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电子书首页

《往生论注讲解》第33-74

 

续讲前言... 12

一、《往生论注》之美... 12

(一)文句美... 13

(二)结构美... 14

(三)意境美... 14

(四)法义美... 15

二、简单回顾... 15

(一)《往生论注》卷上、卷下的结构... 15

(二)《往生论注》玄义... 16

1.教相之玄... 17

(1)易行道... 17

①全论未说一个“易”字,故玄... 17

②易就是玄,玄而又玄... 17

(2)易之所以——佛本愿力... 18

①天亲菩萨将净土法门判为易行道的原因... 18

②佛本愿力在《往生论注》中通篇贯彻... 19

2.经体之玄... 22

(1)以佛名号为经体... 22

(2)称名为根本行法... 23

3.论名之玄... 24

(1)入佛法相,正脉传承... 24

(2)一宗雏形已现... 24

(三)释偈颂... 25

1.五念门之前三和成上起下偈... 25

2.观察门... 25

(1)二十九种功德互相之间的关系... 25

(2)“胜过三界道”的五重含义... 25

①一一皆是真实功德相... 25

②一一清净... 26

③一一愿心庄严... 27

④一一本愿力成就... 27

⑤一一自利利他... 28

贰、释偈颂... 28

四、释二十一行观察门... 28

(一)观器世间庄严成就... 28

(4)形相功德... 28

①要点... 28

国土十七种功德分类次第... 28

体相用的概念与关系... 29

清净功德是极乐净土最重要的体性... 29

量功德和性功德是次一级的体功德... 30

形相功德总指极乐世界整个相是清净光明的... 30

前面最重要的四种功德都含在弥陀名号中... 31

②分科... 31

引偈... 31

标目... 32

释成... 32

③释文... 32

愿心庄严... 32

释偈文句... 34

(5)种种事功德... 37

①分科... 37

②要点... 37

从光明总相出种种差别事相... 37

珍宝性... 38

妙庄严... 39

③释文... 39

愿心庄严... 39

释偈文句... 40

(6)妙色功德... 42

①来意... 42

②释文... 43

愿心庄严... 43

释偈文句... 46

(7)触功德... 47

①来意... 47

释文... 48

愿心庄严... 48

释偈文句... 51

前讲回顾... 51

体功德... 51

相功德... 52

(8)三种事功德... 54

前后内在联系... 54

三种事的次第关系... 54

①水功德... 55

②地功德... 58

③虚空功德... 61

(9)雨功德... 63

①来意... 63

②释文... 63

愿心庄严... 65

释偈文句... 66

(10)光明功德... 69

①来意... 69

②释文... 69

愿心庄严... 69

释偈文句... 70

(11)妙声功德... 74

①来意... 74

光明纳在名中... 77

名声夹在光内... 77

光明和名号交融一体... 78

②释文... 81

愿心庄严... 81

释偈文句... 82

③辨义... 86

(12)主功德... 92

①来意... 92

②释文... 94

愿心庄严... 94

(13)眷属功德... 102

①来意... 102

②释文... 103

愿心庄严... 103

释偈文句... 104

(14)受用功德... 107

①来意... 107

②释文... 107

愿心庄严... 107

释偈文句... 109

(15)无诸难功德... 119

①来意... 119

②释文... 119

愿心庄严... 119

释偈文句... 120

(16)大义门功德... 123

①来意... 123

②释文... 124

释“大义门”... 124

释偈文句... 133

安乐国超越男女性别... 137

软心菩萨,讥言声闻... 138

声闻众多为奇之问答... 139

(17)一切所求满足功德... 142

①来意... 142

②释文... 143

愿心庄严... 143

复习十七种功德庄严成就... 145

①配对接读... 145

②整体回顾... 146

1.观佛庄严功德... 152

(1)座功德... 152

①来意... 152

愿心庄严... 152

释文... 153

(2)身业功德... 155

①来意... 155

释文... 155

愿心庄严... 155

释偈文句... 156

(3)口业功德... 178

①来意... 178

②释文... 179

③辨义... 180

名号与口业的关系... 180

阿弥陀佛到底怎么说法度众生... 180

一切法归纳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182

释“妙声遐布,闻者悟忍”... 182

(4)心业功德... 183

①来意... 183

②释文... 183

愿心庄严... 183

娑婆众生心有分别... 183

佛顺娑婆众生分别心讲方便法... 184

释“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185

释“得之于内,物安于外”... 186

释“虚往实归,于是乎息”... 187

凡夫所修,皆是虚妄;如来所赐,皆是真实... 188

五种无分别喻的指代意义... 188

弥陀救度,如火烧木... 189

(5)大众功德... 191

①来意... 191

②释文... 192

愿心庄严... 192

(6)上首功德... 199

①来意... 199

②释文... 199

(7)主功德... 202

①来意... 202

②释文... 202

愿心庄严... 202

释偈文句... 204

③辨义... 205

(8)不虚作住持功德... 207

①来意... 208

②释文... 208

愿心庄严... 208

③辨义... 210

此偈典据... 216

此偈要点... 218

2.观菩萨庄严功德... 220

(1)不动遍至德... 224

①释文... 224

②辨义... 226

(2)一时遍至德... 227

①释文... 227

②辨义... 228

释“遍”“无余”... 229

“不动遍至德”的另一种善巧理解... 229

(3)无余供佛德... 229

①来意... 229

②释文... 230

愿心庄严... 230

(4)遍示三宝德... 233

①释文... 233

愿心庄严... 233

②辨义... 234

结归启下... 236

五、回向门... 236

①来意... 236

②释文... 237

两种功德回向哪种... 237

两种见... 237

诸偈总结... 238

《往生论注》研究... 239

(一)《往生论注》用典... 239

(二)《往生论注》譬喻... 239

(三)《往生论注》问答... 239

六、“八番问答”... 240

(一)共何等众生问答... 240

1.问由... 240

2.回答... 241

(1)引《大经》可知一切外凡夫皆得往生... 241

①引经证... 241

②引十七愿之必要... 242

(2)引《观经》可知下品凡夫皆得往生... 243

(3)略释两段经文... 243

这两段文是净土宗最核心、最重要的经文... 243

②第十八愿成就文... 244

③《观经》下品下生文... 246

④“八番问答”皆以第十八愿及下品下生为核心展开... 251

⑤第十八愿与下品下生比较... 253

(二)逆谤除取问答... 257

1.问由... 257

2.回答... 257

(三)谤法生否问答... 257

1.问由... 257

2.回答... 258

(1)结论:谤法必不得生... 258

(2)释成... 258

①引经证:诽谤正法罪远重于五逆罪... 258

②推论:两种原因不得生... 259

3.辨义... 260

(1)诽谤正法到底能不能往生... 260

①不生... 260

②得生... 261

③谤法不生从本机,谤法得生从佛救... 262

(2)贪彼土安乐得生与否... 263

①诽谤正法而贪乐愿生,不得生... 263

②若真贪彼土安乐愿生,必得往生... 263

③经证... 263

(3)谤法不得生是方便义,得生是真实义... 263

①诽谤正法不能往生,是“抑止意”... 263

②不诽谤正法,欣净土乐,愿生必生是真实义... 264

(四)谤法罪相问答... 266

1.问由... 266

2.回答... 266

(五)逆谤轻重问答... 267

1.问由... 267

2.回答... 267

(六)念佛业道轻重问答... 268

1.问由... 268

(1)业道重者先牵之义... 268

(2)造罪系业之义... 269

2.回答... 270

(1)举问意... 271

(2)申自宗... 271

(3)正较量... 271

①在心... 273

②在缘... 283

③在决定... 292

(七)一念问答... 296

1.问由... 296

2.回答... 297

(1)明通途念... 297

(2)明此中念... 297

①明不取时节... 297

②明但取相续... 298

(八)十念问答... 299

1.问由... 299

2.回答... 300

(1)直明... 300

(2)喻明... 301

(3)结劝... 302

(九)“八番问答”总结回顾... 305

1.“八番问答”破别时意... 305

(1)第六问答破别时意... 306

(2)第七问答破别时意... 306

(3)第八问答破别时意... 306

2.“八番问答”的结构... 307

3.特设“八番问答”之用意... 308

(1)显示净土门回向之根本是如来回向... 308

(2)显示回向给下下品为遍及一切众生... 308

(3)显示如来回向使得下凡与上圣平等入报土... 309

(4)显示下品造罪凡夫为往生正机... 309

(5)显示下品下生文即第十八愿成就文... 309

(6)卷下善巧回向、菩提心释义等皆伏笔于此... 309

第十八愿文和下品下生文为抓手... 310

4.《往生论注》机、行、果... 311

(1)举本愿成就文中的机、行、果... 311

(2)引下品下生文中的机、行、果... 312

(3)第六问答中的机、行、果... 312

(4)十念记数问答中的机、行、果... 313

5.结论... 313

昙鸾大师念佛义... 314

(1)念佛包含观念、称名... 314

(2)称名为本... 315

①三经以佛名号为体... 315

②本愿在称名... 315

③赞叹门也讲称名... 315

④名即法... 316

⑤至德名号... 316

⑥名字为佛事,名悟物... 316

⑦无碍光如来名能破暗满愿... 316

⑧此如来名号能止一切恶... 316

(3)对名号本身的认识... 317

①名号为实相法... 317

②闻实相法生... 317

③称名为如实修行相应... 317

(4)闻名信心为无上信心... 317

(5)昙鸾大师对称名的理解... 318

①称名当相续... 318

②称名在心、在缘、在决定... 318

③称名超越时节久近、念数多少... 318

④十念非时节... 318

⑤十念非数目... 319

⑥十念明业事成办... 319

⑦不必凝心注想... 319

⑧不缘他事... 319

(6)称名的功能利益... 319

①称名一实破万虚... 319

②称名灭罪往生偏依佛力... 319

③称名即是乘佛愿力... 320

④称名如实修行、实无修行... 320

⑤称名能破暗满愿... 321

⑥称名能止一切恶... 321

⑦称名能救谤法... 321

⑧称名得真实功德... 321

⑨称名就是“心作佛,心是佛”... 321

⑩称名速疾成佛... 321

称名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322

称名平等往生... 322

称名凡夫入报... 322

称名为大乘门... 322

称名含五念门、五果门... 323

回答两个问题... 323

1.三心与信心... 323

2.居士能不能讲法... 323

叁、释长行... 325

卷下正讲前的说明... 325

(一)长行与偈颂的关系... 325

(二)三个层次的解释... 325

次下释长行... 325

(一)长行的分科... 326

(二)略解长行各章大意... 326

(三)长行分科的特点... 328

(四)长行十章的组织结构、相互关系... 328

一、愿偈大意... 329

(一)此愿偈明何义... 329

(二)“愿偈大意”包含五念门... 330

二、起观生信... 331

(一)示五念力... 331

(二)出五念门... 332

1.礼拜门... 340

(1)引文... 340

(2)释义... 340

①释“礼拜”... 340

②释“如来”... 342

③释“应”... 346

④释“正遍知”... 349

⑤释成礼拜门... 355

2.赞叹门... 355

(1)先明赞叹属口业... 355

(2)释义... 356

①明解文义... 356

释“称彼如来名”... 356

释“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356

释“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 357

释“不如实修行相应”... 359

②文句结构... 364

方法与目标... 364

总则与细则... 364

“修行”与“如实”... 364

③展开... 364

何故名赞叹门,不名称名门... 364

何故独取“无碍光”名为赞叹门... 365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367

如彼名义... 381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405

(3)称名满愿问答... 411

①问题——指月之指不能破暗,称名何能满愿... 411

②回答——名即法... 413

“名即法”在净土法门就是“名即佛”... 416

3.作愿门... 416

(1)句式结构... 416

(2)依文解意... 417

①来意... 417

②心常作愿... 417

③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418

一心专念... 418

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418

④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419

译“奢摩他”为“止”于义未满... 419

别释佛力三止... 422

(3)展开... 425

①圣净比较之一... 425

②三止皆赖佛力... 426

③三止分析... 428

④圣净比较之二... 430

4.观察门... 432

(1)句式结构... 432

(2)释义... 432

①智慧观察... 432

②正念... 432

③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434

译“毗婆舍那”曰“观”义亦未满... 435

别释佛力二观... 436

归结... 441

④释“观察”... 441

心缘其事曰“观”... 441

观心分明曰“察”... 442

(3)展开... 442

①凡夫往生,全靠佛力... 442

②止观分说,实则互含... 443

③心与佛,圣道与净土的差异... 443

圣道门和净土门的入手点不同... 444

圣道门和净土门的“止”... 444

圣道门和净土门的“观”... 445

观心与观佛的四点比较... 445

④三个“如实修行”之间的关系... 448

⑤净土法门之止观(定慧)皆从名号生... 449

⑥对祖师建立决定的信心... 450

殊胜到顶点的法门... 453

5.回向门... 454

(1)句式结构... 454

(2)释义... 454

①不舍一切苦恼众生... 454

②心常作愿,回向为首... 455

③得成就大悲心故... 456

三种悲心... 457

④往还两种回向... 458

往相回向... 459

还相回向... 459

归结... 461

(3)展开... 461

①两种回向皆源于佛愿... 461

佛回向... 461

众生回向... 462

②不生净土则不能成就大悲心... 462

③比较圣净二门的回向... 462

三、观行体相... 464

(一)器体... 467

1.分科... 467

2.国土体相... 468

总说... 468

①“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 468

②释“不可思议力者”... 468

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469

二者业力不可思议... 469

三者龙力不可思议... 469

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 469

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 470

③极乐佛土二种不可思议力... 470

极乐国土之体... 470

体不思议故,一一相皆不可思议... 471

④释“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 471

摩尼如意宝珠... 471

佛土安乐性种种成就... 473

释“相似相对”... 473

片取船之“他力”喻名号... 474

详说... 475

举章门... 475

续提释... 476

法义重重无尽... 476

《往生论注》和《阿弥陀经》里的两个“善”... 479

此土称名,亦得二种力... 479

如何学习观行体相之国土十七种相... 480

(1)清净... 485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 486

亦得生彼净土... 487

③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488

“胜过三界道”是胜过三界众生的因果... 489

“胜”过三界道的几个意义... 489

④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 491

“涅盘分”的三种意义... 491

(2)... 492

①四种成就... 493

第一,广狭自在... 493

第二,广大无际... 493

第三,境能转心,利他成就... 494

第四,依正一体,入第一义谛... 494

②佛力所成... 495

平等无差,不由此土功行... 495

推功归本,由于佛力... 495

人类移民好去处——极乐... 495

③国土量成就心行量... 496

④心行量即法界身... 497

(3)... 498

娑婆与极乐翻对... 498

①迦罗求罗虫喻... 498

凡夫为佛增光... 499

②生正道世界即入正定聚... 499

正道世界成就出世善根... 500

重温卷上对“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的解释... 501

③非身而身,焉可思议... 502

若需自力、有差别,则性功德不成就... 502

性功德成就的五个特点... 503

进补喻... 504

(4)形相... 505

对比卷上、卷下“形相功德”的解释... 505

①娑婆世界忍辱得端正... 506

②极乐世界无瞋忍之殊... 506

③色像平等妙绝是由净光之力... 507

无殊... 509

平等... 510

④彼光非心行,而为心行之事,焉可思议... 511

极乐一切皆是如来心行,而为众生心行... 512

极乐净光的特点... 512

(5)种种事... 514

①“事”... 514

②“心”... 515

(6)妙色... 515

①释“明净曜世间”... 516

②光为佛事,焉可思议... 516

③阿弥陀佛以度众生为佛事... 517

④阿弥陀佛如何把众生做成佛... 518

令往生... 518

令成佛... 518

⑤我们如何作佛事... 520

(7)... 521

①触宝生乐,所以不可思议... 521

爱作菩萨喻... 522

菩萨柔软心成就,所以触者生乐... 522

②极乐众宝的特性... 523

③愿生皆生,转凡成圣... 524

④触必得益... 524

(8)三种事... 525

“六大”中何以只说三种... 525

①水... 527

水为佛事,所以不可思议... 527

②地... 534

众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 534

影为佛事... 534

③虚空... 536

声为佛事... 537

(9)... 538

①天雨妙花... 538

②花光出佛... 539

③花为佛事... 540

(10)光明... 540

①光从如来智慧报起... 540

②光为慧用... 541

(11)妙声... 541

①闻名欲生得生... 542

闻乐愿生之证... 542

闻信愿生,善根非浅... 543

②名字为佛事... 544

名摄极乐依正... 544

名号是净土和秽土间的媒介... 544

名号两方便... 545

名号沟通佛界与众生界... 546

名号度众生的八大优势... 547

结归... 549

(12)... 551

           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 551

②释“住持”... 552

③不朽药喻... 554

(13)眷属... 555

①主和眷属同一正觉... 555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生类比较... 555

③同一念佛皆兄弟... 556

成佛生产线... 556

眷属平等,与夺无路... 557

杂业众生因念佛得生净土... 557

 

 

 

续讲前言

一、《往生论注》之美

《往生论注》是一部伟大的着作,也是净土宗的伟大教着。一本书,能用“伟大”两个字来形容,这是不多的。但是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完全配得上这两个字,甚至还绰绰有余。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部着作非常重要。没有这部着作,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我们就不能安心念佛;没有这部着作,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将大幅降低。

世间有些书,被誉为“改写了历史”。但真正来讲,改写历史的书只有佛经。世间的书,再怎样改写历史,还在六道轮回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还是无量劫在轮回之中。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典,真正改变了人类世界,真正给我们带来解脱的光明,是世界之光。

释迦牟尼佛说法众多,经典传到中国来,大分为两类:圣道门和净土门。以我们这样的陋劣根机,修学圣道门的经典,顶多是结个缘、播个种子,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所以仍将面临无量劫的轮转。而净土门的这部着作,则是真正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让我们“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的人生从此改变,走向光明、幸福、圆满成佛。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近一千五百年来对无数众生所作的贡献。可见这部着作之伟大!

如果没有《往生论注》,《往生论》我们看得懂吗?看不懂。如果没有《往生论注》,可以讲,释迦牟尼佛讲的净土三经、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传到中国来,未必能开出净土宗,这条法脉可能会中途终止。如果没有《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观经疏》等等,这些一脉相承、开宗立教的教典就展现不出来,净土宗在中国未必就能确立,那我们就欲哭无泪了。所以,这部着作非常重要。

面对这么重要的着作,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十分虔诚,恭敬顶礼。怎样叫敬法重法?如果大家准备不足,只带两只耳朵来,也不想听,这就是对法的敬重心不够。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事先多读诵文句,事先多作了解,这是你做得到的。如果让你立刻上台来讲,你说做不到还情有可原;只是让你事先多读几遍,从去年到现在一年时间了,如果只读了半遍,这就说不过去了。一定要多读。

《往生论注》越读越觉得美妙。不读不知道它的美,读过之后,你就欲罢不能。在这么好的环境、气候和因缘条件下,读这么好的书,难道不会法喜吗?要多读,反复读,天天读。

《往生论注》有四重美。

 

(一)文句美

文句美:简练典雅,如细胞组织。

《往生论注》的文句非常简练典雅。简,是简洁;练,是精练,不啰嗦;典,是经典;雅,是很雅致,很美。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这是一种美。

我们读得多了,自己的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都会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反复读《往生论注》,就会有昙鸾大师简练典雅的文气。

 

(二)结构美

结构美:有机匀称,如骨骼筋脉。

要把文字和语句组合成一部着作,必须有结构。当然,我们是从学习和分析的角度,讲它有结构。昙鸾大师这样的祖师,是天然妙成,他未必要盘算一个结构。就像一棵树,它的组织结构是自然长成的;一朵花,花瓣外面一层、里面一层,不是靠盘算来的。这是生命,生命自然有这样的本性,会展现出来。昙鸾大师这部着作是活的、有生命的,所以它的结构是自然而然的。

结构美,可以用“有机匀称”四个字来说明。《往生论注》的结构是有机的生命体,非常匀称,非常美。像一个人,长一个鼻子就够了,如果在别的地方再长一个,就不恰当了。像身上的肌肉,长得很适当,没有赘肉,不多也不少,非常匀称,非常美。

反复读诵就会发现,《往生论注》一点不啰嗦。结构非常有美感,环环相扣,前后次第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非常紧密,就像人体的有机结合。

人体当中,不论脖颈还是手臂,肌理纹路必须匀称。如果多出一个包,就是多余的。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整体非常舒服、流畅。不会前面说过了后面又反复说,该在什么地方说就在什么地方说。就像耳朵就长在耳朵的地方,鼻子就长在鼻子的地方。也绝不讲不相关的话。总之,非常美。

 

(三)意境美

意境美:生动流畅,如血液气息。

生动流畅:生,就是有生命力;动,就是有动感,灵动;流,像水流一样;畅,就是不滞碍。《往生论注》在形成文句和组成结构之后,在它的结构之内,就有一种意境在流动。这种流动非常畅快,非常自然。

比如人的身体,坐要有坐相,骨架、身姿要端正。身姿端正之后,气就在身体中流动;如果窝着、瘪着,气就不流动。

昙鸾大师的着作,就像一个人往那里一坐,非常丰满,非常端正,内部有一种意境在流动;它还有一种意蕴、神韵,通过这种表达,里面是活的。如果结构臃肿,或者窒塞,或者扭曲,它里面就是死的,没有气感流动。

我们怎么理解祖师的着作?要反复读,感受到它的文句结构之后,对里面的意境就会通达。反复读,自然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法义美

法义美:清净慈悲、悲智庄严、安乐法喜,如思想灵魂。

前面说的三点,世间的着作在形式上也是可以达到的,但是这第四点就不是世间着作所能企及的,这是最重要的。

在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中,你会感受到清净慈悲、悲智庄严。那种慈悲智慧、清净庄严会洗涤你的心,让你感到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生命之美,是佛性的美,是佛的慈悲。

反复读诵,感受其美。

反复读诵,会感到安乐、法喜,这种美感会传递到我们身上,让我们对生命本身之美有一种感悟,自己就升华了,被它的美感化了。

这不光是欣赏,也是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你自己变美了,心会变美,会有幸福感。这就不一样了,这是非常高的意境。

如果打比喻来讲,文句美就像我们人体的细胞和组织,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很亮丽,都很干净,都很规整;肌肉的纹路都很细致,皮肤都很细腻。这是具体的文句之美。

结构之美,就像一个人的骨骼、筋脉非常端正、端庄、匀称。这种结构之美能显示出来。

意境美,就像健康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气息流动。气息匀长,不会得中风、偏瘫、高血压,气血流动饱满,充斥着整个身体。如果把这本着作当作一个人,每一个字就是他的细胞,每个细胞、每个毛细血管的顶端,气血全部是充满的,这就非常美。

法义美,就像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如果这么来看,就会把昙鸾大师读出来。如果一个雕塑家能够这样来读,他就能塑出昙鸾大师的肖像,一定相差不远。

读书就要把人读活。昙鸾大师绝对是一个美男子,绝对是仙人神韵,不是凡人,超凡脱俗。就凭他那种语言,他走路都不是在地上走,而是在莲花上飘过,绝对是这样的人,他有仙风道骨。他小时候见五台山有灵异之境而出家,出家之后也有很多灵异之境,那不是凡人。这样的人,读他的书也会脱胎换骨。

所以要反复读诵,感受其美。

 

二、简单回顾

下面对我们前面所讲学的内容作一些回顾,因为时间隔得有点长,有些新学员准备也稍有不足。

《往生论注》总分为卷上和卷下。

 

(一)《往生论注》卷上、卷下的结构

大家看《往生论注》的组织图表。

 

┌玄义┈┐

│     ├卷上

│  ┌偈颂┘

└文义┤

   └长行┈卷下

 

这个组织图表,有卷上、卷下。卷上分为两点:第一,玄义;第二,释偈颂。卷下也有两点:第三,释长行;第四,速得菩提问答。

“速得菩提问答”也是解释长行的内容。卷下是通篇解释长行的,之所以把它提出来,是因为它的内容特别重要,又是作为最后的一个总结,所以把它列出来放在第四点。其实它就是解释长行当中“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的,然后起问“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二)《往生论注》玄义

整个《往生论注》,卷上主要是解释偈颂,卷下是解释长行。不过,在解释偈颂和长行之前有一个玄义。

玄义是什么意思呢?玄义是和文义相对的,文义是解释偈颂和长行的,对偈颂和长行的文句作解释,这叫文义。在解释偈颂和长行的文句之前,先把整部《往生论》幽深玄妙的义理提纲挈领地解释在前面,这叫玄义。所以,玄义是和文义相对的。

玄义加上偈颂,这是卷上;解释长行,这是卷下。

 

  ┌深义 难晓难悟,智所不及

玄义

  └妙义 直契佛心,论主衷怀,契机法喜

 

所谓玄义,可以用两个角度来说,一是深义,二是妙义。所谓“深义”,就是难知难晓、难悟难明。我们没有智慧,两眼看不清楚,所以,祖师就把《往生论》非常深奥的、一般人不容易了解的义理揭示出来,这是玄义,这是深玄。

所谓妙义,也就是妙玄。这是说,昙鸾大师的解释直契佛心,如印光大师说“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昙鸾大师的解释契入佛心妙理,将佛讲的义理完全展现出来,让佛心畅快。这就是妙。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非常简略,但义理非常深邃、精妙、纯粹,一般人读不懂。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将《往生论》的义理和盘托出,妙义大开,我们一读,“哦!原来天亲菩萨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妙。

昙鸾大师对佛心和论主之意通彻了悟,故而《往生论注》上契佛理;同时,下契群机,让读的人法喜充满,知道往生有分,安心决定,愿事成就,进而自利利他,利行满足。这就是妙。

当然,《往生论注》的文义部分也非常深妙,但是深妙中还有更深妙的,就是玄义。所以把玄义提出来,放在前面讲。

组织图表里,玄义列了五点:一、判教相;二、明经体;三、辨优婆提舍名;四、分论二重;五、解论名目。这五重玄义中,最主要的是前三重,而且这三重在《往生论注》的名目中又都能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主要讲前三重玄义。

 

1.教相之玄

(1)易行道

昙鸾大师先引用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判,然后辨难易,解释难之所以难、易之所以易的原因。难之所以难,在于“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易之所以易,在于“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这就是靠佛的愿力,所谓“佛力住持”。

 

①全论未说一个“易”字,故玄

全论未说一个“易”字,故玄。

在教相方面,《往生论注》很玄。为什么玄?因为《往生论》从头到尾,天亲菩萨并没有说这是易行道。从文句中,不仅看不出是易行道,反而会觉得很难。比如,天亲菩萨说“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说“善巧摄化”“离菩提障”“顺菩提门”等,一看都非常难。怎么昙鸾大师就能看出是易行道呢?这就是玄义,很深妙,我们看不出来,昙鸾大师能看出来。

 

②易就是玄,玄而又玄

易为标准、眼目、基调、基本点,根本立场、根本性质、根本判断。此眼目一失,全篇黑暗,虽释万言,不足观矣。

易行,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一开篇,通过难易二道判所定下的调子:《往生论》是净土教、易行道,以容易为标准。读《往生论》读不出容易,就是白读了。

“易”这个字,就是玄,玄而又玄,给《往生论》定了标准。所以,容易就是整部《往生论》的眼目。如果读不出容易,反而觉得很难,就是眼盲,失去了正法眼,全篇黑暗。

所以,易就是玄义。昙鸾大师等于是把《往生论》的眼睛拿了出来,把标准放在前面。易就是核心,是对整部《往生论》解读的基本点,后面所有的解释,都从易开始。

易,是《往生论》的根本立场。怎么看待《往生论》这部着作?要站在净土门、易行道的立场来看,这是根本立场。如果站在圣道门、难行道的立场来看,根本没法读,读不懂,也没有法喜,读不出美感。

易,也是对整部《往生论》根本性质的判断。《往生论》到底是怎样一部着作?易行道的着作,这是基本判断。如果基本判断都失误了,其他的就不谈了。

所以,易放在前面,就有定标准、定基调、指方向、定眼目这些作用。

 

(2)易之所以——佛本愿力

易之所以——佛本愿力,通篇贯穿。首尾呼应。

为什么容易呢?昙鸾大师进一步作解释,易之所以易者,在于佛的愿力,把背后的根本原理提了出来:佛的愿力。所以,整部《往生论注》都是站在佛本愿力的立场来解读《往生论》,显明它是净土宗易行道的着作,从而让我们安心、法喜,可见《往生论注》之伟大。

 

①天亲菩萨将净土法门判为易行道的原因

有人说:“这是不是昙鸾大师自己的凭空臆想?你这样解读,我也可以那样解读啊!天亲菩萨都没说易,你怎么就读出易来了?”昙鸾大师读出来易,你没读出来,这就是水平高低的问题。

论主必不可违龙树,不可违三经,不可违念佛往生本愿。

天亲菩萨将净土法门判为易行道,有几点原因。

第一,不违龙树。天亲菩萨解释净土法门,绝对不可能违背他的前辈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比天亲菩萨早两百年,是初地菩萨;而天亲菩萨是十向满心菩萨,比龙树菩萨低一个阶位。十向后面是十地,十向菩萨满位了,再升一个阶位,就是十地初位菩萨。天亲菩萨比龙树菩萨略逊一筹,所以不可能违背龙树菩萨的教言。龙树菩萨已经通过难易二道判,判定净土门为易行道了,天亲菩萨不可能说是难行道。

第二,不违三经。天亲菩萨也不可能违背净土三部经。《往生论》全称叫《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既然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就是以净土三部经来解释的,那怎么可能违背净土三经呢?净土三部经都讲得很容易,像《观经》下品下生,多容易;《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多容易;《阿弥陀经》称名往生,多容易。

第三,不违念佛往生本愿。天亲菩萨也不可能违背法藏菩萨念佛往生的本愿,所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天亲菩萨是明眼人,不可能违背这三个大原则。所以,他解释的一定是易行道。

 

┌清净功德

└不虚作功德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说到,整个二十四首偈子,是以“清净功德”和“不虚作住持功德”两首偈子为核心和框架。清净功德是体,是总功德,不虚作功德是用。

 

┌愿心庄严

└速得菩提

 

另外,天亲菩萨在长行中解释为“净入愿心”,所有的清净功德,都是阿弥陀佛三种庄严愿心成就。天亲菩萨自己就说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成就的。

“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又说“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念门比较菩萨的六度万行,太容易了。“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度万行、历劫修行,跟五念门相比,难易程度不是天壤之别吗?

 

②佛本愿力在《往生论注》中通篇贯彻

昙鸾大师看得非常准,特别在解释“速得菩提”的时候,设了一番问答,真是透彻!

易行道之所以容易,是佛本愿力。佛本愿力在《往生论注》当中是通篇贯彻的。

 

第一,首尾呼应

首,是指难易二道判;尾,是指速得菩提问答,最后结尾处。

《往生论注》首尾,一共有十一处讲了佛本愿力,对照下面的图表,我们逐一寻找。

 

                           ┌核求其本,阿弥陀佛如来为增上缘

  乘佛愿力               │凡是生彼净土……皆缘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故

┤佛力主持             尾┤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缘佛愿力故(三次)

                           └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

 

难行道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第一处,“无他力持”——他力;他力不就是佛力吗?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第二处,“乘佛愿力”——佛愿力;“佛力住持”——佛力。

文章结尾速得菩提问答的地方:

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第三处,“今将谈佛力”——佛力。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第四处,“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本愿力。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第五处,“若非佛力”——佛力。

《圣教集》336页: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第六处,“缘佛愿力故”——佛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