的功德、力用,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了脱生死轮回,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固然没有错,若要祈求现世的福报,念佛照样都可以达成。

现在我来说一件事证,在大陆有一位张其强居士,今年大约六十五、六岁左右,当他小的时候,无意中在路边看到一尊石头刻的“阿弥陀佛”,他觉得很亲切,也很欢喜,从那时候起,他多多少少会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这也是他过去的宿善成熟了。

在他小小的心灵中,如果有什么愿望,他都会向阿弥陀佛祈求,他说,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也就是五十多年前的大陆,当时普遍都很贫穷,有一次他很想吃中秋月饼,就向阿弥陀佛祈求,在那么贫穷的年代,能吃到中秋月饼确实很不容易,但是,没几天他妈妈竟然拿中秋月饼给他吃。

这个小孩子,因为念佛向阿弥陀佛祈求,愿望就能达成。所以从此以后,他如果想要书本啦、笔记簿啦、铅笔啦,都向阿弥陀佛祈求,往往都可以满愿。当然,对这小孩子来说,因为他的心念单纯没有杂染,所以比较容易感应道交。

到了他长大的时候,虽然曾想要出家,但是机缘不成熟,只好在家做生意。不过,他每天都会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几年前,有一天他从国外经香港回大陆,在香港转机,可是他莫名奇妙地看错了时间,他发觉后,赶紧坐计程车驰往机场,没想到司机竟然也开错路,这连续的意外让他错过飞机班次。当时心中非常懊恼,只好重新办手续搭另外的班机。这时候,柜枱的小姐跟他说:“你本来要坐的那架飞机,起飞才十几分钟就发生空难坠毁,飞机里全部的人都罹难了,幸亏你没赶上。”这样说来,他没有坐上这架飞机,反而是大难不死,他的生命可以说是捡回来的。

一般而言,坐飞机是很重要的事,我们都会尽量去记住这个时间,怎么会将时间记错?而此时司机又开错路,这一连串的意外应该都是阿弥陀佛的巧安排,冥冥之中有阿弥陀佛在护持,使他错过那架会发生空难的飞机。

另外还有一件巧合的事,当天有好几位要去大陆朝山拜佛的老菩萨,也因为某种因缘,没有坐上那架飞机。所以说“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我们虔诚念佛,在现生之中,阿弥陀佛就会保佑我们,使我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让我们一生之中,能够消灾免难,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空难是非常严重的灾难,遇到这种灾难的人,几乎都会失去生命。可是这位张居士他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没有花一毛钱,或是请人来诵经拜忏,或是自己去点灯消灾。全都没有,他也没有做任何特别的祈求,自然就能消除他生命中这么大的灾难。

这也显明,只要我们虔诚念佛,即使不知道要做什么特别的祈求,但是阿弥陀佛都知道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灾难。所以会预先来帮我们消除灾难。因此,不管是往生前、往生后,都很适合念佛,而且应该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有关十方众生,印光大师也说:

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

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也就是说,上等的根器就如同文殊、普贤这类的等觉菩萨,或者是根器下劣,就好像五逆十恶这种愚痴造恶之辈。不论这些众生的根机是高、还是低,全部都是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所要摄取、所要接引、所要救度的对象。

印光大师又说:

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皆须修习。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意思是说,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的念佛之法,是从等觉菩萨到阿鼻地狱等任何根机的众生,都必需要修习的。也就是说,等觉菩萨须要念佛,阿鼻地狱的众生同样也须要念佛;还未成佛之前念佛,等于是在自修,这样就可以成佛。成佛之后,也没有离开这句佛号,也是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来救度十方众生。

印光大师又说:

九界众生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九界众生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意思是说,只要还没有成佛,那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六道的凡夫也好,或是已出三界的圣者也好,都不能舍离这个法门,一旦离开这个法门,就没有办法圆满成就佛道。当然,就等觉菩萨来说,距离成佛只不过还有一个位阶。但是,他们若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快速成佛;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想要成佛恐怕还要很长久的时间。

“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这段法语是很实际的,因为十方诸佛如果能够以念佛之法来救度十方众生,使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这些众生就可以在这一生之中往生极乐、快速成佛,也就是可以一世圆满、当生成就佛道。如果不是这样,众生恐怕就不能解脱生死轮回,更不能快速成佛。

印光大师这段法语有很微妙的意义。其他祖师大德的法语,同样对我们了解净土法门,有很大的增益作用,我们要多闻熏习,使之入心、入脑、坚固、不退。

至心信乐

接着我们讲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这四字,把他翻成白话文就是“只要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

“至心”就是真心,“信乐”的“信”就是信受、“乐”就是欢喜,所以说真心地信受、欢喜阿弥陀佛的救度。

站在阿弥陀佛的角度来说,就是真心的信受、欢喜我的救度;站在我们众生的角度来讲,就是真心的信受、欢喜阿弥陀佛的救度;知道阿弥陀佛必定可以救度我,因此有了喜乐的心,这叫做“至心信乐”。

世间任何事,都需要真心,真诚实意,如果不是这种心,那岂不是彼此的交往是虚假的?在这世上我们待人处世,真诚实意、实实在在是最基本的,何况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真心来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真心愿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没有真心专称阿弥陀佛的佛名,那怎么能够往生呢?

所以,“至心”就排在最前面,因此才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个“至心信乐”的“信乐”,有二种解释,一种是“因地”上的解释,另一种是“果地”上的解释。

在“因地”上的解释,信乐的“乐”,破音读成“ㄧㄠˋ”(要),乐就是喜爱的意思,相信有这么庄严的极乐世界,所以很欣慕、很喜爱这个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信乐”这二字就读作信乐“ㄧㄠˋ”,《论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从“因地”来说,这个乐“ㄧㄠˋ”字,就是好乐,喜好的意思。如果把第十八愿,当做是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那么,“至心信乐”这四字,往往都读作至心信乐“ㄧㄠˋ”。

但是,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读作至心信乐“ㄌㄜˋ”(乐)。乐“ㄌㄜˋ”就是欢喜,不只是信乐“ㄧㄠˋ”,而且进一步的欢喜。也就是说我们所好乐“ㄧㄠˋ”的,我们所愿望的,我们所喜爱的,都已经得到了,已经拥有了。所以,我们的心就转为欢喜的心。因为,已经得到了,并不是还没有得到,还在那里盼望,还在那里好乐“ㄧㄠˋ”,喜好,而希望可以得到。

可是,现在并不是这样,他已经得到了,他的愿望已经达成了。所以,他就安心了,就会产生喜乐;如果还没有得到,他就会盼望这些景物、事情可以得到。而且,因为还没有得到的,什么时候能得到,自己也不敢肯定、也没有把握,那样就会忐忑不安。

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他所发的每一愿都已经成就了,当然第十八愿这“根本愿”也同样成就了。第十八愿说:只要相信,只要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就可以往生。因此我们决心愿生极乐世界,决心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等于就是已经让阿弥陀佛救到了,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船里,已经时时刻刻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已经就是阿弥陀佛的人,也就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所以,也等于是离开了娑婆的此岸,向着极乐涅槃的彼岸前进。

既然已经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这样就已离开六道轮回了,所以他的心就有喜乐,因此他就会从“至心信乐(ㄧㄠˋ)”转为“至心信乐(ㄌㄜˋ)”,就有这种差别。

“至心信乐(ㄧㄠˋ)”的心情,就是他还未得到;“至心信乐(ㄌㄜˋ)”的心情,就是他已经欢喜得到了。我们这个法门,是“果地”的法门,也就是在“因地”的时候,就已经得到“果地”的功德,这才叫做“果地”的法门。

如果在“因地”没有得到“果地”的功德,那他从“因地”开始,就要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一步一脚印的去修,一世又一世不能间断的去修;如果是“果地”的法门,就不是这样,只要今生今世的果报体舍弃了,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我们净土法门,是“果地”的法门,不是“因地”的法门,所以有一段法语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阿弥陀佛以“果地”正觉的功德,来赏赐给我们“因地”的众生,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我们“因地”的众生,就能拥有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这是“因该果海。”而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完全都是为了“因地”的众生来累积、来成就的。因此是“果彻因源”。这段法语的意思非常好,可以充分显明我们净土法门的特色,也就是“果地”的法门。

我们学习净土法门,首先要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因为能够深入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自然就会了解这个法门就是“果地”的法门,是不必经过第二生,就能在今生当生成就、一世圆满。因为第二生就要到极乐世界接受佛果,所以这个法门是“易行道”,是完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我们若了解第十八愿,就会了解这样的道理。

我们都知道娑婆是苦海,极乐世界则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方,而且只要念佛就必定可以远离娑婆往生极乐。因为是这样,我们自然就不会去祈求人天福报,自然就会真正发起愿往生的心。

欲生我国

第十八愿的“欲生我国”是站在阿弥陀佛的角度而言,就是“欲生我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如果是站在我们众生的角度来说,就是“愿生彼国”,也就是“真正愿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欲生我国”这四字充分显露着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的悲心呼唤,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是主动积极的。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祈求、拜讬,也不问所要救度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众生?也不讲任何条件。在我们还不知道,还不懂得要祈求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兆载永劫以前,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了。请问各位莲友,阿弥陀佛为我们众生发四十八大愿时,有经过我们众生的同意吗?(没有),有经过我们众生的拜讬吗?(没有)。

在兆载永劫以前,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造了什么业,也不知道轮回在六道之中的哪一道?可以说就是无明、懵懂、愚痴。根本就不知道有一位菩萨,为了要救我们,已经在为我们发愿,在为我们修行了。这些我们完全都不知道,从过去以来,直到今生今世,我们一直都不知道。

假使,我们没有学佛,没有进入净土法门,没有研讨善导大师纯正的净土法脉,我们就不知道是阿弥陀佛在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悲心的显露,是阿弥陀佛悲心的呼唤。十劫以来直到今日此时,在无数的日日夜夜里,阿弥陀佛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呼唤我们,要接受他的功德愿力,接受他的救度,往生他的极乐世界。

所以,阿弥陀佛要发愿,要救度众生,都是主动的,而且是非常积极的。怎样积极呢?我们净土宗的道场,本尊就是阿弥陀佛,他站在那里,一手拿着莲花,另一手伸得长长的,所谓“金臂遥伸垂念切”,他迫不及待的要把我们拉出三界火宅,离开无边的苦海。要把我们救到极乐世界,去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涅槃之乐。

所以本尊往往是站着,而不是坐着。站着就显示出一种积极、主动、迫切的姿态,不必经过祈求、恳求、拜讬,也不用任何条件来做交换,是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要来救度十方众生,这就是佛的悲心。

所以,当我们念第十八愿的愿文,要深切的去感受“欲生我国”这四字里面,有阿弥陀佛的悲心,有阿弥陀佛的心血,有阿弥陀佛的眼泪,文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内涵却是非常深奥。

我们说慈母倚门而望,这位慈爱的母亲站在门边盼望,眼睛凝视着远方,日夜思念的孩子,是不是该回来了?看到这位母亲日夜站在门边,我们就知道母亲的心是多么悲切,当我们看到“欲生我国”这四字,我们就知道阿弥陀佛的心是多么悲切。

佛是无心的,但是,佛以众生心为心,所谓:“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维摩诘经》也说:“菩萨悲愍众生,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则菩萨病愈。”意思是说,众生若有病苦,菩萨就跟着病苦;直到众生离苦得乐之时,菩萨才可能得到安乐。

就好像母亲照顾婴儿,是以婴儿的心为心,婴儿若是好吃、好睡、健康、笑咪咪,母亲也就跟着欢喜;婴儿若是吃不好、睡不好,时时都在哭,也查不出哭的原因,是受到惊吓还是哪里不舒服都不知道?就是一直哭,这样母亲的心会安稳吗?

我们很多莲友都做过妈妈,很能体会做母亲的心情,我在这里怎么说也无法贴切的来形容。因为我毕竟没有做过妈妈,所以没有切身之感。不过,我对我的母亲,却是非常的怀念。

各位莲友,你们当时养婴儿,是以婴儿的心为心,对不对?(对),婴儿若是健康、快乐,你们就跟着快乐,对不对?(对)。今天,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样的心呢?就是大悲的心,对不对?(对)。悲就是悲伤、悲哀、悲痛,现在阿弥陀佛的心,是充满很大的悲伤、悲痛、悲愍。因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看到还有这么多的众生还沉沦在苦海之中,被三界火宅焚烧、受六道轮回之苦,那阿弥陀佛的心怎么会安呢?所以阿弥陀佛的心,是在悲苦之中,因此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这也显示着阿弥陀佛悲愍众生的心情,他必定要救度众生,绝对要救度众生,非得要将众生救离苦海往生极乐世界不可。这就是“设我得佛”里面又包含着“欲生我国”,也就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呼唤。所以一开始,阿弥陀佛就将他所有的功德,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一直呼唤我们要领受他的功德,要赶快回到他的极乐世界。就好像父母寄钱给远方的子女,就是希望子女都能早日拿到这些钱过好日子,而且有资粮可以早日回家。

阿弥陀佛从西方净土传来了“欲生我国”的悲切呼唤声,那我们在娑婆世界,就要以恳切的心说我们“愿生彼国”来回应阿弥陀佛。能够这样的话,阿弥陀佛的心和我们众生的心就能心心相印,就能“感应道交”;佛的心和我们的心,就一体不离。

所以,阿弥陀佛悲心的呼唤我们要“欲生我国”,那我们是不是要答应,要回应说我们“愿生彼国”,然后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啊?(是),阿弥陀佛的呼唤声我们有听得很清楚吗?(听得很清楚)。

因为,阿弥陀佛的呼唤的声音也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平时虽然我们也在念、也在听“南无阿弥陀佛”,但要进一步了解,这是阿弥陀佛在呼唤我们的声音。有一首偈说:

虽是我称并我闻,实是弥陀召唤声。

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的心声,也是我们众生答应阿弥陀佛的心声。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就有佛的心,也有众生的心。因此,做为一个净土法门的行人,我们不念佛便罢,若是念佛就一定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不了解这种道理的人,他就会杂修杂行,以此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作条件交换,再向阿弥陀佛祈求说:“阿弥陀佛,我回向这些功德,您看这样够吗?应该够了吧,将来请您来接引我,不要把我忘记了。”这样,就是不了解佛的悲心,和阿弥陀佛还没有“感应道交”。若是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他一生就会专一的忆佛、念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而且会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念念相续,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念佛人。

针对阿弥陀佛“欲生我国”的呼唤,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三心释”的“二河白道喻”里,用一句法语来形容: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这句法语也是很深刻的,显露出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悲愍和保护。我们只要一心一意的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生都不改变,这样,阿弥陀佛保证永远会护持我们。所以我们不用惊慌将来会再堕落三恶道,不必有这种顾虑。我们决定可以离苦得乐,可以离开娑婆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这句法语很好,很能真实确切的流露阿弥陀佛的悲心呼唤。

善导大师另外有一首偈,也是在形容阿弥陀佛的呼唤,内容非常好,善导大师说:

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四十八愿的每一愿、每一字都充满着阿弥陀佛的悲心,每一愿都是在传递着阿弥陀佛的心声,殷勤、恳切呼唤我们众生要欣慕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在那里没有三恶道,可得六种神通,可以当下进入涅槃。而且极乐世界没有灾难,没有缺陷,清净无染污,永恒常住安乐,永远自在解脱,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所以四十八大愿的每一愿,也都在呼唤我们要念佛。念佛就能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这也是善导大师对“欲生我国”的解说。

善导大师在《五部九卷》中,对第十八愿解说的法语非常多,而且都很简要、明了、肯切,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善导大师对念佛往生这件事是绝对的肯定,他直截了当、斩钉截铁的说:“必得往生、定得往生、即得往生、尽得往生、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像这类的文句、法语很多,没有半点含糊,毫不模棱两可,不会让人看起来有丝毫的疑问在里面。

所以,要了解纯正的净土宗,要了解第十八愿的内容,我们就必须要研究善导大师的教理。不过,我们上了年纪的莲友,没有精力可以深入教理也没有关系。但一定要知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现生自然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而且当我们临终的时候,即使已经昏迷了,或者病苦缠身无法念佛也没有关系,那时只要静静的等待阿弥陀佛,他自然会来接引,当下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是佛,他不会打妄语,他不会失约,时间到一定就会显现。所以,我们现在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可以了。

若论资质根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就外相来说,也有出家、在家,男、女,老、幼的不同。但这些差别都没有关系,只要以每一个人目前的根机去念佛,有时间的就念多一点,没有时间的念少一点。唯一相同的就是有时间就要念佛。

内心比较清净的人,他念佛时比较没有妄想、杂念;心事多的人,他一念佛就妄想纷飞,但也没有关系,因为各人的根机不同,各自以自己的根机去念佛就可以了。因为是阿弥陀佛在积极呼唤我们,拜讬我们让他救度,要我们往生他的极乐世界,念他的名号。因此,我们今生就以自己的根机去想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就这样忆佛、念佛,只要不改变题目就可以了。因此,善导大师就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这句法语很简短,但却斩钉截铁、丝毫不模糊、不模棱两可。让我们一看,就感觉身心清爽,很安心,很安慰,非常的干净俐落。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上卷的最后,对于“欲生我国”也有解释,他说:

《大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这是将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合起来做解说。因为,第十八愿是因愿,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第十八愿也已经成就。因此,只要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就全部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昙鸾大师在这里说:“愿往生者,皆得往生。”这二句只有八字,同样是干净俐落、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让我们一看就非常清楚明了,只要愿往生,都可以往生极乐是世界。

昙鸾大师又说:

《观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

就是说,造了五逆十恶罪,具足种种不善业的众生,他也可以因为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说这种众生就该被打落第十九层地狱永不超生,不是这样。

这是在形容佛的悲心大愿,而不是在鼓励我们众生作恶没有关系,绝对不是这样。对佛来说,是他悲愍不舍我们,知道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所以他绝对不欢喜我们这些罪恶生死凡夫再去造罪、造业。因此,一个体悟佛心的众生,他一定不会故意去造五逆十恶,或者造种种的罪业。当然,在业障起现行的时候,他的身、口、意会犯恶。但他的内心,却是有惭愧心、忏悔心、柔软心的。

此外,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也根据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这句法语,解说得很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很安心、很欢喜。所谓“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就是说如果有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听到极乐世界,了解极乐世界的清净、无污染,是安乐、没有苦恼的,这时他就“克念愿生”,起了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这样,他也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而且,现在就进入“正定聚”的阶位,已经是“正定聚”的菩萨的身分了。所以这句法语非常好。

昙鸾大师又有一段法语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意思就是说凡夫的定义就是烦恼,所以烦恼成就才是凡夫。像这种烦恼成就的凡夫,理所当然都应该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能出离,更不可能进入佛的净土境界。但是,这种烦恼的众生,因为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可以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三界六道的业障根本绑不住他。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断除烦恼,却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可以得到涅槃。而且现在身体还在娑婆世界,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已经预先得到涅槃的功德,这叫做“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这种功能、作用,确实是不可思议,所以这不是我们凡夫,甚至菩萨、声闻、缘觉可以了解,可以思议的境界,这是佛的境界。如果是可思议的境界,那就是凡夫的境界,或是菩萨、声闻、缘觉的境界。只要是佛的境界,就是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只能无条件的去相信、去接受,除此之外,是没有办法用任何言语来论断的。

有烦恼就必定会在三界六道,但为什么有烦恼却又能够进入净土,不受三界六道的轮回所捆绑呢?这完全是靠佛的愿力。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现在还未断烦恼,就预先可以得到涅槃的功德,现在还是凡夫,却能进入菩萨的阶位,所谓“凡夫菩萨格”。当然这都是佛力在运作。

这几段法语,都是就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欲生我国”来做解说的。往生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是唯一的目的,这个目的绝对不打折,也不妥协,是非达成不可的。因为佛陀说“人身难得”,一旦失去人身,就有可能堕入三恶道。

印光大师也说: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印光大师这段法语,说得很简要、很迫切,同样斩钉截铁,甚至是铁口直断。他说下辈子要做人,比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还要困难。一般不了解道里的人都会认为:要往生极乐世界非常困难,比将来做人还要困难。其实不是这样,印光大师说未来要做人,比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还困难。当然这句话有他的道理,因为将来要做人,必定要有做人的条件,也就是要守五戒以及五戒所相应的善行,要这样才能够再继续做人。

但是,持戒行善对我们来说,往往是缺少的多,具足的少。可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而言,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早就为我们建设好的,而且是他在那里拜讬我们来领受的。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现成的,这句万德洪名也是现成的,我们只要念佛,只要愿生极乐世界,自然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自自然然不勉强的。所以,印光大师才说“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印光大师又说:“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若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一定会堕入三恶道。这道理非常清楚,因为六道是轮回的,既然在六道轮回无法出离。那么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就总有一天会轮到你。

因此,我们对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打折扣、不可模糊、不可妥协的。人生许多事情或许有的可以打折、妥协,唯有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是必定要达成,不可失败,不可退转。不过,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是完全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所以说起来也很容易、不困难,所以是“易行道”不是“难行道”。

印光大师还说“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是啊!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和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寿命、无量光明,和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大悲心,来利益诸群品,来救度十方众生。所得的利益当然比得道还要大,自力修行所得的道不是阿罗汉,就是菩萨。但是,这些都还没有到成佛的境界。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得道更加超越。

印光大师还在说: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果能生死心切”,意思是如果我们的生死心很恳切,对生死轮回非常惊恐害怕,决定要离开六道生死轮回。

“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就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能够相信得来,而且没有任何怀疑的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如果能够这样,虽然还未离开娑婆世界,但已经不是娑婆世界久居之客。换句话说,在今生今世就可以脱离娑婆世界,不会永远都在娑婆世界做客人。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虽然身体都还没离开娑婆世界,就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嘉宾就是指尊贵的客人。

所以这段法语也是在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欲生我国”做解说。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能相信得来,这样就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凡夫,而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了。

因为,一旦对第十八愿相信,就一定会有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此后,就会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就会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摄取不舍,从今天开始,就和六道轮回分开,将来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无常、就是苦、就是空。所以《无量寿经》说: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我们在这世间,夫妻的恩爱,父母子女的恩义,世间的荣华富贵,种种的享乐,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它是会改变的,有一天一定会消失的。所以我们人生最后都是空,当这些爱欲荣华都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痛苦,就会不快乐。因此说“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苦”,而不是“乐”。

《无量寿经》又说: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意思就是说,我们人生在世,虽然在家庭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六亲眷属,而且也都很恩爱。表面上大家都在一起,不过确实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当他出生的时候是孤独的来,到了他离开世间的时候也是独自而去。所以,再恩爱的夫妻也无法永久作伴;再孝顺的子女也无法代替父母的病苦,何况是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再说,我们内心有很多事,其实也不敢向我们身边的人说,再恩爱的夫妻,往往也有一些不愿意告诉对方的秘密,不想完全透露的真心事。

所以,人生旅途无论有人做伴也好,无人做伴也罢,对自己来说,都是孤独的。独生而来,独死而去,而且不论要去的地方是苦或是乐,都只有自己去独自面对承受,没有人可以陪伴,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我们心中的苦,我们身体的病,都没有人能够代替的,生死轮回更是如此,因此有段法语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人生就是一趟孤独寂寞的旅行。

《地藏经》说: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父母子女虽然是骨肉至亲,恩爱无比,但在生死轮回的路上,却是各人走各人的路,离开了今世,就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时候。即使能相逢,也互不认识,在六道轮回之中,各人所造的业报是任何人也无法代替的。所以,我们与家亲眷属要好好珍惜这几十年在一起的光阴,因为时间一旦过去,离开之后就永远不能再见。

我们想要家亲眷属永团聚,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以“欲生我国”来呼唤我们,我们也必须以“愿生彼国”来回应;而且“愿生彼国”也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不可妥协,不能打折的愿望。为什么?因为可以使我们成佛。我们的愿望也许无量无边,唯有往生成佛的愿,才是最高超,也是最根本的。能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圆满我们今生今世所有的愿望。

此外,往生极乐世界,不只是阿弥陀佛悲愍的呼唤,也是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十方诸佛会出现在世间,目的也是希望我们众生,全部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是三佛之目的,三佛是指阿弥佗佛、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一即一切,佛佛道同。十方三世诸佛之所以出现世间,无非都是要以大慈大悲拔苦与乐地救度十方众生;而唯有念佛一法才能够既容易又殊胜地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不出世则已,一旦出世,始终都必须宣讲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也以宣讲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为其出世本怀。

当然,往生极乐世界更是我们众生的本怀、目的,因为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而快速成佛。所以一切众生,尤其对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人道众生来讲,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因此,人生短短只有几十年,我们要好好珍惜这难得的人身,用来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

《无量寿经》大意(三)(上)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这次佛一所研讨的内容,依然是《无量寿经》大意,内容是以《无量寿经》的五段经文核心来解说。

第一段文是“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现在我们就进入第二段经文,也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总共三十六字,上一次已经解说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四句,现在从“乃至十念”来解释说明。

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内涵却很深广,蕴藏着微妙内容。“乃至十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乃至临终、十念、一念也要使他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十念”是对临终的人来说,也就是说,即使他一生之中都没有遇到佛法而学佛修行,甚至也没有遇到善缘行善积德,这一生都是遇到恶因缘恶环境而在造罪造业,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地狱的火焰已经烧到眼前,黑白无常也来到身边要捉他到地狱刑罚,在千钧一发之际,遇到善知识为他开示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地狱苦楚,以及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安稳快乐,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拔苦与乐,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火焰化红莲,离开地狱大火,甚至离开六道轮回,当下往生极乐世界,将来也能够成佛,和阿弥陀佛一样得到无量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慈悲、智慧、愿力、神通,可以广度无量众生。

这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无所依靠,若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他无论如何都要依靠,何况他现在所依靠的是佛,是诸佛之王的阿弥陀佛,所以当下就尽全心力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虽然他只念十句就断气了,依然也往生极乐世界,这叫作“乃至十念”。也就是说,临命终时才念几句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我们并不是临命终才念佛,是现在就开始念佛,所念的佛当然不只十句,是百千万亿句以上,这样的众生,更必定往生。这就是以最低的标准,显示任何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来彰显阿弥陀佛慈悲的彻底。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无条件的,任何众生都要救,因此救度众生的范围是无穷尽的。任何众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之下,只要遇到“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解脱六道生死轮回,这就是“乃至十念”的意义。

净土法门有所谓“三摄”。“摄”就是摄取、包含,以三种最低的标准,来包含所有的众生,这叫作“三摄”。哪三种呢?

一、“以恶人摄善人”。以恶人的往生极乐,来包含所有的众生必定往生极乐;

二、“以临终摄平生”。以临终念佛也可往生极乐,何况平生就已经学佛念佛?

三、“以少念摄多念”。以少句念佛也可往生,来包含平生已经多念佛更加决定可以往生。

有关此“三摄”,后面再详细解说。

凡夫众生轮回六道,可说纯苦无乐。六道轮回的本质是什么?一字而已──“苦”。而且苦海无边、苦事无量、苦不可言。当然在这个世间,或有福报之人,一生之中健康少病、事业发达、家庭美满、子女贤孝,可说富贵两全,一生之中不觉得有什么苦。甚至如果出生在天上,一生就只是享乐,没有受任何痛苦。可是那毕竟是短暂的,不是永久、究竟的。

因为凡是存在的,有生必有死、有存必有灭,到他生命结束的时候,又投胎轮回而去,绝不可能永远保持富贵,或永远出生在天上。在轮回之中,一定有一世会堕入三恶道,一旦堕入三恶道,那种苦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想像。

要离苦得乐,有三个先决的条件:

第一,要出生为人。

第二,要六根具足,也就是说,起码要心智正常,若智障、低能者,就比较无法理解佛法。

第三,要能够遇到佛法,并且遇到善知识。

要解脱六道生死轮回,必须有这三个条件才能进入解脱之门。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可是在末法时代、五浊恶世,我们这种罪恶深重的众生,八万四千法门当中除了净土念佛法门之外,没有一个法门我们修得起,没有一个法门可以让我们依靠,没有一个法门可以让我们了脱生死。所以,在六道轮回无穷尽的痛苦之中,若可以听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听到阿弥陀佛慈悲呼唤我们的声音,这样我们原本不安的心,就可以得到安慰;我们的恐惧、苦恼、种种遗憾,当下就可以消除,得到满足,所谓“大安心、大安慰、大满足”。有了大安心,自然就会生起“至心信乐”的心;有了“至心信乐”的心,自然就会“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从今以后就自然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发起这种想佛、念佛的心。

对一个学佛的人来说,世间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轮回;因此解决轮回问题,就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大事,也是我们人生唯一的目的。

佛出现在世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救度轮回的众生。在六道轮回之中,这辈子我们好不容易出生为人又遇到佛法,因此我们最高的目的,就是让佛将我们救度出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人生最高的愿望。若是不了解佛法的人,他本来就不相信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也不知道六道轮回的严重性,所以对他们来说,相对于解脱这件事,是悠悠泛泛的在过日子,好像没有眼睛,一步步走近火坑,但是他自己不知道,到了知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临终时能遇到善知识来引导他念佛,乃至十念、或者五念、三念、一念而往生的机缘,是很稀少难得的。

有一首偈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确实是这样。如果生死轮回的解脱还要等到来世,这样希望就很渺茫,因为一旦堕入三恶道,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那种惊慌、恐怖、痛苦是无法形容的。“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们必须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就,当世圆满,不要抱着一种下辈子再来的观念,这样是非常危险的。将解脱生死轮回寄望在充满变数的来生是没有智慧的,因为机会是渺茫难知的。

今生好不容易已经为人,也好不容易遇到了佛法,更不容易的是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现在不信受弥陀救度而想等待以后,机会一失何时能再来呢?

“乃至十念”,既然是“乃至”十念,就不是只念十声而已。“乃至”这两个字是弹性的形容词,和《阿弥陀经》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的“若”是同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尽我们的生命,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一天的时间,这天若要修行,都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两天也好,有七天也好,有七年也好,乃至有七十年也好,都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作“乃至”。

所以“乃至”,是包含长、短、多、少,乃至平生遇到念佛法门,就平生都念佛;乃至临终才遇到佛法,想要解脱生死,也乃至临终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

对一个临终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去朝山拜忏,也不可能有时间去深入经藏或者打坐参禅,对他来说,他能做得到的就是只想佛、念佛,也因为想佛、念佛非常简单容易,而且功德非常大、非常高超,所以说念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当下断气,当下超越六道生死轮回,当下往生极乐世界,将来也必定成佛。这就显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所在。

所以“乃至十念”这四字的背后,含藏着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没有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乃至阿鼻地狱的众生阿弥陀佛都要救他,而且绝对有力量可以将他救出。可以说不仅爱心彻底,而且力量绝对。

“乃至十念”也有适合每个人的根机之意。

念佛人根机千差万别,一天可以念几万声,就念几万声;可以念几千声,就念几千声。总之,就是以各人的身分,各人的根机,各人的能力,各人所做得到的去念佛,这样就可以。也不需要比较,认为某某人一天念十万句,某某人念佛清净,某某人没有烦恼,都不需要这样比较。

因为,众生的根机本来就有在家、出家,有男女老幼,有根机高低,所以,念佛的数目,念佛的心境,也不可能相同的。但是有一点相同的是:一切众生,不管根机是高、是低,以他的身分、根机去念佛,功德都是平等,因为虽然根机不同,所念的佛都是相同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都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

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都是进入同样的境界。只要进入极乐世界即舍离娑婆世界、舍离六道轮回之身,旷劫生死所做的任何罪业都舍离,不管他的身分根机是高、是低,都平等进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土,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得到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因为,因地所念的佛相同,所以果地所成的佛也相同。

所以净土法门就是平等的法门,虽然因地根机不平等,但是都平等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平等往生。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大平等的佛,不会因为这个人根机高,他一天可以念十万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杂念少;而另一个人根机低,愚痴下贱,只能够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念的时候还有很多烦恼妄想杂念,对往生状况就有不同,阿弥陀佛没有这样分别。

《金刚经》说: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离四见,无四相,看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给众生的功德也是平等的;佛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赐给众生的功德当然也是平等的,因为佛心平等,众生的佛性也都平等。

众生的的根机高高低低、千差万别,可是佛性没有高低,所以说“是法平等”,我们的佛性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性,和阿弥陀佛的佛性,和十方诸佛的佛性,都一模一样,无二无别。

凡夫在娑婆世界有智慧的高低,罪业的多少,但这些都是虚假的,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所以才有这些感受。就好像梦中的苦乐祸福,对醒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但是对一个还在做梦的人,却是真实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苦就是苦,乐就是乐。因为他还在作梦,他还没醒过来。若往生极乐世界,生死轮回的大梦当下就醒,梦中的善恶苦乐当下消失,佛性当下显现。

佛性不用经过修学,本来就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大神通,所以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佛菩萨有三明六通,有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愿、大力,其实这也都是我们内在本有的东西,本来就在我们里面,只是我们被无明覆盖,不知道他的情状,无法拿出来应用。若是到了极乐世界,自性的功德当下就会完全显现出来。

所以,每一个念佛人就以他本身的根机去念佛,将念佛作为自己的生活,所谓“念佛即生活,生活即念佛;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也就是将念佛成为生命,成为个性;将念佛成为生活的习惯,生活中最熟悉的习惯就是念佛。

所以“乃至十念”的白话翻译就是:“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称念我名,必使其往生。”

为什么说“称念我名”?因为“乃至十念”是第十八愿的内容,第十八愿是站在阿弥陀佛本身的立场所发的愿,所以阿弥陀佛说“乃至十念”,就是指念他“阿弥陀佛”这个名号。

阿弥陀佛示现的善导大师怎么解释“乃至十念”呢?善导大师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这段法语非常殊胜,深藏着阿弥陀佛的慈悲和智慧,让我们一看当下就可以清楚明白,不会模糊或者模棱两可;知道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念佛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业;知道念佛在方法上简单容易,任何人都做得到,而且功德非常高超,不可思议。

可能有人会想:有人只念十声一声就往生,我们却要念一辈子,这样岂不是很吃亏?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好像呼吸,每个人活在这个世间,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要呼吸空气一般,那是必须要的,也是自然性的。临终的人因为只有十声一声的生命,所以就呼吸这十次一次的空气,呼吸完,他的生命就结束而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是以念佛作为我们的法身慧命,对我们来说,法身慧命是我们所必须要的,就好像空气之于我们的色身一样,片刻无法暂离。

我们将来可以得到的也是法身慧命,因为在这个世间上,空手来空手去,“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轮回众生的业。不过,业也是虚假的,真实不变、不生不灭的,唯有我们的法身慧命。

一般人没有阿弥陀佛可以念,也不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没有阿弥陀佛的保护,没有阿弥陀佛作依靠,他的一生就是随业流转,在世间所受种种的苦、种种的不幸、种种的忧悲苦恼,出入没能获得弥陀护佑不一定能平安,可说是无依无靠。而念佛的人,现世可以消灾免难,逢凶化吉,还可以降伏我们的妄想杂念,统一我们的思想精神,让我们身心轻安,心灵时常悠游在佛的境界。

所以,这一生有多久的生命,我们就念多久的佛,从世俗的角度乍看,好像是吃亏,其实是占便宜。因为这一生,我们有佛可以念,有佛可以靠,有佛保护着我们,将来还可以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出出入入都可以受到阿弥陀佛的护佑,岂不是大福报!

凡夫都会起心动念,假使没有念佛,就是念烦恼,没有念佛就是念业,就像《地藏经》所说的:“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只要生命延长,只要一口气存在,我们就要一辈子都念“南无阿弥陀佛”,想佛念佛和佛在一起,让佛保护。因此和一个临终只念十声一声的人比较,我们可以念一辈子的佛,不但没有吃亏,而且是大幸福、大欢喜的一件事情。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接下来,解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解说这八个字之前,我先说一个故事。

有一个妇女已怀胎十月,临盆时却遇难产,母子有可能都会丧失生命,这位妇女面对可能无法降生的婴儿,非常的难过与不舍。就在当下,她想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她想:阿弥陀佛若没有让她顺利生产,那阿弥陀佛就不成佛。所以她就一直念这八个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久,小孩子就平安出生了。这是发生在日本的一则故事。

经典中,佛陀开示说“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六字洪名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也就是说,八万四千法门所具备的任何功德这六字都具足、都圆满,没有半点缺少。所以,对修习净土,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即使为了祈求现世的利益,不需要离开这句六字洪名而去修其他的法门,一样专念弥陀名号就可以。一般没有专修净土,或者不了解这六字名号功德的人,就没有办法专修,为什么?因为他们误认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只有往生才需要的。

有些人认为:要治病的,就念“药师佛”;要求智慧的,就念“文殊菩萨”;要消业障的,就念“地藏王菩萨”的“灭罪业灌顶真言”;要消灾免难的,就念“观世音菩萨”。甚至说“早观音,晚弥陀”,中午以前诵《普门品》,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中以以后就诵《阿弥陀经》,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如此妄自替佛菩萨安排不同时段的职务,这是错误的,这是不了解净土法门。

若是专修净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一生一世就是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会另外再改变。不论是治病、延寿,或者要消业障、增福慧……,任何祈求,同样念“南无阿弥陀佛”,都不用改变。因为“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寿,要消灾延寿,要消灾免难,都离不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光就是无量的智慧,可以开我们的智慧,智慧开就会有福报,就会有好因好缘,就可以诸缘如意、万事吉祥。

可能因为《普门品》中有一句经文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所以一般女子无法怀孕就会虔诚礼拜供奉“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因为《普门品》这段经文正好与她们的心内需求一致。

当然净土三经并没有这样的经文记载,其实任何一部经典都有其开演之因缘与对象,不可能详载一切。若究其实,则三藏十二部经──《普门品》也好,《法华经》也好,《华严经》也好,《地藏经》《金刚经》《般若经》《维摩经》……,所有的经典的功能与功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都具足了,所有的经典都在解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祖师说三藏十二部经,都是这句六字洪名的注脚。

就如刚刚所举的那个例子,这个妇女难产,她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依然可以顺利生产,因为这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她一念,阿弥陀佛就即时知道,即时听到,即时看到,就闻声救苦,应声而现。

若没有孩子,想怀孕,一样念“南无阿弥陀佛”;或是想生儿子,可是怀的是女胎,想要转女成男,依然念“南无阿弥陀佛”;甚至无意中有受胎怀孕,但生活已无力再抚养,虔诚念“南无阿弥陀佛”,婴儿也会自然流产而往生极乐世界,圆满我们的愿望。

甚至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或是未出生来就夭折的婴儿,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超度这些婴灵,使他们离苦得乐,往生极乐世界。

接下来,再介绍一件本来不能生育,但是念了“南无阿弥陀佛”以后,生出一个白白胖胖男孩的事例。故事是发生在大陆湖南省常德市。

有一位女众,在五年前她二十五岁的时候,因为妈妈学佛,所以就跟随妈妈去附近的寺院皈依,法号叫“佛恩”。她也很有善根,皈依以后就开始吃素,专心念佛。

她于去年正月结婚(二十九岁),因为大陆实行一胎化政策,公婆都希望子女若结婚就赶快生个小孩来传宗接代。眼看结婚已快七个月了,都还没有怀孕,她的公婆却急着想抱孙子,对她来说压力非常大,非常的苦恼,怀疑自己是不是身体有问题才无法怀孕?所以就瞒着先生、公婆去医院作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他大为震惊,医生说说她怀孕的机率非常低,只有万分之一的机率,而且即使怀孕也可能是子宫外孕。这样的检查结果,使她的心情由光明堕入黑暗。

要怎么办呢?这时候她的宿善显现,灵光一闪,想到一个学佛念佛的人,有什么事都可以向阿弥陀佛祈求,因此她决定不进行任何治疗,只专一念佛。

她回想好几年前,一位同事结婚后也是久未怀孕,后来去医院检查,结果和她目前的症状一样。那时候她曾劝这位同事说,只要虔诚念佛就会改变,不能怀孕也可以怀孕。她的同事受她的劝导,就虔诚念佛,没多久就真的怀孕了,还很顺利的生个儿子,现在都已经好几岁了。她想,这位同事并没有学佛,只靠念佛就可以怀孕生下孩子,而她本身是学佛人,反而不信佛,岂不可笑?

所以她就下定决心,每天念佛二个小时,希望阿弥陀佛赐她一个有智慧、有福报的男孩,将来可以当阿弥陀佛的使者,弘扬佛法、救度众生。

那一段时间,亲朋好友都会提醒她:你已经快三十岁了,虽然念佛是好事,但是也应该配合医院的治疗,免得耽误了光阴。但是她依然决定专依靠“南无阿弥陀佛”,每天坚持念佛。

去年阿弥陀佛圣诞,也就是农历11月17日那天,她感觉好像怀孕了,自己测试,结果真是怀孕的现象,但是她想到医生曾说她是不可能怀孕的,若是怀孕也有可能是子宫外孕。所以她担心会不会是子宫外孕,就赶快去医院做检查,检查的结果是正常怀孕,而不是子宫外孕。这对她来说真是喜从天降,那种高兴、感恩实在无法形容。

第一次去医院做检查是去年七月份,凡是做造影检查,三个月内无法怀孕;到11月份她怀孕,这样算来是四个月,扣除无法怀孕的三个月,可说她念佛才一个月就怀孕了。

她本来就是吃素,怀孕时她的亲朋好友都劝她说:妳要多少吃些鱼肉,这样母体有营养,腹中的小孩也才会健康。但是她知道只要均衡摄取,即使素食营养也是够的;而且吃素、不杀生,就不会与众生有恶业,所以这个小孩可以说是个胎里素。怀胎十个月后,她很顺利的生下一个儿子,白白胖胖、健健康康的,体重是七斤,可见吃素食营养并没有缺少。

从许多例子观察,胎里素的小孩,并没有比较羸弱,往往胎里素的小孩,或是出生以后就没有吃肉,甚至也没有喝牛奶、吃蛋,都是喝母奶,这样的婴儿长大后,身体都很好,很健康、很聪明。一般的小孩,动不动就感冒发烧,但是自出生就吃素食的小孩,比较不会感冒,比较好生养。

所以,在座的莲友,如果你们的媳妇或孙媳妇准备怀胎生育,就鼓励她们素食,首先使这个小孩消除杀生吃肉的罪业;再者,鼓励她念佛、看经书,使这个孩子尚未出生就受母亲的胎教,听经闻法。倘能如此,往往这个孩子命运若有灾难都能事先化解;没有福报,会带来福报,没有好因好缘,会带来好因好缘。学佛的人要有这样的了解与信心。

所以专修净土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若想追求世间种种的愿望福报,一样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带来清净,带来如意吉祥,也就是消灾免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让我们诸缘如意、万事吉祥。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含摄一切功德,十方诸佛有的功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有的功能,十方诸佛不一定有。念佛人要有这种明确的了解和坚定的信心,这就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我们一辈子都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有这个心,没有第二个心;只有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不夹杂,一条路直进,永不改变。这就是善导大师说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以第十八愿三十六字来说,前面的五句二十字──“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愿”;后面这二句八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阿弥陀佛的“誓”。

“愿”和“誓”有什么差别呢?是代表什么样的内涵呢?

“愿”就是志愿、愿望、目标、目的。“愿”很重要,人生有“愿”就会努力,就有动力;“愿”心若强大,就会全力以赴,甚至用整个生命去达成这个“愿”,可以说“生死与之”。

不过“愿”必须能使自己以及他人,甚至广大的众生都可以得到利益。什么样的利益?可以向上、向善、向净,达到“善净”的目标,这样的“愿”才有意义与价值,也才可以得到天地鬼神的拥护及诸佛菩萨的赞叹,所以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人有诚心,佛有感应”。

阿弥陀佛的愿是什么样的愿呢?阿弥陀佛的愿,是成佛的愿,是救度众生的愿,是要使十方众生离苦得乐、离开六道轮回之苦,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证悟佛性之乐的愿。而且他度众生的愿与成佛的愿是主动积极,是大平等无条件要救度任何众生。所以阿弥陀佛的愿是宏广而且深重,不但惊天地、泣鬼神,而且使十方诸佛异口同声来赞叹他。

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光明,是我们安心喜乐的来源。因为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使我们今生解脱生死轮回,就有希望;使我们学佛成佛,就可以期待。假使没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不但无法成佛,而且万劫沉沦、解脱无期。

若是没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我们即便仰天悲嚎,或是葡伏大地血泪哀叫,那种绝望的痛苦,是语言无法形容,是人心无法想像的。

阿弥陀佛发愿要救我们,我们也应该要发愿。发什么愿呢?如果所发的愿不正,这样也是万劫沉沦。我们所发的愿,就是出离轮回的愿,往生弥陀净土的愿,自信教人信的愿,弘扬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愿。阿弥陀佛救我们,阿弥陀佛愿我们往生他的极乐世界,我们也发愿要让阿弥陀佛救,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愿可以相应,所以说“感应道交”。而且,要有将阿弥陀佛的这个愿弘扬出去的愿心,要有这样的担当与使命感,这就是我们所应该要发的愿。

阿弥陀佛发愿要救我们,我们发愿要让阿弥陀佛救,更加进一步发愿要将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传播出去。

这样,十方诸佛都赞叹欢喜,阿弥陀佛也会非常安慰。这是就“愿”来说的。

那“誓”和“愿”又有什么不同?“誓”包含着“愿”,“愿”不一定包含着“誓”。

“誓”不只是“愿”,不只是愿望、志向、目标,而且是一种绝对的决心、约定、誓约及赌注。也就是说,为了达成这个“愿”,再怎么艰苦,他也要去实践,永不停止;这愿望若没有达成,他宁可付出生命,这就是“誓”。

反之,若只有“愿”而没有“誓”,则这个“愿”有达成或没有达成,对他来说不一定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已明确表示:若不能使念佛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他就永远不成佛;即便他已成了佛,他也要将佛的生命舍掉。换言之,纵使牺牲了佛的生命,也要使我们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在《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发愿: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意思是说,他发愿要使十方众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为了达成这个愿望,再怎么艰苦、辛劳,甚至到地狱代替众生受苦,也依然精进,彻底忍耐,不反悔,不退转。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入地狱,是阿弥陀佛有罪业所以堕入地狱吗?当然不是,阿弥陀佛是代替我们进入地狱,受地狱的苦报,使我们离开地狱,就是人质交换的意思;我们有地狱的业,会堕入地狱,但是阿弥陀佛说,你离开地狱吧,我来代替你承受地狱的果报。即使是这样的情境,阿弥陀佛也不退转于他的愿,一直到可以使我们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他才要成佛,否则他永远都不成佛。

从经典上看,在十方诸佛的愿里面,从没有哪一尊佛像阿弥陀佛这般发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宏大誓愿。虽然地藏王菩萨曾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但是也不像阿弥陀佛那样,不但要使十方众生离开地狱,也离开六道轮回;不但离开六道轮回,而且往生极乐世界;不但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使往生者平等的全部成为无量寿、无量光的佛。

所以有“愿”无“誓”,即使“愿”没有达成,也未必要付出代价;若是有“愿”又有“誓”,愿望没有达成,就必须要付出代价,甚至牺牲性命。有了这个“誓”,这个“愿”才能彻入骨髓,成为生命,成为阿赖耶识里面最强的一粒金刚种子,可以在生生世世无穷尽的生命之中相随不离。

阿弥陀佛发愿要度尽十方众生,若不能度尽十方众生,他绝对不要成就佛道,这就是阿弥陀佛以他成佛的生命,来赌我们十方众生的往生,因此也可以说,第十八愿有“愿”也有“誓”,而且是誓愿弘深。

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翻译作白话,就是“若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所以这二句在第十八愿里面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根本中的根本。为什么?阿弥陀佛发愿就是要救度众生,但是若只有救度众生的“愿”而没有救度众生的“誓”,则众生救得起来、救不起来,变成是可有可无了。但是若有“誓”,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为了成就这个誓就要付出代价。在第十八愿中我们可以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是付出成佛生命的代价,将成佛的生命和我们众生的往生绑在一起,一体不离。亦即:我们的往生,就是他的成佛;他的成佛,就是我们的往生。

假使没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誓愿,这样我们众生就不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没有那个绝对性、决定性;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即使无法救我们,他照常可以成佛,因为他没有那个誓。反之,若有这个誓,阿弥陀佛就得一直修,必须直到完成了可以将我们救起来的功德,才可以成佛。

现在以结果来说,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成佛了,而且“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既然这样,十劫以来所有的众生都应该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才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在轮回呢?这个后面再作解说。

有关“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二句,这八个字非常的重要,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我们的生命。因为非常的重要,所以我曾经用六段话来表达。现在就以这六段话来作解说:

第一:众生往生之得否,关系到弥陀正觉之成否;

弥陀正觉之成否,关系到众生往生之得否。

第二:若不能使我等往生,弥陀即不能成正觉;

若能够使我等往生,弥陀才能够成正觉。

第三:弥陀正觉,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往生,依弥陀是否成正觉而定。

第四:要而言之,弥陀之成佛,与众生之往生,

两者命运,结成一体,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约。

第五:故若不生者之众生往生,与不取正觉之弥陀成佛,谓之“机法一体”。

第六:故知阿弥陀佛与我一体。

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

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

犹如芦苇,相依相靠,缺一即倒。

就以这六句文,来简略解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一句:

众生往生之得否,关系到弥陀正觉之成否;

弥陀正觉之成否,关系到众生往生之得否。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个誓愿非常非常的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是不是可以往生,也关系到阿弥陀佛是不是可以成佛。可以说阿弥陀佛若是成佛,我们也可以成佛,因为我们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若不能成佛,我们也不能成佛,因为我们就无法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我们也没有能力脱出六道轮回。所以说阿弥陀佛成功,我们就成功;阿弥陀佛失败,我们就失败;阿弥陀佛成佛,我们也可以成佛;阿弥陀佛若是存在,我们也可以存在。所谓存在,意思是:我们的法身慧命就可以生存,可以生长。

俗语说“有你就有我,有我就有你”,甚至“你之中有我,我之中有你”,你我彼此是相依相靠,彼此是绑在一起,是一体不离,是真正的生命共同体。阿弥陀佛和我们众生之所以有这么密切重要的关系,是因为阿弥陀佛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誓愿。

所以阿弥陀佛是否成佛,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和我们十方众生有绝对性的关系,因为阿弥陀佛如果没有完成第十八愿,没有成佛,表示我们众生都将永远沉沦三恶道,轮回六道,无法解脱,善导大师说“无有出离之缘”。既是“无有出离之缘”,岂不是显示我们将永在六道之中?而且在六道的时间以在三恶道最久,最为痛苦。所以“无有出离之缘”是非常恐怖的。

因此,阿弥陀佛的成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的重要,有了阿弥陀佛的成佛,就有了我们解脱的希望和成佛的可能。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若成佛,就有了我们真正的生命;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成佛,就没有我们真正的生命;有阿弥陀佛的成佛,我们就可以离苦得乐;没有阿弥陀佛的成佛,我们永远都陷在痛苦的深渊中沉沦。

阿弥陀佛的成佛,和我们的解脱成佛有这么密切的关联,是这么重要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念第十八愿愿文,称念这句六字万德洪名,内心都有所感触,可以说是非常感动、感激、感念、感恩的。彻底来说,阿弥陀佛的恩,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真正就是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

第二句: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弥陀即不能成正觉;

若能够使我等往生,弥陀才能够成正觉。

这段文字很浅显,说明若不能使我们往生,阿弥陀佛就不能成佛;反过来说,若是能够使我们往生,阿弥陀佛才能够成佛。

阿弥陀佛发愿救度的对象是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当中包括圣人和凡夫、善人和恶人、天上人间和三恶道,阿弥陀佛如果只能使圣人往生极乐世界,不能使凡夫也往生极乐世界,这样阿弥陀佛也不堪成为“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若只能使善人往生极乐世界,不能使恶人也往生极乐世界,这样阿弥陀佛也不能成佛;阿弥陀佛若能使人界或者天上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没有能力使三恶道的罪苦众生也往生极乐世界,这样阿弥陀佛的力量也还不够,也还没有资格可以成佛;阿弥陀佛若能使在刀山剑树中煎熬的地狱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但还不能使阿鼻地狱的极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同样阿弥陀佛也还不堪成佛,还不够资格成为“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佛。

阿弥陀佛必须要使圣人、凡夫、善人、恶人、罪业极为深重的地狱众生,乃至阿鼻地狱极苦的众生,一个都不漏的全部救度到极乐世界,而且到极乐世界也是同样可以得到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的果位,这样阿弥陀佛才能够成佛;假使还有一个众生无法让阿弥陀佛救度,阿弥陀佛同样也还不能成佛。

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救度,必须是不分亲、疏,没有冤、亲、憎、爱,不分善、恶、贤、愚,没有那个差别对象,而且内心也没有三心,外相也没有四相,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无“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阿弥陀佛必须要这样的大慈悲、大愿力、大平等、没有任何条件、任何差别,这样阿弥陀佛才能够成佛,才能够取正觉,也才能够成为“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佛。就好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也就是说,不管人间或者天上,不管善人或者恶人,不管畜生或者地狱众生都可以平等往生,而且往生之后同样进入阿鞞跋致(不退转),一生补处的果位,没有丝毫差别。

也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善导大师才作这样的解说,这个解说能够让我们清楚明白净土法门真正的意义,让我们心中有安慰,知道像我们这种烦恼深、业障重的众生,只要念佛就和圣者一样一齐往生极乐世界,一齐进入一生补处果位。阿弥陀佛必须要为我们完成这样的功德,有了这样的力量,阿弥陀佛才能够成为“南无阿弥陀佛”,若是没有这样的功德和力量,阿弥陀佛就不能够成佛,就不能够成为“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佛。

以成佛来说,一般只要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但要成为阿弥陀佛这样的佛,要取这样的正觉,却需要历经“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才可以完成。《无量寿经》介绍阿弥陀佛修行的时间就说“以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阿弥陀佛不只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是经过无量的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为我们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为什么?因为他不是只要引导圣者快速成佛,也不只要救会修行的善人,同时也要救像我们这些遇到佛法想要修行却修行无力的众生,乃至阿鼻地狱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一齐平等成佛。因此阿弥陀佛才需要经过这么长久,而且是不可思议的永劫的修行,这显示阿弥陀佛的愿是深无涯底、广无边际,阿弥陀佛的功德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超越十方诸佛菩萨。(待续)

《无量寿经》大意(三)(下)

第三句:

弥陀正觉,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往生,依弥陀是否成正觉而定。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能否成佛,有一个先决条件──能不能使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罪业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可以使这样的众生能往生极乐世界,他才可以成佛。

我们这么卑贱、渺小、无力,只有业力、没有功德力的众生要往生成佛,也有一个先决的条件──阿弥陀佛是否成佛?如果阿弥陀佛还未成佛,我们就不可能达成这个目的;如果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我们就有了往生成佛的希望。

所以要出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都不是靠我们自己的本事,既不是靠我们的修行,也不是靠我们的功夫、功德,因为我们有的只是业力,并没有什么功德力,能往生极乐世界百分之百全都是靠着阿弥陀佛,所谓“全凭佛力、绝对他力”。

也就是说,纵然我们一天念佛数万句,也是靠着阿弥陀佛的力,不是我们的力,即使每天念十万句,本身同样没有往生的功德,也没有往生的功夫。往生的功德,依然是在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上,只是因为我们念佛,所以就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虽然我们有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每天都修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但论及往生来说,也全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力、愿力、佛力,并不是我们的力,我们只不过是随顺着阿弥陀佛的愿,来念阿弥陀佛的名,和阿弥陀佛的救度“感应道交”而已。

所以功德归属于阿弥陀佛本身,功德不是出自我们自己,当然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功德就等于我们的功德。就好像儿子的财产是传承于祖先,传承于他的父亲,所以他所传承的财产也是他本身的财产,但是追根究本,丝毫都不是儿子以自己能力成就的。

就根本来说,净土法门是专靠佛力,绝对他力。他力是和自力相对比的,完全靠对方的力量,不是靠我们的力量。

我们今生可以做人,进一步遇到佛法,最后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背后也都有阿弥陀佛的愿心、力量在调摄、推动。使我们可以做人就赶快做人;没有机缘遇到佛法,就为我们创造因缘让我们遇到佛法;没有机缘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就运作种种善巧方便,使我们可以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否则以我们这么愚痴,负载这么重的业,又缺乏福德智慧,怎么能够今生出生为人又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百千万劫难遭遇”的阿弥陀佛救度的微妙法门呢?

想想:今生今世我们可以遇到这个法,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哪有这么大的福报,遇到这个法?我们哪有这么大的智慧,来信受这个法?地球上七十亿的人口,有多少人可以遇到佛法学佛?遇到佛法学佛的人之中,专修净土法门的又有几位呢?一层一层推想起来,前前后后都是承自阿弥陀佛的慈恩安排,背后都是阿弥陀佛的不断推动。净土法门最重“知恩、感恩、报恩”,感阿弥陀佛的恩,报答父母的恩,感谢所有顺境、逆境、顺缘、逆缘的恩。

我们此世可以做人、学佛,遇到弥陀救度法门而在今生就解脱轮回,圆满往生成佛的这个恩非常的深、非常的广,所要感的恩就感恩不完。因此就要凡事感恩,尤其是父母之恩。释迦牟尼佛说:我们一百年之间,右肩担着父亲,左肩担着母亲,每日处理父母的大小便,并且以世上最珍奇的衣食供养,也还无法报答父母须臾之恩。

可能有人会想,我在这个世间才几十年而已,从出生到长大当然需要靠父母的抚养、教育,不过长大之后我就可以独立,甚至以荣华富贵来奉养父母,以“扬名声,显父母”来报答祖先,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非常粗浅的。

没有接触佛法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难免的,但对一个念佛人来说,应该要了解:若没有今生的父母,我们怎么能够得人身,进而遇到弥陀的救度呢?遇到弥陀的救度,我们旷劫以来的生死就断除了,未来生死轮回的苦报就消除了,这样的恩,若没有父母怎么能够得到呢?所以现生父母对我们的关键性大恩非常的重大。

当然,除了父母生养我们的大恩外,还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能遇到净土法门,信受弥陀救度,所以,一生之中,我们无不受众多层层叠叠的恩惠。

第四句:

要而言之,弥陀之成佛,与众生之往生,两者命运,结成一体,

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约。

阿弥陀佛成佛的命运和我们往生的命运是结合为一体的,这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约。

众生的往生,靠阿弥陀佛正觉的功德,阿弥陀佛正觉的功德,也是为了众生的往生。所以往生正觉与正觉往生,这二项是结合成一体的。阿弥陀佛成佛的命运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命运是结成一体永远不分开的。有了阿弥陀佛的成佛就有了我们的往生,有了我们的往生也就有了阿弥陀佛的成佛。

第五句:

故,若不生者之众生往生,与不取正觉之弥陀成佛,谓之“机法一体”。

阿弥陀佛将他的成佛与我等十方众生的往生,结合一体,同时发誓:“我(阿弥陀佛)成佛的同时,即是完成众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众生我(阿弥陀佛)还没有为他完成往生功德,我(阿弥陀佛)即不能成佛。”

这段文的意思很浅显明了。意思是说,往生的功德都是由阿弥陀佛所完成的,如果需要我们去完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既做不到那岂不是表示我们永远都没有希望脱离轮回?所以往生不是从众生这边去考虑、去思维、去发愿、去修行、去成就,因为我们既没有这样的力量,也没有这样的功夫,我们是以阿弥陀佛的功德作为我们的功德,阿弥陀佛的成佛就表示完成我们往生与成佛的功德。

对我们来说,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不是凭我们的功夫和功德,因为一方面我们没有能力,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这完全都是阿弥陀佛的事情,同时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望,只要他对我们负责,就会为我们完成;既然阿弥陀佛会为我们完成,我们当然就能够靠阿弥陀佛的功德愿力来往生。

但往生的先决条件,也必须是阿弥陀佛已经取正觉,刚才所说的“全凭佛力,绝对他力”,就是由阿弥陀佛负责建设我们所要往生的极乐世界,也负责完成能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也负责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亲身来接引我们从娑婆到极乐世界,甚至负责保护我们现在这一辈子。

总而言之,只要阿弥陀佛成佛,当下就完成了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也完成了现生可以保护我们,使我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功德,这一切阿弥陀佛都一手包办。

作一个比喻,就好像一位慈爱的父亲,他只有一个可爱的独子,很可惜这个独子小时候走失了,在外面流浪,和人成群结党,做种种坏事,欠下非常多的债务,最后被关到监狱里面。这个慈爱的父亲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非常的悲切,想要赶紧将儿子赎出监狱,甚至要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给这个独子,将来过幸福的日子。将儿子赎出监狱,让儿子一生幸福、荣华富贵,这就如同阿弥陀佛的悲心。

对阿弥陀佛来说我们十方众生就好像阿弥陀佛的独子,甚至是阿弥陀佛本身。《无量寿经》说“于诸众生,视若自己”,阿弥陀佛将我们十方众生看作是他本身,现在我们十方众生在什么地方呢?在六道的监狱里面,为什么会在六道的监狱里面呢?因为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负的债务无量无边,杀生、食肉、偷盗、欺诈、诽谤、侮辱众生的债各种各类非常多,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因此就都困在六道监狱里面无法出离。

现在,阿弥陀佛要将我们赎出六道的监狱,回到极乐世界去享受荣华富贵,不仅让我们生活丰裕,而且还直至成佛,因此阿弥陀佛就必须要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功德,而且若未能使我们往生,他就不取正觉。

所以,阿弥陀佛成佛时完成了什么?就是完成了我们众生的往生。当然成佛的同时,极乐世界也成就,他本身也成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尊佛,而这句万德洪名的佛号也同时成就了。

阿弥陀佛成就这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使我们众生往生──建设极乐世界,目的是要使我们往生;他正觉佛身的存在,也是要使我们往生;这句万德洪名的显现,也是要使我们往生。因此,阿弥弥陀佛的成佛归纳起来,就是要成就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所以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已没必要特别向外去追求,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我们的往生成佛,都必须要靠阿弥陀佛,也唯有阿弥陀佛可靠,不然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没有一个法门可以依靠;也可以说我们是靠定阿弥陀佛,跟定了阿弥陀佛。

第六句:

故知阿弥陀佛与我一体。

他的成佛,依靠我们的往生,我们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

犹如芦苇,相依相靠,缺一不可。

有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二句八字经文,我们就知道阿弥陀佛和我们是一体的,他的成佛是依靠着使我们能够往生,我们能够往生是依靠着阿弥陀佛的成佛。就好像芦苇,这一种草很长、很细、很软,可以长到几米高,但因为很软,长高了就会东倒西歪,无法单独站立,必须要二支相依,或者三支相靠。这里是用芦苇来比喻阿弥陀佛和我们众生,我们和阿弥陀佛的关系就像芦苇草,必须互相依靠着才可以站立,若是将其中一支拿开,另外一支也会倒下去。

引这个比喻意在说明,阿弥陀佛不是单独可以成佛的,是靠着使我们念他的名号就可以往生他的极乐世界,这样他才可以成佛,要不然他不能成佛。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是靠着使我们能够往生;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也是要靠阿弥陀佛的成佛。所以阿弥陀佛和我们,我们和阿弥陀佛就形容为“机法一体”。

“机法一体”是净土宗特有的名词,其他宗派的教理没有这样的名词,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因为其他宗派的教理中并没有像阿弥陀佛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在里面。

“往生正觉,机法一体”,“机”是指我们众生,“法”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和我们众生,我们众生和阿弥陀佛,是一体不相分离的。有了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字,就可以看出“机法一体”,这叫作“往生正觉,机法一体”。

“六字名号,机法一体”,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也是“机法一体”。“南无”就是归命,即我们凡夫的生命依靠着阿弥陀佛,所以“南无”就是指众生,“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本身,也是我们往生的功德。所以“南无”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和“南无”,这六字没有互相分开,就好像我们和阿弥陀佛没有互相分开。

“彼此三业,机法一体”,我们拜佛、念佛、想佛,身、口、意三业,和阿弥陀佛也是同样“机法一体”。为什么?就像寒潭映月,我们称念“弥陀佛名”的时候,我们的称念就会显现在阿弥陀佛的口中;我们礼拜“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的礼拜就会显现在阿弥陀佛的眼中;我们想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的想念就会显现在阿弥陀佛的心中。所以,我们众生的念佛三业,和阿弥陀佛的三业,彼此三业是“机法一体”,一体不离。

这情境也好像慈爱的父亲和独子互相依靠,慈爱的父亲心中思思念念就只有想这个爱子,那这个爱子心中思慕的也只有他的父亲,所以说父子相依相念。同样“佛、生”相依相念,阿弥陀佛和我们念佛的众生也是互相依靠,互相在挂念。

阿弥陀佛是和我们一体的,但是很多人看不到,也因为看不到,甚至理解不来,所以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亲切感,甚至念佛也感觉索然无味,念到不想再念,原因就在于没有体会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了解阿弥陀佛和我们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若能够体会了解“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内涵,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会有无比的亲切感。甚而,说亲切还太疏远,因为既然是“机法一体”,哪还说什么亲不亲?

所以,若能够了解“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内涵,对阿弥陀佛就会非常的亲切、感恩、自然,从今以后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会有这样的感受。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总共有三十六字,前面二十八字──“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叫做“摄取门”,显示阿弥陀佛要救度十方众生的弘誓大愿,“摄取”就是救度的意思。最后二句经文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为什么后面有这二句呢?这样岂不是所要救度的对象是有设限的?有些众生仍遗漏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外呢?是不是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还没有大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呢?不然为什么还有众生被排除在这第十八愿之外?其实不是这样的。

以结论来说,不管五逆也好,诽谤正法也好,都是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只是在他还没有做之前,因为担心他去做,就先给他警告;那万一已经做了,也希望他回心转意,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同样救度他。所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二句八字叫做“抑止门”。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解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八字,就说:

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因为这二种罪业非常深重,若是造作了,最后没有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没有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寿命一到,当下必定堕入阿鼻地狱,非常的恐怖。阿弥陀佛就是怕我们这些还有贪、瞋、痴、慢、疑、邪见的罪恶众生,逢缘遇境会去造五逆谤法之业,所以才有这二句,以为事先防范。

假使众生没有贪、瞋、痴、慢、疑、邪见,阿弥陀佛就不用劝这二句了;既然劝这二句,也就显示阿弥陀佛要救度的众生是有可能会去造这种罪业的,因为只要内心有三毒的种子,遇到对应的环境就会发芽、开花、结果,也就是“唯识学”所说的“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就是因为现实环境有诱发生起现行的外缘,佛怕我们众生造这二种罪业,所以方便说你不能造,若造作了就不能往生。但这是方便的讲法,并不是说,已造这种罪的众生,阿弥陀佛就不救度了。

善导大师进一步又解释说,因为对方还未造这种业,所以就先告诉他说,你不能造,造就不能往生,但是假使对方已经造了这种业,阿弥陀佛还是会救度他,告诉他要赶紧信受佛的救度,念佛的名号,往生佛的国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这样的意思。

善导大师的解释,有四点含意:

第一点,“摄取门”。第十八愿前面二十八字“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二十八字属“摄取门”。

第二点,“抑止门”。第十八愿后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八字属“抑止门”。“抑止”就是事先警告、禁止,不要去做,并不是不救度的意思。

第三点,“未造抑止,防造重罪故”。在还没有做以前,先警告、禁止,事先预防众生去造作这种重罪,因为“五逆”和“谤法”这二种罪是所有罪业之中至极的重罪,众生没有造便罢,若是造作,是直接堕入到阿鼻地狱的重业。阿鼻地狱的苦是无量的苦,时间是非常的久,就如《地藏经》所说的,阿鼻地狱的众生受苦的时间,即便这个娑婆世界,历经成住坏空之后,也还会因为这个重业转到他方世界继续受苦,等这个娑婆世界再形成的时候,又辗转回到这个娑婆世界的阿鼻地狱持续受这个苦报,可见这二种业是多么重。为了预防众生造这二种业,才方便善巧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此二句八字是针对未造时来说的。

众生都有一种劣根性,在身处荣华富贵的环境中,或者身体健康的时候,就会无所顾虑去享受种种五欲之乐,在享乐之中造了种种罪业;若是身体多少有病痛,环境有顺也有逆,才会提醒我们去修行学佛。所以有一句话说“比丘常带三分病”,病是在提醒我们,警示人生无常,不可以懈怠,要常行精进,如救头燃,这也是一种“未造抑止”。

第四点,“已造摄取,大悲普救故”。万一众生造了这种罪,阿弥陀佛也要救他,显示阿弥陀佛是真真正正、大慈大悲要普救众生。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意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因此不论是有罪、无罪,都要救度。所以是一方面事先警惕,另一方面,若他已经造了,也要催促他赶快回心,毕竟造了这种重罪,在佛的心中是不忍看他去受苦流转而救度无期的。

比如《观无量寿经》中造了五逆罪的下下品众生,最后因为念佛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显示阿弥陀佛不忍心看到众生堕落阿鼻地狱,安排种种因缘使他有机会回心念佛,好将他救度到极乐世界,所以说“已造摄取”。

从上面的解说,大家应该可以了解,“唯除”是为了“抑止”,“抑止”是为了“摄取”,并不是真正的“除”,永远的“除”。因此,“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八字,更显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细腻悲愿。

若能够回心转意,任何的众生、任何的大罪,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就好像善导大师解释的: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五逆十恶,罪灭得生”,意思就是说,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五逆的众生或者十恶的众生,只要念佛都能够罪灭得生,只要念佛五逆十恶的罪就可以消灭,而得往生极乐世界。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诽谤正法的众生或者断善根的阐提众生,他若回心转意,愿意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一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显示阿弥陀佛的大平等与悲心无限。所以弥陀的愿力是绝对性的,没有一个人不能救,也没有一个人不要救。

善导大师又说: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这和前段文的意思一样,谤法阐提行十恶的众生,只要回心转意,专称弥陀佛名,谤法的罪、阐提的罪、十恶的罪,都可以消除。

善导大师又说: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就好像一支利剑,这支剑是神剑、是佛剑,这支剑所到之处,根本的无明都可以破除,所有的罪业都可以消灭,任何的阻碍都可以化解,所以说“一声称念罪皆除”。

“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现代环境来说,比较没有机会造五逆罪,因为佛已经涅槃,而现在修行人得初果罗汉的就已经很少了,何况得四果阿罗汉。破和合僧的意思是说,一个修行的僧团他们互相依靠、互相团结,一起修行,但是因为造谣,破坏他们的和谐,让他们分裂,甚至障碍他们的修行,学佛的人比较不会这样做。不过,在团体中若是爱说是非、拨弄是非、说闲话,这样就有可能会犯上破和合僧之罪。

所以学佛修行的人,最后若没有归入净土,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来生大都又随业去轮回,将来有可能会堕入三恶道,这是非常恐怖、危险的。

五逆谤法这样的罪业众生也能够因为念佛让佛救出阿鼻地狱,甚至往生极乐世界,除了净土三经有这样的解释之外,其他的经典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说法呢?有!有好几部经典都曾说到犯了五逆谤法的众生,靠着佛的力量消除罪业得到解脱的记载。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

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

这段经文是说,有真言咒语可以消除四种重罪、八种重罪,乃至无间、谤方等经、谤法和一阐提的罪业,不但可以使他们消除这样的罪业,也可以使他们速疾解脱,当下悟到涅槃佛性。

由这段经文可以知道,既然其他的法门也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何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万德洪名呢!岂不是更加殊胜,又更加简单容易?

有很多的咒语是不容易念的,平时已经不容易念了,若是到了临终,地狱之火烧到面前的时候,当下身心必然非常恐慌、痛苦万分,可以说六神纷乱无主,在那样极其危险、急迫之下,念那些咒语以求解脱是很困难的,那时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能救我们了。因为只要念到、听到,都能够得到解脱。

印光大师也说:

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

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

印光大师说,如果以前曾经造过谤法的罪业,但是后来改悔,这样也能够靠着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好像一个病人,吃了药病好之后,就是一个健康的人了;又好像两国打仗,对方投降了,既已投降做了我们的国民,这样就是我国的百姓了。

假使说以前曾经造过谤法或者五逆十恶的业,虽然悔改但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岂不是失去了学佛、修行、解脱的标准性呢?若是这样,就不知道什么是解脱的原则了。这是印光大师这段法语的意思。

法照大师是唐朝时代的一位国师,也是净土宗第四位祖师,是一位很有名的高僧,他有一段偈语说: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段的法语非常好,显露出阿弥陀佛彻底救度众生的大慈悲,也显示出念佛功德的殊胜。倒数第三句说“不简破戒罪根深”,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分别的,即使是罪根很深、罪业很重的破戒众生,只要对方回心转意,此后专一念佛,这样也要使他往生成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瓦砾”就前一句所说的破戒及罪业深重的人,他们最后悔改念佛,就可以怎么样呢?天差地别,大不相同。本来是瓦砾,瓦砾就是破损的瓦砖,原本是废弃品,丢在墙角没有价值、没有人要的,当下突然变成黄金,由最没有价值的废弃物,变成最有价值的金子。好像是枯木重生,已经枯死的树木竟然还能够又重发新芽,而且开出芬陀利花,这都是靠回心念佛,也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增上强缘,以我们念佛为因,阿弥陀佛的佛力为缘,才能够使我们这种罪业深重的众生,能够往生成佛;没有价值的东西,突然变成珍贵的黄金。

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增上缘,没有可得度的机缘,则瓦砾还是瓦砾,该堕入地狱的还是会堕入地狱;能够得度,就是靠我们回心念佛,靠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力。

当然我们不可能故意去受戒又去破戒。在佛前发愿受戒是非常神圣、庄重的事,发持戒之愿以后,心情上必然都会念兹在兹,非常慎重的去护持这个戒,因为这是对释迦牟尼佛的承诺,不会轻易去破戒。假使破戒了,一定有他不得不破戒的环境因缘,那也是他的业力。

不过,严格说来,十方众生都有犯罪、破戒的潜在念头,因为众生都有贪、瞋、痴;有贪、瞋、痴就有可能会受戒而破戒,没有受戒的也会犯杀、盗、淫、妄的罪业。若不是我们有这样的业障,早就解脱生死轮回了,怎么还会在这里呢?所以,不管有无受戒、破戒,最后都是要靠阿弥陀佛的救度。

大约一千年前日本有一位源信上人,他说: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这段法语也是在说《观无量寿经》下下品众生的状况,众生罪业最重的就是下下品的众生,下下品的众生是极重罪业的恶人,世间除了一阐提之外,没有比这样的罪更重了。这样的罪业,是任何声闻的法、缘觉的法、菩萨的法,乃至其他佛的法都没有办法救度,只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与功德才能救度,也就是说,只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才能够救,只有念佛才能够救,不但能够解脱三界六道轮回,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但往生极乐世界,也能够快速成佛。

所以说“极重恶人,无他方便”,没有其他的办法,“唯称弥陀,得生极乐。”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但离三途之苦,得到往生极乐之乐,而且也能够成佛。这就显示第十八愿后面八字所说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抑止门,是先警告大家的,是提醒我们的,也是使我们最后有回心转意来得到救度的机会,它不是真正的除,不是永远的除,它是方便性的说法。

那学佛、念佛的人可以因为这样就去为非作歹、放纵身心、不去约束,就靠稳阿弥陀佛吗?当然不可以这样,反而要更加感念有阿弥陀佛无微不至、体贴周到的爱心与大恩,遵守阿弥陀佛的警策才对。

净土宗有一位祖师叫做道绰大师,他根据《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经文,来解释第十八愿。怎么解释呢,他说: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

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段文总共三十个字,这段文也叫作“本愿取意文”,本愿取意文是道绰大师的“本愿释”,本愿释就是道绰大师对阿弥陀佛的本愿,第十八愿的解释,这个解释是所有“本愿释”的模范,非常标准、非常重要。

所以念佛人对这段法语、对这三十个字,若能够将它背在心中,领解它的意思,这样会增长我们的信心与法喜。不过若是已上了年岁,记忆力也已衰退了,就不用背,只要将“阿弥陀佛”念熟,就好了。

道绰大师根据下品下生的内涵解释第十八愿,这种解说非常好。第十八愿就是这个道理,有这个道理,必定有那个事相,那个事相在哪里呢?就是在《观经》的下品下生。有一句话说:“以理成事,以事显理”,就是说在这个宇宙之中,必先有这个道理、原理的存在,所以才能创造出那种相应的事实,才有相应的现象可以显现,假使在这个宇宙之中,根本就没有这种的原理,而要创造那种事实、或现象是不可能的。

但原理、道理往往是很深刻、很微细,不容易了解的,所以就必须要藉种种的譬喻或者故事来说明、显现出道理的真实可行性。道绰大师这段法语这三十个字就是“以事显理”,以下品下生、造业的众生临终念佛往生,来显现出阿弥陀佛根本大愿第十八愿的微妙道理,所以这段文非常的好。

这段文第一句就说:“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这是在解释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呢?是圣者或凡夫?是善人或恶人?是什么样的众生呢?道绰大师直接用“纵令一生造恶”来解释。

“纵令一生造恶”意思就是说,即使万不得已他一生造了罪业。这句的意思包含:造罪业的众生也好,没造罪业行善积德的众生也好;遇到佛法学佛修行也好,甚至已经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也好,都包含在这个“纵令”这二字里面。

这段文中第一句“纵令一生造恶”,如同撼动人心的平地一声雷,又如长夜划破无明的一道光,让人很兴奋、很高兴、很踊跃,让人由衷赞叹!令人仰天欢呼!怎样欢呼呢?欢呼说我们已经得救了!我们已经得救了!就好像《法华经》所说:“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纵令一生造恶”这六个字是在解释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虽然第十八愿三十六字当中并没有这六个字的经文,但是有这六字的意义。因为第十八愿的愿文所说的十方众生,乍看这四字不知道是指什么样的众生,道绰大师让我们了解十方众生,就是“纵令一生造恶”的众生。

善导大师说“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也可说“阿弥陀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就好像掉入水中的人,才需要赶紧将他救起来,若是在岸上,我们就可以放心。

所以十方众生之中,有凡夫众生,也有圣人众生,以凡夫为本;凡夫之中有善有恶,以恶机为本;恶人之中也有平生的根机,也有临终的根机,平生的恶人他还有生命存在,他或许还能够遇到佛法而得救,独独将要临终的恶人,他这口气将要断了,一断就要堕入地狱,没有其他的方便,这个时候若没有马上将他救起,就来不及了。

所以佛的慈悲显示在哪里?显示在临终这个罪恶众生的身上,当然佛救度众生平等没有差别,但是若以先后缓急来说,当然在恶机临终将要堕入地狱,这个时候可说千钧一发,危急之至,要赶紧先将他救起,否则稍纵即逝。

因此道绰大师他才解释说“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一生造恶临命终的这个众生最紧急,若不是临命终,还来得及。同时也以“纵令”这二字来包含一生行善的根机,这就表示所有的众生──上自上上品善根的众生,下至下下品五逆造恶下劣根机的众生,都没有遗漏于阿弥陀佛的救度之外,都能够让阿弥陀佛救到极乐世界。

所以若没有道绰大师这段“本愿取意文”,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后人恐怕就难以体会了解,造恶的根机恐怕也不知回心往生的这条道路,所以道绰大师可以说为了天下后世众生显明弥陀愿王万机不漏、平等普救的本愿深意,令人感戴。

又,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这个“念”,有的解释为观念上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的“念”,或者意念上实相念佛、无相念佛的“念”,如果这样,“易行道”就失去了易行的原理。因为这个“念”若不是称念佛名的“念”,则一般人都做不到;唯有“乃至十念”的口称念佛,一切众生才都能做得到,甚至连鸟儿也做得到,其他动物也都做得到。

所以“乃至十念”若解释为其他的“念”,这样就违背了阿弥陀佛“五劫思维”的本愿了。因此道绰大师以“称”解释“念”而说“十念相续称我名字”,明白显示阿弥陀佛的本意,也显示“易行道”的至极易行。

所以第十八愿有了道绰大师的取意文,第十八愿才能够显明,到了善导大师直接就以“下至十声,称我名号”来解释取意文,二位师徒的解释前呼后应,可说通彻佛意,朗照古今。

《无量寿经》大意(四)(上)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的主题仍是:《无量寿经》大意。如何掌握《无量寿经》大意?我们继续引用《无量寿经》中五段核心的经文来阐释。

第一段,“如来出世本怀文”,

第二段,“第十八愿文”,

第三段,“第十八愿成就文”,

第四段,《无量寿经》“流通文”,

第五段,《无量寿经》“独留此经之文”。

如果了解这五段的经文的意涵,整部《无量寿经》的大意就都掌握了。

我们上一次已讲解到第二段──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总共有三十六字,这是《无量寿经》的心脏,也是净土三经的中心。换句话说,若离开了第十八愿,就没有净土三经了。

“第十八愿”也是净土法门的根本,是净土宗的根源。若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净土宗,也没有净土法门、没有净土的教理,众生也不能因念佛而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究实来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内容,就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极乐世界,当然也没有众生的往生。所以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根本愿,有了根本就有了一切,没有根本就没有一切;我们若了解根本、掌握根本,现生就可以安心欢喜,因确定可以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能快速成佛,达成生而为人以及学佛修行的目的。

生而为人的目的就是要藉这个人身来学佛、成佛,解脱轮回,而这种人生目的都必须念佛才能成就,而念佛就是靠着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力量。可见第十八愿是多么重要!因此历代的祖师传承净土教理,都非常注重第十八愿,以之为净土宗的根本,所有净土宗的教理也都归宗结顶在第十八愿。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第十八愿的道理,将之当作我们的生命。

第十八愿涵盖“信、愿、行”,第十八愿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内涵,非常重要。

十八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上一次是解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其中有说到“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意思是说一个造作五逆谤法的极重罪人,他在临终的时候深心忏悔而回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最后一样往生极乐世界,灭除五逆谤法的大罪。这显示阿弥陀佛的愿是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可说“其大无外”──所救度的对象大到没有范围的限制,任何众生阿弥陀佛都不舍弃,最后都必定要救度他。

“乃至十念”,乃至一个罪人临终的时候才念十句的“南无阿弥陀佛”;甚至时间来不及,就要断气了,才念五句、三句、一句,乃至心中只起一个念佛的念头,也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乃至十念”的涵意。

后面两句八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显示任何众生都可以往生。

以世间重罪而言,没有比五逆谤法更重的了,这样的众生即使忏悔回心,千佛难救,临终一断气当下就直堕阿鼻地狱。有什么法门可以救度他呢?唯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可以消他的业,使他离开地狱火海,当下“火化红莲”,往生极乐。

这样的道理平常人了解不来,更加不可能相信。为了要显明这个道理来使大家了解,上一次引用经文以及善导大师、法照大师、源信大师、印光大师的法语补充说明;最后引用道绰大师的“本愿取意文”来解说。

“本愿取意文”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讲就是:将第十八愿的道理,用浅显容易理解的文字来说明。这个文和第十八愿三十六字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意思都一样,没有一点的差错,这就是“本愿取意文”。

道绰禅师的“本愿取意文”说: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纵令一生造恶,

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段“本愿取意文”将阿弥陀佛的悲心彻底显露。

愿文的“十方众生”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众生呢?道绰大师在这段本愿取意文就解释了,所谓“十方众生”就是指“纵令一生造恶”的有情。也就是说,一个人万一在浊恶的环境中造了很多罪业,临命终时回心念佛,或十句,或一句、一句的念下去,这样不管他念几句,可能超过十句,或者不到十句,也都决定往生。

这段文显示“乃至十念”有三种涵义:

第一、恶人的得救。他一生只有罪恶没有善德,死后应堕地狱;但就在临命终时,称念佛名而被弥陀所救。

第二、临终的根机。他平生没行善积德,没学佛念佛,临终念佛也还来得及,也有希望没有绝望。

第三、少数的念佛。乃至十念而已,这个极重罪人也可以往生。

所以,阿弥陀佛所订的往生基准可说是最低的,让所有的人都可以符合这个基准;如果基准非常高,这样一定很多人都达不到那个基准。因为弥陀的基准可说是这样低到没有条件,所以任何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在家、出家,心清净、不清净,有修行、没有修行,是平生之机还是临终之机都可以往生。因为净土法门可说是无条件的救度法门,“无条件的救度”是现代语,经文怎样说呢?《观无量寿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的心是什么样的呢?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大慈大悲。这个大,大到没有范围──“以无缘慈,摄诸众生”。“缘”就是条件,“无缘”就是没有条件,没有条件的慈悲,没有条件的大爱心;“摄”是救度、保护的意思,这样的意思岂不就是以无条件的爱心救度众生,简单说就是没有条件的救度,无条件的救度。

我们出版的书,有一本叫做《无条件的救度》,唯有无条件的救度才能显示佛的爱心是真正的爱,也可以显示佛教是慈悲的宗教。

慈悲,一般理解不来,如果用大爱、博爱、纯净没有污染的爱,平等、无我、无私的爱,没有特定对象、没有条件的爱,这样或许较容易理解。

佛教所说的“慈悲”是什么内涵呢?

一个造恶的人,临终的时候地狱之火已经烧到他的脚底,一断气当下就直堕无间地狱,这样的恶人,他回心念十句、或者五句、或者一句、一念的佛号也可以往生。这不是那个罪人有什么本事或力量,他一生没有行善只有造恶,也不知道要修行,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最终的结果竟胜过一位大修行人呢?这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显示在这个罪人身上。

也就是说,这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救度,靠阿弥陀佛的爱心,靠阿弥陀佛的佛力。

阿弥陀佛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救度他,有爱心没有力量,也无法救度他。可是阿弥陀佛的爱心和力量是绝对性、圆满性的──绝对性是说任何众生都可以将他救度,圆满则是不仅救度到极乐净土,而且让他快速圆满成佛。

所以,阿弥陀佛的大爱心和大力量,充满、显示、容纳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中,因此这句名号叫做万德洪名;这个万德洪名的力量显示在这个罪人的身上──也唯有在罪人的身上显示,才能彻底显露出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大爱心、大力量的佛。

前面提到:生命已经缩短到没有办法十念念佛,只有五念、三念,乃至一念也必定往生,这种说法有根据吗?当然有。而且根据也必须以佛所说的经典作为根据,这样这个根据才有权威,才堪信。因为佛不打妄语,佛所说的都是真实之语;而且佛不随便开口,一旦开口所说都是宇宙真理的语言。因此,佛语非常可贵。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就说:

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乃至临终嘴巴僵硬,已无法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只有心中有那个念佛的念头,或依靠佛的念头,也当下往生极乐世界。他起了念佛的念头就断气了,断气之后就往生极乐世界;假使他没有念佛,心中也没有念佛的念头,这样当然就和佛无缘,就如一般人一样,继续轮回。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就解释说:

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百分之百决定往生。因为往生的功德力用是在阿弥陀佛深高广大、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巍巍本愿力,不是浊恶不善的凡夫身。

凡夫即使有功德,其功德也都是脆弱的、有漏的,都不是真实的功德。

凡夫再怎么修行,若没有达到三轮体空,都还是在六道轮回当中,何况要往生弥陀净土?

弥陀净土是佛的境界,不往生便罢,一旦往生就成佛。极乐世界是报土,报土就是涅槃的境界。善导大师就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既然极乐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我们如果往生,当然就进入无为涅槃的境界,证入无为涅槃的果位。

所以净土法门不问是善、是恶,是平生或者临终,只要从今开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不只道绰大师以“纵令一生造恶,临终十念”来解释“十方众生,乃至十念”,八宗共祖的龙树菩萨也有相同的解释。

以净土宗来说,初祖就是印度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有一部《易行品》,主要就是在解释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也就是第十八愿。

《易行品》如何解释第十八愿呢?龙树菩萨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法语对第十八愿解释得很简要。第一句“阿弥陀佛本愿如是”,就举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就是本愿。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什么内涵呢?龙树菩萨说:“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若人”这二字是解释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本来十方众生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上至菩萨、声闻、缘觉的圣者,下至地狱、饿鬼、畜生、人道、阿修罗道、天道的凡夫,这些三圣六凡都通通包含在里面,这些都是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的对象。不过龙树菩萨这里是站在“人”的本位,以“人”的立场来作解释,所以将十方众生解释“若人”,使“人道”的我们一看就容易了
解,而且有亲切感。

我们学佛了,了解有善恶报应,受三皈五戒踏上修行的路程,这时候才发觉,哎呀!惨了!我们有心修行却是无力修行,没有修行便罢,一修行才发觉自己的贪、瞋、痴非常强,习气业障非常重,不是一位善人,是《阿弥陀经》所说的“五浊恶世”的恶人。

当然,众生心中都有佛性,所以也有好的一面,不过我们的佛性被贪、瞋、痴的业障盖住了,所以好的一面显露较少,自私自利、我执的习气显露较多,因此释迦牟尼佛就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五浊恶世。

五浊恶世这个环境就是依报,住在这个世界的人就是正报。依报是随着正报的,有什么样的正报就有什么样的依报,依报既是五浊恶世,可见我们人道的众生,大多是恶不是善。

什么是善?五戒就是善,十善就是善。学佛的人一般都会先受持三皈,进一步受五戒。但是,受戒了,我们持戒清净吗?若没有清净,不只是造恶,而且是犯戒。

尤其若进而有受菩萨戒的人,扪心自问,可说人人都犯了菩萨戒。怎么说呢?菩萨戒有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十条重戒的前五条和五戒内容差不多;第六条是“不说四众过”,意思是不能说修行人的是是非非。“四众”就是出家男女众、在家男女众的修行人,但我们往往都会评论到这些修行人的是非。

第七条说:“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可是大多数的人遇到事情的时候,都是先指责对方,说对方的不是,认为过失都在对方,这样就违背了“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的戒条。若奉行此戒应该是坏的事情由我们承担,好的事情让给别人。

戒条就如一面心镜,来到镜子前面,我们才能照出真正的面目,到底是清净还是不清净,是持戒还是犯戒。

所以龙树菩萨用“若人”这二字来解释“十方众生”,让我们感觉很亲切,知道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就是指我们,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就是我们。

“若人念我”这个“念”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我”是站在阿弥陀佛的本位来说的。意思就是:乃至十念的“念”就是念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从哪里看出“念”就是指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呢?下一句龙树菩萨就接着说:“称名自归”,由此知道“念我”就是“称”阿弥陀佛的名号。

有一些大德解释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不解释为“称念”,比如以《弥勒菩萨经》里所说的十种念来解释;或者也有解释为实相的念佛,或者观想、观像的念佛,这样就都错误了。龙树菩萨这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点出,这个“念”是“称名”,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其他的念。

“称名自归”,“自归”是解释第十八愿所说的“欲生我国”。

“欲生我国”是站在阿弥陀佛这边来说的,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呼唤、拜讬,呼唤我们十方众生要赶紧回归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的境界不是我们的故乡,那是流浪受苦的外地。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呼唤,是从十劫前成佛以来就一直呼叫到现在,而且从十万亿佛土的极乐世界一直呼叫到台湾,到台南,到新兴社区活动中心;又拜讬十方诸佛来找我们,一起呼唤,拜讬十方诸佛劝导我们回归极乐世界。所以“欲生我国”是显明、透露阿弥陀佛无限的悲心,无限悲心的呼唤。

龙树菩萨这里解释的“自归”,是站在我们众生的立场。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弥陀的呼唤就是爱心的救度,在苦海沉沦的我们,本来就是在寻找这样的法门,在找能救度我们的人,今天听到阿弥陀佛“欲生我国”的悲心呼唤,我们就答以“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是“归命”的意思,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是阿弥陀佛命令我们要“回归”极乐世界的“命令”;站在我们的立场就是“归顺”阿弥佗佛的“命令”,也就是将我们的生命归投入阿弥陀佛的救度,投入阿弥陀佛的怀抱中。阿弥陀佛呼叫,我们就答应,我们答应的声音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南无”就是显示我们归命阿弥陀佛,龙树菩萨就解释“自归”。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中都有“自归”的含意,念念之中都有归顺弥陀回归极乐之心。

龙树菩萨解释“若人念我,称名自归”,以“称名自归”来显示“念我”,所以这个“念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的意思。

净土宗宗旨第一句就是“信受弥陀救度”,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发愿,主动为我们修行,主动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将祂的愿,祂的行,以及极乐世界涅槃的功德,全都融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中,使我们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称念就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

净土宗宗旨共有四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往生弥陀净土不是单求自己的解脱或是求自己的享乐,或是自己的逃避,而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因为,净土宗是大乘法门,大乘法门不求自利,但为利他,而净土法门自利的本身就是利他。在娑婆世界自己尚无法自度,何况救度他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若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有那种愿力,以及广大的心胸和彻底的力量。

龙树菩萨解释“念我称名自归”的人,当下就进入“必定”。“必定”是什么意思呢?“必定”就是“阿鞞跋致”,也就是不退转的意思。意思是虽然我们还在这个娑婆世界,还未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若现在就开始“称名自归”,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就不必等到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就已经是得到不退转菩萨的身分了。为什么?因为必定往生。

极乐世界是阿鞞跋致的境界,都是一生补处的境界,没往生便罢,一旦往生都立即进入一生补处。我们是一个必定往生的人,岂不是在这个地方就“预先”得到“必定”,得到阿鞞跋致的身分与果位呢?

从龙树菩萨在这段“第十八愿取意文”的解释,就知道:不论任何人只要“称名自归”,就“即入必定”,当下已经得到必定往生的身分,当下已经预先得到不退转的菩萨的果位。所以,龙树菩萨这段“本愿取意文”,也是我们净土宗的特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理论根据之一。

有一句话说“大道至简”,净土宗的方法也可以说就是“大道至简”。

什么叫作“大道”?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大道”,佛的境界就是“大道”,净土法门的目的也就是要追求这个“大道”,进入这个“大道”。真正的“大道”是至简,非常简要简明,非常单纯容易轻松,我们净土法门就符合“大道至简”的原理,因为,只要“称名自归”,当下就可以得到“即入必定”,效果立即而且超绝,可说速效高效。

龙树菩萨在解释第十八愿这段文的前面,预先用一首偈来作基底,龙树菩萨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人”,若有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是出家或者在家,是好人或者坏人,是平生开始修行,或者平生不知道可以修行,临终才念佛,这都包含在“若人”这二字里面。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如果有人想要今生今世快捷到达不退转境地,就应该以恭敬──恭敬就是顺从的意思,顺从阿弥陀佛、信受阿弥陀佛救度的心,来执持称名号。

这首偈四句二十字,将净土法门的要义,也就是第十八愿的要义,简要的解释出来。净土法门只要“执持称名号”,也就是《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不管任何人,今生今世就已经预先得到不退转地。

若以圣道法门来解释,“不退转”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种解释,但是净土教理是和一般圣道教理不同,虽然同样引用“不退转”这个名词,不过意义不同。怎样不同呢?龙树菩萨说这个“不退转”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所以这个不退转就是佛位的不退转,也就是说,我们已经预先得到成佛的身分,不可能会从佛的身分倒退或者转变,“不退转”就是“必定”,必定进入正等正觉的境界。

我们现在肉体还存在、还有烦恼、有业障,和成为真正正等正觉、有三明六通的佛是完全不同,但是我们临终一旦舍弃这个业报之身,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会领受这种果位,这是预先就约定好的。这个境界非常高,符合大道,但是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念佛。

因此,龙树菩萨就用一种譬喻形容净土法门的容易,怎么形容呢?用“坐船”来形容。也就是说,如果要去很远的地方,若靠双脚走路,这样就非常艰苦,尤其是脚不好、身体老迈、软弱的人,根本就没有办法走路,甚至寸步难行;如果是坐船,这样就非常轻易,也不必出力,时间一到就到目的地。因为,不是靠我们双脚走路,是靠这条水面上的行船。龙树菩萨就以此譬喻来说明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如同乘船,既安且乐。

除了净土法门之外,其他各宗、各派的修行方法都不是“易行道”,都是“难行道”,不仅是困难、艰难,又有险难。所以龙树菩萨就用坐船来比喻,他形容为“乘船则乐”。我们坐在船上,不必帮忙加油,也不必帮忙掌握方向盘等等,只要自在安乐、安分守己,好好坐在船上就可以了。意思就是说,我们从今以后只要安分守己,以各人的根机去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可以了。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像坐在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靠着船的力量,就能够轻易到达彼岸,渡过六道的苦海,抵达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涅槃的彼岸。

所以,龙树菩萨说净土法门就是易行、安乐的法门,更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殊胜法门。意思是说,虽然它简单容易,不过境界却是非常殊胜、高超,所以净土法门是易行又殊胜的法门。

印光大师就说净土法门“其大无外、行极平常、益极殊胜”。意思是说,这个净土法门摄受救度众生的范围非常宏广,大到没有一个范围;方法极平常,平常到极点,任何人都做得到修得起,这是指念佛。这么平常的方法,可是它的利益非常殊胜,达到极点的殊胜。怎么殊胜到极点呢?就是龙树菩萨所解释的“即入必定”,今生肉体还存在娑婆世界,就已经预先得到进入不退转的果位。所以,印光大师就解释为“行极平常、益极殊胜”,只要念佛,当下就获得不退转的果位。

当然,这么殊胜的果报,完全不是靠我们的贤能与修行,印光大师进一步就解释说: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徒教义相绳。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这四句十六字非常的好,是我们净土法门最简要的说明。

净土法门又称为果地法门,不是因地法门。所谓因地法门,是从凡夫修行,先断除见惑,再断除思惑,进一步又破除尘沙惑,最后破除四十一品无名,然后进入等觉的果位;菩萨道有四十一位阶层,一阶层、一阶层的行进,这是因地的法门。从因起修,经过各个阶层,历经长久的时间才达到佛的境界。

在八万四千法门,八大宗派之中唯有净土宗是果地法门。什么是果地法门呢?就是一开始起修就能够当下得到那个果;不必一阶层、一阶层,或是要以自己的力量经过多久时间才可以得到。“以果地觉”,阿弥陀佛以他果地成佛的正觉功德回向赐给我们因地的凡夫;“为因地心”,以阿弥陀佛这个果地的正觉功德作为因,有这个因,将来我们就能得到那样的果。现在的因,既是果地正觉的因,当然将来就能够得到正觉的果,所以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完全是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的。

那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的功德在哪里呢?在这句名号;阿弥陀佛正觉的功德在哪里呢?就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成正觉的时候就是成就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他成就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目的在哪里?就是要送给我们十方众生,让我们只要念佛,就拥有这句佛号中的万德,有这个万德才能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因该果海”,“该”是包含的意思。因地的凡夫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已经包含、拥有果地的功德海。也就是将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果地功德形容像大海那么大、那么深,信愿念佛的我们现在就都已经完全拥有成佛的果海,一点也没有缺少了。

“果彻因源”,“果”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正觉,“因”就是指我们凡夫众生。阿弥陀佛将正觉的果送给我们凡夫众生叫作“果彻因源”,使我们有这个功德作为根源,将来能够得到成佛的果。

净土法门就是果地的法门,在因地就预先得到这个果,和圣道门要经过长久时间,自己一阶层、一阶层的修行才能得到这个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在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之中,是属于独一无二的特别法门,它的修因证果是不可以圣道法门来作标准,来相提并论的,因为,它是果地法门的、他力的,是和其他所有自力的、因地法门的完全不同。

蕅益大师也有一句法语解释得很清楚明白,他说: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听──是一句声音,用纸写──只有六个字,但是背后却是不容易、不简单、有很深的意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五浊恶世修行最后成佛所得的法,这个法使他成佛。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他修行最后所得、所证的是什么?就是证悟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境界,得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法门,知道这句是无量光、无量寿,众生只要靠“南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成佛。这是一般菩萨、罗汉无法了解,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他才证悟到、了解到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自信劝人信,以他所得的这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南无阿弥陀佛,全部毫无保留、完完整整传授给我们,送给我们,送给娑婆世界罪恶的众生,使我们能够消除罪业,离开地狱的痛苦,离开六道的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岂不是果地的法门?所以我们净土法门确确实实是大道至简的法门。

昙鸾大师在其《往生论注》就预先说我们这个法门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在没有断除贪、瞋、痴烦恼,没有消除业障之下,就能够得到涅槃的法。所以我们这法是“凡夫菩萨格”,意思是,现在我们是凡夫,但是却已经进入菩萨的领域,有菩萨的身分和资格;虽然还未断除烦恼,烦恼还存在,尚未业尽情空,但是已经不受六道轮回,已经是极乐世界圣众之一了。

这是净土法门的特殊点,也就是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特色就是“容易”,就是“凡夫菩萨格”,就是“果地”的法门。

“大道至简”主要是靠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爱心,假使阿弥陀佛没有爱心,没有力量,这样一切都免谈,一切都成空。

阿弥陀佛的爱心,是不论对象、不讲条件,不分冤亲,冤亲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一体、人我一如、视人如己、爱人如己,甚至爱人胜己,这就是佛的爱心。

我们的亲人,我们爱他,不是亲人、不是朋友,我们也爱他,这才是真正的爱。

他对我们好,我们爱他,对我们不好,我们也爱他,这才是真正的爱。

这个人很漂亮、很可爱,我们爱他;长得丑、不可爱,我们也爱他,这才是真正的爱。

这个人是好人,我们爱他,是坏人,我们也爱他,这才是真正的爱。

爱我仇人,爱敌人,爱所有的人,乃至爱所有的众生,不论可爱不可爱,配爱不配爱,佛还是爱,佛对他都是平等的爱,无私、无我的爱,这样才是真正的爱。

佛爱众生,甚至怜愍恶人比怜愍善人还深彻,这就是佛。因为佛不分你我,就如《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如《菩萨地持经》所说的:“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心,深于善人。”

佛是平等的,而且大慈大悲,对于善人,佛知道他将来不会堕入三恶道,所以暂时对他安心;那对于恶人,佛更加悲悯,知道他若没有回心转意将来必堕入三恶道,所以,佛对他更加悲悯,更加要赶紧想办法救他,这就是佛。

我们凡夫的心就不是这样,因为凡夫都有我执,所以有人我的对待心情,有好坏、是非的分别观念;而佛是超越的、绝对的,没有人我、是非、爱憎、冤亲的对待感。

阿弥陀佛的爱心与力量显示在哪里呢?显示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因此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叫作光明名号。众生的名不一定有光明,甚至文字也不一定有光明,不过若是“佛”或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却是有光明的,而且光明遍满、光明灿烂,所以有“南无阿弥陀佛”的地方,就有光明。

现在,我来说一件佛牌放光的真实故事。

有一位莲友名叫张玉银,住在高雄市冈山区,她将其看到佛牌放光的故事写了出来,我就依照她所写的念给大家听,等一下再作解说。

我丈夫米文台于二年前皈依佛教,亲近净土宗教团,每日虔诚做早晚课,一心念佛,并鼓励我接触佛法,希望我也早日皈依。但因个人业障较深,不信佛法,不想早日皈依。

2014年初,他前往台南净土宗学会,请了很多净土宗相关佛书、念珠及南无阿弥陀佛的佛牌回来后,发给他身旁的有缘人,藉此将念佛法门介绍朋友、同事,劝大家学佛念佛。并要我将佛牌挂在身上,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牌会放光,挂在身上可保平安。

我当时没接受,认为这佛牌只不过是铁片做的,怎会放光?我才不相信,会放光那是佛书上说的事。因此便将他给我的佛牌随手挂在房门内侧的喇叭锁上,不去注意它。哪知,几天之后,约晚间七时,当我进入卧房找东西时,无意间手碰到挂在喇叭锁的佛牌,瞬间从佛牌放出光明,光明立刻遍满整个房间,犹如白昼,我顿时非常惊讶!几秒钟后,光明逐渐消失于佛牌中。啊!我丈夫说佛牌会放光,竟然是真实的,我不能不相信了。

在此当下我深深感受到“蒙佛光摄”的滋味,心中充满无比的法喜,赶快将所见告知丈夫。我深知为了让不信的我启发信心,慈悲的阿弥陀佛将其佛牌放光于眼前,让我体会阿弥陀佛是一尊无量光、无量寿的佛。我在阿弥陀佛前发愿,自此时起,要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再怀疑,不再三心二意,也不会杂学杂修,只学村姑愚妇尽形寿的念佛。

这是张玉银去年(2015)11月1日所写的,当天刚好台南市净土宗学会聚餐,张居士讲出了他所经历的佛牌放光的经过,我鼓励她写出来。

这篇事迹后面所附的偈语也非常的好:

弥陀放光来劝信,要信弥陀大愿力;

大愿就在六字里,谁信六字得大利。

深信就莫再怀疑,一声一声念下去;

时到我必来接你,与佛菩萨在一起。

第一句“弥陀放光来劝信”。阿弥陀佛放光,劝我要相信佛牌会放光,相信南无阿弥陀佛是光明的佛,相信念佛的人身上也会放光,念佛就会消灾免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相信念佛人将来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相信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爱心、力量,都显示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因此,这六字名号有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会放光。

第二句“要信弥陀大愿力”。阿弥陀佛是一尊大爱心、大愿力的佛,他的大,大到无量无边,任何众生都平等的救度,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靠着他的功德力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要信弥陀大愿力”。

第三句“大愿就在六字里”。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是在阿弥陀佛的身上,不过,并不是在遥远的十万亿佛土之外,或者是高高在上,不是。阿弥陀佛的大爱心、大愿力,是在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里,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情形之下都可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大爱心、大愿力、大功德力。

第四句“谁信六字得大利”。无论任何人,只要信“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得到大利益,也就是脱离轮回,往生极乐,速成佛道的大利益。

第五句、第六句“深信就莫再怀疑,一声一声念下去”。既然深信,以后就不要再怀疑,就一句一句的念下去就可以了。念佛简单、容易,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规矩,只要一句、一句又一句这样念下去。不管心有没有清净、有没有杂念,都没有关系,只要一句一句称念下去,杂念来就来,杂念去就去,有烦恼就有烦恼,清净就清净,都没有关系。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听到;只要想佛,阿弥陀佛就知道;只要拜佛,阿弥陀佛就看到;只要想要往生,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来接我们。

所以,我们负责我们念佛,阿弥陀佛负责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不必顾虑说:“我虽然念佛,但心不清净,无法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甚至临终昏迷的时候没办法念佛,恐怕阿弥陀佛不会来接。”都不必有这样的怀疑和顾虑,我们只要一句一句、一句一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所以,这里也写得很好,“一声一声念下去”。走路的时候,也是一步一佛、一步一佛念下去,不论是行住坐卧,都一声一声、一句一句念下去。

第七句“时到我必来接你”。时间到阿弥陀佛就会来接,若时间未到,阿弥陀佛就保护我们健康长寿、家庭美满、事业发展、出入平安。

第八句“与佛菩萨在一起”。往生到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将来成佛共度众生。

佛的名牌会放光,这个光明有什么功能力用呢?这个光明可以消我们的业障,可以开我们的智慧,可以增长我们的福报,可以化解我们的冤孽,甚至于可以驱离要将我们接去下三道的鬼卒。

所以,也有一个故事,它的标题叫作“佛牌放光,护身退鬼”,这件故事应该很多莲友都有看过,因为我们有特别印出来赠送给我们各位莲友。

这件故事是发生在大陆净宗法师的故乡,是在十几年前所发生的。

净宗法师出家没几年,就遇到我们这个弥陀救度的法门,也当下就信受弥陀救度的法门,并且大力弘扬这个法门,使人知道,唯有这个法门才是任何人都做得到、修得起,是所有人最后的希望。影响所及,首先是净宗法师的兄弟姊妹都出家。

净宗法师的姊姊出家,姊夫也出家,妹妹也出家,妹婿也出家,弟弟也出家,妹妹的儿子也出家,大姊的女婿也出家,而没有出家的亲戚,也都来到弘愿寺做义工。

在民国93年前后,净宗法师的故乡有一名杀猪的妇人,这名杀猪的妇人,杀猪已几十年了,所以大家都叫她“杀猪佬”。这个杀猪佬虽然是位妇人,不过,她的身体很强壮,胜过男人,因为她的身材很高大,体力很好,很有力气,她要盖房子的时候,可以右臂夹一包水泥,左臂也夹一包水泥。水泥一包是一百斤,她可以夹二包水泥,走楼梯走到屋顶,可见她的力气有多大;一只猪重的时候是二百多斤,她也可以从猪的双脚将它提起来。

净宗法师的妹妹还未出家前就茹素,并劝人念佛,劝人要相信有善恶因果的报应。而这位杀猪佬,就时常取笑她说:“嗯!吃什么素食!念什么佛!相信什么因果!假使有鬼神,有因果报应,那么,就会首先报应到我,但是你看,我杀猪几十年了,身体还这么强壮。”。

这位杀猪佬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和人对立口角,因为她的身材高大,所以大家都不敢惹她,听她这么说,也很无奈。可是,真的没有报应吗?报应很快,没几个月,这位杀猪佬不知怎么了,身体一天一天虚弱,去医院看医生,每间医院都查不出症状,也治不好,她将杀猪所赚的钱都花光了,身体还好不起来,非常虚弱,走路都没有力气,连站着都要人家扶。既然医生没有办法,就去求神问卜,但也没有什么效果。

最后,这位杀猪佬就乖乖地去找净宗法师的妹妹,跟她说:“请妳带我去见妳兄长,我也想要皈依佛教。”净宗法师的妹妹听了很高兴,便带她来找净宗法师。

净宗法师知道这个人以前既高大又强壮,但现在一看怎么是驼背,而且有气无力,整个面孔淤黑一片,和以前判若两人。因此,净宗法师一看也吓一跳,跟他说:“很好!妳要来皈依,那请先向佛三拜。”杀猪佬说:“法师啊!你看我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哪有办法拜呢?”连拜都拜不来了。净宗法师就跟她说:“好!要不然妳就以鞠躬来代替礼佛。”

之后,净宗法师便为她授三皈依,跟她说因果报应的道理,也为她说阿弥陀佛的慈悲,说念佛的功德,说我们在世都有业障,业障显现的时候,任何病苦灾难都会到,而这不是医生有办法医的,这要靠念佛,念佛才能够消除我们的罪业,使我们业消而病就会好,寿命就会延长;假使我们寿命已到,也会因为念佛使我们无病苦,而早日离苦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净宗法师为她授皈依后就鼓励她念佛,拿了一片佛牌挂在她的脖子上,又送她一串108颗的念珠,
劝她回家之后好好念佛。

这位杀猪佬如今不仅没有办法杀猪,也没有办法做其他的工作,只能在家念佛,当然,她的念佛不是要求往生,是求病好。她的念佛,也不像我们这么勤,因为她对念佛的好处和道理,了解并不多。

民国93年清明节过后第三天,她坐在客厅。突然,看到门前来了三个人,青天白日突然间来了三个人,各位莲友,这三个人是什么人啊?西方三圣?不是,这三个人,是三个鬼卒,也就是阴府阎罗王派来的鬼卒。

怎么知道呢?这三个人中间那位年纪较大,约五十来岁,穿着一件黑色的上衣,在他右手边的人是拿着一条铁链,左手边的人是端着一碗水,这碗水是药、还是汤、还是什么?并不清楚,但是,杀猪佬听见中间这名鬼卒对右边的鬼卒,向他命令说:“你过去将她套起来,用铁链将她圈起来,而你(左手边那小鬼)就过去将她灌下去。”。

一刹那间,杀猪佬反应不来,她看见这名鬼卒拿着链子要套她的脖子,在那个时候,她的胸前突然放光,将铁链扫开,也就是她胸前的佛牌放出光明,将铁链扫开。既然铁链链不了她的脖子,鬼卒就改套她的脚,而这名杀猪佬,她的右手就是拿着一串念珠,所以她就本能地用这串念珠去抵挡鬼卒的铁链,结果,这串念珠也放光,也将他的铁链扫开。因此,鬼卒没有办法抓她,只好都消失离开。

这个时候,这位杀猪佬已经吓得全身是汗,这时她才恍然大悟──唉呀!是真的有鬼卒、有因果报应。她坐在客厅,大白天地怎么会有这三个人拿铁链要来锁她,还好她胸前的佛牌放光,将铁链打飞,甚至,她拿的这串念珠,也会放光,这是她的亲身体验。

事情过后,她就告诉她的丈夫说:“你不可以再脾气不好了,要好好修,因为确实有因果报应。”同时,她也将这件神奇的事迹说给左邻右舍听。当时,净宗法师的妹妹就问她说:“妳当时有念佛吗?”,她回答:“喔!我那时已经吓得要死,哪会知道要念佛。”所以我们平常若没有念佛的习惯,突然遇到紧急事情的时候是念不出来的。所以,我们平常训练的是什么,必要的时候,才能做出什么;平常没演练,临时做不来。

这件事迹说明了──佛牌放光。一样是白纸写黑字,一样是铁片,一般的纸片、铁片怎么不会放光,而有“南无阿弥陀佛”就会放光?这就表示会放光、不会放光是决定在有这六字或者没有这六字;有这六字就会放光,没有这六字,当然就不会放光。

还有,大陆有很多地方目前都在推广“念佛拍手操”。就是原地一边念佛、一边踏步、一边拍手,这叫作──念佛拍手操。这有很大的好处,治疗种种疑难杂症。

我来说一件事迹。在大陆湖北省有一位莲友叫作傅锦兰,她今年55岁,在四年前中风,之后又患上脑梗的病,所以在医院开刀,住院治疗。出院回到家里后,为了身体尽量地做复健的运动。而且,也利用时间去外面公园、运动场做种种的体操,目的就是要恢复她的手脚功能,因为,中风过的人,往往只剩一手一脚可以活动。

因为她做复健做的很勤劳,所以也恢复的很快。但是,她有一种毛病让她非常痛苦,什么毛病呢?自从她中风以后,她就得了失眠症,开始失眠,睡不着,所以让她很痛苦。往往半夜她都是睁着眼睛在看天花板,就算吃安眠药也不能一觉到天亮,往往都是半夜就醒来,醒来又想睡就睡不着了。所以,她每天都很早,凌晨四点就下床在家运动,到了天亮,就去公园运动。

去年11月,有一天的早晨,她去公园运动的时候,看见公园有几十个人在那里一边念佛、一边拍手、一边踏步,她觉得好奇,就跟人一起做,约莫半个钟头运动就结束了。她觉得这个运动对她来说很适合,因为只有在原地念佛、拍手、踏步而已,很简单,对身体来说,也很轻松。所以每天早晨,她都去公园和人念佛、拍手、踏步做运动。

结果,过了约十天,她发觉──她睡得着了!自从拍手、念佛、踏步之后就开始睡得着,也好睡了,即使半夜醒来,去一趟厕所以后,回来躺下,照常睡得着,也就是说,她的失眠症,在念佛、拍手、踏步当中,不知不觉已经好起来了,已经治疗好了。可见,这个念佛拍手操可以治很多病。

本来拍手就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有一位侯秋东教授,他有写一本书叫做《拍手治百病》,因为我们的手掌有通往全身的穴道,脚底也有全身的穴道,所以坊间的足底按摩很有名。当我们一边拍手、一边踏步,等于就是很好的按摩,更何况又兼念佛。念佛有佛光照耀,有佛光加持,能消除我们的业,业若消除,灾难自然就会消失,病也会消除,何况我们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拍手、踏步来通畅手脚穴脉。

因此,我们在这个地方,因为场所很小没空间绕佛或拍手,不过我们可以踏步。踏步的时候,可以将鞋子脱掉,大力地踏下去,以一种非常踊跃、欢喜的心情,在这里念佛、踏步。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印度话,而“南无”翻译成中国话就叫作归命,归就是归顺归投,命就是生命,将我们整个生命归投给阿弥陀佛,让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保护我们。因此,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就是念归命阿弥陀佛的意思。我们归命阿弥陀佛,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吗?不是,可以说非常重大,非常有意义,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们将整个生命都投靠对方,那很重大吗?很重大。出家人在寺庙出家,所谓:“色身交给常住,慧命付与龙天。”就是说,整个身心生命都寄讬佛教。今日我们的生命是归投阿弥陀佛,叫作归命阿弥陀佛,也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念归命阿弥陀佛,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说是发自内心所念出来的,可以说,全身的细胞都在念佛。不是说边念边胡思乱想,或是有心无心、有意无意的,恍恍惚惚的念,是整个生命都在念佛,全身细胞都在念佛。

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天下之间最宝贵的也是生命,世间上最悲惨的就是失去生命、就是杀生。今天我们将一生之中最宝贵、最重要的生命,全都寄讬给阿弥陀佛,这种寄讬是我们一生之中最为重大、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时要发自内心、全身心地将祂念出来,踊跃地来念佛、欢喜地来念佛,这个时候不知不觉,嘴就张开了,嘴张开了,全身的细胞也都在活动了。因为我们知道,念佛踏步有好处,所以,不知不觉脚就高高提起──大力踏下,所以一句一句都很踊跃,一句一句都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我们从小到现在每天都在讲话,所讲的,大多是没意义的话,甚至是虚假的话,所以说世间虚假。而且不只言语虚假,世间一切都是虚假,因为真实是永久存在、永远不变的;但是,世间上没有永远存在的,没有时刻不变的,是刻都在变,就唯有“南无阿弥陀佛”祂无量寿,所以永远存在,永远都不会改变,祂的这颗爱心、这个救度,从未受外面的影响而改变过。

世间人是怎样的情形呢?多的是以前行善、现在作恶,现在作恶,去邪归正时再反过来行善;而阿弥陀佛是如如不动,祂要救你就是要救你,只要你归命,祂就救你。所以说佛度有缘人:“佛慈广大,不度无缘之人”。我们人类这么多,有智慧高的,也有智慧低的,但是,不管高低,只要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平等看待。智慧高的阿弥陀佛救度,智慧低的阿弥陀佛也救度;阿弥陀佛不只救人,也救动物,甚至地狱中极重罪苦的众生,阿弥陀佛更加要将他救度,因为──悲悯心。

所以我们要知道,归命“阿弥陀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发自内心、真诚实意、非常恳切地在念,并不是似有若无。念佛时也不是很严肃,而是像刚才所说,以踊跃的心来念,以欢喜的心来念,而现在在这里的踏步念佛,也犹如在跳舞地欢喜踊跃的念。

当然,若是打佛七的时候,绕佛,就要一步一步照规矩来。静坐念佛,也都要寂静念佛,手、心、身体都不动,让心专一在这句佛号里。但是,我们大众在这里共修踏步念佛的时候,和那样的情形不一样,是可以踊跃欢喜地念佛。

在古代,日本有一个团体,叫作“踊跃念佛团”,他们是边敲鼓、边打锣、边跳舞。这样的念佛,是由于某一种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唉呀!让阿弥陀佛救到是一件非常欢喜的事情,所以说“踊跃”。踊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欢喜到要跳起来,所以踊跃的意思叫作“踊于天、跃于地”,踊天跃地就是欢喜到要跳起来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佛堂念佛时要守规矩,如法如仪。若是像我们这种场面的时候,就不妨以轻松、自在、欢喜、踊跃的心情来念。〈待续〉

《无量寿经》大意(四)(下)

早上有介绍第十八愿,其中,乃至十念的意义是非常广阔的,有引用几位祖师的法语来解说。

乃至十念,也叫作“三摄”。一二三的“三”,“摄”就是包含的意思,“三摄”──三种包含。哪三种包含呢?

第一,“举恶摄善”。以坏人也能够往生来包含,显示不是坏人,更加能够往生,这叫作“举恶摄善”。

第二,“举临终摄平生”。举出一个临终之人才念佛,他不是平生有念佛,是临终才念佛也能够往生,来显示、包含我们现在已经是平生开始学佛、念佛,岂不是更加决定往生呢?

第三,“举少摄多”。一个人临终才开始念佛,他所念的也没有几句,这样他也能够往生,以此来显示、包含我们现在平生就开始念佛。就像我们今日所念的佛,岂是十声、百声而已,这样岂不是显示我们更加决定往生。

现在,来解释“三摄”。

第一“举恶摄善”。“举恶摄善”必须要以《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经文内容,才能够充分显示。《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是一般的人都看不起的,认为下品下生是一个五逆十恶的人,才念几句佛号而已,而往生极乐世界,还要经过十二大劫莲花才开,可以说,下品下生是最下、最卑贱的、最让人看不起的。

其实,它背后的道理所要显示的,对净土法门来说非常重要,意义对我们来说,也非常好,使我们非常安心、欢喜。所以,我们在这里解释“三摄”,必须要以下品下生的内容来解释,才可以完整,才可以贴切。

进一步,也可以说下品下生的往生就是净土宗的精华之所在。怎么说呢?下品下生的众生是什么样人物啊?是一个世间上极恶的人。在经典中说,这种众生就是造五逆、造十恶,种种不善的业都造过了。五逆,其实背后包含着谤法。世间上的罪,若到五逆谤法,这样就是达到极点,没有比五逆谤法的罪更重的了。

而下品下生的人,他的根机就是五逆十恶,具诸种种不善,可以说是世间上所指的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恶人,他一生中没有遇到善缘来行善积德,也没有遇到佛缘来修行学佛,因此也没有皈依,也没有吃素,有可能连寺院也没有进去拜过佛,可以说,他一生之中,都是在一个很浊恶的环境中长大的,使他的心中没有那种善良的心,所以,他一生都是和坏人在一起,做很坏的行为。

到了他临终的时候果报现前,怎样的果报现前呢?首先,他的身心非常痛苦、艰苦,就好像《无量寿经》所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大命”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最大,所以叫作大命。大命将终,在要断气的时候──悔惧交至。他非常痛苦、非常懊悔、非常恐怖,懊悔一生以来都是造恶、没有行善,没有一点善事,而现在已是时不我与;这个时候,阎罗王所派的黑白无常,已经在那里要来抓他,所以非常的恐怖,非常的懊悔。

这就是《无量寿经》所写的“大命将终,悔惧交至”。“悔”就是反悔、懊恼,“惧”就是恐惧,也是惊恐的意思。一般的人,大多数都是要临终的时候才悔惧交至;若是对我们念佛人来说反而是──“大命将终,欢喜踊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于要脱离苦海,就要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可以放鞭炮来庆祝。

但是对于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就不同了,那个时候,阎罗王派来的黑白无常,拿着铁链要来锁他,接下来,地狱之火也已经燃烧到他的身边,那种恐怖,是不可形容的。可是,遇到善知识给他安慰,念佛让他跟着念,就在他一声、一声的“南无阿弥陀佛”之中,地狱的火焰,化为极乐世界的莲花,所谓“火化红莲”。而这个罪人,当下就乘坐着这朵莲花,离开地狱的火海,离开六道的苦海,往生极乐世界。

《观经》说: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经》这段经文和《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经文,可以说内容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说第十八愿救度的道理,而下品下生,就是说救度的事迹。

所以,第十八愿说理,下品下生说事。所谓说事就是以下品下生的人事来解释第十八愿的道理,来显现出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无限的慈悲,显示阿弥陀佛绝对的大爱心,无条件的救度。这样的恶人,阿弥陀佛都要救他,可以救他,何况其他的众生,何况说我们在座的各位。

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一生奉公守法,是世间善良的百姓,而且是受持三皈、奉持众戒的莲友,以我们而言,是更加能够往生的。虽然说自己还有烦恼、有罪业,但是我们有造十恶、五逆、谤法、具诸不善的罪吗?并没有。那样的众生都能够往生,我们又怎会不能往生呢?这就叫作“举恶摄善”。举出一个极恶的人临终才念几句佛就能够往生,来含摄善人,乃至所有众生,都必定能够往生,都在阿弥陀佛救度的范围。

所以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到没有一个范围,因此,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句名号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就解释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白纸黑字是六个字,念起来也只是一句声音而已,却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一般人都信不来,也因为信不来,所以就用下品下生事迹的显示来启发众生信心。

所以善导大师言: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这段法语的意思是说,所有的罪恶凡夫,都能够让阿弥陀佛的功德灭除他的罪业,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更何况圣者、善人要往生极乐世界,哪可能说不能够往生呢?更加决定能够往生了。善导大师又言: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言: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意思就是说,人间的善恶之人也好,或者天上的天人也好,或者他方世界的圣者凡夫也好,都能够以念佛,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因此,到极乐世界都同样一齐进入不退转的果位,不分高低、不分彼此,所谓“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佛界皆兄弟”,也就是说根机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他们不是靠他们的根机、靠他们的功德、靠他们的功夫来往生,都是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来往生的。所以“因”都一样,因此,所得的果也是一样,所以说“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如果是各人靠各人的功夫回向往生,那就不是无殊,因为各人功夫不同,每个人到达不退转的果位,时间上就有前后差别。这种净土的教理,比较微细,若是没有研究、没有探讨善导大师这个法脉,就无法了解。

所以第十八愿及下品下生的经文,对我们的启发是非常彻底,可以说是给我们大安心、大满足,给所有修行人最后都有了希望。

不过,这并不是暗示我们就尽量去做坏事,造罪、造业、造恶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恶人,才能够更加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这种的意思。

若以佛教来说,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所有佛的教化。

佛是希望我们“去恶行善”,佛若看我们能够“去恶行善”,他就很欢喜,就为我们赞叹;佛不希望我们为非作歹,若看见我们在做坏事,这样佛就会摇头苦叹,他就会想要规诫我们,劝导我们。所以“去恶行善”是佛的愿望,也是佛所欢喜的;那为非作歹是佛所不愿意、所不欢喜的。我们既然是一个学佛、念佛的人,更加就要“去恶行善”,做一位善人来念佛,让佛来为我们欢喜,不要让佛为我们伤心。

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我们佛教而言,五戒是善,十善是善;若是违背五戒,违反十善,这样就不是善,就是恶。因此,念佛人,就要守这个本分,虽然,没有受五戒,但是也要尽量持五戒,尽量行十善,做一个五戒十善的念佛人。

要怎么做一个五戒十善的念佛人?就要:

第一, 不杀生,吃素、护生来念佛;

第二, 不偷盗,布施、奉献来念佛;

第三, 不邪淫,有礼、守节来念佛;

第四, 不妄语,真诚、老实来念佛;

第五, 不贪欲,清心、寡欲来念佛;

第六, 不瞋恨,谦卑、柔和来念佛;

第七,不愚痴,深信因果来念佛。

这都是善,我们要做这样的善人来念佛,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所有善德的来源、根本,所以我们一个念佛人,更加要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来念佛。

这样说起来,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是不是有这种的条件呢?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只是说,我们既然学佛、念佛,体会佛的心,就希望能够不辜负佛心,满佛的心愿。佛希望我们“去恶行善”,我们就尽量“去恶行善”。我们肉体活在这个世间,生活上就要安分守己,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与往生极乐世界有关系的是这句佛号,这句佛号是往生的正因。所以念佛就是往生的正业,其他的修行、其他的善事功德,和极乐世界没有关系,和阿弥陀佛没有关系。假使说,我们没有靠阿弥陀佛,没有念阿弥陀佛,只靠我们的善事功德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可以,但是一定要回向。若没有回向,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没有关系,因为不是那样的因,当然就不会得到那样的果。

但是,若有回向,那就和阿弥陀佛有关系了,因为阿弥陀佛也有发一个愿,若有众生不知道这句名号是往生的正因,不知道这句名号才是有真正、真实的功德,不知专一念佛、靠佛,而是靠他所修的功德,比如以五戒十善,或者诵经、拜忏、打坐、朝山等,以做种种布施行善来回向往生,这也能够往生,因为阿弥陀佛也有发这种愿要救度他。

虽然这也能够往生,不过却是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莲苞之中,不能够即时花开见佛;若是念佛、靠佛往生,就不在莲苞里面,都是在莲花的上面,也就是当下进入一生补处的果位。这种道理比较微细,有专门研究净土教理的人,才能够了解。如果是研究其他各宗各派的教理,而不是专门研究净土教理,因此用其他各宗各派的教理来解释净土教理,这样净土宗的教理行证就都不准确了。

所以,如果过去也有听其他人解说净土教理,而今天在这里也听我所说的净土教理,互相比较之下,会感觉这次所听的怎么会和以前不同,到底是谁对呢?关于这个我们要有分别、选择的头脑,要有这种的头脑,就必须要专门研究,所谓“一门才可以深入”,若是每一门都只去探个头大略了解,那就每一门都无法深入,就像沾酱油一般,这里沾一下,那 里沾一下,无法精纯。

所以,由下品下生了解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并不是因为我们造恶,所以阿弥陀佛更加疼我们,更加欢喜来爱我们,不是这样,是阿弥陀佛在悲心之下,不得不赶紧救我们,这就是佛的心。刚才曾经引用《菩萨地持经》提到佛慈悲恶人的心。意思是说佛愍念恶人的心比愍念善人的心还要深切。这并不是说佛喜欢恶,不是的!是怜悯恶,抱着一份深切怜悯的心。

因为善人,他能够“去恶行善”,他能够离开苦报、恶报;但恶人,他愚痴,不知道理、不明因果,所以愚痴造罪,这样当下会堕入三恶道受苦报,所以在悲悯之下,佛要赶紧将他救度,否则来不及。

因此,我们念佛首先要先体会佛是什么样的心,若能够体会出佛是什么样的心,这样,一方面我们念佛就会安心,就会欢喜,对往生来说,决定能够往生,心中不会忐忑,不会惊慌怀疑──我现在念佛,将来不知道够不够资格往生?我能够往生吗?就不会有那种的疑惑。

同时,因为有体会到佛的心,不仅我们的个性会改变,我们的气质也会改变,我们的命运也会跟着改变,为什么?因为一位学佛、念佛的人,佛的生命就会在他的身心之中跃动,有什么样的生命就有什么样的性情,既然,有佛的生命就有佛的性情。佛的性情就是慈悲、就是爱心。既然有爱心,这样他的语言、行为就会充满着爱,就不会动不动和人对立、生气、报复;他会有宽恕的心、不计较的心、牺牲的心、为人设想的心。

因为,他体会出阿弥陀佛怎么样爱我们,我们也要怎么样爱别人;阿弥陀佛怎么样为我们,我们就要怎么样为别人。他有体会到佛的心,所谓“学佛大悲心”,阿弥陀佛如何爱我,我便如何爱人;阿弥陀佛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当然,我们是具足贪、瞋、痴的凡夫,要像佛那一般的爱心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过,至少要有相应于那种慈悲的气氛在。所以说,有哪种的生命就有哪种的性情。比如,羊有羊的生命,所以,羊的性情就较为柔和;倘若是一只虎,虎有虎的生命,他的性情就较为凶暴。总之,有什么样的生命,就有什么样的性情。

对佛来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说:佛的心是大爱心,他无条件地来救度任何众生,因为佛是冤亲平等,自他一体,就如《金刚经》所说“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佛对一切众生都是无我的,他是一心一意要救度众生,并没有去分别这个人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善人还是罪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是男众还是女众,是年轻还是年老,他都没有这种分别。

佛是无我、平等、纯净的爱心,不管我们可爱不可爱,阿弥陀佛都爱我们,都要救我们。这就好像这颗药是万灵仙丹,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能修行、不能修行,心清净、不清净,都不管,你只要吃下去,这颗万灵仙丹自自然然就会在他的体内产生药效,任何的疑难杂症都可以药到病除。不管我们认不认识这颗药的药效,都有那样的效果,因为效果是这颗药本身的功能。

甚至我们在被强迫之下而吃了这颗药,也是一样天性自然地产生药效,因为它有那样的功能在,甚至,不管我们对这颗药是如何对待,将它丢在地上,将它压扁,将它溶化,之后吃到身体里,照常功能没有损失;意思就是说,佛,你骂祂、侮辱祂,祂依然如如不动,依然要救你,救你的心丝毫不受影响,永远不会改变。

因为我们体会到这样的佛心,所以我们也要尽量培养自己的心胸。别人骂我们、诽谤我们,我们尽量宽恕、如如不动,不将之记在心中,更加不会想要去报复。也就就是不记恨、不报复。当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不过,这却是我们修行人所要学的。

六度万行第一就是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就是要忍,忍辱。这个忍,比布施、持戒、苦行的功德都高。因为要成佛,若没有忍,绝对无法成佛;要成就大事,若没有忍,不可能成就大事;而爱心若没有忍,不可能圆满这个爱心。

基督教也有一句话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意思是说,爱是永远的,它不会改变,所以说爱是恒久;爱是忍耐,若没有忍耐,无法圆满这个爱;爱是有恩慈的,若没有恩慈,没有将这个恩慈做出去,这个爱只是存在心中而已,这样不是真正的爱,爱要实践、要表示,要有实在的行动做出来,这样才是爱,所以,基督教对这个爱解释得很贴切。

“忍耐”,别人骂我们、欺负我们,甚至杀我们,我们不记恨也不想要报复,假使这个欺负我们的人有一天遇到车祸,我们也不会幸灾乐祸,这样才是真正的忍耐。

“恩慈”,他如果有一天住进医院,我们还会提着一篮苹果去看他;他没有钱可以付医药费,我们拿钱帮他付医药费;回到家里,没有钱可以过生活,我们还拿钱给他过生活,这样才是恩慈,比忍耐更加超越。其实,忍耐是为了圆满达成恩慈的爱心的。

我们的念佛调子是无调之调,没有一个调却有一个音节。在十多年前,台北念佛会来了一位老莲友,名字叫郑○ 兰,住在罗东,大约七十岁左右。她初次来到台北念佛会共修就感觉“唉呀!这种的念佛非常好,非常能够适合老人。”其实,它适合所有的人。她说这样的念佛,最后一个“佛”字的音是从丹田发出来的,而且很自然,这种的念法感觉越念越有精神,不会累,又很能摄心,所念的声音又很有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所以她回到她的故乡后,也自己去买一支引磬,又约左邻右舍的老人到她的客厅一起念佛,都念我们这种调,她说越念越有精神,不会伤气力也不会昏沉,所以感觉这种调很好。

其实,这种念佛的调──无调之调,也是我多年来所思考的结果。因为我长期在思考有什么念佛的调。可以统一我们所有的道场,不会说这个道场念这个韵,那个道场念那个调,不统一。而且,若唱的韵拉太长,气力不够的,根本就念不来,同时念久了也会很累,有时候是边唱调边胡思乱想,较不会有集中的精神力。

所以,我觉得现在这种调很适合,因为念久不会累,又可以提起精神,可以统摄杂念,而且不论是我们打坐也好、走路也好、拜佛也好,都可以用这种调来念,倘若是用其他的调,在我们静坐的时候,是不可能唱诵的,走路的时候也不可能唱诵,所以我们这种调可以适合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境缘,行、住、坐、卧都很好念,尤其是助念的时候,更加要不快不慢,一句一句,清楚又有力,有助于将昏迷中的对象唤醒,所以希望我们都能够习惯这种调,以后都尽量念这种调。

刚才用万灵仙丹的特效药来比喻阿弥陀佛救度的慈悲力,这个力,是天性自然、是没有分别心,就如同药没有分别心,只要吃下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平等在他的身上产生效果;又好像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吃了母亲的母奶,自然就会有营养,自然就会长大,他并没有去了解、分别这个母奶是什么来源、有什么营养,他无知无识,但是吃下去就自自然然有那种的效果。

我们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样,不管任何人,也不分别任何对象,只要他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能够现生消灾免难、出入平安、消业障、增福慧,临终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念佛的利益非常非常多、非常非常大,将它归纳起来,就是二种的利益,叫作“现当二益”。“现”就是现世生命当中,可以得到这个利益;“当”就是将来临终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得到往生的利益。我们人生若有这二种利益,这样所有的利益就都包含了,这样就能够使我们安心、欢喜、满足。

世间上虽然有种种的微妙药方,但是会因为人的业障,而吃药无效;而“南无阿弥陀佛”这帖药方叫作“阿伽陀药”,是万病总治、不受障碍的,就如《阿弥陀经》所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不受我们业障的障碍、不受我们冤家债主的障碍、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碍,不论有形或无形都不可能障碍阿弥陀佛对我们众生的保护、对我们众生的救度。

这帖“南无阿弥陀佛”的“阿伽陀药”不吃便罢,吃下去连下品下生的根机,都可以很明显的产生效果,何况是其他的人呢!以此就可以知道,我们只要真正“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我们现在就都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

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道理,相信这个道理,如果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或者虽然知道,但是不相信它,这样等于我们就是谤佛。因为阿弥陀佛为众生发愿、修行、成就正觉,就是要这样的来救度众生,但是我们将他打一个问号,这样是对佛的不敬、对佛的怀疑,怀疑这尊佛不够慈悲;或者虽然有慈悲,但是慈悲有限;或者这尊佛,他虽然有无限的慈悲,但是力量不够无法救我们。若是抱持这种观念,其实这样就是诽谤正法。

念佛必定往生,假如认为念佛不一定能够往生,这样岂不是认为阿弥陀佛他还没有成佛,这就是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怀疑,怀疑我们这么虔诚念佛,阿弥陀佛不知知不知道?我们这样念佛会不会往生?或者,我们虽然念佛,不过我们觉得烦恼很重、业障很深、妄想很多,这样不知能否往生?阿弥陀佛到时会不会来迎接我们?

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就想东想西──像这样能往生吗?有人说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而且也要有清净心,若我们没有“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念念之中都有妄想杂念,这样要怎么能够往生?这叫作──“疑”,这就是对阿弥陀佛不了解,若有了解就会破疑成信。

阿弥陀佛是佛,佛有三明六通,所以阿弥陀佛知道每一个人的根机。每一个人的根机各自不同,也不可能相同。若是以出家众来说,出家众本来就是专业的修行人,所以他念佛的时间多,而且他的心比较清净,因为他没有家累,没有后顾之忧,所以他念佛的时候就比较清净。

若是我们在家众,士、农、工、商各自不同,而且上有二老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扶养,因此要为家庭的经济去努力,尤其景气不好时,赚不到钱,负债累累,这样念佛,难免就会三心二意,会有种种的妄想杂念,这些阿弥陀佛也都知道。

所以,阿弥陀佛告诉我们说:你们不要互相比较,你们就以各人的身分、环境、根机去念佛。出家人以出家人的根机念佛,在家人以在家人的根机念佛,有闲的人以有闲的人的根机念佛,没有闲的人以没有闲的人的根机念佛,总说一句,就是──念佛。所以各人的根机不同,念佛的情形也是不同、千差万别,但是阿弥陀佛的救度都一样,照常救度他。

若这样说起来,还有公平吗?公平,站在什么立场上来说都公平。怎么说呢?因为各人所遇的环境不同。假如,换一个立场,就互相不同了。出家人若没有出家,他是在家人,而且种种杂事缠身,这样,他要清心念佛,要很有时间念佛,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家人有机缘去出家,没有家庭的顾虑,那当然,他念佛的时间就多,而且念佛的时候较不会有杂念。所以各人的根机与因缘不同,只要以他的根机去“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样就每一个人都会平等往生。

其实每一个人都一样,就如善导大师所说──自身是罪恶生死的凡夫。为什么?因为心中都有贪、瞋、痴,旷古累劫以来都有种种业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没有遇到相应的环境、因缘便罢,若遇到那个环境,在那个因缘之下,这颗种子就会发芽、就会开花、就会结果,所以在那样的环境因缘之下,什么样的业,都有可能会去造作。

所以,佛看众生都一样,一切的众生皆是贪、瞋、痴的众生,皆是业障深重的众生,皆是罪恶生死的凡夫,因此佛看众生一切都平等。以凡夫的角度来看,这个人是大修行人、是高僧大德,那个人是贩夫走卒毫无修行,高和低相差就很大;但是以佛的眼光来看,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的。

怎么说呢?佛性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贪、瞋、痴也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业障也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差别的是,所遇的因缘环境各人不同,若互换一个环境就都相同了。而且都有可能互换环境,为什么呢?六道轮回若还未出,自然就上升天堂、或者下堕地狱、或者做人、或者做野兽,来来去去,这岂不是相同呢?善导大师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就是在说这个情况。

所以,佛救度众生绝对平等,是我们凡夫才没有平等。我们要以这样来了解阿弥陀佛,这样来想阿弥陀佛,这样我们念佛,我们就会安心、就会欢喜、就没有顾虑。所以下品下生的经文,让我们一切众生,都能够满心的安慰。

有很多修行人躲山上、住草寮、苦修,但是最后一反省,烦恼并没有减少,习气依然很多,而且很深,若这样,要怎么解脱生死轮回呢?所以,他最后就苦恼了,修行修到后来非常苦恼,因为他对于必须要在今生今世了脱生死轮回,这种的无常感非常深,但是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修行,自己的功夫、功德,都没有办法可以断除烦恼,没有办法可以消除业障,若现在无常一到,将要如何?所以他就会苦恼。那种的心情,那种的心境,不是我们没有真心投入修行的人所能了解的。

如果他最后能够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看到了下品下生的经文,这样他就知道──他往生有份、他解脱有希望。就好像在黑暗的深长坑道中发现了光明,为什么?因为他有希望、有安慰了,他知道下品下生都可以得救、都可以往生,这样他就是再怎么样,也不输这个下品下生,所以他也更加深信自己决定能够往生。

假如他没有遇到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这样后果会怎样呢?当然也是苦苦恼恼地来过这一世,然后又继续轮回,无穷无尽、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我们要自觉、要深信,我们是一个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凡夫,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都含藏着下品下生的种子,都是下品下生的根机,只是还未遇到相应因缘环境,所以还未起现行,还未浮现出行为而已。

所谓“一念通三世”。我们一念之心是通彻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念之心,也是包含天庭的种子和地狱的种子,遇到因缘种子就会浮出来。若还未超出六道轮回,在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无尽轮回当中,难免就会有一生、有一世,下下品的种子起现行,一起现行就会去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由此可知,轮回不出危险非常大,因为难免会堕落,一旦堕落下去,什么时候才又能够得到人身,听闻佛法?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进而言之,即便再得到人身、遇到佛法,也不一定能够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这样想起来便知,只要轮回还未超出,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因此,我们既然现在已遇到净土法门,就要好好去了解这个法门的道理,要好好把握这个法门,不要退转,这样我们在今生今世就会脱出六道轮回。若能够这样想,自然就能够彻彻底底来依靠阿弥陀佛,所谓“通身靠倒”。全身靠倒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不会认为自己还有第二条路,认为自己不一定要念佛。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我们就是下品下生的种子,下品下生的根机。各位莲友,下品下生的人,他有第二条路吗?(没有)。

若有人认为自己是一位善人,认为自己可以修其他的法门来解脱生死轮回,在这种观念之下,他是不是会认为他另有第二条路可走?(是)。是的,恐怕他会错误的认为他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可以依靠其他的法来了断他的生死轮回。若是有这样的观念,这就完全错误了。简而言之,误认为──将来不一定会堕入地狱,下一辈子还可以做人,还可以升天。抱着这种的观念,是错误的,是很危险的。

即使下辈子做人,甚至下下辈子还可以做人,但是在生生世世的流转之中总是还没有脱离轮回,所以在生生世世之中,难免就有一生一世会堕入恶道,没有堕入便罢,若堕入,什么时候能复生人间呢?何况在三恶道之中,所谓“苦重时长”,受苦非常深重,而时间却是非常长久。

我们若是能够自觉我们是一个下品下生的罪人,我们自然心就会低下、会谦卑、会柔和,会认为,这样的我哪有资格对人不平、不满,与人计较呢?自然就会互相体谅、互相包容、互相接纳,因为想到自己是下品下生的根机,对方其实和我们也是一样,这样就会互相体谅、互相同情、互相怜悯、互相包容、彼此接纳。

这是就第一点,举出恶人、罪人,来包含所有的善人,更加能够往生。

第二,“举临终摄平生”。下品下生的人,他是到了临终的时候才念佛,他念佛才念几声,顶多念十声,或者十多声,这样他也能够被救,何况我们现在平生就已经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而且是永远不改变,这样岂不是更加决定往生?所以叫作“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打一个比喻,好像我们从高雄坐火车要去台北,有一个人在火车快要开的时候,只剩一秒钟的时间,他才匆匆忙忙慌慌张张背着很重的包袱,一个箭步跳上火车,那个时候火车也刚好启动,若慢一秒钟,他就来不及了。对他来说,他来得及去台北,但是却是很危险。对我们来说,我们并不是这样,我们是在火车未开以前就已经上车,而且悠闲安稳地坐在车厢内,等待开车,没有危险,也没有来不及的问题存在。

所以,我们现在平生之间,就能够很安心、很悠闲地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像我们现在已经安心、悠闲地坐在车内了,没有担忧着到底来得及还是来不及?或者万一来不及怎么办的情形,没有那种问题。这就是──临终念佛尚且能够让阿弥陀佛救到极乐世界,何况平生念佛,这就是“举临终摄平生”的意涵。

有人对净土教理缺乏基础的认识,认为虽然专心念佛,但是顾虑将来临终的时候,若是病苦缠身、念不出佛,甚至昏迷了、颠倒了,无法念佛。或者认为,虽然现在念佛,不过,若是遭遇到灾难,比如车难、出车祸,或是空难、坐飞机爆炸,或是海难、海上沉船,或是地震,突然间就失去生命,那个时候不知道念佛,这样不知道会不会往生?

其实,这些是不必要的顾虑,因为念佛人何时会遇到什么情形佛都知道。我们只要现在,平生就专心一意来念阿弥陀佛、靠阿弥陀佛,愿往生极乐世界、一生不变,这样就可以了,因为不管我们临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失去生命,阿弥陀佛照常将我们接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应知,一个念佛的人,从平生到临终,一直都在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的照耀、保护、摄取之中。

好像一个东西放在袋子里面,这个袋子若绑住了,这东西就不会漏出去,这东西永远都是在袋子里面。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好像一个大的袋子,我们已经是在阿弥陀佛光明的袋子里面,不可能会离开光明之外。平生到临终都是在光明袋之中,断气之时,自然就进入无量光明土,无量光明土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所以他的净土,也叫无量光明土。

《阿弥陀经》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观无量寿经》又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的无障碍光明遍照着十方世界,他的目的就是要照耀念佛人、要保护念佛人、要救度念佛人,现在保护他,等待他临终的时候就接引他,使他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善导大师就将《阿弥陀经》的无量光明这段经文,和《观无量寿经》的这段经文,合在一起解释。善导大师怎样解释呢?善导大师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他为什么名叫阿弥陀呢?

因为这尊佛有无量的光明,所谓“无量”是大到没有一个范围,是整个宇宙十方世界都在阿弥陀的光明里面,而且阿弥陀这种照十方国的无量光明,到处通行无阻没有任何的障碍。这样的光明,有一个目的,就是观察念佛的众生,这样的光明就是在找,找十方宇宙之中,到底有哪一个世界、哪一个国度、哪一个众生在念阿弥陀佛。

这个光明找到念佛众生的时候,就永远照耀他、保护他,将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这叫作“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为是这样的作用,所以这尊佛才叫做阿弥陀,因此阿弥陀的定义,就是以光明来摄取念佛的众生,永远不舍离。

善导大师又言: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意思是说,若是一个专念阿弥陀佛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会永远照着他、保护着他、救度着他;若是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没有照着他、没有保护着他,将来也不可能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这就譬如月亮它高高在上,却是可以照着千江万水,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但是,假使没有水,或者水是盖着的,这样月影怎么能够进入呢?所以我们要将心中的盖子打开,来接受阿弥陀佛救度的月影,这样阿弥陀佛的月影和我们众生的心水,永远都结合在一起。

善导大师又言:

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我们一个人念阿弥陀佛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是阿弥陀佛的人,就是极乐世界的人,在现生自然就能够使我们比较健康而寿命延长,而且不受着种种灾难,这就是可以消灾免难的意思。

我们要消灾免难,不用一定要念“消灾延寿药师佛”,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消灾延寿,而且又能够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由这点来说,十方诸佛的功德功能,都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所有佛法的深奥道理也都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我们若是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佛、法、僧三宝所有的功德一概包含,无所缺少。

善导大师又言: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我们若是念佛,就能够消除多劫的生死的罪业,到了要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带着清净大海众菩萨,自自然然、欢欢喜喜地来迎接我们,不必经过我们要求、拜讬,祂就天性自然地出现来迎接我们,让我们不受到冤家、债主、天魔、外道的妨碍。另一方面,我们虽然烦恼深、业障重,也不能阻碍到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所以叫作“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道绰大师也说: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这段法语是在解释《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乱”的意思。一个人不管是圣人、凡夫,是善人、恶人,只要他能够专心一意虔诚地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所有的业障、所有的障碍就会消除,就好像太阳一出来,乌云便消散,所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刚才所念的几段经文和祖师的法语,都叫作“理证”,就是以道理来证明念佛人现在已经在阿弥陀佛的光明保护之中,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都不舍去,到了临终,阿弥陀佛就会亲自现身迎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一个人头脑昏迷的时候嘴是不可能念佛的,但是他的心并没有昏迷,阿弥陀佛来的时候,周围的人看不到,但是他看得到,为什么?因为他那个时候要临终了,他能看到阳间的人所看不到的冥界。

这个人若应该堕入地狱,他就会看到地狱的苦报现前;这个人若应该上升天堂,天堂的环境也自然就会现前;这个人若是平生念佛,愿生极乐世界,这样极乐世界的环境就会现前。他会看到黄金铺地,看到八功德水、七宝宫殿,极乐世界的景色在那个时候他就看得到。对我们来说,我们这个时候看不到,因为我们不是处在临终状况,我们若到那个时候,也自然能够看得到。

一个念佛人,只要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平生安心来念佛,这样现生一切自然有阿弥陀佛的安排,临终自然有阿弥陀佛的迎接,我们都不必怀疑,也不必顾虑,就好像《无量寿经》所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净土宗是让我们安心、让我们欢喜、让我们满足、让我们有光明希望的法门,所以念佛若还有不安、顾虑,这样就是还没真正了解净土宗了。

 

《无量寿经》大意(五)上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我们第十三次的佛一法会。

因为我们法会的场所不大,无法经行念佛,因此上次佛一时,只能在原地踏步中拍手念佛。对此,有少数莲友略有疑问:我们在佛前念佛,应该抱着恭敬心,庄重行仪,如果既踏步又拍手,这样的举止是否对佛不敬?过于随便轻浮呢?

其实不需要有这样的顾虑。一个念佛人对阿弥陀佛首先要有正知正见,怎样的正知正见呢?就是要知道阿弥陀佛和我们是非常的亲,就好像我们的父亲、母亲一样;甚至,阿弥陀佛对我们的亲、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珍惜,胜过世间上的父母百倍、千倍、万倍。想像:一个小孩子在母亲的面前表现着健康活泼的举止时,身为母亲者知道这个小孩是健康的在成长着,内心必定是非常安慰、欢喜的。

同样的,我们在佛前拍手踏步念佛,并不是不恭敬,大家也是抱着恭敬的心──甚至我们的恭敬相较于一般的恭敬有更深一层的内涵,也就是我们的恭敬兼含有与佛那种父母与子女的亲密感情。所以,我们在佛前以欢喜踊跃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时,阿弥陀佛的内心就好像母亲看着孩子一样,是非常安慰、欢喜的。因为阿弥陀佛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呼唤十方众生,都要来念他、想他,将来往生他的极乐世界。

在《无量寿经》最后的「流通分」中,释迦牟尼佛交代弥勒菩萨要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传持到尽未来世,不要使这句佛号断绝。经文怎么说呢?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释迦牟尼佛说,若有人──不管这个人是什么人,是有修行或没修行,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只要他听闻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乃至一念的欢喜踊跃来念阿弥陀佛。弥勒你要知道,这个人已经得到最高、最大、最超越无上的利益,即时具足无上功德。「无上」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是指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心中有了安心,有了欢喜,不知不觉显现在身业动作上就有踊跃的动态。「踊跃」就是跳起来的意思,所谓说「踊于天,跃于地」,意思就是欢喜得想要跳起来,甚至像在跳舞一般的欢喜。

也就是说,一个因累世造业而苦恼于轮回的众生,虽然学佛,但是无法得到解脱,直到听闻到弥陀的名号,遇到弥陀的救度,那时他心中的那种安心和欢喜,忍不住不知不觉地想要跳起来,所以表现在念佛的时候,就有显现出欢喜踊跃的心情与动作。

关于阿弥陀佛的救度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明:

(一)真正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知道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要救我,而且一定有力量能救我;也知道所有的法门我都修不起,唯有阿弥陀佛这个念佛的救度之法才做得来。所以就全心依靠阿弥陀佛,任凭弥陀的救度,因此他就专一念佛。

(二)虽然不知道阿弥陀佛救度的教义,不知道有这样的法门,但还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生不变,这样,无形中也符合着阿弥陀佛的救度。

但是,如果只是一时的欢喜踊跃念佛,之后并没有继续,而是去修别的法门或者退转,这样就只是和阿弥陀佛结个缘,今生今世不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来生二世,或者三世,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的「得」是「得到」的意思。也就是说,虽然这个东西现在还不是在我们手上,但是我们预先已经得到了。意思是说,我们虽然还没往生极乐世界,还没成佛,但是现在就预先已得到能够成佛的资格了,这叫做「得」。

譬如《往生论注》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还没断烦恼但已事先得到涅槃的果位。一般来说,要证到涅槃必须要断除烦恼才能够得到,我们烦恼还未断除,也没有能力可以断除烦恼,所以就我们来说,现在没有办法证涅槃;但是,只要往生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就可以证得涅槃,就可以成就佛果。

所以,从因地来说果地,现在就已经得到了;因此不是「证」到,但是已经「得」到了,而已经得到的人,将来必定会证到。所说的「将来」不是说十世或二十世,或者几劫以后,而是下一世,下一世到极乐世界自然就会证涅槃,因此说,现在已经「得」到了。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是「今生成就」──今生已经成就「得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功德,已经得到将来能够成佛的功德,亦即我们在这一世,就可以圆满获得这个学佛的目的。

学佛的目的有二点:

第一点,断除烦恼,脱离六道苦海;

第二点,成就佛道,广度十方众生。

这就是学佛的目的,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讲经说法的目的,佛法的基本,就是向着这个目的前进的。

所以,说佛法、说修行,若没有说到解脱生死轮回以及成佛广度十方众生,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不是佛法;虽然有说到这个目的,但是没有说出迈向目的的方法,这样也不是佛法。因为佛法就是成佛之法,没有说到成佛之法就不是佛法。

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门都是成佛之法,不过我们都学不来,唯有净土法门、净土宗的念佛,不但我们修得起,而且是十方众生也都能够修得起,做得到。因此,唯有念佛才能够达成我们学佛的目的,完成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所以,念佛人首先要了解佛心,这样我们念佛才可以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愿愿相应。如果不了解佛心,这样不但和阿弥陀佛不能感应道交,念佛时也会有种种的顾虑和不安。

不管外在任何情形下,以任何形式状态来念佛,只要是出于真心,都有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菩萨现前来加持、护念我们。甚至,十方诸佛诸菩萨也都在四周围加持护念我们。

现在,我就来说一件有关念佛拍手的感应事迹。

大约在二个月前,也就是2016年4月2日星期六的晚上,有一位女众莲友带着她十四岁的儿子到共修会一起念佛,当天共修完,大家就一同做念佛拍手操。念佛拍手操结束后,她这个儿子就跟她妈妈说,刚才我们在念佛拍手的时候,前面出现三尊大佛一直在看着我们念佛,周围也出现很多人,每个人手上所拿的东西都不太一样。

一讨论起来,他所说的三尊大佛就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周围有很多人也就是众菩萨的意思。因为,菩萨手中所拿的法器不一定相同,就好像观世音菩萨左手拿着柳枝,右手拿着净瓶;大势至菩萨就双手持着莲花;其他的菩萨所拿的法器也各个不同。这显示什么呢?显示只要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听到,就会即时来到念佛人的身边。

经典中说,阿弥陀佛永远在念佛人的顶上,阿弥陀佛的光明照着念佛人永不舍离;十方诸佛也都来护念念佛人;念佛人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带着他们的眷属围绕在四周,如影随形保护着我们。就好像《观无量寿经》所说的: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段经文就是说阿弥陀佛化身无数,所谓「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阿弥陀佛化身无数,带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到念佛人的身边,和念佛人一起。

《观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又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意思就是说,若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我们殊胜的朋友。

善导大师对这段经文解释说: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前面的「若念佛者」就是「专念弥陀名者」的意思,既不是实相念佛,也不是观想或者观像念佛,是称名念佛。

对于专念弥陀佛名的人,西方三圣不求自来,时时刻刻如影随形的护念他。如影随形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到哪里,影就跟随我们到哪里,有这个身体就有这个影,有这个影必定有这个身体,只要念佛,我们的身中、四周就有佛的功德和佛的护念。

《十往生经》也说:

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一个念佛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是白天也好,是晚上也好,是行、住、坐、卧也好,阿弥陀佛都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着念佛人,不使念佛人受恶鬼、恶神,或者冤家债主的陷害或阻碍。

《阿弥陀经》也说:

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这段经文浅白的说明,不论是诵《阿弥陀经》也好,或者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十方诸佛就自动、欢喜的来护念我们。所以,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念十方诸佛,念十方诸菩萨一样。

我们这几次的讲题是《无量寿经大意》,以《无量寿经》主要的五段核心经文来讲解,上次是讲解到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上一次说到「乃至十念」的内涵很广阔,有「三摄」,就是:「以恶摄善」「以临终摄平生」「以少摄多」。

「以恶摄善」,平生没有行善,也没有修行,他平生遇到的缘就只有使他去做坏事、造恶,这种人在临终念佛也能够往生,何况我们是一个有心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念佛人,更加可以往生。这就是以恶人往生来包含(摄)善人,说明善人更加必定往生,这是第一。

「以临终摄平生」,这个人是在临终的时候才念佛也能够往生,何况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一直到临终,怎么可能不往生呢?

「以少摄多」,临终才念佛的人,他才念几句,或者几十句,甚至只有十句、五句、三句、一句,或者嘴巴已经僵硬无法念,心中才起一个念佛的念头,这样的人都可以往生了,何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不只是十声、百声、千声、万声,可以说是几十万、百万、几百万,哪会不能往生呢?

上次有讲解第一、第二,现在讲解第三「以少摄多」。

「举少摄多」是说《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中的这个人,他在临终的时候才念佛,而且只念十声而已,这样也能够往生,我们自念佛以来何止十声?他临终念那么少都可以往生了,何况我们平生念那么多,念念不舍、相续不断,就更加决定能够往生,这就是「以少摄多」的意思。

善导大师也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意思是说,不管任何人,只要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夹杂,而且相续不间断一直到他临终,这样,十个人十个人往生,百个人百个人往生,千个人、万个人就千个人往生、万个人往生。也就是说,只要念佛,任何人必定往生,百分之一百,这是必然性、决定性的。

人人念佛,人人都能往生。因为往生不是靠我们,是靠佛,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来让我们往生的,不是我们有那种功德可以往生,也不是我们有那种功夫可以往生,我们只负责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怎么念?念多少?就随个人的根机,以他的根机念佛就好。这样,他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来接他。

极乐世界是报土,是佛的境界,大菩萨靠他自己的力量都不能进入了,何况是我们罪恶生死凡夫呢!我们之所以可以进入极乐报土的境界,完全是凭着阿弥陀佛的悲心和愿力。所以,我们若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了解阿弥陀佛的愿,这样来念佛,自然和阿弥陀佛愿愿相应、感应道交,自然,念念心安、念念欢喜。

所以善导大师又说:

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善导大师劝我们发心念佛以后,穷尽一生一直到临终,都不要夹杂、不要改变、不要退转。所以,我们就要接受着祖师、菩萨、佛的劝导,专一念佛、往生为期、不夹杂、不退转。

不过,念佛往生不是以数目多少来决定──不管我们念多、念少,也不管罪业是深、是浅,也不管功夫是高、是低,也不管功德是有、是无,也不管杂念是多、是少,心是清净、不清净,这些都不管,因为众生能够往生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佛力、愿力,完全靠着这句名号的光明威神功德力,因为凭靠了阿弥陀佛,我们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念念都具备往生的功德资粮。

因此,不论我们根机上下,罪福大小,功夫有无,只要能够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然不请自来,欢喜的来迎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就说:

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这段法语是在解释《无量寿经》所说的三辈:上辈、中辈、下辈,也是在解释《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九品。意思是说,一切众生根性虽然各个不同,有的根性是上辈,有的根性是中辈,有的根性是下辈,所以说「有上中下」。但是,不管他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身分,「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释迦牟尼佛都劝他们要专念阿弥陀佛这句名号。

譬如说在座的人就有几种根性,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男众、也有女众,有学佛几十年的,也有初入门的,有根器高的,也有根器低的,有深入经藏的,也有仅粗浅了解基本佛理的,甚至也有不识字,头脑比较迟钝,完全不理解教理的……,根性可说千差万别,高低不等。但是,佛说不论什么样的根性,都专念佛,全都靠阿弥陀佛,这样千差万别的根机,千差万别的学佛身分,全都归入单一念佛的身分。

这样的结果是如何呢?万种根机因称名而无差别,因相同果也相同,就是所谓的「同因同行至菩提」。若是随个人功德功夫深浅而回向往生,就会有品位高下的差别。

也就是说,根性高低虽然不同,但是同样都是念佛,正因正行都是念佛,这样大家就都能平等到极乐世界,平等证到菩提成佛的果位。

所以,念佛的法门是大平等的法门。因为,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是以这句成佛的万德洪名,使各种不同根器的所有众生,得到平等的成佛功德,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不论根机,念佛皆生。然而有人教理基础不够,顾虑以为虽然平生多念、念念不舍,但依然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妄想纷飞、杂念丛生,没有清净心,没有功夫成片、梦寐一如,临终的时候若业障现前不能念佛,或者昏迷念不出佛,恐怕就无法往生……。会有这些观念,是因为不知道净土宗的教理,还不明白阿弥陀佛的慈悲。如果能够听闻了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教义,这类疑问就顿时可以烟消云散,信心就好像太阳的光明一般,非常的灿烂。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有说一首偈说:

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这二句是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的。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要救度众生,要使众生往生成佛,所以四十八大愿中的每一愿都是悲心、恳切地在呼唤我们十方众生,呼唤我们要靠他四十八大愿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呼唤众生的法门,就好像儿子小时候流浪在外迷失他乡,而身为母亲者日日夜夜在家思念、呼唤爱子早日回归家乡,弥陀呼唤我们也是这样的心情。

善导大师又说: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这二句是站在众生的立场来说的。我们众生了解到阿弥陀佛悲心的救度,听到阿弥陀佛恳切的呼唤,我们就不会顾虑自己──认为自己的罪业是深还是浅,福德是多或是少,这些都不需要管、不需要顾虑。只要从现在开始,以我们现在的根机、身分,一句一句的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要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自然就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的事迹,自古以来非常多,像《净土圣贤录》《往生传》,或者《念佛感应录》都有记载,尤其现在资讯非常方便发达,若上网去寻找念佛感应、念佛往生的事蹟就会发现非常多。所以只要多了解有关净土法门的教证、理证、事证,这样就可以消除疑心,知道决定往生,轮回已经脱离了,从今开始不再六道生死轮回了,自然今后就可以安心、欢喜、快乐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永远不会改变。

接下来说一件「站着往生」的故事,而且不只是站着往生,脸盆水还捧着就往生了。

这个人不是老修行,也不是出家众,既不是根器很高,也不是很精进;他是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家:

端水站着往生的大舅

文/封明居士 整理/释佛专

大舅名叫郑治民,生于1931年11月29日,重庆市合川区尖山乡柿子村人。大舅性情温和善良,不说他人长短,勤劳俭朴,读过旧学,当过生产队和大队会计,拆乡并镇时因年岁大被解聘,之后靠自己种点蔬菜水果背到十几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补贴家用。75岁左眼失明,81岁因脑梗塞导致左腿行动不便,不能下地种庄稼了。

2014年春节,我回乡下上坟,看见大舅与大舅娘两老住在乡下破旧的房子里,生活过得非常艰苦,我就劝他们搬到城里住女儿家,大舅说不愿麻烦后人,怕城里消费太高。我也很无奈,就只好劝他念佛,把他老人家交给阿弥陀佛,请佛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2014年清明节,我再次去乡下上坟,到大舅家给他讲了人生的无常、念佛的好处和往生成佛的实例,并劝他给子女尽孝的机会,这是给他们种福田,也是他们的义务,他最后答应搬到城里去住。我送了一个念佛机、一张佛卡和几本弘愿寺的随身书给大舅,并叮嘱要多念佛,抽空看看书。随后大舅他们搬进了城里,生活由儿女负担。在这期间我大约与大舅见面十来次,每次见面就会问念佛没有,大舅总是回答念了的。

2016年4月22日晚上9点钟左右,母亲打电话说大舅死了,需要人手去帮忙。听到这消息后,我立即赶到大舅家,见大舅已被平放在四张塑胶凳上,已到了十来个人,他们都有说有笑,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子。

大舅娘对我说:「封明,你大舅今天跟平常一样,早上吃了两个鸡蛋和两碗稀饭,中午吃了两碗干饭,晚上吃了两碗干饭,看完电视8点钟就跟平时一样用洗脚盆仔仔细细地洗脚,洗后就端着洗脚水去倒。我看你大舅好一会儿都没有回来,就去看他,原来他在厕所门口端着水直直地站着。我叫了两声他的名字,没有回声,仔细一看,你大舅已经走了。我赶紧从他手中取下洗脚盆,把他慢慢地平放在地上。」听了大舅娘的话,我知道大舅已殊胜往生了。我安慰大舅娘说大舅走得很好,他没有麻烦后人,大舅娘你应该为大舅这样好的走法高兴。

大舅娘又说:「我想起了你大舅走的前几天给我交代的一件事,他在保健小册子后面写了三个人的电话号码,说他出事就叫我拿着手机和这个号码到电梯处找进出电梯的人帮忙打这三个人的电话(大舅娘不识字)。我就照你大舅交代的话做,果然有人在等电梯,我就请他帮忙打电话。」想来大舅是已经提前预知自己就要走了。

我为大舅盖好往生被,摆上佛像,简单开示后就打开念佛机合掌跟着一句一句地念佛。念佛中,大舅的子孙给他穿衣服,一边穿一边议论:「我爸没有死,在睡觉,睡好了就会醒来,我要给爸爸泡茶,爸爸醒了好喝。」「爸爸脚好柔好软,穿上新鞋可表演舞蹈。」「爷爷的手好软,大家请看做甩手运动啦……」

晚上零点过后,当地做丧事的队伍来了,我停止了念佛,掀开了大舅盖脸布照了两张照片。其面色红润,非常安详。

大舅没皈依,没上庙,没做其它任何形式上的修行。就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无有痛苦地站着往生了。感恩弥陀无条件的慈悲救度!

这种「坐脱立亡」的故事,自古以来很少见,往往多是高僧大德才有这样的境界。这位老居士已八十五岁,有脑梗塞病,念佛才一、二年而已,没有皈依,没有吃素,也没有去寺院听经、拜佛、共修,都没有,只不过是受他外甥的鼓励而念佛,而且只是多少看一些我们所编的净土佛书而已,什么念佛的技巧他都不知道,往生的前几分钟还在洗脚,还在看八点档电视剧,这样也照常这么殊胜的往生。我们在座各位,是不是更加决定百分之百能够往生呢!

不过,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的人,他不一定要预知时至,不一定要有感应,不一定要临终的时候有种种奇特或不可思议的瑞相,因为他知道:只要念佛决定往生,不管有没有预知时至,不管有没有感应,甚至也不管临终有没有什么瑞相,只要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的信心。

只是,一个专念佛的人,性情一定比较柔和,与人凡事不计较,心中也比较没有抱怨,有这样性格的人,往往都会预知时至;预知时至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预先准备,而且也可以让亲友因为这样而起信仰的心,藉着生命临终时的显现,如同代佛讲经说法一般。

所以,希望我们念佛的人,性情尽量保持温和,保持平静,思想也好,做事情也好,尽量要守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要平衡,这样自然就可以预知时至。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解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说:

《无量寿经》云: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由善导大师这段法语的解释显示,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在说念佛往生,也就是说,每一愿都是「念佛往生愿」。

本来四十八愿的每一愿、每一愿,各有不同的文字与不同的内容,每一愿的愿名与主旨也各不同,譬如第一大愿就是「无三恶道愿」,那第十八大愿是「念佛往生愿」,很显然,各愿的愿名与内容是不相同的,怎么会说「一一愿言」?善导大师这样解释,一定有他的道理。

由于善导大师并不是就每一愿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名称去解释的,是因为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在引导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才解释说:「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第十八愿的解释。等于说,每一愿都在说第十八愿。

虽然四十八愿每一愿的名称不同,文字内容各异,不过都有指引念佛往生的含意在里面,因此善导大师才解释说「一一愿言」。

譬如第一愿「无三恶道愿」,是如何隐含着念佛往生的意义呢?这一愿的意义是因为阿弥陀佛知道众生心中恐惧若继续在三界六道轮回,一定会堕入三恶道,所以深切期望能有一个没有三恶道的地方可去,只要能往生到没有三恶道的地方,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会堕入三恶道。就好像说,一个人已经躺在地面上了,哪有可能再跌下来呢?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第一愿就先显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显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事先让我们大安心、大安慰,知道我们所惊恐的就是轮回、堕入三恶道,所以将「无三恶道愿」排在第一,让我们产生欣慕没有三恶道,甚至没有轮回的极乐世界。此后就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唯有念阿弥陀佛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因此阿弥陀佛首先以没有三恶道的愿来引导众生,使我们众生进入第十八的念佛往生愿。

凡夫众生内心都有贪欲、瞋恚、愚痴这「三毒」,既然有「三毒」的因,将来必定会堕入三恶道,所以对惊恐三恶道的我们来说,日夜所想的就是要怎样才能够脱离三恶道的果报?极乐世界若有三恶道,往生到那里岂不是自投罗网?若是没有三恶道,不正是我们所要选择的吗?

既然要求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有好几种,归纳而言,不出「自力」和「他力」。

「自力」就是靠个人的根机以及修种种的法回向往生;

「他力」,就是专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靠「他力」比较简单又比较直接;若是靠「自力」比较困难,再则需要绕一圈,一定要回向才能够往生。

念佛直接、简单,而且是我们做得到的,因此第一愿虽然是「无三恶道愿」,但是它另外一个名称就是「念佛往生愿」,「念佛往生愿」就是「无三恶道愿」的另一种名称。所以说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隐含念佛往生的内容在里面。

又如第三愿「身皆金色愿」,意思是说我们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身体、外貌、颜色都和阿弥陀佛一样是「身皆金色」。第四愿「形色相同愿」,是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什么相貌,我们也和阿弥陀佛同样的相貌。

第三愿「身皆金色愿」和第四愿「形色相同愿」,就等于是《庄严经》所说的:

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这段经文有说到第十八愿,也有说到第三愿、第四愿,甚至也有说到第二十二愿、第十一愿,这段经文含摄了四十八大愿的核心。

「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便罢,他若成佛,他的佛名就叫做「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众生若能够闻信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阿弥陀佛能让闻信此名号的众生全都往生极乐世界。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往生极乐世界以后都和阿弥陀佛一样,是紫磨金色之身,同具无量的相好光明,有一句赞偈就说「相好光明无等伦」。

外貌既然和阿弥陀佛相同,内证必然也相同,因为必先有什么样的心才会有什么样的相貌;反之,若有什么样的相貌就知道对方的内心。所以外相既然是佛的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可见内心也和佛一样的大悲心。因此接下来就说: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和阿弥陀佛同样的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境来救度众生,拔苦与乐。所以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在说念佛往生,每一愿、每一愿都是「念佛往生愿」。(待续)

《无量寿经》大意(五·下)

但是「一一愿言」这个道理,若没有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理解不来,也不敢这样解释。为什么?因为四十八愿的文字内容与愿名各自不同,一般人的想法会认为,如果四十八愿每一愿都相同,那只要一愿就好了,哪还需要四十八大愿呢?但是善导大师说,每一愿都是同样的内容,都在说念佛往生。因为念佛就是因,往生就是果;往生就是因,成佛就是果,所以念佛就是往生成佛的正因。

四十八大愿建设极乐世界,无非就是要让我们去那个地方成佛,念佛可以成佛,所有的果就都包含在因里面了,所谓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便是此意。虽然我们现在念佛是在因地,但是已经得到果地成佛所有的功德,就是刚才《庄严经》所说的「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的这个功德。这样的功德就包含在四十八大愿中的第三愿、第四愿。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用一首偈来说明念佛和我们众生的关系,甚至和四十八大愿的关系,善导大师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弘誓多门四十八」,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非常宏广,为什么?因为这四十八大愿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叫做「弘誓」。

「偏标念佛最为亲」,这四十八大愿虽然内容各个不同,但是「偏标念佛最为亲」,「偏」就是「唯一、独一」的意思。这四十八大愿唯一、独一都在说念佛这件事情,所以不是四十八,是一,是一个念佛的愿,所以叫做「偏标」,偏偏、独独、标举、显明念佛,将念佛从其他四十八愿中特别提出来,所以叫做「偏标」。

什么是「亲」呢?亲和疏是对比的。意思就是说,念佛就和阿弥陀佛亲,若不是念佛,虽然修其他的法门回向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过和阿弥陀佛就是「疏」了。

「亲」有二种意思:就是「亲密」和「亲近」。

「亲密」是指心灵上的贴近,心意相通,融为一体。

「亲近」是指身体上的距离,如影随形,不相舍离。

「疏」也有二种:一种是「生疏」,另一种是「疏远」。

「生疏」就是说二个人没有感情,不亲密,没有亲密所以生疏,甚至不相识;

「疏远」就是没有在一起,彼此有距离。

善导大师说「偏标念佛最为亲」,显明念佛人和阿弥陀佛有亲密的关系,也有亲近的关系,若不是念佛,就和阿弥陀佛不亲密、不亲近,就是和阿弥陀佛生疏,和阿弥陀佛疏远。

有关「亲」还有另外一种的含义。这里的「亲」就是「根本、核心、中心」的意思,也是「正因正业」,更是「生命性、独一无二」的。

怎么说呢?念佛就是净土宗的根,所以是根本核心,是中心,也就是正因正业。尤其念佛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念佛,我们会往生成佛,法身慧命就可以成就;没有念佛,必定再轮回六道,我们宝贵的法身慧命就只好继续永劫沉沦了。

就阿弥陀佛来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若没有成就这句名号,他就没有办法成正觉。所以对佛来说,佛号是阿弥陀佛的生命;对我们来说,念佛是我们的生命,因此是生命性的亲。世间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若没有生命再怎么荣华富贵、金银满库,都没有意义。

皈依三宝是佛教的基本修行,刚进入佛门修学佛法,都是从皈依三宝开始,最后也是以皈依三宝为圆满。所以佛门每天早课也好、晚课也好,都会念「三皈依文」。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皈依三宝的中心就是「念佛」,这样说起来,整个佛法成始成终都没有离开「念佛」,都以「念佛」为核心、为中心、为生命,那我们净土宗就是念佛的法门,而且强调要专一念佛。

其实,无论就「时代」来说,就「根机」来说,或是就「法门」来说,称名念佛是最为应时契机的妙法。

就时代来说,现在是末法时代,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

对众生来说,我们的根机下劣,不可能一闻千悟或大彻大悟。

所以我们修行的法,要选择念佛。

《大集经》也说: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经典说「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土宗就是真正专一念佛的法门。

皈依三宝是「念佛、念法、念僧」,目标没有专一;而我们念佛是目标专一,专一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诸佛,涵盖十方诸佛;专称弥陀佛名,就是称念十方诸佛名,而且超越十方诸佛。所以,念佛是佛法修行之中的「王道」。「王道」可以说是「唯一」,而且是绝对、高超,是总包含。

这个「亲」字,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

念佛的人和阿弥陀佛的亲近,其实是「一体不离」。

中国字的造字非常富有内涵,也很有艺术。「親」字若是拆开来解释是很有意思的。「親」字怎么写呢?一个「立」,下面一个「木」,右边一个见。意思就是站在树上向着四周围观看眺望,这叫做「親」。

古代是属于农业、农牧社会,一般人就是种田啦,或者上山打猎,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单生活。古代也没有很多便利的交通工具,亲人若是外出远行,或者子女上山打猎,或者小孩到外面游玩,往往只有走路爬山,不像现在有车子可以搭,也没有电话、手机可以联络。所以亲人或者子女如果早上出门到晚上还没有回家,父母就会很着急爬到树上向着四周观察寻伺,甚至呼叫着:「唉呀!天越来越暗,又下着毛毛细雨,宝贝孩子怎么还没有回家?平安吗?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着急紧张的爬到树上四周观望,父母亲的心情自然会表现出这种动作行为,若不是父母,是不会这样的。这就是「亲」。所以这个「亲」,就是代表骨肉至亲,父母儿女之亲,唯有父母对子女,或者子女对父母,才会有那种感人的心情和动作。

我们转世投胎出生,除了神识之外,就是靠着我们的父亲和母亲,所谓「父精母血」,才会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子女和父母,父母和子女就有这个骨肉至亲,这种亲是最亲密,也是最直接的。

法律上说一等亲、二等亲,一等亲就是父母和子女,至于伯父、叔叔,或是姑妈、阿姨这样的亲是二等亲、三等亲;假若不是同父母的兄弟姐妹,这样和我们就没有亲人的关系,因为有骨肉的亲缘、血缘,所以才是亲。

我们有这个人身,是过去的神识(灵魂)来投胎的,所以神识就是「因」;有「因」没有「缘」也不能得到「果」。神识就是靠着父精母血这个「缘」,才会有这个人身;这三种若是缺一种,就不可能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不管小孩也好、老人也好,不论是骨头、血液、五脏六腑,一点一滴都是父母的精血所成就的。所以父母和子女,子女和父母最亲。

于此,我们一方面要感恩父母生下我们之恩,另一方面也需要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所以我们「藉假修真」──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希望这一世的父母跟随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甚至生生世世的父母全都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父母跟儿女有父精母血的关系,所以生下的孩子,不管是美丽聪明,还是丑陋愚钝,都是自己的宝贝。因为是骨肉,不会因为生下来丑陋或者弱智,就把他视为外人而舍弃;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即使他(父母)贵为皇帝国王,也是视他的儿子为宝贝、骨肉而相亲相近,不会认为我是一国之王,所以对自己的儿女也跟对一般老百姓那般看待,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与儿女的亲爱与珍惜是天性自然,是自自然然不必勉强、造作、学习的。

一个小孩若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与珍惜,这个孩子才会感觉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一个孩子若没有父母的疼爱,他的内心会非常寂寞、孤单,而且在性格、行为上往往也会比较偏激,比较没有自信。所以「爱心」──「被爱」以及「爱人」是一切众生所需要的。

其实阿弥陀佛爱我们是超过世间父母爱孩子的,只是因为父母和孩子有这种父精母血的关系,所以用这种关系来形容阿弥陀佛和我们的关系,这样比较贴切,大家也比较理解得来。

念佛人为什么和阿弥陀佛亲?并不是因为我们念佛所以和阿弥陀佛亲;也不是因为众生都有佛性,所以和阿弥陀佛亲;也不是我们发四弘誓愿,行持六度万行,所以和阿弥陀佛亲。都不是!

到底念佛人和阿弥陀佛亲,原因是在哪里呢?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第十八愿。

因为在十方三世诸佛之中,有一尊佛为十方众生发下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因此才和十方众生有了这种亲缘。

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了:「他若是成佛,也要使我们十方众生都成佛;若不能使十方众生成佛,他也不能成佛。」所以他的成佛和我们的往生,我们的往生和他的成佛,就有了「一体不离」的关系。所以是一体不离,意思是缺一边,另外一边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与弥陀的关系不只是亲,而且是一体。

四十八大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字,所以阿弥陀佛是为念佛的众生而成佛的,因为有了这个愿,自自然然和十方众生中的念佛人,有了比父精母血还要亲的关系。

我们念佛当然是因,不过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成佛,这样就缺乏缘,内外因缘和合我们才可以往生成佛,阿弥陀佛也才能成正觉;否则,因与缘不具足,我们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也无法成正觉。就是有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我们和阿弥陀佛有一体的亲,阿弥陀佛和我们也有一体不分的亲。

因此,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建立在十方众生念佛能够往生之上的,而十方众生念佛能够往生,也是建立在阿弥陀佛成正觉的功德愿力之上的。所以念佛的众生,和救度我们的阿弥陀佛,自然就成为一体不相离,是相依相存,缺一即倒。

这样的愿,唯在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等于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了这个愿,才有阿弥陀佛这尊佛的存在;有了这个愿,我们才能让阿弥陀佛救度,得到永恒、安乐、成佛的生命。所以佛和我们、我们和佛,自然是一体不离的。

有一句话说「往生正觉,机法一体」,「往生」是指念佛的众生,「正觉」是指阿弥陀佛的成佛,也就是说,我们念佛人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成佛是「机法一体」。「机」就是指我们念佛的凡夫众生,「法」就是指救度的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机法一体」的法门。

既然是一体,当然就超越世间亲子之间的「亲」;

既然是一体,往生现在就已经决定;

既然是一体,我们就时时刻刻都和阿弥陀佛在一起。

所以,大家想一想,如果阿弥陀佛没有发第十八愿的话,凡夫众生会有办法和佛亲近吗?

佛的境界超越一切大乘、小乘。就大乘来说,连菩萨和佛的距离都还非常遥远;若是小乘的声闻、缘觉和佛就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声闻、缘觉的教理当中并没有十方净土,也没有十方佛,也没有阿弥陀佛;更何况我们是具足贪、瞋、痴的罪恶生死凡夫,即使百劫、千劫,高声的念佛谦卑的顶礼,或者入定的观想,也和佛常相遥远,更不可能常相亲近。

但是,现在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听到,我们拜佛阿弥陀佛就看到,我们想佛阿弥陀佛也想我们,这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有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才可以达到我们「礼、称、念」,阿弥陀佛就「见、闻、知」,我们的三业就和阿弥陀佛的三业同样是一体不离。

假如阿弥陀佛没有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和阿弥陀佛亲,因为没有这句名号可以让我们念,也没有这尊佛和我们有互相依靠的关系。十方诸佛之中,唯有阿弥陀佛有发这个愿,才使我们和阿弥陀佛亲,和阿弥陀佛近。

就好像我们这个道场上面的日光灯,它的开关是在墙壁上,开关按下去,和电灯就会感应道交,因为它们是一体的,有共通的线路。如果是按别的开关,这个灯会亮吗?不可能会亮,因为它们没有联结关系。同样的,因为有第十八愿,所以才使我们念佛好像按开关一样,和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一体,相应相交。

在民间有乩童通灵,乩童和什么鬼神相通,那个鬼神就会来附他的身,在附身的时候,身是乩童的身,但是生命却是鬼神的生命,因为他们是通灵的,感应道交的。相同的意思,念佛人没有和其他的灵界感应道交,我们单单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和阿弥陀佛通灵、通佛、通愿,自然阿弥陀佛就会在我们的身上产生作用。所以一个念佛的人,他智慧会开,福报会增长,命运会转变,就是因为有和阿弥陀佛相通。

当然,念其他诸佛菩萨多少也是可以相通感应,但却不能往生成佛。为什么?因为其他诸佛菩萨并没有为我们发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个誓愿。

所以,是因为阿弥陀佛有发那个愿,就好像我们和父母亲,是因为我们身上有父精母血,否则就没有那个亲。又好像世间男子这么多,只有一位是我们的父亲;世间女子这么多,也是只有一位是我们的母亲。十方诸佛虽然多,也只有阿弥陀佛对我们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其他的佛并没有。

世间人有「亲而不近」,也有「近而不亲」;有「不亲不近」,也有「既亲又近」。

「亲而不近」,比如父母子女最亲,不过子女长大后往往会离开故乡,甚至不太联络,这就是「亲而不近」;

「近而不亲」,两个人在办公室每天都在一起,但却不是亲人,只不过是同事的关系,这就是「近而不亲」;

若是外人,当然也不亲,也不近。

现在,我们和阿弥陀佛是「既亲又近」,而且机法一体互相不离,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偏标念佛最为亲」。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法语,就是「法深信」之文。这段文说:

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在这段「法深信」的法语中所说的「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救度、保护的意思。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都为了救度众生,但是这段法深信之文善导大师所说的是指第十八愿。为什么?「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三句,是指四十八大愿之中的哪一愿呢?是指第十八愿,「无疑无虑」就是第十八愿所说「至心信乐」的意思。

「无疑」就是无疑相,「无虑」就是无虑相。「无疑」就是无怀疑,「无虑」就是无顾虑。若没有怀疑自然就没有顾虑,这就是指第十八愿的「信」;

「乘彼愿力」就是指第十八愿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说,愿往生极乐世界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要怎么靠?念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反之,没有念佛,就没有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往生愿和念佛行,就是「乘彼愿力」的意思。

「定得往生」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就不够力量与资格成佛;而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了,所以念佛的人就决定可以往生。

在这段「法深信」法语当中,善导大师也是单以第十八愿来解释,可见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净土三部经》的本质,是净土宗的根源。第十八愿是在说信、说愿、说行,第十八愿也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信和愿,「阿弥陀佛」就是「乃至十念」之行所念的佛。

所以,愿虽然有四十八,不过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因此我们欣慕、向往其他的四十七愿的殊胜,之后就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念佛为因,就可以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果,总之,「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净土宗」,念佛成佛就是净土宗的宗旨,净土宗的宗旨就是念佛成佛。

凡菩萨都有发二种心愿──「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上求菩提的目的无非就是要下化众生,也就是说菩萨发菩提心,是以救度众生为目的,所以上求菩提是为了广度众生。因为唯有上求菩提才可以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尽慈悲、智慧、愿力、神通与方便来救度众生。

十方诸佛虽然都发上求菩提的愿,但是可以无尽下化众生的却唯有阿弥陀佛这尊佛,唯有第十八愿这个愿。因此,《无量寿经》的大意是什么?就是在说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示现在这个世间,宣讲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第十八愿,让我们了解有一尊阿弥陀佛,这尊佛他的存在就是要救度我们十方众生!

阿弥陀佛为了要救度十方众生,在兆载永劫以前并没有经过我们十方众生的祈求拜托,他就预先主动为我们以五劫的时间来思维,发下这四十八大愿。

「劫」在佛法中是计算时间的单位,而且是很长久的时间。「劫」有分小劫、中劫、大劫,一小劫是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所以一个中劫就是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样一个大劫计算起来就是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为什么需要以五劫这么长的的时间来思维四十八大愿呢?这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心非常广大,而且要无一众生遗漏,所以思考的时间也必须要非常漫长才能周详圆满。阿弥陀佛不只要让圣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也要让凡夫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让出家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也要让在家人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使善人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使恶人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使人间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使三恶道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使一般的地狱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使阿鼻地狱的众生平等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才需要考虑那么久。要使出家众到那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在家众到了极乐世界,也同出家人一样得到那种果位;要使善人到极乐世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恶缘而造恶多端的众生到了那里,跟善人一样证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甚至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也跟其他有修行的、清净的众生,同样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所谓「佛心平等」,为了要平等救度众生,平等使众生证到佛果,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代考虑那么久的时间,才规划出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的蓝图虽然设计完成,假设没有实际去施工(修行),如此则这些愿也只不过是空愿,不会产生作用。为了要实现这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去积植菩萨无量的德行,然后这四十八愿的内容才实际成就。

因为四十八大愿成就,所以极乐世界也成就,我们十方众生才有了生命的归宿,才有了成佛的道场。所以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建设的,所有权状都登记在我们每一个十方众生的名下,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成佛的道场,是我们永恒安乐的归宿。

娑婆世界没有一样是我们所拥有的,有一首偈说: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双手空空而来,也是双手空空而去──其实不是空空而去,是带了满身的罪业,到阎罗王那个地方去和阎罗王对质,受阎罗王的审判。所以我们十方众生,生生世世都是带着满身的罪业在轮回,没有一件真实的功德;唯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才能够让我们解脱成佛。

世间上的一切都只是一时因缘和合暂时的存在而已,不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再怎么义重的夫妻、多么恩深的父母,时间一到一定会互相离开不能再相聚,所谓: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所谓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假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都随着各人的业力,或者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即使出世为人,也是东西南北随缘而去,没有办法在一起;就是在一起,也不一定会知相认;甚至虽然在一起,有的出世为宠物狗、宠物猫在一起,或是彼此相杀、相吃而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三界六道中,一切种种都是因缘和合的,既然是因缘和合的,当然就会生灭、会变化。

只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所能够拥有的,才是真正不毁坏的、不消灭的,因为极乐世界的功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生灭的。而我们三界六道的种种都是因缘和合的,会生灭、会变化的。只有极乐世界三世常住,永远不变化、永远不消灭。

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建设的。

我们到极乐世界的资粮,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完成在哪里?在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并不需要我们自己去具备功德,因为阿弥陀佛点点滴滴都已经为我们完成好了,没有一点的缺少。

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世界不凭我们的功德力量呢?是因为不能、也不必。

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没有清净的功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有的只有造业、轮回的力量,哪有解脱轮回、往生净土的功德力量?所以,我们的不能,是不可能。

我们也不必,因为阿弥陀佛已经预先为我们完成了。

因此我们既不能、也不必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做筹备。

所以,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阿弥陀佛救度我们;

也是「信顺的法门」──我们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

也是「专一念佛的法门」──信受、信顺阿弥陀佛救度,然后就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要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表现在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

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所欠的债所累积的业可说非常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五逆、十恶、谤法、阐提,这些罪无量无边,充满整个宇宙,就好像《华严经》所说的,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若有一点一滴没有偿还完,是不可能离开娑婆世界的。就好像要移民到其他的国家之前,必须要先将在这个国家通缉在案的债务结清、还完才可以出境。

同样的,我们在娑婆世界所欠的种种业债,如果没有还清,是不能到极乐世界的。那这要我们自己来还呢,还是阿弥陀佛替我们还呢?是阿弥陀佛。因为我们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无论多大、多深的罪业,都是阿弥陀佛替我们还的,我们没有功德,我们有的只是罪业。

就好像《地藏经》所说的「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起心动念便罢,一起心动念就是在造业、在造罪,所以对我们来说,是念念都在造罪业。业报一到,就受罪业的果报。对我们凡夫来说,是过一日增加一日的罪业,出生一世,就累积一世的恶缘。可是,这种事情,阿弥陀佛在主动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的时候,已经考虑周全了。他如果不能还清我们的债务、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当然也不能成佛,也就是说,他的力量功德还不够。

连我们生生世世所欠人家的种种债务,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承担、为我们偿还,所以净土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绝对全任凭阿弥陀佛的救度,因此净土法门是「绝对他力」「完全他力」的法门。

三界六道是苦海,每一位众生都在苦海当中浮沉,没有力量可以游到彼岸,是阿弥陀佛自动跳入大海,呼唤着我们,将我们抱到岸上。

在水中浮沉的人,即使有一根树木或者一根稻草一定会去抓,何况大愿、大力、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亲身跳下来救我们。我们只要不拒绝、没有对抗的顺从、接受,这样当下就得救了,当下就投入阿弥陀佛救度的怀抱,得到大安慰、大安稳。

所以,净土法门就是随顺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这种内涵叫做「信」──信受弥陀救度,没有半点是靠我们的功德力量,因为我们本身没有真正的功德,没有脱离三界的力量。

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然阿弥陀佛成正觉,这样我们往生就有希望,否则我们现在怎么可能过着安心的生活呢?

现在每个国家都重视幸福,都在分析「幸福指数」。但是幸福从哪里来呢?凡事都有条件,幸福的最基本条件说来有五种:第一,物质不缺,也就是生活上的吃、穿、住、行不缺,而且医疗也能够具足;第二,身体健康;第三,心情愉快;第四,人事和合;第五,死亡不惊。

这五种条件当中,最容易满足的就是物质。我们只要有地方可以住,有三餐可以吃,有衣服可以穿,这样我们就可以安稳生活。除非自己感觉不知足,还要有种种兴趣,或者各种的喜爱,如有的人爱古董,有的人嗜好收集,或者喜欢学习其他才艺,如果是这样,当然就要多花费。但是一个知足、不贪的人,虽然没有很富足的外缘,他自然也会感觉幸福快乐。

有关身体健康,人的身体不可能时时都健康,有病是正常的,健康反而不正常。所以,我们在心理上首先要接受「有病」这个正常。

家庭若是美满,人事若是和合,我们也不会感觉苦恼;这些的根本就在我们自己的心,心若是时时、处处为人设想,尽量不和对方对立,尽量随顺对方,这样人事就会和谐,我们也会安乐。所以没有对立、随顺对方,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佛的人,这点更为重要。

《优婆塞戒经》就开示说: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稳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

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

自舍己事先营他事,营他事时不择时节,终不顾虑辛苦忧恼。

一个学佛的人要为众生忍受侮辱,为众生承受苦,坏事向自己,好事给他人,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学佛人最基本的心态。也就是一方面内心知足,一方面性格温和,为人设想、肯吃亏、不计较。

美国有一位旅行者,他出外旅行顺便去参访一位哲学家,看到哲学家的房间非常简单,除了书以外,就是一张书桌和一张椅子。这位旅行者很好奇的问这个哲学家说:「你的家具在哪里啊?」哲学家反过来问他:「那你的呢?」旅行者就回答说:「我是一个过客,因此没有家具。」哲学家回答:「我和你一样!」意思就是说,人生在世谁都只是过客。

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他对外在物质的需求会很少,所过的生活自然也很简单。所以有一句话说「凡外饰者,皆内不足者」,意思是说,外面物质很丰富的人,有可能他的内心有所不足。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不一定过简单生活的人,都有很丰富的内心与很高超的精神内涵;但是,一个内心丰富、精神内涵高超的人,他的生活往往都是很简单、很单纯的。

所以知足的人即使睡在桥下,他也感觉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在天堂他也感觉贫穷。身为念佛人,对这个娑婆世界要有这样的了解──只要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就应该满足了,其他的时间、精神,就都用来念佛。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照说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在十劫以前,我们十方众生也应该都往生极乐世界而成佛了,为什么我们还在这里轮回?可知,在这十劫之中,我们都没有那个善根、福德、智慧来接触、信受这个法门;或者虽然遇到净土法门,但是当下没有信顺,没有接受弥陀的救度;或者想靠自己的功德、功夫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担心自己的功德、功夫不够,因错缘差,失去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

《阿弥陀经》就说: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这段经文有二个重点,

第一点,净土法门是往生的法门,往生的法门是很简单容易的,只要你愿生,你就会往生。过去已经发愿的人,过去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过去没有发愿往生,今生今世若发愿往生,今生今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若今生今世没有这个机缘,阿弥陀佛也不会舍弃他,依然生生世世等待着他,他什么时候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会什么时候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念佛要有根,这个根就是愿生极乐世界;念佛若没有根,没有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心,这样就是「莲花无根」。

接下来,我来说一件「莲花无根」的故事。

我们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为什么莲花会没有根呢?这个故事分成几段,我先说故事的起因。

台北有一个莲友,女众,法号叫觉慧,今年大概六十余岁。她在十六岁的时候就跟随一位尼师学佛,那个尼师的道场是修学地藏法门的,因此都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

民国六十一年(1972),觉慧十八岁。当时她父亲六十一岁,身染重病,医药罔效,家人都觉得老人家可能活不久了。因为觉慧学佛,而且诵《地藏经》,又非常孝顺,所以她和她大姊,还有大哥的小孩,就每天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祈求地藏菩萨护佑她的父亲。大概经过一个月左右,有一天父亲对她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很英俊的年轻人,剃光头、金光闪闪,手上拿着一支拐杖。他说了一段话:『孝顺子孙菩萨求,菩萨听到赶来救,这次不死活很久,给你添寿二八秋。二八春秋一十六。』」

意思就是说觉慧和她大姊,以及她大哥的儿子三个人,孝顺的求菩萨,菩萨一听到就毫不犹豫赶紧来相救,你这次没有死会活很久,再给你添寿十六年。

她父亲本来身体已经不行了,打针吃药都没效,但自从做了这个梦之后,身体竟然一天天好起来,没几天身体就恢复健康了。

觉慧是美浓永明寺住持净灿法师的俗家同修,年轻时也有出家之志。净灿法师毕业于台中中兴大学,在大学期间就参加佛学社团,时常亲近台中莲社。毕业退伍回来,和觉慧结婚之後,二十九岁就在他的故乡台北深坑,开设中药房。他们家是一、二楼,他们就将二楼布置为佛堂,取名为「深坑莲社」,之所以取名「莲社」就是以念佛为主修,以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为宗旨。

有一天净灿法师就和觉慧商量:「我是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要到极乐世界的,那你修地藏法门,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这样法门不同啊!我们最好要同信、同愿、同行、同目标。」

觉慧就说:「一样啊,我将来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啊。」

「可是你不是完全念佛。」

「我是以念佛为主,有主有从。」觉慧回答。

「不是这样喔!我们净土法门只要有主,自自然然其他就是从,不必特别在念佛以外又去念其他的诸佛菩萨,也就是说只要专念佛,自然十方诸佛菩萨就会相随。」觉慧一听,觉得有道理,也就想要专修念佛。

当天晚上,觉慧就做了一个梦,梦到阿弥陀佛。

她说阿弥陀佛身体非常高大,好像一座大山,全身放着金光,虽然没有出声为她开示,不过这样的显示让觉慧知道此后要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从此觉慧和净灿法师就同信、同愿、同行,同念「南无阿弥陀佛」。

后来没多久,他就将「莲社」改为「净宗学会」。莲社也好,净宗学会也好,都是专修净土的。直到几年前,净灿法师看到我们的书,才认识到善导大师的纯正净土教理,就转过来学我们这个法门。净灿法师早就想要出家了,只是在等待机缘,几年前终于机缘成熟,就在我们的教团现出家相。

虽然觉慧没有出家,不过也因为净灿法师的因缘,引导觉慧进入纯正的净土法门,使觉慧的父母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因缘。

接下来回头说净灿法师未出家前,他的丈人过了十六年(二八秋),到了七十七岁的时候中风了,于是就搬去和净灿法师一起住,他就对净灿法师说:「宗啊!宗啊!(净灿法师俗名)我人生的最后可能会在你这里做结束。」净灿法师就很欢喜说:「很好啊!很好啊!爸爸你最后的人生若能够让我来孝顺你,这也是我的福报。」他的丈人最后真的就是在净灿法师的家里往生的。

老人家中风一直都是卧床,到了要往生的前一个月,身体都已经很衰弱,也没什么气力了。有一天觉慧要做晚课,她就在病床边说:「爸爸,我们来做晚课,先诵《阿弥陀经》,再念佛,那你静静听,也可以一起跟着念。」

觉慧开始诵《阿弥陀经》,一直诵到「五根五力……」的时候,她父亲突然说:「稍停一下,稍停一下,去叫你妈妈来。」觉慧虽然觉得奇怪,妈妈在厨房忙,为什么突然要叫妈妈来呢?不过,她还是照着父亲的意思,先停下来,去厨房请她妈妈过来。

妈妈一来就说:「什么事啊?」此时她父亲就用警告的口气跟她妈妈说:「我们念佛,极乐世界都有我们的莲花,也都有根,你的莲花没有根啦!你的莲花没有根!」

她妈妈就笑笑说:「哪有这种事,我念佛也都很认真,难道会输你?你们念佛莲花有根,我念佛莲花就没有根?」

有一首偈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我们重视极乐世界有没有我们的莲花,不会去想莲花有根还是无根,到底没有根是代表什么意思呢?

后来,觉慧的父亲过没几天就往生了。

推想,可能她父亲因为身体枯衰,阳气也渐弱,所以在静静听闻觉慧诵经之中看到极乐世界的景象。可能他早就看出了他太太莲花没有根,一直诵到「五根五力」的时候,为他太太着急,所以要觉慧停下,叫他太太过来,给她警告。那到底怎样才会有根呢?

净灿法师的丈人在民国七十七年(1988),七十七岁时往生,刚好延寿二八秋。再过了十年后,他的丈母娘才往生。

十年后,他的丈母娘也中风,一样是卧床,因为净灿法师和觉慧特别的孝顺,所以也是在净灿法师的家,由他们夫妻照顾。

有一天,二楼佛堂莲友们共修念佛结束,最后在唱「回向偈」,觉慧的母亲就问说:「大家在唱什么,怎么那么好听?」觉慧就跟她说,因为念佛结束了,大家在唱回向偈,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这时候,她母亲就指着床边说:「阿弥陀佛现在就在我床边。」

觉慧一听,也怕,也欢喜,就问她说:「这尊阿弥陀佛和我们所拜的阿弥陀佛一样吗?」

「一样。」

「有拿莲花要来接你吗?」

「有!拿金色的莲台,右手伸出来要接我。」

这时候觉慧就说:「妈妈,那你赶快和阿弥陀佛去!」

但是出乎意料的,她妈妈即时合掌哭了出来说:「不,我不去,阿弥陀佛啊!您再让我多活三年,让我和我子孙一起。」

她妈妈合掌流着泪向阿弥陀佛祈求,但不是求往生,是求让她再多活三年。

觉慧说,她妈妈念佛也很勤,这次已经第三次见佛了,但是都不想往生。所以像觉慧的母亲虽然虔诚念佛,但是对教理不了解,对极乐世界的好处不了解,对娑婆世界的恐怖不了解,因此就没有深切的愿生心。她的念佛只不过是希望身体健康,多活几年,和他的子孙多几年在一起。

所以觉慧就劝她妈妈说:「妈妈!你要发愿,深切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不能想要再留着,因为人的寿命是不固定的、是无常的,当时爸爸他延寿也只不过十六年,七十七岁就往生了,那你今年已经八十多岁,又中风,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想要和你的子孙在一起,有可能是做宠物狗、宠物猫来和你的子孙在一起,来世再也互相不认识。而且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无穷的轮回,未来也一定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

因为这样的不断苦劝,她妈妈才有了愿生极乐世界的心,经过了半年,往生之前,她就告诉她媳妇说:「我要往生了,你帮我把头发梳好。」然后安详往生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就在《阿弥陀经》苦劝我们要愿生极乐世界,一而再、再而三的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人身难得,一旦轮回,极难为人;即使得到了人身,在这个末法时代是否能遇到佛法,机会是很渺茫的。这个时候再不把握的话,同样还会继续轮回下去。

因此释迦牟尼佛一次又一次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劝三次就是无量次的意思,就是时时、再再、处处都苦口婆心的在劝十方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也同样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所谓「本怀」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目标、目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呢?他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目的,讲在哪一部经呢?是讲在《无量寿经》,讲在《阿弥陀经》,证据在哪里?就是在「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岂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劝我们要愿生弥陀净土。

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但是若只是求世间的福报,或只是求未来再出生为人,或是出世生天界享受天福,这样虽然有莲花,但没有根;一旦真的愿生弥陀净土,这个根就即时长出来了。

 

《无量寿经》大意(六 ) 上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十四次的佛一法会,这几次佛一所研讨的讲题是《无量寿经》大意,主要是讲解《无量寿经》中的五段经文,让大家可以藉此了解、掌握整个《无量寿经》的中心点。

大家如果能掌握这这五段经文的意涵,就可以掌握整部《无量寿经》的核心,也可以了解净土宗的根源,进而对现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把握,而且会很欢喜的、出自内心来念佛,同时会以念佛做我们的生命,让念佛融入生活当中,不知不觉中,念佛就成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念佛。因此,了解《无量寿经》的大意非常重要。

《无量寿经》中的五段经文里,第一段是「如来出世本怀文」,第二段是「第十八愿」,这二段经文前几次我们已经研讨解说过了。现在进入第三段,也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什么叫「成就文」呢?

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是因,将这四十八大愿成就以后所得的果以文字述明出来就是成就文。所以「愿」是因,「成就」是果。有因地的这四十八大愿,再经过兆载永劫所累积的菩萨六度万行无量德行,愿行圆满,自然就有果上的功德。也就是说,成佛就是果,佛所具足、具有的功德,叫做果上功德。

在《无量寿经》经中,说明阿弥陀佛果上功德的经文叫做「成就文」,也就是四十八大愿的「成就文」。因为,法藏菩萨发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圆满,成就了三大功德:

第一,成就阿弥陀佛本身;

第二,成就极乐世界;

第三,成就救度十方众生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这三种功德的内容,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都有简要解释,解释的地方叫做「成就文」。

一般人不知道《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成就文」在什么地方,但在我们所出版的《无量寿经》单行本也好,或者《净土宗圣教集》也好,都有在眉注的地方标示出每一愿的「成就文」。大家只要阅读,就可以了解。

譬如第一愿、第二愿,阿弥陀佛希望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也就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尽未来世也不可能会再受到三恶道的果报。阿弥陀佛既然已成佛,当然,第一「无三恶道」愿与第二「不更恶道」愿,也都已经成就了。

这些经文写在哪里呢?譬如说《净土宗圣教集》第七十六页、第九十八页,就有举出第一愿、第二愿的「成就文」:

其国土无地狱、饿鬼、畜生。

乃至成佛,不经恶趣。

这二段文就是简要说明第一愿、第二愿的成就。

《阿弥陀经》也说极乐世界是「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连恶道之名都没有,都听不到,何况有那样的地方呢!

第三愿是「身皆金色愿」。意思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身相、外貌都和阿弥陀佛同样是紫磨金色。第四愿说,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外相都平等,和阿弥陀佛一样是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明,没有什么差别。这是阿弥陀佛的第三愿和第四愿。

第五愿到第十愿是六通(六种神通)具足的愿,第十一愿是使我们往生成佛的愿。既然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当然这些愿也都一一完成了;这些愿完成的内涵,在《净土宗圣教集》八十七页到九十一页都有标出来。

经文有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这段经文也叫做「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文,也叫做「圣众果德」文。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极乐世界(国土环境)是「依报」,「正报」就是往生的人,依报、正报同样都是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成佛的境界,法身的境界。因为到佛的境界依报、正报是一体,依报就是正报,正报就是依报。

这里说「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国土属「依报」,「泥洹」就是涅槃,涅槃属「正报」,但是「依报」却和「正报」的涅槃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再者,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无论是智慧或者神通,内在的功德都是平等没有差别的,外貌也同样是端正、超越世间,同样也是没有差别,都是自然之身、无为之身、无极之身。

「自然」也好,「无为」也好,「无极」也好,这在古代都是属于道教所用的名词。东汉时期,佛教传到中国,翻译为中国文字的时候,因为那时还没有比较适当的用词,所以就藉着道教的经文来形容佛的法身境界。但是,虽然名相相同,但内容其实是不同的。因为这里所说的自然也好、虚无也好、无极也好,都是指法身,指涅槃的境界。

这段经文就是说明,任何众生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当下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具有无量寿、无量光。那他的愿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个第三愿、第四愿,乃至第十一愿。

又如第二十一愿说,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和佛一样,三十二相具足;而且讲经说法也是具有和佛同样的智慧、辩才无碍。那就是第二十一愿的「成就文」(《净土宗圣教集》九十八页):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神通无碍。

第二十二愿说,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当下都超越声闻与菩萨的境界,直接到一生补处。第二十二愿内文提到: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第二十二愿的成就内容(《圣教集》九十七页)说:

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也就是说,任何众生只要往生极乐世界都成为菩萨,而且是一生补处的菩萨。

菩萨总共有四十一个阶层,高高、低低各不相等,所以有「三贤十圣」之别。若是以自己的功夫功德,一层一层上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净土法门不是靠自力,是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当下就超越品位阶级,当下就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直接到一生补处的阶位。

所谓「一生补处」也就是佛格,只是因为一个净土只有一尊佛,没有第二尊佛,所以虽然有佛的资格,也降下一级,名称就叫做「一生补处」。就好像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位国王,不可能有两位国王,即使太子具有将来会登基成为国王的身分资格,但是现在的国王还没有退位,所以太子就先在东宫的地方候补等待。这是以世间的太子来做为比喻。

又如第十二愿,阿弥陀佛发愿若成佛的时候,他的光明要照耀十方世界无所障碍;若是没有成就,他就不要成佛。现在他已经成就了,第十二愿的「成就文」(《圣教集》七十七、七十八页)释迦牟尼佛就这样解释形容: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

又在《大阿弥陀经》说: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极为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说: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这都是第十二愿的「成就文」。

释迦牟尼佛介绍、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有二种含义:

第一,举出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十方诸佛的国土,阿弥陀佛的光明一概包含照耀、无所障碍。

第二,举出超胜诸佛;阿弥陀佛的光明远远超越十方诸佛的光明,所以说阿弥陀佛光明是最尊第一、无比,十方诸佛没有哪一尊佛的光明可以和阿弥陀佛的光明相比。

最后,释迦牟尼佛作一个结论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所有光明中最高、最尊贵,是登峰造极的,阿弥陀佛的光明是王。

要了解一尊佛救度众生的力量,就要看这尊佛的光明。光明就是智慧之相,智慧包含慈悲、愿力,包含救度众生的功德功能;既然阿弥陀佛的智慧是最尊第一、无比,是诸佛之王,这样说起来,十方诸佛之中,当然唯有阿弥陀佛是最尊第一了。

我们要念十方诸佛是不可能的,因为十方诸佛太多了,尤其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十方诸佛的功德功能就全部包含、具足,无所缺少了。这也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将阿弥陀佛介绍给十方众生的原因。释迦牟尼佛就是希望我们可以专念「阿弥陀佛」,专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达成佛救度众生的这个目的。这样说起来,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可以达成普遍救度众生目的的法门,就唯有称念阿弥陀佛一法了。

第十三愿,阿弥陀佛发愿:若成佛的时候,他要成为一位无量寿的佛。也就是说,若成佛以后,要永远存在世间,要救度过去、现在以及尽未来际的一切众生。

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第十三愿的「成就文」(《圣教集》七十八页、七十九页)就说:

寿命长久,不可称计。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这二段经文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他的寿命超越时间性,是没有办法用时间来形容和计算的;而且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他的寿命也和阿弥陀佛一样,是无法以时间来计算的。

《阿弥陀经》说: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这里说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无量寿经》则说「不可计数,不可称量」。都是超越时间性,永远存在的意思。

第十八愿愿文共有三十六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共有四十个字,是在《无量寿经》下卷前面的地方(《圣教集》九十一页):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共有上、下二卷,上卷主要是在述说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下卷则主要在解释十方众生往生的因果。

这四十字的「成就文」和三十六字的愿文,文字上差不多,文文句句可说是两两相对,因为它是第十八愿成就以后的功德说明。

论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的成就文,成就文可说比愿文更加重要,是整部《无量寿经》的归属、核心。

为什么?虽然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很殊胜,但是以第十八愿的念佛往生为根本;因此,第十八愿是四十八大愿中的根本愿。因此,虽然每一愿的成就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其中以根本愿──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成就更是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也就是说第十八愿的成就是超越性的,而且是不共的绝对性的,所以十方诸佛的赞叹都归纳在第十八愿,都归属在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要了解第十八愿的「成就文」之前,首先要先了解第十七愿的「成就文」,为什么?因为第十八愿「成就文」前面二句就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诸有众生」是指什么众生?是指三界六道轮回的罪恶生死凡夫,当然也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人。「闻其名号」,「闻」就是听闻,罪恶生死凡夫是从哪里所听闻的呢?是从佛所听闻来的,也就是从赞叹阿弥陀佛的十方恒沙诸佛所听来的,因此必须先了解第十七愿成就文,因为第十七愿「成就文」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因为听闻到十方恒沙诸佛如来共同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才了解有这尊阿弥陀佛。

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经文中,第十七愿和第十八愿的文字是一前一后接在一起的;同样地,第十七愿「成就文」也是在第十八愿「成就文」的前面。因此,要了解第十七愿的「成就文」以前,要先了解第十七愿的内容。

第十七愿怎么说呢?阿弥陀佛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我法藏菩萨若是成佛,必定要使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我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来称扬我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听闻,让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称念,使十方世界的众生往生我的极乐世界。如果无法达到这种效果,我(法藏菩萨)就不成佛。

也就是说,法藏菩萨这个愿成就,他才有资格成佛;这个愿若没有成就,他就还要继续修行,直到这个愿成就。甚至,要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成就了,他才要成佛。

阿弥陀佛希望十方诸佛都赞叹他,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他的目的是要救度众生。为什么?因为,十方世界都有众生,十方世界都有佛示现,他希望每一个世界的每一尊佛都向他那个世界的众生称赞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使十方众生生起信仰心而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来往生他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这个愿,纯然全是为了众生。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四十八愿因兹发,一一誓愿为众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是要救度众生到极乐世界成佛,没有一愿不是为了众生的。

简单说,阿弥陀佛的愿就是为十方众生而发的,阿弥陀佛所修的行,也是为十方众生而修的,阿弥陀佛的「愿」「行」圆满之后,自然就有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自然也是为众生完成的,是要送给众生的。就好像父母日夜辛勤工作,就是为了家庭、为了子孙,因此,父母所做的点点滴滴,都是要给子孙受用的。

阿弥陀佛「一一誓愿为众生」,他将所有果地的功德都容纳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来送给我们十方众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将他本身化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他本身显现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在净土宗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垂名现形」。

阿弥陀佛将自己的功德智慧浓缩成为一句名号,目的就是要送给我们。让凡夫众生的我们可以方便分别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容易听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然后欣然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称念阿弥陀佛这句有声音、有文字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方法。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救度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都可以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证悟涅槃。

所以阿弥陀佛的正报(体)和阿弥陀佛的名号(名)是不相离开的,因此说「名体不二,名体一如」,也就是说名与体是一体性的。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四十八大愿都已经成就,所以第十七愿中,法藏菩萨说要让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都来赞叹他的功德,称扬他的名号,做为众生的示范,让众生也同样来称念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佛号,信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第十七愿「成就文」就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什么叫做「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呢?等一下会再解释。

第十七愿「成就文」和第十七愿愿文,一样都是六句二十四字。第十七愿「成就文」是在《无量寿经》下卷前面的地方,将此「成就文」开展出来,所讲的就是二千六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印度说这部《无量寿经》,宣说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如何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怎样为我们经过兆载永劫修习菩萨无量德行,以及阿弥陀佛成佛以后的果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如何超胜十方诸佛,是如何救度十方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在解释阿弥陀佛的因行和果德超胜诸佛的时候,十方诸佛也同样都在他们的世界异口同音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救度众生的这个功德。所以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另外又说:

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这段文也是属于这个第十七愿的成就文。

「阿弥陀佛,威神无极」,「威」就是极大的力量,「神」就是自在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力量,非常自在,非常不可思议,达到极点,致使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都同时(一时)、异口同音的称扬、赞叹。

也可以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才赞叹得来,若是等觉菩萨以下,乃至我们凡夫众生根本就没有办法想像得到,既然想像不到,哪有可能赞叹呢?所以有资格能够赞叹阿弥陀佛的,唯有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才有那种的智能。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又说:

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释迦牟尼佛三明六通皆具足,天上天下唯佛独尊,可以说宇宙之中释迦牟尼佛智慧最高,但是他说阿弥陀佛的光明以及名号的威神力,那种高深、广大、殊胜、微妙,从早上开始赞叹,赞叹到晚上,又继续赞叹,赞叹到天亮,日夜连续赞叹,连续一劫也没有办法可以赞叹完。由此可见,阿弥陀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是多么不可思议!

《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也说:

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上方世界,下方世界,如是等十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不只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十方世界、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也同样出广长舌相,遍覆着三千大千世界,说着诚实、不虚伪、不颠倒的真理。什么真理呢?就是《无量寿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是一部十方诸佛所护持、护念、保护所要流传的经典。

为什么?因为这部经典是在说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威神不可思议,是在说不管任何众生只要念这句不可思议的名号,自然就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什么样不可思议的功德呢?就是可以使他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报土,是涅槃的境界,所以不管任何众生一旦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自然当下就进入一生补处,这就是不可思议。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不可思议了。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经名叫做《称赞净土经》就说:

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土功德。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说「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也就是说,三藏十二部经,很多经典都在赞叹阿弥陀佛,赞叹极乐世界,赞叹念佛的功德,赞叹念佛人,所以说「诸经所赞,多在弥陀」。

「赞叹」这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在龙树菩萨所写的《大智度论》就说:

美其功德曰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故曰叹。

「赞」和「叹」二字有程度上的不同。「赞」就是称赞,比如称赞这个东西或这个人很美、很了不起;但是「赞」过之后,觉得还无法形容对方,所以再称扬他、褒扬他,说他很超越,是世界第一,而且是世界无比的,这叫做「叹」。

就好像《观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赞叹念佛人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芬陀利华就所有花中是最为超越殊胜的,一般是用来形容佛,形容成佛的法,所以《法华经》叫做「妙法莲华经」。这个「妙法」就是成佛的法,成佛的法用这个莲花来形容,叫做「妙法莲华经」。

那成佛的法在哪里呢?就在这句名号,就在念佛人的身上,所以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所以念佛就是妙法,念佛人就是芬陀利华。芬陀利华本意是指佛,所以意思等于是释迦牟尼佛预先为念佛人授记,说念佛人就是未来佛,因而以芬陀利华来赞叹念佛人。

善导大师就解释念佛人是「人中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殊胜人」,用「好人、妙好人、上上人」来赞叹念佛人还不够,所以再用「殊胜人、稀有人」来赞叹,这就是「叹」。

第十七愿的成就文说「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里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有二个内涵:

第一,是赞叹阿弥陀佛成佛以后的「依报」,也就是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是正定聚,没有邪定或不定聚;都是一生补处,可以快速进入涅槃的境界。所以,第一点是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境界的赞叹。

第二,是赞叹阿弥陀佛成佛以后的「正报」,有自在的神力。自在的神力显现在哪里呢?显现在这句功德名号。所以这句名号也是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没有办法可以想得到,也没有办法可以解释完备。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无论任何众生只要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赞叹的主要就是在这个地方。

众生包含很广,不只包含圣人,也包含凡夫;不只善人,也包含恶人;不只包含根机高的,也包含根机卑劣的;不只包含会修行的,也包含不会修行的;不只包含天界的天人,也包含三恶道、地狱道的阿鼻众生。但这些众生只要念佛,在因地就都个个平等──平等念佛,因平等,所得的果自然也是平等的──平等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地方。

假使阿弥陀佛没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当然就没有极乐世界,我们也不能往生。现在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以他的功德而成就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而且又以这句名号来救度众生。所以,净土法门就是以名号救度众生的法门。

不管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必定成佛,所以「念佛」「往生」「成佛」是在一起的。这样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即使是等觉菩萨,也没有办法了解,所以说不可思议。

有关「不可思议」,经典中说有五种:

第一,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第二,业力不可思议;

第三,龙力不可思议;

第四,禅定力不可思议;

第五,佛法力不可思议。

第一,众生多少不可思议。意思是说,无始以来乃至尽未来际,一切众生都是不增、不减、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一切众生,一时成佛,众生界也没有减少;众生都没有成佛,众生界也没有增加。众生到底有多少?根本没有办法可以知道,没有办法可以推测。

众生包括六种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以及四种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除了佛之外,九法界(三圣六凡)的众生数量到底有多少?这不可思议,所以说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第二,业力不可思议。业力如何不可思议呢?譬如说乌鸦,牠没有经过染色,出生的时候就是黑色的;白鹭鸶也没有经过漂白,出生就是白色的;像凤凰、孔雀,牠们一出生就有美丽的羽毛,并没有经过人间制造。这就是说,牠们都有过去的业因,自然出生在这个世间就有那种果报。

同样的,一个人的身高、容貌、智力、能力,甚至一生之中种种的好坏苦乐,这都是随他过去的业力所来的,不必经过勉强、造作。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业力不可思议,自自然然成就那种现象。

在古代的印度有一种学派叫做「自然外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自然然所生的,没有什么样的因。但是佛说不是这样,佛说宇宙万事万物,包括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因缘和合的,一定有前因,才会产生后果。所以黑的也好,白的也好,都是因为他们过去世造了现在可以成为黑或者白的那个业力的因,才会感招今生今世这样的果报,这就是因缘果报的道理。

业力是无形的,看不到也摸不着,甚至是没办法想像的,但是时间一到,它自然成为果报。「业」就是行为,行为有三种:身体所做的是行为,言语也是行为,起心动念也是行为。过去的行为已经过去了,甚至忘掉了,所以说过去生不可得,但是它有一种无形的业力存在宇宙之中,等待相应的缘一到,自然就会结成果。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存在的业,未来一定有果报,造善业得到快乐的果报,造恶业得到痛苦的果报,造什么业就会受什么样的果报。《地藏经》也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又有一句话说「神通不敌业力」,神通不可思议,能够同一时间来来去去、飞行变化,但业力现前的时候,即使有神通力也没有办法回避,也要接受果报。

目连尊者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尊者,但是他的往生却是被外道用石头打死。目连尊者既然有神通,为什么自己没有办法解危呢?就是因为他的业力现前,受报之时到了。目连尊者承自过去的这个业而受报,这个业过了以后他就完全解脱了,因为他已经断除贪、瞋、痴的烦恼,不再有六道的轮回。所以果报一结束,他就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可是我们凡夫若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永远都在六道之中轮回。

虽然《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但是阿弥陀佛威神不可思议的佛力胜过所有众生的业力;因此我们若是念佛,以念佛之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阿弥陀佛的「业」是清净之业,是佛不可思议功德之业;这个业成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使众生称念就能消除众生的业力,往生极乐世界。

第三,龙力不可思议。龙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所谓「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天下」,这就是龙的力量不可思议。

第四,禅定力不可思议。一个人若可以入定,或者一百年、一千年,他的身体也照常可以维持存在,不会烂掉。在佛陀时代,有好几位弟子他们的身体现在还在这个地球上,就好像迦叶尊者,他受到佛陀的咐嘱,等到弥勒菩萨来到人间的时候,要将佛陀的袈裟传给弥勒菩萨,这样说起来,迦叶尊者还在这个地球上。当然还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现在也一直还是进入很深的定境中,所以身体还存在。

禅定的力量不可思议,可以做种种的神通变化。不过,纵使禅定力不可思议,也是敌不过业力。譬如目连尊者得道以后,有了神通,他首先观察他的母亲是出世在天上或者人间、或者三恶道呢?一观察,母亲没有在天上,也没有在人间,他再往三恶道一看,母亲竟然在饿鬼道,这令目连尊者悲痛万分。饿鬼道没有东西可吃,也没有水可以喝,目连尊者即时以神通力拿着食物到他的母亲面前,结果食物一到嘴边,立即变成木炭。为什么?这是因为他母亲的业力没办法受用。由此可知,目连尊者即使神通广大,也没有办法使他的母亲有东西可吃。

目连尊者非常的着急,就去请示释尊,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救度他的母亲呢?释迦牟尼佛就开示说,要有功德才能够消除他母亲的业。什么样的功德呢?当时正好结夏就要圆满,佛陀指示尊者就藉着供养结夏圆满的所有僧众,以这样的功德就可以消除母亲落入饿鬼道的业力。目连尊者照这样做,他的母亲就离开了饿鬼道,即使脱离饿鬼道而上生天界。这就是神通没有办法胜过业力的一个实例。由这个实例,我们可以了解,神通不敌业力,想扭转业力,须靠功德力,但功德力有强弱之别,一般的功德力并无力消除轮回六道的业力。

轮回六道的业力要如何消除呢?以我们凡夫来说,我们生生世世轮回在六道,称念「阿弥陀佛」自然就可以消除轮回之业,其他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像刚才所说的,目连尊者供养众僧的功德也没有办法消除他母亲的轮回之业,只是转生天道而已,总之,唯有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才可以消除我们凡夫的轮回业力。

第五,佛法力不可思议。「佛法力」就是佛的境界的力量,佛的境界唯有佛和佛才可以互相了解,等觉菩萨以下都没有办法推想。所以在五种不可思议当中,佛法力最不可思议。佛法力不可思议之中,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最为不可思议;十方诸佛的佛法力已经很不可思议,其中更以阿弥陀佛的佛法力最为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的愿力怎样不可思议呢?这必须要了解《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经文,才能够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愿力如何不可思议。《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中说:一位一生造五逆十恶的众生,临终的时候地狱之火已经烧到他的脚底了,那个时候他才开始惊慌求救;因得遇善知识为他开示助念,他只不过跟随善知识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地狱之火即时化作莲花,他马上坐着这朵莲花离开了地狱的果报,即时脱离了三界六道,瞬间往生极乐世界,进入佛的涅槃境界。

若以下品下生这种众生的极重恶业,以上品上生的功德是没有办法消除的,甚至以其他诸佛的功德也没有办法可以消他的业,更遑论救度他离开地狱往生极乐净土。就好像《悲华经》所说的,有一千佛看到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贪、瞋、痴非常强盛,业力非常强大,所以都摇头而去,没有办法救度我们。所以,像我们这类的众生就唯有阿弥陀佛可以救,也因为有办法可以救我们这样的众生,才显示出这尊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时常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其实「不可思议」这四字是非常神圣的。一切众生念佛就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就能够往生成佛,这才能称上不可思议,除了这个之外,其他都是可思议的。

阿弥陀佛可以救我们,真的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的业有多大?《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就说: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像这样的业,以我们本身有限、微小的力量是不可能消除的。

十方诸佛以《悲华经》一千佛作为代表,这一千佛既然对我们摇头,对我们没有办法,所以离开我们而去,这表示其他的佛也一样,没有办法救度我们,唯有阿弥陀佛才有办法。

佛就是要度众生,他本身既然没有力量救度,就介绍别人来救度;阿弥陀佛有力量,所以诸佛就向众生介绍阿弥陀佛。因此尽虚空、遍法界、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都在赞叹阿弥陀佛,原因就在这里。因为阿弥陀佛救得起我们,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地方。(待续)

《无量寿经》大意(六 )下

所以我们念佛,要了解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要了解释迦牟尼佛是怎样赞叹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观无量寿经》也好,都以种种说法种种比喻来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赞叹念佛法门的不可思议,一再强调不论何人,只要念佛必生极乐、必定成佛,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地方。

「皆共赞叹」,就根本来说,十方诸佛所证悟的境界都是平等,没有高下差别的,就好像《华严经》所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好像《金刚经》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说「佛佛道同」。既然「佛佛道同」,应该每一尊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以及救度众生的功德也应该是相同平等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强调阿弥陀佛呢?为什么特别告诉我们要依靠阿弥陀佛,而且又挂保证说,只要靠佛、念佛,必定可以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这是就我们贪瞋痴的凡夫来说的,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而且到极乐世界超越品位阶级,进入一生补处。以这样的利益来说,十方诸佛之中只有「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只有念佛一法,其他诸佛诸法是没有的。

所以十方诸佛才将这个救度众生的妙法介绍给十方众生,要十方众生归投「南无阿弥陀佛」一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法,因此十方诸佛都赞叹「南无阿弥陀佛」。

十方诸佛赞叹「南无阿弥陀佛」,主要就是要让十方众生欣慕、向往极乐世界的殊胜、清净、庄严,之后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极乐世界的净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有关十方诸佛赞叹「南无阿弥陀佛」,劝导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特别设立一段问答来说明。善导大师说: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得往生;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问的意思是说,十方诸佛所证悟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以及慈悲、智慧都没有差别,都很圆满,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赞叹阿弥陀佛,特别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特别劝我们众生都要靠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到底有什么特别原因呢?善导大师设这个问,然后才举出经典做为证据来回答。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这段文完全是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来做为解答,这也显明第十八愿的殊胜,以及与我们十方众生的紧密关系。

这段文首先说出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相同及不同的地方:「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十方诸佛所证悟的是都平等不二的,但是如果以十方诸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所发的愿和所修的行来看他所收成的结果,这样每一尊佛就有他各个不同的因缘了。

这个意思是说,果地的佛所证的佛性都一样没有差别,没有不平等,没有高下;但若以因地的愿行来说,就各有不同的因缘,甚至因缘的差别非常大。善导大师就以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八大愿来做解释。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段文其实就是第十八愿愿文的注解,我们分为三段来解释:一、标本誓深重;二、举果德普益;三、明群机胜益。

一、标本誓深重:「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深重誓愿:由深重大悲所起的誓愿。为救度被千佛所舍之罪业深重众生,故说深重誓愿。

举出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和诸佛的愿来比较,阿弥陀佛的愿比较特别、比较深、比较重,因此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所结的缘,自然也就比十方诸佛深重。所以第一句就指出因地的愿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二、举果德普益:「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举出阿弥陀佛成佛以后救度众生的普遍性,这叫做「举果德普益」。举出阿弥陀佛成佛以后,因地的愿行圆满,果中的功德普遍利益众生,这段文就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易得往生」,阿弥陀佛就是以这句光明的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

光明是十二愿所成就,名号是十七愿所成就。光号摄化:光明为缘,名号为因,因缘和合,蒙摄取之果益。信心求念:求愿求,念称念。即十八愿之信愿行,三心十念。

为什么叫做「光明名号」呢?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中,在第十二愿就说,他若成佛,他的光明要遍照十方世界,因此他成佛以后,他的名号自然也具有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接冠以「光明名号」。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光明名号,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能照耀十方众生无所障碍,自然也不受众生业力的障碍,故称「光明名号」。

阿弥陀佛也叫做「光明佛」,就是「无量光明佛」;极乐世界也叫做「光明土」,经典中就说极乐世界是「无量光明土」。所以佛也好,土也好,都有无量的光明。再者,阿弥陀佛本身以及极乐世界,都在这句名号里面,这句名号包含着阿弥陀佛本身和极乐世界,所以这句名号也是光明的名号,佛、土与名号,三者一体。

那名号是在哪一愿呢?在第十七愿。法藏菩萨说他若成佛,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他的名号,第十七愿已经成就,自然就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出现。

也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第十七愿已经完成,因此,十方诸佛出世度众生,一定会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自然就有这样的功德力,使十方诸佛自自然然、不必拜托、不必勉强都会来宣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门。

因此,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现在娑婆世界的印度这个国家,讲经四十九年,他最后也要讲说阿弥陀佛这个法,做为他一生讲经说法的总结论,这也是因为阿弥陀佛有这第十七愿,且已成就此愿,也显示着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地方。因为,若没有十方诸佛来为阿弥陀佛说法,这样就难以普遍救度十方众生了。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众生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必须要藉着十方世界、十方诸佛也来为他宣传,才能普救十方无尽众生,这就是第十七愿的功能;现在有这句名号,当然也是第十七愿的这个功能。

四十八愿当中,第十二愿是「光明无量愿」,第十七愿是「咨嗟称名愿」,是十方诸佛赞叹名号的愿;第十二愿、第十七愿相互配合,就是「光明名号」。有阿弥陀佛自然就有光明名号出现,光明名号的目的是要救度众生──以光明为「缘」,名号为「因」,因缘和合就能够圆满救度十方众生。

名号是「因」,光明是「缘」,救度众生就是「果」,以上是就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的。

若就我们的立场,众生念佛是「因」,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是「缘」,有念佛的因和佛摄取不舍的缘,就使一切念佛的众生百分之百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也就是以弥陀佛名救度十方众生的意思。

「但使信心求念」,可以使十方众生有信受的心,来求念阿弥陀佛。信心就是在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求念」,「念」就是「乃至十念」的「念」,所以,「但使信心求念」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信、愿、行」,也就是「三心十念」。

三、明群机胜益:「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是乃至十念的相状。

「求念」在下面的文句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简约的说,就是「乃至十念」──「平生之机」就上尽一形念佛;若是「临终之机」,他只不过念十声,或者五声、三声、一声就断气,这样也照常往生极乐世界。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就是显明阿弥陀佛救度的普遍性,因为连「下至十声、一声」都可以往生了,何况是自从遇到这个法以后,就一向都念阿弥陀佛,没有夹杂、没有间断,一直到临终没有退转、没有改变的「平生之机」呢?当然更加决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但使信心求念」的「求」,有另外的涵义。也就是说,除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以外,我们若期望得到现生种种的福报,不用特别去修其他的法,或念其他的佛菩萨、咒语,都不必,也是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可以得到。所以说「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不但决定可以往生,同时也是现当二益的。

「决定往生」不在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夫里,也不在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德里,也不在我们自己念佛以来时间是长是短,也不在我们根机是高是低,功德是大是小,甚至有罪业、没罪业里,都不是因为这些。善导大师有解释说,是因为「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也就是说,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就会摄受我们,保护我们,将来就会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和我们的根机高低没有关系,和我们本身有罪业没罪业没有关系,和我们本身有功夫没功夫、有功德没功德也没有关系;甚至,和我们的修行、道德、人格、学问……种种都没有关系。仅仅一样有关系──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只要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力量就在运作了。

这样的法门,龙树菩萨以「坐船」来比喻,一旦坐在船上,从此岸到彼岸都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们自身具备什么条件;只要好好坐在这艘船上,不离开这艘船,时间一到就会到彼岸。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船,我们念佛就好像坐在船上,只要专一念佛,只管念佛,就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上了。坐上这艘船,位尊如皇帝能到彼岸,即使乞丐或者犯人,坐上这艘船,照样也能到达彼岸。因为本愿船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条件,没有种种门槛。所以善导大师说「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很容易往生,因为是靠阿弥陀佛深重誓愿的力量。如果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佛愿在里面,这样我们念这句名号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世间上,每个人都有他的名字,我们念其他人的名字可以了脱生死吗?不能!可以消业障、增长智慧、消灾免难吗?不可能!因为凡夫的名字没有功德,可是阿弥陀佛的佛名不但有功德,而且释迦牟尼佛说他的威神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善导大师才解释说「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龙树菩萨又说,这种靠佛力的坐船法门是「安乐」的法门,非常安稳,即使船外的世界发生任何天灾地变,这艘本愿船也是安如泰山,不受丝毫影响,就好像在平地一般,所以坐在本愿船舱里面是非常安稳、轻松快乐的。除了这个法门以外,其他法门都是「陆路步行」的法门,都是辛苦的法门,都有可能遇到种种险难。所以善导大师说「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净土法门以皈依阿弥陀佛为唯一的救度之佛,就是强调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佛力──佛的愿力,不是靠我们的力量。

我们只要负责念佛,阿弥陀佛就一定会负责以他的光明来保护我们;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出现来迎接我们;还没有完全断气的时候,就会看到阿弥陀佛拿着莲花,主动、欢喜地来接我们。

所以善导大师又说「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因为有这样殊胜的法门,所以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恒沙诸佛如来,都共同劝导十方众生要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别异」,净土法门也叫做别异的法门,或叫做「别意弘愿」的法门。

净土法门自古以来就称为「他力」「易行道」,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说我们净土法门是「别途(特别)」的法门,其他的法门叫做「通途」的法门。这和善导大师所说的前后一致,不谋而合。

净土法门和其他法门比较,净土法门是属于特别的,也是说和圣道通途修行方法有不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就是靠「他力」,就是「易行」。

所以净土法门有一个特色就是「易」,容易、易行,为什么易行?因为只要念佛。如果除了念佛之外还要修其他的行,那就不容易了。

因为念佛就是阿弥陀佛所发的愿,只要念佛,就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净土宗的特色叫做「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凡夫只要念佛就可以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而且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但是光明的名号,念佛的人也是光明的念佛人。也就是说,只要念佛,我们的身体也就有光明。

我们有出一本随身书叫做《念佛放光》,里面有收录非常多则念佛放光的事蹟。现在我来说一则。

念佛放光 真实不虚

民国九十七(2008)年九月底,佛专师姐向我介绍了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我们是百货公司专柜的同事),听她转述着弥陀救度的慈悲,我迫不及待的想立即亲近这样的道场。

过了几天,我就约姊姊(佛怀)到净土宗台北念佛会,这里所讲的净土法义和我以往所学的有所不同,很能令人非常的安心与欢喜。当时每个星期四有法义学习课,我每星期必到。

自从亲近净土宗念佛会之后,我就转为专一念佛,不间断,不夹杂。白天在百货公司上班,一有空闲,不是念佛就是看念佛会所编的净土宗丛书。

十月的某一天,刚看完一本随身书《念佛放光》,我就很开心的拿起佛珠念佛,当时起了个念头:「我念佛不知能不能像书里的师兄师姐一样,头顶有圆圆的光圈?阿弥陀佛快来通电一下,让我知道怎样才叫念佛放光啊!」之后就继续专心念佛。

就这样静念一段时间,都没客人打扰。

过了不久,有一对祖孙经过我面前,往我左边的柜位走去,小孙女看起来只约三、四岁。我继续念着佛,此时,我发现小女孩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也对她微笑,她迟迟没有跟阿嬷(奶奶)进柜位,仍然瞪大了眼看我,我只好挥一挥手向她打个招呼。结果她像惊吓般跑进柜位将阿嬷拉出来,指着我说:「阿嬷,那个阿姨为什么全身亮晶晶?」

她的阿嬷似乎也听得莫名奇妙,将我全身扫视一圈,就把小女孩拖走,边说:「别乱讲话!」

小女孩还是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只有那个阿姨身上会亮晶晶?」

「你不要乱说话啦!」

「是真的啦!」

两人边诤论边快步离开。望着祖孙的背影,我拿起了佛珠,说:「因为我在念佛啊!」

不论何人,只要念佛,身必放光。感谢阿弥陀佛慈悲的显示。

南无阿弥陀佛

佛严 2016年6月8日

刚才说有「五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说,自自然然有那种功能,超越我们凡夫所能想像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我们凡夫平常在生活中所接触得到的;不过,这种不可思议还不是特殊的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中最不可思议的,就是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是念佛的效果。念佛会使我们放光,使我们消灾免难,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就会放光,假使有人三更半夜从坟墓边走过,一步一佛,沿途放光;四周围若有一些来去的孤魂野鬼,也会因为我们念佛而得到超度,使他们往生极乐世界;总之,我们只要念佛,本身就会放光,就能够时时消业障、开智慧,处处消灾难、保平安,出入平安。

有一位具阴阳眼的人,他因某种机缘而长期在医院出入,他说医院里有很多鬼魂,而许多病人都有黑气,身边有鬼魂缠绕着,但是,假如病人虔诚念佛的话,就会放光。念佛放光,那些鬼魂就会自动离开,甚至有些鬼神会很欢喜,很恭敬地向念佛的人行礼、致敬!而且暗中给念佛人保护、庇佑。也有因为看到光明,就能化解彼此冤孽,甚至超度对方的。这是一个有阴阳眼的人所看到的现象。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光,只是光的颜色、大小各个不同。一个福报已经快尽了的人,他的光明就非常短;若是心怀不良、心中不善的人,他的光明就比较黑暗;若是善人,他的光明就较闪亮;若是福报很大,他的光明就非常高;若是念佛的人,他的光明就和阿弥陀佛的光明融合在一起。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光,所以念佛人身上所放的光明,同样也是无量光。

所以,要修福报就要常念佛,只靠自己的存好心、讲好话、做好事所显现的光明比较有限。为什么?毕竟我们都是充满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凡夫,要时常存善心、好心,比较不可能,若偶而有所善行,一般也都是机缘到了,我们才会去讲好话、做好事。可是我们若将念佛念习惯了,时时念佛、处处念佛、事事念佛,这样我们的身上就时时、处处、事事都放着佛的光明。

念佛不费精神、也不费金钱,而且一定不会蚀本,可以说念佛是「不需本,又可以万利」。俗话说「一本万利」,但一本万利也要有本金,念佛不必出本金,念佛是现成的。

因为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成就了这句果德的名号,因此他的「名」和他万德的「体」是一体不离的,这叫做「名体不离」「名体一如」。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万德所形成,因此这句名号有阿弥陀佛「佛体正报」的功德在里面,因此就有佛体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使得念佛的人本身同样就是在修万行、具足万德。为什么?阿弥陀佛因地万行、果地万德,为谁所修?为谁所成?都是为我们。

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包含因地万行、果地万德,阿弥陀佛所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都在这句名号里面,只要我们上尽一形,或者下至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这样就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报土。

昙鸾大师就形容净土法门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因为任何人之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都是完全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到极乐世界之后,也是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而成佛;由于念佛人决定往生,所以念佛人也决定得涅槃;虽然现在仍在娑婆世界,烦恼还没有断除,但是因为拥有未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的资格,所以就已预先得到涅槃的身分了。

不只我们罪恶生死凡夫往生极乐世界需要靠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即使文殊、普贤菩萨二位大菩萨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同样要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而且,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同样也不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所能够了解的。就好像《无量寿经》所说的: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二乘」就是小乘和大乘,小乘的罗汉,大乘的菩萨,乃至等觉菩萨,都没有办法测量、思考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第十七愿成就文所赞叹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内容,要看第十八愿的愿文以及第十八愿成就文才能简要了解。

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文总共有四十字。

「诸有众生」是指什么样的众生呢?是指三界六道生死的轮回凡夫,即使天界的众生,都还是生死轮回的凡夫。也就是说不只欲界天,即使是出生在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禅定非常高深,依然是凡夫,因为等他们的天寿一尽就会堕落。堕落之后,或许未来还有行善积德、修持佛法的缘,但也有可能没有那样的缘了,甚至有可能是作恶多端。因此善导大师就解释「诸有众生」都属罪恶生死凡夫。

「诸有众生」若是以第十八愿来说就是指「十方众生」。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不论任何根机──圣者、凡夫,善人、恶人,出家、在家,智慧、愚痴,高贵、下贱,都包含在「十方众生」之内。这样说起来,「十方众生」的范围是包含着三种圣者(菩萨、声闻、缘觉),而成就文中「诸有众生」的范围只是包含三界六道的凡夫。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以「诸有众生」来解释「十方众生」呢?因为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慈悲是以「凡夫为本」,而「兼为圣人」。所以,可以说我们就是阿弥陀佛一对一的主要救度对象。

「闻其名号」,「闻」就是听闻,听闻到第十七愿成就文所说的「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六字名号,叫做「闻其名号」;这和《阿弥陀经》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意义是一样的。也与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称赞净土经》所说的「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意思也是一样。意思是说,这句名号虽然是六个字、一个声音而已,不过却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在里面。

「信心欢喜」,听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悲喜交集,在第十八愿叫做「信乐」。为什么听到这句名号会悲喜交集呢?因为了解到阿弥陀佛的慈悲,为了要救度我们罪恶生死凡夫,经过五劫时间思考四十八大愿,再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历尽千辛万苦,难行能行,替我们累积成佛的菩萨万行,再者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十劫以来我们都没有机缘来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一直都在六道之中造业造罪、受苦受难,到了今生今日才听到这个法,不知不觉就悲喜交集──悲伤过去没有遇到,欢喜今日终于遇到信受了,万古以来的生死轮回今日就可以画下休止符了;未来万劫的生死轮回、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今后就全断除了;此世果报若尽,就要往生极乐世界去成佛,这叫作「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学习净土法门若不了解这个道理,可以说今生只是结个缘而已。

所以「闻其名号」非常重要,能不能够信心欢喜,都在他是不是有「闻其名号」。尤其是一个出家人,一个修行人,他刻苦耐劳的修行,难行苦行,到最后甚至任何法门都学过修过了,那时候他面对自己的烦恼,面对自己的生死轮回的解脱,如果仍然没有把握,此时他心中的苦恼,可以说是没有办法形容的。

这个时候,他听到阿弥陀佛是为他所成就的,为他五劫思维,为他永劫修行,为他完成极乐世界,为他成就这个诸佛之王、佛中极尊的阿弥陀佛,使他在绝望之中突然得到了希望,黑暗之中得到了光明,那个时候,他可以说是让阿弥陀佛救到了,可以说是得到重生──起死回生,以前旧的生命已经过去,从今开始的是新的生命、新的生活,这叫做「信心欢喜」,也叫做「至心信乐」。

「乃至一念」,从今以后他就乃至一念、乃至十念,或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若八日、若一年、若十年二十年,就尽一辈子,专心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已经融入他的生活,落实在他的生活之中,以念佛为他唯一的修行,唯一的生命。从今以后,他的肉体以饮食做为养分,他的精神以念佛做为养分,就是以念佛为他的法身慧命;对他来说,这一生就是以念佛最重要,以念佛最欢喜,以念佛为他的兴趣、他的嗜好。不论是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他都会念念不舍。

这里说「乃至一念」是以临终的根机来说的,听到这句佛号,只一念而已,生命就已到尽头了,他即使只是这样一念而已,照常往生极乐世界。那对我们来说,我们不是一念之机,我们是「乃至」之机──乃至将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也都专一、一心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心行持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所以,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与成就文所说的「乃至一念」,都是就临终的根机来说的,前面有「乃至」,是就平生来讲的。以临终的根机做标准,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有希望。因为临终他才遇到这个法,才念十句、一句,他都可以往生,何况其他尚末临终,平时就在念佛的人呢?

就「上尽一形」以及「乃至十念一念」这方面,善导大师与法照大师都曾做过很多解释,我引两首偈子来稍为说明。

善导大师有一首偈就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意思就是说,上尽一辈子的念佛人,与下至临终十念、五念、三念、一念的人,阿弥陀佛都会来迎接他往生极乐世界。

正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极为深重,致使贪、瞋、痴的凡夫只要念佛,不靠其他,也没有其他可以靠,就只念这六字洪名而已,也能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这都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特别深重,果地所得的威神功德特别不可思议所致。

法照大师也说: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意思是说,这个下品下生那种根机的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善缘去行善积德,更加没有遇到佛缘而修学佛法;他所遇的都是恶缘、恶境,致使一生造了十恶、五逆的罪,这样愚痴的罪人,应该是要堕落地狱,乃至是阿鼻地狱的。但是,在他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来为他助念,为他开示,在断气之前,只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证悟到和阿弥陀佛一样的法性法身,也就是成佛的意思。所以说「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这并非他本身修行的关系,完全是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结果;他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完全靠佛力(他力)。这种完全靠佛力(他力)的殊胜,在《善导大师全集》附录《观经四帖疏纲要》之「增上缘」章节中,我用了种种譬喻,大家利用时间去看一看,就会更加了解他力增上缘的功能。在此稍作引用说明:

弥陀愿力 是增上缘 众生念佛 即是乘托

「因」遇「缘」则「果」现,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如「碳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如「水」遇摄氏零度则成「冰块」,若遇摄氏一百度,则成「蒸气」。

如「种子」遇火之缘而被火烧,则永远死亡;若遇水土之缘而善加播种,则生生不息。

相同的,我们罪恶生死凡夫也是一样,如果遇到五戒十善的缘,我们就一生行持五戒十善,以这个缘所得的果,就是上生天界或在人间做人,做为有福报的人;若是遇到五逆十恶的缘,就会堕入三恶道,受苦非常重,时间又非常久长,而且即使再出生为人,不免又会造恶造罪,将来又继续六道轮回、受苦受难。

不过,若这样的罪恶生死凡夫所遇到的是念佛的缘,这样的缘是最强盛的,可以使我们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详细一点说,阿弥陀佛的业力是清净的业,是佛力。阿弥陀佛清净的业力可以使我们污秽、肮脏的罪恶转为清净,使凡夫的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强缘」。总之,遇到善缘就生天或做人,遇到恶缘就堕入三恶道,遇到阿弥陀佛的强缘就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缘非常重要。有那样的「因」必定会导致那样的「果」,什么时候成熟,就看那个缘。

因此,这一生我们既已为人,就要尽量接近佛缘、接近净土的缘,和念佛的善知识在一起,以念佛为生命,以念佛为生活,将念佛成为习惯。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观佛本愿力」的「观」,以我们来说就是「信」,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接受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这样就都可以往生成佛,没有一个人会被遗漏空过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救度是绝对性的,无论任何人阿弥陀佛都要救他,阿弥陀佛也都有力量可以救他,问题只在──他相信吗?他接受吗?

净土法门的特色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在说我们罪恶众生的「信受」。「信」就是相信、不怀疑;「受」就是接受、不拒绝。对阿弥陀佛信而不疑,对阿弥陀佛受而不拒,信受阿弥陀佛的救恩。

为什么叫做「救恩」呢?因为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恩惠非常广大无边,我们是完全靠着阿弥陀佛白白送给我们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来离开六道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学习净土法门首先要了解阿弥陀佛是一尊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佛;要去信受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否则再怎么念佛,心中依然会忐忑不安。

为什么?再怎么强调念佛要有功夫,而且要有其他的功德,但是一检讨起来,我们功德不但有限,而且也不是真正的功德;若就功夫来说,真能到达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清净心的人,以一万个来说也没有几个。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有条件吗?没有。阿弥陀佛只有说,我将成佛的功德送给你,希望你了解,希望你相信,希望你接受。那要如何接受?只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不要顾虑念佛有没有功夫?有没有其他的功德来补助?一概不论。有没有清净心?根器高不高?也都不论;只论你有没有念佛?有没有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若是有,就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船上,世间的寿命一到,就往生极乐世界,不会再入六道生死轮回了。

所以第十八愿成就文就说「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我们了解这个道理,自然念念都是「至心回向」,都是「愿生彼国」,这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意思。

「至心」就是至诚恳切的心。第十八愿是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的,所以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因此在成就文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就解释说「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就是劝导众生要念佛,要愿生极乐世界。

「乃至一念」属「行」,「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属「愿」,行与愿解说时有前后次序,但其实是一念同时的所谓「文虽次第,心行同时」。只是因为在文字与说明上必须要有次第,所以才「乃至一念」在前面,「至心回向」在后面。可是在我们的心念上是同时的。也就是我们在念念当中,同时具有「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并非前念是念佛,后念才要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可以说念念都是「心」跟「行」,「愿生之心」跟「称念弥陀之行」同时具足,只是「说有次第」,因此虽「文有次第」,但实际上是「同时具足」。

「回向」就是回转向着极乐世界,要愿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念佛,念念之中都有回转娑婆、向着极乐、愿生极乐的心,我们一起心动念念佛,每一念、每一念都存着「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因此,上来虽说有三句,有前有后,但是就我们的心来说,是一念同时的。

有关第十八愿成就文,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大意(七)(上)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十五次的佛一,最近几次的佛一,都是以《无量寿经》中五段核心的经文来显明《无量寿经》的大意。哪五段经文呢?第一段是「如来出世本怀文」,第二段是「第十八愿愿文」,第三段是「第十八愿成就文」,第四段是「《无量寿经》流通文」,第五段是「特留此经之文」。

上次法会已经讲到了「第十八愿成就文」。第十八愿成就文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解释。佛对佛的解释是最正确,也是最有权威的。

现在,我们以恭敬之心,共同将「第十八愿愿文」,以及「第十八愿成就文」念一遍:

(第十八愿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愿文共三十六字,第十八愿成就文共四十字;第十八愿和成就文的文字可说是两两相对,意思当然也是两相一致的。

上一次是讲解到「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本身是包含着「至心回向,愿生彼国」的意念在里面。所以,无论是当时的一念也好,「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也好,都是同时性的,只不过就文字的展现以及解释上,有前和后的次第而已,同一个念头、同一个时间,是没有前没有后的。也就是说,我们念佛,念念当中都包含回向之心,都是向着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两句非常好,非常殊胜,令我们感激、感恩,让我们有信心、有安心、有欢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即」字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即时即」,一种是「异时即」。

我们先就前后文来了解。这段文的意思是说,我们凡夫众生(「诸有众生」就是指凡夫)听到十方诸佛赞叹「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要以名号度尽一切众生,使任何人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在尚未往生的时候,就预先拥有了极乐世界菩萨的身分了。听到这样的道理及名号的含义,就产生愿生极乐世界的心,因此就欢喜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这句名号是万德洪名,具足往生极乐以及成佛的功德在里面,而且,我们的心就是「至心回向」「愿生彼国」的,这样当下就已得到往生的身分。若当下这口气断了,他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还有一日的时间,或者七日、一年、十年、几十年的时间,他继续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未来也一样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上述各种情况,虽活在世间的时间长短不同,但将来都百分之百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涵义。

所以就时间上来说,念佛当下就得到往生的身分,已具备了往生的资格。因此,这个「即」就是「即时即」。意思是说,念佛者若是「信受弥陀救度,专念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当下就已经具足往生的身分、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能量了。

这个念佛人,若是临终之机,将要断气的时候,他当下念佛,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若是平生的根机,现在人还健康,因为也已得到往生的身分,不管他什么时候命终,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即得往生」的涵义。就好像按电灯的开关,开关一按,不用经过一秒,或者一分、一时、一日,电灯当下就亮。

如果是「异时即」就不是当下。譬如说「坐船即过海」,虽然坐船就能过海,但并不是当下坐当下就到,它是有时间性的,可能要经过几个钟头,甚至几日才会到。意思是说,虽然坐船会到达对岸,但在时间上仍有快慢的差别。所以如果是「异时即」,这个念佛人就要等到临终正念念佛,看到佛来迎接的时候,他才会安心、才肯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其实不管是专修念佛也好,或者是杂行回向极乐世界也好,只要他愿生极乐世界的心不变,「愿生弥陀净土」的心是真实、决定性的,不论专修、杂修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决定性是在当下,不是在未来,除非平生「愿生弥陀净土」的心不太肯定、犹豫不决,这样就不是「即时即」,是「异时即」,因为要到临终的时候才知道心是否肯定、没有进退、没有改变。

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成正觉,因此,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就解释为「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因为,对一个「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的众生是决定往生的,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这个决定往生是在当下,不是在未来,因此,以第十八愿来说,「即得往生」的「即」是指当下,是「即时即」。

所以,当我们声声称念这句名号的时候,声声句句都具足往生,不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才具足往生的,不是等到临终正念的时候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才示现,才感觉往生有分,那个时候才开始得到安心,并不是这样。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即使我们临终躺在病床上,身有病痛无法念佛,但是当下也是大安心的。

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永远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不会因为身心病苦念不出佛号,就不安、怀疑、着急,就不会这样。因为,在这以前我们已经听闻到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已经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有信心、没有怀疑,所以不可能在临终身有病痛,没有办法念佛就惊慌不安,不会这样。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解释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意思。

假使「闻其名号」但是不了解这个道理,这样就是「闻不具足」,也就是听不完整、听不正确、不完全了解;假若「闻具足」,也就是正确的听闻,完全的听闻的话,就会有信心,而且没有怀疑。

所以「闻」有分「闻具足」和「闻不具足」。「闻具足」是「闻」和「信」在一起的,听到就起相信之心、没有怀疑,是「闻信一体」的;若是「闻不具足」,就会产生怀疑,就不是「闻信一体」。

前面提到,释迦牟尼佛解释只要念佛愿生,当下就得到往生的身分,所以叫做「平生业成」。虽然经文上并没有「平生业成」这四字,但是有这个涵义。

因此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这里所说的「十念」,就是十念业成;也就是说,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中,往生之业已经成就。

昙鸾大师所说的「经言十念」的《经》,就是指《无量寿经》之中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以及《观无量寿经》所说的「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不论十念或者十声,并非表示只有念十句而已,是表示往生的业因在当下已经成就,往生之业成办,已经决定往生的身分了。

所以,这十念是显明往生成就的意思,并不是说固定在十念里;如果固定在十念,少一念,只念九念,就不能往生,那念十一念,多一念,也是多余的,并不是这样;是涵盖着往生的身分道理在里面,不是在数目上。所以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成就文说「乃至一念」,十念也好,一念也好,是显明往生的业因已经成就,已经得到往生的功德,已经是往生的身分,这个人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决定离开六道轮回。

这种涵义,就好像证得阿罗汉果的阿罗汉所说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我生已尽」,就是说他生死轮回的苦已经断尽了,不会再生死轮回了。

「梵行已立」,因为他清净持戒,清净修行已经成功了。

「所作已办」,他所修行的已经圆满,已经断除了贪、瞋、痴的烦恼,已经业尽情空,解脱生死轮回,进入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生命境界。

「不受后有」,不会再受到未来无穷尽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我们凡夫众生根机下劣、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就好像善导大师警策我们的,要自觉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罪恶生死凡夫和阿罗汉根本无法相比,但是因为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不会再受六道的轮回,将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也和阿罗汉一样「不受后有」;而且我们的身分及资格,也就是将来的境界,是远远超越过阿罗汉的。

我们虽然现在有贪、瞋、痴,但是并不障碍往生,因为不是靠我们自己降伏或者断除贪、瞋、痴的烦恼,完全是靠着阿弥陀佛的佛力,一到极乐世界,我们的贪、瞋、痴就即刻转为清净的佛心。

所以,这完全不是因为我们的力量,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所以他的愿,愿愿都已成就;我们只要念佛,蒙受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追根究本,它的根源在哪里?都在阿弥陀佛那里,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对我们布施的功德,全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恩赐。所以,净土法门是本于阿弥陀佛的意愿、恩救。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的梵语是「阿鞞跋致」,译成中文叫做「不退转」,也叫做「正定聚」。《阿弥陀经》有一句经文就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不管任何众生他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都进入「阿鞞跋致」,也就是「不退转」的境界。

以圣道门来说,「不退转」有三种;若以净土门来说,只有一种而已,就是不从佛的境界退转下来。所以「阿鞞跋致」就是成佛「不退转」的意思。

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我们到极乐世界都能够成佛,不可能又退转为菩萨或者声闻、缘觉,当然更不可能又退转而轮回六道。所以「住不退转」就是安住在佛的境界,不会再退转为比佛还低的阶次。

「一生补处」也是佛的身分,但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其他的大菩萨虽然有成佛的资格,也必须要等待现在的佛退位涅槃才继承佛位,或者去没有佛的地方示现成佛。

「不退转」也叫做「正定聚」,「聚」就是类、群类的意思。

「聚」有三种涵义: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正定聚」,就是说决定永远不会从佛的境界退转下来。

「邪定聚」,这个「邪」并不是邪恶的意思,而是和正定聚相对比的,意思是说决定流转叫做「邪定聚」,就是永远在六道轮回。

正定聚是决定不退转,决定成佛;邪定聚是决定轮回,不能成佛。意思就是说,正定聚是学佛有成就的;邪定聚或者根本就没有学佛,或者学佛没有成就,因此继续在六道轮回。

「不定聚」,则是随缘不定,或者得到前进不退转,或者会退转,这叫做不定聚。

所以若就六道生死轮回的凡夫来说,就是邪定聚;若是就一般的修行人来说,就是不定聚。也就是说,一般的修行人若有不退的缘,就得到不退转;若没有遇到不退的缘,照样会退转。

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正定聚。为什么?因为只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论圣人也好、凡夫也好,都同样进入佛的境界、进入涅槃。所以,极乐世界只有正定聚,没有其他,没有二、没有三,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者全部都是不退转,这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诠释。

这种道理,蕴含于经文之中,很清楚、明白,但若根机不足,就看不出这种道理。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比如说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或者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等,他们了解这个道理,在他们的着作之中,就清清楚楚的说明出来。

比如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

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经》言」是指哪一部经呢?当然不离开净土三经。比如《无量寿经》中,我们现在所研讨的「第十八愿成就文」,以及《阿弥陀经》都有说到极乐世界清净安乐及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若有人听到这么好的真理,心生欢喜向往,因此「克念愿生」,这样都能够往生,而且当下就进入正定聚。「克」就是决定,决定愿生极乐世界。

昙鸾大师另外有一段法语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业系,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意思是说,我们凡夫的本质就是烦恼,因为烦恼成就才成为凡夫,这样的烦恼凡夫本来只能在六道轮回,不可能往生佛的净土;但是,也有这种烦恼凡夫可以往生净土,那就是念佛,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再继续受到三界六道这条绳子所绑。这样的凡夫烦恼的绳子并没有断,但是他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将来能够进入涅槃的境界,所以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像这样的道理,这样的现象,以我们凡夫众生来说,怎么可能思考得来呢?

昙鸾大师这段法语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可以使烦恼的众生在烦恼还没有断除的当下,也能够往生他的净土。论佛的净土,不但凡夫不能往生,即使阿罗汉,乃至小圣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阶位的菩萨)也不能往生,要大圣的菩萨(初地到十地的菩萨)才能够往生。初地以上,地地分破无明证法身,而我们凡夫不但无明一丝丝都没有断除,连尘沙惑、思惑、见惑也没有降伏与断除,这样也能够往生,而且所往生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么殊胜的净土,这样的道理实在是不可思议!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段经文主要在显明只要念佛,当下就能得到往生的身分,而且进入不退转的阶位。说明一个愿往生、不退转的念佛人,现在虽然还未往生极乐,但已经预先拥有了不退转的身分,不但是「平生业成」,而且是「现生不退」。

善导大师说:

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从因中来讲果,既然「无有退转」,岂不就是必定往生?也就是正定聚?所以从决定不退转来说,我们现在就都已经得到不退转的身分了。由此可知,「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只不过二句八个字,但是不论对我们这个法门来说,或是对念佛人来说,是非常有特色的。

一般的法门若没有断除烦恼就不能离开轮回,如果没有进入初地以上,也是不可能不退转的;而我们烦恼也没有断除,现在还在娑婆世界,却不但能够离开轮回,而且就已经得到不退转的身分。所以净土宗这个法门,真的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是超越任何宗派、任何法门、任何修行的。因此昙鸾大师就说「焉可思议」。

当然,这也是依据经文而说的。「第十八愿成就文」的前面就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有什么样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呢?就是可以使我们凡夫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未断除烦恼的情形之下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在未往生极乐世界以前,就已经是不退转的身分。

第十八愿成就文中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背后还有另一种意思,就是为念佛人授记,亦即授记念佛人未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并且现在已具有不退转的身分;现在虽还没离开轮回,尚未往生极乐世界,就已经得到了决定往生与不退转,这就是佛为我们授记。

本来佛都是只为证果的圣者授记,授记未来多久、在什么地方成佛度众生。时间还未到,就预先为他记录、说明、肯定下来,这就是佛的授记。我们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还在六道轮回,但是现在佛就为我们授记决定往生极乐界,从现在开始不会再受六道的轮回,而且是进入「阿鞞跋致」不退转的身分,这同样也是佛的授记。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经文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常肯定,没有半点的模棱两可,是非常清楚的授记。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佛所说的就是真理,真理是永不改变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情形之下都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这句「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对我们来说,非常可贵、非常殊胜、稀有难得,凡是「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人,都已经受到释迦牟尼佛的授记,这样的人一定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就已经得到不退转的身分。

释迦牟尼佛为念佛人授记的经文,在净土三经中有几个地方,在《无量寿经》除了这段「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外,「成就偈」也是为我们授记,「第十八愿成就偈」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在《无量寿经》结论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这段文叫做「《大经》流通文」,也叫做「念佛流通文」,这段文也是为念佛人授记: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又说: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

以上是《大经》的经文。

在《观无量寿经》有一句经文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段经文也是为念佛人授记,授记念佛必定往生、必定成佛,现在已经「现生不退」。

又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这段经文,也是为念佛人授记。

在《阿弥陀经》说: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这也是预先授记。又说: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段文也是预先为念佛人授记。

又说: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这段「愿生不退」的经文,也是释迦牟尼佛预先为念佛人授记,必定离开轮回,必定往生成佛。

净土宗的特色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就是依据上面所引用的这些经文,在文字上作简要的说明,这种说明其实在净土宗祖师的着作中,处处都有显示。

念佛人现生不退转,若以譬喻来说明,就好像种子种下后成长为果,既然已成为果,要再恢复成种子,就不可能了。也好像米已经煮成饭,不可能再恢复成为原来的米了。意思就是说,念佛人已经是「不退转」的身分,不可能又成为原来的轮回的凡夫。也譬如说「木已成炭」,木头已经烧为木炭,要再恢复原来的木头,也不可能了。又好像豆子已经磨成粉,要再恢复原来的豆子,也是不可能的。又好像蛋已经孵化成鸡,要再恢复原来,也是不可能的。又好像子弹,已经打出,要再回转回来枪管里面,同样是不可能的。

古人就有一个譬喻说「如箭既离弦,直无回转势」,箭已经射出去,不可能又回到弓上。意思就是说,我们若是愿生极乐世界之心肯定不变,这样就已经不是凡夫,已经是圣者之俦,不可能再回复凡夫的身分。以上是藉由譬喻来说明「不退转」的内涵与肯定性,来坚固我们念佛的信心。

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相信不怀疑,接受不拒绝,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所以这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经文是非常可贵的。

有一首偈说:

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心决定时,净土莲花,现其色相;

譬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欲界诸天,现其宫殿。

这段偈文的意思是说,我们若愿生极乐世界,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愿生之心是决定的、不退转的,这样,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而且这朵莲花有我们的名字,也有我们的影像;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拿着这朵莲花来迎接我们。

「譬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欲界诸天,现其宫殿。」这有一段典故。

舍卫国有一位宰相叫做须达长者,「须达」是印度话,翻译作华语就是「给孤独」,「给」就是供给、布施的意思,「孤独」是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老人、小孩或是贫穷缺钱的人。也就是说,这位须达长者很富有,也很慈善,凡是看到孤单的老人,孤苦没有依靠的小孩,或者贫穷没钱的人,他都主动救济,使对方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甚至帮忙他使他接受教育,所以人都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有一天,这位宰相听过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后,非常感动敬仰,就恭敬邀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来讲经说法,度化这个国家的老百姓。释迦牟尼佛当时就答应,而且跟他说,你先回到你的舍卫国,找一个可以讲经说法的地方。

须达长者回到舍卫国后,很高兴的到处寻找适当的地方。因为这是要给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地方,而且释迦牟尼佛的跟随者往往都有一千多位,所谓「千二百五十人俱」,都是修行人。因此,理想的地方除了场地要够宽广之外,必须同时兼具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平常没有蚊虫,又有很丰富的芬多精,而且肃静、不吵杂,也不离城市太远,使大众来听经可以方便等之条件。这种理想的地方本来就不易找,找来找去就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园最适合,不仅场所宽,树木也多,虽离都市不远,却没有都市的愦闹。不过,这个地方是太子的,太子他有的是钱,这么好的地方他怎么肯卖呢?若不动一下脑筋,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位须达长者就亲自去拜见祇陀太子,他首先赞叹释迦牟尼佛是一位世间的觉者,他多么慈悲祥和,智慧是多么深广博大,多么能够讲经说法度众生,赞叹之后才说:因为要请佛来这里讲经,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环境,祇陀太子您的花园是不二选择,是最理想的地方,请祇陀太子能够成全这件美事,完成这个功德。

祇陀太子心想:这是我的地方,你竟然敢开口要我让渡,这哪有可能呢?不过对方又是堂堂的当朝宰相,也不能得罪到他,这样要如何呢?因此就设一个很为难的条件,想让对方能够知难而退。什么条件呢?他就说,「可以啊!这个地方是很难得,你若可以将黄金铺满祇园,我就将这个地方给你。」希望须达长者可以知难而退。但是没想到须达长者听到祇陀太子的条件,很高兴就答应下来。回到自己的府邸,打开仓库,将他所有的金条、金片全都搬出来,没有几天,就将祇陀太子的花园地面全都铺上了金光闪闪的黄金。

祇陀太子看了,非常感叹,敬佩须达长者有这么大的发心,而且内心也对释迦牟尼佛产生了敬仰,能使宰相愿意做这么大的付出与发心的人,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祇陀太子也很有慧根,他就对须达长者说:「这样吧!这个花园我们一起来做功德。」须达长者就说:「我已经依约定满地铺了黄金,这个花园应该属于我的了。」祇陀太子就说:「你虽然已用黄金铺满了园地,但是树木你铺不到,依然是我的,所以你奉献花园,我奉献树木,我们共同做功德。」。

须达长者一听也有道理,而且也欢喜祇陀太子能够肯定这件好事,共同来护持释迦牟尼佛。所以这个地方才叫做「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所布施的树,以及给孤独长者布施的园。

精舍的蓝图设计好,要开始建筑了,佛陀嘱付舍利弗来做监工,当须达长者和舍利弗拉绳丈量地面的时候,舍利弗不知不觉内心欢喜就笑了出来。这时,须达长者觉得奇怪,就问:「尊者,你这么高兴,是在笑什么?」

舍利弗才说:「你发一个心,要建设祇园精舍,都还没有盖,才开始丈量而已,但是你的果报已经示现,欲界天每一层都有你的宫殿,你将来所得的果报,所出世的天界已经成就。」舍利弗就藉着神通示现给须达长者亲自看他将来所要住的庄严清净的宫殿。

这个时候,须达长者就问舍利弗说:「六界天中哪一个天较安乐、较殊胜?」舍利弗尊者就说:「六界天之中,下三界(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五欲的心较重;若是上二界(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较骄慢,又较放逸;其中第四天,就是兜率天,较知足、较无欲,而且有一生补处的菩萨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所以在兜率天都能够听闻经法,这个地方最理想。」。

须达长者一听就说:「如果这样,我将来要往生兜率天。」他这句话一说完的当下,其他各天的宫殿就都消失了,只有兜率天的宫殿存在。

这段典故显示,虽然只是刚起一念真实的善心,但是当下就已经得到那个果报;虽然工程还未开始进行,善事功德也还没有完成、圆满,不过他的果报就已经显现了,可以说就是「因中有果」。

本来因和果中间应有时间上的距离,也有空间与本质上的距离,但是,因为发心是真实的,所以当下的果报就预先成就。

同样的,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心念一浮起,决定不变,这样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就有我们的名字,就有我们的身影在那里。这就是说明我们现在已经得到正定聚的身分了。

印光大师也有一段法语和这个内容很相同:

祇园始经营,天界宫殿已现。

佛念才发起,净土莲花即生。

也就是说,祇园精舍才开始要建设的时候,须达长者在天界的宫殿已经出现。那我们念佛,愿往生的念头才发起而已,净土的莲花当下就已经出现了,这同样是「因中有果」。

净土法门就是「因中有果」的法门,所以往往也以莲花来譬喻净土宗。莲花有一个特色就是「花果同时」,花一开时果就出现,这也表示因果是同时性的。

印光大师另有一段法语说明现生得正定聚的譬喻: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这个譬喻很贴切。不管任何人,只要我们对这个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有很深的信心,又不改变(如果信心浮浅就好像一枝草,风一吹,草就会动摇而改变方向),虽然烦恼没有断,轮回未出,但是身分已经胜过阿罗汉。好比太子刚出世,虽然还没长大,也还没有学问,也没有成就,对国家也还没有任何的贡献,但是他的高贵,他的身分,已经超越宰相之上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国王的儿子、未来的国王。

印光大师还有一段法语,也解释得很简捷: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惑业」就是贪、瞋、痴。贪、瞋、痴还未断除,但是预先得到一生补处的资格;就在我们几十年的此生之中,已经圆满菩提了。「菩提」就是「佛果」的意思,已经圆满成就佛的功德。所以说净土法门是一生圆满、当生成就的法门,非常简单,非常殊胜,所谓「至简易、至直捷、至圆顿」,相当难得。

反之,若是通途法门,进入一生补处的阶位,就要降伏烦恼,断除见惑、断除思惑、尘沙惑,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开始,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初地到了七地,接下来是八地到十地,才能进入等觉一生补处的阶位。

论时间,要三大阿僧祇劫以上;论过程,要断除四十一品无明,经过五十一个阶层,可以说时间很长久,而且功夫要很高超。但是我们既没有降伏烦恼的功夫,也没有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五十一个阶位的艰苦修行,却也能够在今生短短几十年就圆满、成就菩提,所以印光大师在这里说「即此一生,圆满菩提」,菩提之果已经在我们这一生之中圆满成就。这就是净土法门的特色。

有一句法语说「心行相续,业成不退」,意思就是说,愿往生之心与念佛之行相续不间断,这样往生、成佛之业就已经成就不退转了。净土法门的容易和殊胜于此可见一斑。

人生是无常的,随时会离开人间,而且生死是轮回的,并不是死了以后未来世还永远都可以再度做人,且能永远都能继续学佛。我们来世再度投生人道做人是很不容易的,往往都堕入三恶道。我们光检讨今生口中所吃的肉就有多少?这些都是要还的;要如何来还?若不是堕入地狱或者饿鬼,就是转入畜生道偿还。这轻松吗?不轻松,很痛苦。因为是痛苦,所以是很严重的事情,因此叫做「生死事大」。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目的在哪里?就是说明这件生死大事,并说出解决的方法,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目的。

所以讲经说法,若没有讲到生死事大的内涵,没有讲出解决生死大事的方法,这样就是没有将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怀讲出,是很可惜的,甚而若说错,就会误导众生。

生死是大事,我们长久以来学佛的心不变,求道的心随着年岁的增长,也更加坚定,所以愿生心和信受净土法门的心也只有愈加深重不退转。就好像刚才所说的,箭已经射出去了,不可能再回转。虽说人生无常,心情难免进进退退,不过想到生死是大事,比任何世间的事还重大,甚至更加严重,面对这件生死轮回的解决,是不可以进进退退的,因此只可随着岁月的增长不断加深,所以是不可能退转的。

世间的五欲、荣华富贵是无常的,对我们来说可有可无,如果一生有得吃、有得穿、有地方住,这样就已经满足了;世间任何大事都可以商量,只有解决生死轮回与往生极乐世界这件大事,是不可商量,不可妥协的。

净土法门有「当机众」与「结缘众」。(待续)

 

《无量寿经》大意(七)(下)

净土法门有「当机众」与「结缘众」。

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说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就「当机众」来说的。凡是契合第十八愿所说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念佛人,他的愿生心坚决,念佛专一,这样的念佛人就是「当机众」,这样的人,他现在已经得到往生的身分(即得往生),而且现生就「住不退转」,他临终的时候,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若不是这样的根机,则叫做「结缘众」。也就是他虽然也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知道极乐世界,也浮出了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但这个心并不坚决,念佛也不专一,所以今生并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不过,他已经和阿弥陀佛结了缘,阿弥陀佛也没有放弃,必定要使他或者后世、或者后后世,让他很快就往生极乐世界,这类的众生叫做「结缘众」。

所以,「当机众」是对机的,契合第十八愿的;「结缘众」则不是对机,因为不契合第十八愿,但是阿弥陀佛并不放弃,将来也要使他往生。所以在四十八愿中的第二十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就是说,这类的众生已经「植诸德本」,植下了种子,只是结果要等待未来。这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地方,只要有结过缘,阿弥陀佛就不放弃,会藉这个缘,不久的未来将他救度到极乐世界。因此,第二十愿也叫做「三生果遂愿」,或叫做「系念定生愿」。这个愿,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就用一个譬喻说「吞钩之鱼,在水不久」,全文是:

吞钩之鱼,虽复游戏池中,当知出在不久。

鱼已经上钩,不可能会再游去别的地方,在水里也不久了,总是会很快就被人拉上岸来。若不是上钩之鱼,牠在水里还会上上下下,来来去去,到处游走。

这是一种譬喻,譬喻和阿弥陀佛结过缘的众生,无论如何,待在六道苦海也不会太久了,总有一世会让阿弥陀佛救到极乐世界,这是属于第二十愿。总之,虽同是被救度者,但有「当机众」和「结缘众」的差别。

这样说起来,我们今生可以成为「当机众」都是因为过去世和阿弥陀佛结过缘,是因为过去是「结缘众」,现在才能够成为「当机众」。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一直在帮我们调熟,使我们可以早一世成熟,成为「当机众」。就好像日光照着果树,树上的水果本来是绿色的,因为还没成熟,如果强将它摘下来也不能吃,经过日光的调熟,慢慢变黄、转红,时间到了,成熟了,自动就会掉下来,这时候也才能吃。

我们宿世以来就是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照耀,今生今世根机成熟而成为「当机众」,由照耀的光明之境转入摄取的光明之境,受到阿弥陀佛摄取不舍,所以今生今世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第十八愿的「当机众」。

第十八愿只有说念佛,念佛很简单,人人都做得到,因此成为「当机众」是容易的;虽然第十九愿也是「当机众」,但是第十九愿较困难。因为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才「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毕竟真正能如实发菩提心的修行者很少,就修诸功德来说,自古以来也没有几个人能修得起。所以虽然十八愿、十九愿都属「当机众」,不过第十八愿较容易,所以度化的众生自然较多、较普遍;而且第十八愿也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若是了解这个道理,就应该专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决定今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要只是结缘,等待来生,或者某一世才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生死轮回之苦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是不可商量的事情,是不能犹豫不决、进进退退的。

古人有一句话说:

除却生死真大事,其余皆是可商量。

意思是说,除了生死轮回是真正严重的大事以外,世间上无所谓真正的大事。

世间就是功名富贵、家庭的安乐、事业的发展、交际应酬,这说起来不算什么大事。因为世间的荣华富贵几十年就过去了,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一般,而未来世的生生世世轮回却是无穷无尽的,不是只有几十年而已。况且轮回的过程就是一个「苦」字,因为它的本质就是「苦」,岂不就是严重的大事呢?因此这件严重的大事,是不可商量的,一定要解决。也就是说,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可有丝毫的苟且的,也不可因循业习妥协。了解这个道理,自然就会成为「当机众」。

解释「第十八愿成就文」的同时,我们也来解释「第十八愿成就偈」。「第十八愿的成就偈」同样也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解释。偈文有四句,一句有个五字,总共二十字: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本愿力」,释迦牟尼佛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来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所以才说「其佛」,「其佛」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也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因此他因地所发的愿已就成就了,已具足功德力量了,所以说「其佛本愿力」。

他这个「本愿力」有什么力量、功德、功能呢?释迦牟尼佛解释说「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只要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佛名,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人人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个都不会漏掉,所以说「皆悉到彼国」。

当然,所谓「闻名」并不是掉以轻心,右耳听左耳出。就如前面所说的,「闻」是包含「信」在里面,也就是「闻具足」。

听到阿弥陀佛救度的内容,就「欲往生」,为什么呢?阿弥陀佛千求万求,求我们要让他救度,求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十劫以来一直如此,那我们愿意接受了吗?若不愿意,阿弥陀佛也无可奈何;若愿意,这样就满阿弥陀佛的愿,就和阿弥陀佛的愿相应──阿弥陀佛的愿和我们的愿,我们的愿和阿弥陀佛的愿,就愿愿相应,感应道交,就和阿弥陀佛一体不二。所以我们说「愿生、欲往生」,不是求,也不是愿望的愿,是愿意的愿。

愿望和愿意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有天差地别的不同。

我们学佛就是要成佛,但是学佛的人这么多,成佛的有几个?自古以来,自力修行者就好像牛毛那么的多,但是真能成就者就好像麟角。所以虽有那个成佛的愿望,却不一定能够达成,因为,他因地的功行若没有具足圆满,就无法得到那个愿望的果报。

唯有净土法门不是靠我们的愿望去追求,而是看我们愿意吗?答应吗?心中答应,口中念佛,这样自然就能够往生成佛。

所以,净土法门不是我们求往生的法门,是阿弥陀佛求我们让他救到极乐世界的法门,是我们被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大家想想,十劫以来我们都在轮回,我们从来不曾有一世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十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是阿弥陀佛在求我们,可惜由于机缘未到,我们仍一直在六道之中,还好,现在机缘已经到了,怎么说呢?我们好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佛法,虽然释迦牟尼佛涅槃已经二千五百余年了,但是他说的法现在还存在,尤其是遇「佛本愿力」,遇到阿弥陀佛本愿的救度功德力,所以只要「闻名欲往生」就都可以「到彼国」。

释迦牟尼佛又进一步解释说「自致不退转」,自自然然就成为不退转的菩萨。「自」就是天性自然、自自然然的。既是天然、自自然然,就不是我们凡夫、人为的造作。譬如一年四季,春天过了就是夏天,夏天过了就是秋天,秋天过了就是冬天,这是自然的,不是经过人为的力量或用种种科技来使它成为春夏秋冬;同样的,我们只要欲往生极乐世界,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自然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在今生今世就得到不退转的身分。

所以释迦牟尼佛这首偈「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的解释,如画龙点晴,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让我们感激,安心又欢喜,知道这个法门这么容易又殊胜,只要「闻名欲往生」就「皆悉到彼国」,而且自自然然进入不退转的菩萨的阶层,不用藉着其他的功德力用,毫无勉强,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净土法门是自然往生成佛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已说得明明白白,经典上白纸黑字也写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模糊。

若论「自然」,归纳起来有三种:一种就是愿力自然,一种是业力自然,一种是虚空自然。

愿力自然,是指什么人的愿力呢?不是指我们凡夫的愿力,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凡夫的愿都很浮浅,没有力量。那阿弥陀佛有什么愿力呢?阿弥陀佛有经过五劫的时间思考出四十八大愿,再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去累积菩萨万行,才完成了这个愿,使这个愿有了功德力,使念佛的人自自然然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只要符合阿弥陀佛的愿,就自自然然随这个愿的运转而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愿力自然。

业力自然,是指我们凡夫。我们凡夫都有罪业,我们一生之中起心动念的业、开口说话的业、身体动作行为的业,以善和恶来比较的话,是恶多善少,就好像《地藏经》所说的「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我们死后,就自自然然随着今生今世乃至生生世世的业去投胎转世。不是上帝创造或者安排,或者审判,而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做的安排,自己的业在审判自己。如果这个业应该堕入三恶道,我们想不堕入,也是不可能,因为已经有那个业,业已经定下来了;除非回心转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藉由阿弥陀佛的强大力量转我们众生的业,使我们不堕入三恶道,甚至脱离六道,往生极乐世界。

「业力甚大」,大到什么地步?像《地藏经》说的「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因为他有一股自然的力量。因此不要以为起心动念没有人知道,或者说出去的话已经过去了,或者造作的行为也过去不存在了,其实它依然存在。存在什么地方呢?就存在于法界之中,那一股无形的力量,会使得时间一到,自然就会引起那个相应的果报。

有一首偈就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又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这都就在说善恶因果的报应。以上说的是众生业力的自然。

虚空自然,虚空之中自自然然有循环,如刚才说的,春夏秋冬四季这是自然性的,不是上帝安排造作,也不是人为使它有春夏秋冬的。当然有春夏秋冬是就某些地区来说,有些地方是没有冬天的,那也是一种自然。若进一步探究,虚空自然的来源是哪里呢?是在众生业力的自然。所以,我们若没有这样的业,宇宙虚空自然就没有那种现象。

为什么?佛法说「三界唯心所造」,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众生共同的心力所形成的,这样的道理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说出。现代科学发达才证明释迦牟尼佛真的是一位觉者,所说的话是真理,这个宇宙确确实实,是众生的共业所形成的。

以上也是在说明「自致不退转」。我们若是念佛,自自然然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就现生不退转。这个自然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并不是我们凡夫的业力自然,我们的业力只有是堕入三恶道而已,只是继续轮回六道轮回而已,没有脱出轮回的力量。

这首「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破地狱偈」,这有一个典故。

唐朝时代有一位出家修行人叫做玄通律师,他是一位学戒律的人。这位律师到处行脚参访,有一天去一间寺院挂单过夜,那一晚他所住的房间隔壁有人在诵经,所诵的经文就有这首「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他可以说宿善已经成熟,听到这句偈文非常有感觉,就跟随念着念了二、三遍。

之后,他就没有再念这首偈,而且时间一久,也已经忘记了。后来,因为他犯了戒,死去的时候到了阎罗王的地方,阎罗王拿起惊堂木往桌上一拍,就向他问说:「你出世在佛法传播的地方,若有学过什么法门,现在就请你登台为我们宣讲。」

阎罗王这么说了,玄通律师就不得不上台了,他一方面上台,一方面回想一生在阳间所学的,有什么样的法门?可是这时怎么想也都想不起来,已经全部忘光了,就只有这首偈还记得起,他就顺口念这首偈「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偈一念完,阎罗王当下就起身向他敬礼说:「唉呀!这首偈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总功德的偈文,凭着这样的功德,你可以免除地狱的果报,可以再回去阳间继续修行。」

所以这首偈文,就是阿弥陀佛总功德之文,可以使堕入地狱的人离开地狱,因此叫做「破地狱偈」。

玄通律师他一生所学的法,堕入地狱的时候全都记不起来,却只有这首偈记得,而且又念得这么完整,这岂不是背后有阿弥陀佛的加持?因为他既已听到这首偈,就是和阿弥陀佛结了缘,所以阿弥陀佛就不放弃。

玄通律师是一位学戒、持戒的修行者,但最后也是会犯戒,何况一般的学佛者?由这件典故,我们知道学佛、修行是不容易的。

在座一定有受过五戒和菩萨戒的莲友,我们可以静静的思考、检讨:自受戒到现在,到底持戒是清净或不清净?假若不清净会有什么后果?检讨之后我们就会自觉:我就是凡夫,是罪恶生死凡夫,必须要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对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会答应,自然就会有这种觉醒;这样就会进入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坐着阿弥陀佛的本愿船,成为当机众,接受到释迦牟尼佛的授记──已得「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件典故,让我们有这种启示。

可能有人会想:这样要好好将这首偈记在心中,等到将来若堕入地狱和阎罗王见面的时候,可以将这首偈念出来,让阎罗王又判我们回阳间。(众笑)其实不用,为什么呢?大家既然已信受净土法门,是不会经过阎罗王殿的;若是还要到阎罗王殿,这样岂不是太危险了!

念佛人是要让阎罗王来恭敬,不是准备若堕入地狱要如何来应付。我们现在既已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已经不是娑婆世界轮回的苦恼众生,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所以不只是护法龙天保护我们、赞叹我们,而且十方诸佛也来围绕着我们、保护我们、赞叹我们,就好像《阿弥陀经》所说的「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所以,根本不要怕又会轮回,堕入三恶道、堕入地狱。如果说要应付,这个时候就要应付,等堕落时要应付就已经来不及了。那现在要如何应付呢?很简单──「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是应付轮回、应付地狱、应付阎罗王最简单的方法了。

其实,阿弥陀佛的总功德就在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中,所以不一定要将这首「破地狱偈」记在脑中,因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即使学问高深,知识丰富,到了临终的时候,一生所学大部分都忘记了,记得来的就只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的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更加可以破地狱。玄通律师是在地狱念这首偈使他离开地狱,如果当时他在地狱中直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仅他自己能离开地狱,更能藉之往生极乐净土,同时也会救度地狱的众生一齐离苦。这也有一段典故,这件故事是发生在古代的印度。

古代印度有一位婆罗门,婆罗门是当时印度的一种阶层的人士。照说婆罗门也还是属修行者一类,应该有学问才对,但是这位婆罗门却很愚痴,不过他的太太则很聪明,而且是学佛念佛的人。

这个婆罗门愚痴而且又爱杀生、吃肉,他的太太劝他学佛念佛,他总是说:「唉!我没有智慧,了解不来,念不来。」但是这个婆罗门对他的太太非常疼爱,因此他太太就藉这种机缘对他说:「我们每晚要睡觉前就先来念佛,念完再去休息。」又说:「我要你和我学佛,你都不答应,那么你所要求我的,我又怎么能够答应呢?夫妻就好像比翼鸟,要同心、同愿、同行才对。」所以这个婆罗门就和他的太太,每晚在睡前都敲引磬念佛。

三年之后,这个愚痴的婆罗门死了,因为造恶业的缘故,所以堕入地狱。地狱的鬼卒拿着铁棒、铁条要敲打地狱鬼魂的时候,无意中敲到油锅的锅边,「铿」的一声,好像引磬的声音,婆罗门一听到这个声音,不知不觉间就自然念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一念出来,附近的鬼魂一听到,当下就离开地狱,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时候惊动到阎罗王了,阎罗王就放他回阳间。婆罗门回到阳间之后,就将这件事讲给大家听,大家都非常惊异、赞叹念佛不可思议,所以,当地人很多人就开始念佛。

这个婆罗门返回到阳间之后,就将自己的经历托人写成一首偈,自己也常诵念:

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称弥陀名,猛火为清凉。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阳间造了种种的罪业而堕入地狱,这时若有人在地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听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地狱的猛火,甚至刀山、剑树、油锅,这些种种的痛苦刑罚,当下就变为清凉的景象,而且当下就离开地狱,甚至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可以打破地狱,使地狱众生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第十八愿的核心道理,第十八愿所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甚至使地狱的众生也离开地狱,往生极乐世界。

在《无量寿经》中就有这样的经证:

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就是说,在地狱看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地狱种种的极苦、剧苦,当下消除,寿终就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刚刚那首偈语说「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地狱的众生单单听到这句名号,就到极乐世界去了。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力量呢?因为佛的境界是:「名」就是「体」,也就是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本身、阿弥陀佛的本体。

阿弥陀佛本身是涅槃的境界,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真理境界;由于这句名号和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的本体是「一体不二」的,所以,这句名号同样有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的威神力量在里面。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叫做有声音的光明。意思就是说,虽然名号就是光明,但是光明本身并没有声音,可是这句名号却是有声音,可以念出来听得到,可以写出来看得到,可以做佛牌来挂在胸前;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是没有声音的名号。

总之,阿弥陀佛的光明和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体的,致使在地狱之中只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火焰化作红莲」,使地狱的众生顿时可以坐着莲花进入极乐世界。这就譬如黑暗若是遇到光明,黑暗当下就消除,当下就变成光明的境界。

这句名号不只是阿弥陀佛的本身,也是极乐世界的本身。因为就佛的境界来说,不仅名体不二,依报、正报也是一体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本身属于正报,所住的极乐世界属于依报,正报的身体和所居住的环境依报,是一体的,不分开的,没有差别的。

我们凡夫在这个世间,正报的身体和所住的依报环境却是各自分开的,不是一体的,是互相有隔阂不能自由。譬如,房间如果没有门,四周都是墙壁,这样就无法出入,这是我们凡夫业力的障碍;但是,佛的境界是融通无碍的,正报的身体和所住环境的依报是融合一体,不相阻碍。

《华严经》中提到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佛的境界就是事理无碍以及事事无碍的境界,因此万物对他来说都是一体性的,是相即相入、融合一体的。

总之,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使闻名念佛的人,离开地狱、离开六道,自自然然进入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功能。我们既然已听到、知道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此后就专一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就自自然然往生极乐世界。

就好像水,水的功能本来就可以止渴,也可以润湿东西;若是火,火的功能本来就是烧东西,这是火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你要说叫它不要烧,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我们嘴中说不要烧,心中思维不要烧,火一定还是会继续烧,因为这是它自然的本性与功能。同样的道理,我们既然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除非我们自己不想要往生,不然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

阿弥陀佛的救度,对我们众生来说,我们只要心中领受、口中答应,则必然会表现在念佛,如此「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的念佛,就是随顺着阿弥陀佛的救度,自然必定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是阿弥陀佛本愿力量的自然功能作用。我们只要依照着做,无形中就已经进入阿弥陀佛的愿海之中了。

所以,我们往生的功德力量不在我们本身,完全是在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的功德已经成就,是现成的,而且是从十劫以前就开始完全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因此十方众生不论是什么人,只要念佛愿生,将来就必定往生,而且现在就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这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涵意。

接下来讲《无量寿经》大意第四段经文。第四段的经文是在《无量寿经》结论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将称念弥陀名号的净土法门来咐嘱弥勒菩萨。现在请大家合掌,我们一起来恭诵一遍: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段的经文若是包含前面的「佛告弥勒」四个字,总共是三十六字,若单就主要的经文来说,也就是从「其有得闻」开始,总共八句,一句四字,则总共三十二字。

现在分四点来解释这段经文:

第一,名称。就名称来解释;

第二,大意。就大意来解释;

第三,依文解释。依文字的意思来解释;

第四,显明深理。显出这段文背后真实的意义。

第一,名称。以各种角度来看这段经文的意思就会有好几种名称,可以说是「咐嘱弥勒文」,因为是佛陀交代弥勒菩萨的;也可以说是「大经流通文」,因为出自《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交代弥勒菩萨,要将《无量寿经》的大意、核心要旨流传下去;也可以说是「念佛利益文」,因为这段流通文完全是在说第十八愿念佛无上利益的经文;也可以说是「念佛流通文」,因为是流通念佛,不流通杂修杂行。

释迦牟尼佛咐嘱弥勒菩萨,有二种的涵义:

一,是为了要使念佛法门代代相传,使这个法门永不断绝,常住这个世间,救度任何时间的众生。

二,因为这个法门是诸佛出世的本怀,弥勒菩萨是将来会在娑婆世界下生成佛的菩萨,因此将这个诸佛的本怀传承给弥勒菩萨。

这段文也分为两门:一个是相对门,一个是绝对门。这两门是就解释上来说的。

「相对门」的意思是说,念佛和其他的法门比较,唯有说念佛一门的大利无上功德,来显示出其他法门是小利有上的功德。这就是相对性、比较性来看。

「绝对门」的意思是说,整部《无量寿经》也有讲到其他的法门,但是,最后释迦牟尼佛却单单只交代弥勒菩萨流通念佛,并没有咐嘱其他的法门,显示出念佛法门利益远超其他法门,其他法门不能比,故不与其他法门比较,而直接以念佛咐嘱弥勒菩萨。

第二,大意。这段文的大意在说什么呢?简要来说就是,无论任何人,只要「欢喜踊跃」来念这句名号,他当下就得到最大的利益,具足了无上的功德。所谓「无上功德」就是成佛的功德,因为没有比佛更上的了。我们若是念佛,这样佛的功德就和我们一体不二,这种「无上功德」和念佛的人永远相随在一起、不相离开,这是就大意来说。

第三,依文解释。依据经文,一字、一字,或者一句、一句来解释,先消文,然后才显明它背后的道理。

「佛告弥勒」,佛当然是指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就是当来下生成佛的弥勒菩萨,现在住在兜率天。

这段文是释迦牟尼佛咐嘱弥勒菩萨的,「咐嘱」就是交代的意思,因为弥勒菩萨是将来下生人间成佛的菩萨,所以将这个法交代下一位佛流通到未来世。佛出世的目的就是要讲经说法,要救度众生,要如何达成救度众生呢?唯有这个法门才能够普遍救度众生,才能够达成诸佛出现世间的目的,所以这段文称为「咐嘱文」或「大经咐嘱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其」是指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之中有圣人、有凡夫,有善人、有恶人,任何人只要能够听到这句名号,他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当机众。「闻」就是耳朵听到,心中了解相信,所以「闻」就是「信」。这背后也是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众生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名号,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救度,要愿生极乐世界,有这样的涵义在。

「得闻彼佛名号」,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相信、没有怀疑,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的意思。阿弥陀佛的名号,和阿弥陀佛的本身是一体不二的,所以这句名号是具足着阿弥陀佛本身所有的万德在里面,因此这句名号才叫做万德洪名。这句万德洪名可以救度十方众生往生弥陀净土,进而可以使十方众生在弥陀净土直接成佛。

「彼佛名号」也是「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说的「闻其名号」;「闻其名号」和《无量寿经》「胎化段」的经文所说的「明信佛智」是一样的。听到这句名号,信受这句名号,就等于是信受着阿弥陀佛的佛智。我们众生没有办法了解佛的智慧,因为我们并没有证悟到佛性,因此我们只有信受、不怀疑。直捷的说,「明信佛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道理,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明信佛智」。

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也是十方诸佛所赞叹的名号,第十七愿成就文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听到十方诸佛所赞叹的这句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名号,听到不怀疑,这样自然就和这句名号的法体感应道交,这样的心理状态就是真实的信心,这叫做「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可以度我们出离生死轮回,若听到、相信,心中自然就欢喜。欢喜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的欢喜表现于身体,就有踊跃的行为。「踊跃」是什么意思呢?「踊」就是踊于天,「跃」就是跃于地,这是形容欢喜到了极点,非常庆乐的状态。因为听到这个救度的法门,对往生有望,对脱离轮回有望,那种内心的感受和外显的现象,释迦牟尼佛用「欢喜踊跃」来做形容说明。

当然,这个「欢喜踊跃」是因为逢缘触境才表现在言行上,不可能说日日夜夜、时时刻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这样「欢喜踊跃」,这是不可能的。念佛人逢缘触境,「欢喜踊跃」念佛的时候,就自然会发自内心、表现在外。在那个时候,他是尽情尽性、尽心尽力「欢喜踊跃」的念佛。因为是出自内心,尽我们对佛救度的感恩、欢喜的感情,流露出我们的本性,所以,念佛的时候,声音就很响亮,这就是尽情尽性、尽心尽力,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所形容的「欢喜踊跃」了。

所以在这里所说的「其有得闻」的「闻」,不是突然间听到这句名号而已,是听到这句名号以后,有一种「悲喜交集」的心理状态,因此才会有「欢喜踊跃」的显现。

「乃至一念」,这个「一念」是指,乃至临终一念也可以得到往生成佛的大利益。「乃至」就是「下至」,「包容一多」之语,显示称名遍数不定的意思,是一种包含性的,包含一念、包含多念、包含临终的念佛、包含平生的念佛。所以「乃至一念」就他本身来说,是显示只要念佛,不论数目,有时间就念佛,凡是修持就专一念佛,以念佛为修持,这叫做「遍数无定」,念多少?念多久?不固定。这样说来,这「一念」就是相续念佛的意思。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知」,念佛容易,利益功德殊胜,可说超情离见,难以相信,如能相信而念佛,可说稀有难得,因而特别以「当知」提醒弥勒菩萨,也是提醒十方众生,广泛引起注意。「此人」,信心念佛之人,如净土宗宗旨所说。

这个念佛的人已经得到涅槃的利益。因为在佛法之中,在法界之内,最大的利益就是涅槃的利益,就是成佛的境界。

极乐世界是无为无漏的阿弥陀佛果报的报土,是超越品位阶级的,念佛既然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进入「一生补处」,因此释迦牟尼佛才赞叹说得到这个大利。这是从究竟上来说的。

若从道理上来说,念佛不仅是自利、利他都包含在里面,而且是现在的利益、当来的利益也包含在里面;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可以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的利益也都在里面。所以虽然是在因地讲念佛,但是果地所有的功德也没有离开念佛,因为有因地的念佛,才有果地种种的功能力用。

因此,念佛所得的利益是不可思议的广大,这样的利益与《无量寿经》「发起序」中「如来出世本怀文」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是同样意思。这个真实之利在哪里呢?在念佛,念佛就可以得到大利,这个大利就是真实之利,就是成佛的利益。

这句「踊跃念佛,为得大利」和《无量寿经》「流通分」所说的「生疑惑者,为失大利」,两句的经文是互相对应的。

「踊跃念佛,为得大利」,若是「生疑惑者,为失大利」;也就是说,信受的人就会踊跃念佛,这样就会得到往生成佛的大利益,但若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有怀疑的人,就失去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则是」这二字是显明念佛功德的自然性。什么自然性呢?只要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虽然不知道此中理趣,或者没有去追求相关道理,还是自自然然就有大利无上的广大利益,所以用「则是」来表达。

「具足」,具足就是圆满,没有缺少。佛所有的功德,念佛的人全都得到、全都领取,圆圆满满没有半点缺少,这叫做「具足」。具足什么?具足「无上功德」,就是成佛的功德,也就是说一念之间就可以具足、圆满成佛的功德。

有了这段文,我们就知道念佛是佛教「大乘」,也叫做「一乘」;在教理上来说是「圆顿至极」的法门,很圆满、具足包含佛所有的功德,就功能与时间上来说,很快速、很容易,当下就已经得到。

第四,显明深理。这段「念佛流通文」或称「弥勒咐嘱文」,释迦牟尼佛要表达的涵义,在这里分为十点来解释。

(一)来意。也就是说,这段文放在这个地方,有什么顺序的涵义;

(二)特呼弥勒。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呼叫着弥勒菩萨的名字,来给他交代;

(三)一念所指。这段文所说的「乃至一念」,这个一念是指什么样的一念呢?

(四)这里所说的大利,是和小利相对;

(五)这里所说的无上,是和有上相对;

(六)显明念念都具足无上功德;

(七)显明念念不舍;

(八)显明要专一念佛;

(九)举少况多。就是举出数目少的,来譬喻数目多的;

(十)深信不谤。要我们都深心相信,不要怀疑甚至不要毁谤。

第一点,来意。在《无量寿经》「正宗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对当时的大众说念佛往生的法门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既然有这么大的利益,就应该要一代一代弘扬流传,不使它断绝,并且可以使十方世界、十方众生普遍都能够听到,以之利益十方众生。因此到了「流通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就特别将这个道理、这个法门咐嘱弥勒菩萨,要他将这个念佛的法门流通到未来世,利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这是这段文在这个地方的涵义,这就是「来意」。

(二)特呼弥勒,特别呼叫着弥勒菩萨的名字。这段文一开始就说「佛告弥勒」,这四字含着一种慎重、殷重、郑重的心情,也就是说,这样的大利、无上功德的法门,对十方众生非常重要,可说是众生解脱成佛的唯一希望,也是十方诸佛的本怀,所以对佛来说也是非常重要。

这个法门是众生解脱唯一的希望,这么重要的法门,等觉菩萨的弥勒不一定知道,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特别呼叫着弥勒菩萨的名字,跟他说:弥勒啊!你要知道,如果若有人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欢喜踊跃」来念这句名号,你就应该要知道,这个人已经得到大利无上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为了将这句弥陀的名号流通到未来世,也就是流通到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乃至灭法的时代,到弥勒菩萨「龙华三会」下生成佛的时代,都要使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使这个念佛的法门一直流传下去,所以经文一开始就说「佛告弥勒」,有这种慎重、殷重、郑重的涵义在里面。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其他的,下一次佛一再继续。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