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讲解》第33-74讲
《往生论注》是一部伟大的着作,也是净土宗的伟大教着。一本书,能用“伟大”两个字来形容,这是不多的。但是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完全配得上这两个字,甚至还绰绰有余。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部着作非常重要。没有这部着作,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我们就不能安心念佛;没有这部着作,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将大幅降低。
世间有些书,被誉为“改写了历史”。但真正来讲,改写历史的书只有佛经。世间的书,再怎样改写历史,还在六道轮回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还是无量劫在轮回之中。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典,真正改变了人类世界,真正给我们带来解脱的光明,是世界之光。
释迦牟尼佛说法众多,经典传到中国来,大分为两类:圣道门和净土门。以我们这样的陋劣根机,修学圣道门的经典,顶多是结个缘、播个种子,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所以仍将面临无量劫的轮转。而净土门的这部着作,则是真正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让我们“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的人生从此改变,走向光明、幸福、圆满成佛。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近一千五百年来对无数众生所作的贡献。可见这部着作之伟大!
如果没有《往生论注》,《往生论》我们看得懂吗?看不懂。如果没有《往生论注》,可以讲,释迦牟尼佛讲的净土三经、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传到中国来,未必能开出净土宗,这条法脉可能会中途终止。如果没有《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观经疏》等等,这些一脉相承、开宗立教的教典就展现不出来,净土宗在中国未必就能确立,那我们就欲哭无泪了。所以,这部着作非常重要。
面对这么重要的着作,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十分虔诚,恭敬顶礼。怎样叫敬法重法?如果大家准备不足,只带两只耳朵来,也不想听,这就是对法的敬重心不够。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事先多读诵文句,事先多作了解,这是你做得到的。如果让你立刻上台来讲,你说做不到还情有可原;只是让你事先多读几遍,从去年到现在一年时间了,如果只读了半遍,这就说不过去了。一定要多读。
《往生论注》越读越觉得美妙。不读不知道它的美,读过之后,你就欲罢不能。在这么好的环境、气候和因缘条件下,读这么好的书,难道不会法喜吗?要多读,反复读,天天读。
《往生论注》有四重美。
文句美:简练典雅,如细胞组织。
《往生论注》的文句非常简练典雅。简,是简洁;练,是精练,不啰嗦;典,是经典;雅,是很雅致,很美。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这是一种美。
我们读得多了,自己的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都会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反复读《往生论注》,就会有昙鸾大师简练典雅的文气。
结构美:有机匀称,如骨骼筋脉。
要把文字和语句组合成一部着作,必须有结构。当然,我们是从学习和分析的角度,讲它有结构。昙鸾大师这样的祖师,是天然妙成,他未必要盘算一个结构。就像一棵树,它的组织结构是自然长成的;一朵花,花瓣外面一层、里面一层,不是靠盘算来的。这是生命,生命自然有这样的本性,会展现出来。昙鸾大师这部着作是活的、有生命的,所以它的结构是自然而然的。
结构美,可以用“有机匀称”四个字来说明。《往生论注》的结构是有机的生命体,非常匀称,非常美。像一个人,长一个鼻子就够了,如果在别的地方再长一个,就不恰当了。像身上的肌肉,长得很适当,没有赘肉,不多也不少,非常匀称,非常美。
反复读诵就会发现,《往生论注》一点不啰嗦。结构非常有美感,环环相扣,前后次第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非常紧密,就像人体的有机结合。
人体当中,不论脖颈还是手臂,肌理纹路必须匀称。如果多出一个包,就是多余的。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整体非常舒服、流畅。不会前面说过了后面又反复说,该在什么地方说就在什么地方说。就像耳朵就长在耳朵的地方,鼻子就长在鼻子的地方。也绝不讲不相关的话。总之,非常美。
意境美:生动流畅,如血液气息。
生动流畅:生,就是有生命力;动,就是有动感,灵动;流,像水流一样;畅,就是不滞碍。《往生论注》在形成文句和组成结构之后,在它的结构之内,就有一种意境在流动。这种流动非常畅快,非常自然。
比如人的身体,坐要有坐相,骨架、身姿要端正。身姿端正之后,气就在身体中流动;如果窝着、瘪着,气就不流动。
昙鸾大师的着作,就像一个人往那里一坐,非常丰满,非常端正,内部有一种意境在流动;它还有一种意蕴、神韵,通过这种表达,里面是活的。如果结构臃肿,或者窒塞,或者扭曲,它里面就是死的,没有气感流动。
我们怎么理解祖师的着作?要反复读,感受到它的文句结构之后,对里面的意境就会通达。反复读,自然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法义美:清净慈悲、悲智庄严、安乐法喜,如思想灵魂。
前面说的三点,世间的着作在形式上也是可以达到的,但是这第四点就不是世间着作所能企及的,这是最重要的。
在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中,你会感受到清净慈悲、悲智庄严。那种慈悲智慧、清净庄严会洗涤你的心,让你感到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生命之美,是佛性的美,是佛的慈悲。
反复读诵,感受其美。
反复读诵,会感到安乐、法喜,这种美感会传递到我们身上,让我们对生命本身之美有一种感悟,自己就升华了,被它的美感化了。
这不光是欣赏,也是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你自己变美了,心会变美,会有幸福感。这就不一样了,这是非常高的意境。
如果打比喻来讲,文句美就像我们人体的细胞和组织,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很亮丽,都很干净,都很规整;肌肉的纹路都很细致,皮肤都很细腻。这是具体的文句之美。
结构之美,就像一个人的骨骼、筋脉非常端正、端庄、匀称。这种结构之美能显示出来。
意境美,就像健康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气息流动。气息匀长,不会得中风、偏瘫、高血压,气血流动饱满,充斥着整个身体。如果把这本着作当作一个人,每一个字就是他的细胞,每个细胞、每个毛细血管的顶端,气血全部是充满的,这就非常美。
法义美,就像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如果这么来看,就会把昙鸾大师读出来。如果一个雕塑家能够这样来读,他就能塑出昙鸾大师的肖像,一定相差不远。
读书就要把人读活。昙鸾大师绝对是一个美男子,绝对是仙人神韵,不是凡人,超凡脱俗。就凭他那种语言,他走路都不是在地上走,而是在莲花上飘过,绝对是这样的人,他有仙风道骨。他小时候见五台山有灵异之境而出家,出家之后也有很多灵异之境,那不是凡人。这样的人,读他的书也会脱胎换骨。
所以要反复读诵,感受其美。
下面对我们前面所讲学的内容作一些回顾,因为时间隔得有点长,有些新学员准备也稍有不足。
《往生论注》总分为卷上和卷下。
大家看《往生论注》的组织图表。
│ ├卷上
│ ┌偈颂┘
└文义┤
└长行┈卷下
这个组织图表,有卷上、卷下。卷上分为两点:第一,玄义;第二,释偈颂。卷下也有两点:第三,释长行;第四,速得菩提问答。
“速得菩提问答”也是解释长行的内容。卷下是通篇解释长行的,之所以把它提出来,是因为它的内容特别重要,又是作为最后的一个总结,所以把它列出来放在第四点。其实它就是解释长行当中“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的,然后起问“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整个《往生论注》,卷上主要是解释偈颂,卷下是解释长行。不过,在解释偈颂和长行之前有一个玄义。
玄义是什么意思呢?玄义是和文义相对的,文义是解释偈颂和长行的,对偈颂和长行的文句作解释,这叫文义。在解释偈颂和长行的文句之前,先把整部《往生论》幽深玄妙的义理提纲挈领地解释在前面,这叫玄义。所以,玄义是和文义相对的。
玄义加上偈颂,这是卷上;解释长行,这是卷下。
┌深义 难晓难悟,智所不及
玄义┤
└妙义 直契佛心,论主衷怀,契机法喜
所谓玄义,可以用两个角度来说,一是深义,二是妙义。所谓“深义”,就是难知难晓、难悟难明。我们没有智慧,两眼看不清楚,所以,祖师就把《往生论》非常深奥的、一般人不容易了解的义理揭示出来,这是玄义,这是深玄。
所谓妙义,也就是妙玄。这是说,昙鸾大师的解释直契佛心,如印光大师说“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昙鸾大师的解释契入佛心妙理,将佛讲的义理完全展现出来,让佛心畅快。这就是妙。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非常简略,但义理非常深邃、精妙、纯粹,一般人读不懂。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将《往生论》的义理和盘托出,妙义大开,我们一读,“哦!原来天亲菩萨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妙。
昙鸾大师对佛心和论主之意通彻了悟,故而《往生论注》上契佛理;同时,下契群机,让读的人法喜充满,知道往生有分,安心决定,愿事成就,进而自利利他,利行满足。这就是妙。
当然,《往生论注》的文义部分也非常深妙,但是深妙中还有更深妙的,就是玄义。所以把玄义提出来,放在前面讲。
组织图表里,玄义列了五点:一、判教相;二、明经体;三、辨优婆提舍名;四、分论二重;五、解论名目。这五重玄义中,最主要的是前三重,而且这三重在《往生论注》的名目中又都能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主要讲前三重玄义。
1.教相之玄
(1)易行道
全论未说一个“易”字,故玄。
在教相方面,《往生论注》很玄。为什么玄?因为《往生论》从头到尾,天亲菩萨并没有说这是易行道。从文句中,不仅看不出是易行道,反而会觉得很难。比如,天亲菩萨说“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说“善巧摄化”“离菩提障”“顺菩提门”等,一看都非常难。怎么昙鸾大师就能看出是易行道呢?这就是玄义,很深妙,我们看不出来,昙鸾大师能看出来。
易为标准、眼目、基调、基本点,根本立场、根本性质、根本判断。此眼目一失,全篇黑暗,虽释万言,不足观矣。
易行,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一开篇,通过难易二道判所定下的调子:《往生论》是净土教、易行道,以容易为标准。读《往生论》读不出容易,就是白读了。
“易”这个字,就是玄,玄而又玄,给《往生论》定了标准。所以,容易就是整部《往生论》的眼目。如果读不出容易,反而觉得很难,就是眼盲,失去了正法眼,全篇黑暗。
所以,易就是玄义。昙鸾大师等于是把《往生论》的眼睛拿了出来,把标准放在前面。易就是核心,是对整部《往生论》解读的基本点,后面所有的解释,都从易开始。
易,是《往生论》的根本立场。怎么看待《往生论》这部着作?要站在净土门、易行道的立场来看,这是根本立场。如果站在圣道门、难行道的立场来看,根本没法读,读不懂,也没有法喜,读不出美感。
易,也是对整部《往生论》根本性质的判断。《往生论》到底是怎样一部着作?易行道的着作,这是基本判断。如果基本判断都失误了,其他的就不谈了。
所以,易放在前面,就有定标准、定基调、指方向、定眼目这些作用。
(2)易之所以——佛本愿力
易之所以——佛本愿力,通篇贯穿。首尾呼应。
有人说:“这是不是昙鸾大师自己的凭空臆想?你这样解读,我也可以那样解读啊!天亲菩萨都没说易,你怎么就读出易来了?”昙鸾大师读出来易,你没读出来,这就是水平高低的问题。
论主必不可违龙树,不可违三经,不可违念佛往生本愿。
天亲菩萨将净土法门判为易行道,有几点原因。
第一,不违龙树。天亲菩萨解释净土法门,绝对不可能违背他的前辈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比天亲菩萨早两百年,是初地菩萨;而天亲菩萨是十向满心菩萨,比龙树菩萨低一个阶位。十向后面是十地,十向菩萨满位了,再升一个阶位,就是十地初位菩萨。天亲菩萨比龙树菩萨略逊一筹,所以不可能违背龙树菩萨的教言。龙树菩萨已经通过难易二道判,判定净土门为易行道了,天亲菩萨不可能说是难行道。
第二,不违三经。天亲菩萨也不可能违背净土三部经。《往生论》全称叫《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既然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就是以净土三部经来解释的,那怎么可能违背净土三经呢?净土三部经都讲得很容易,像《观经》下品下生,多容易;《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多容易;《阿弥陀经》称名往生,多容易。
第三,不违念佛往生本愿。天亲菩萨也不可能违背法藏菩萨念佛往生的本愿,所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天亲菩萨是明眼人,不可能违背这三个大原则。所以,他解释的一定是易行道。
┌清净功德
│
└不虚作功德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说到,整个二十四首偈子,是以“清净功德”和“不虚作住持功德”两首偈子为核心和框架。清净功德是体,是总功德,不虚作功德是用。
┌愿心庄严
│
└速得菩提
另外,天亲菩萨在长行中解释为“净入愿心”,所有的清净功德,都是阿弥陀佛三种庄严愿心成就。天亲菩萨自己就说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成就的。
“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又说“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念门比较菩萨的六度万行,太容易了。“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度万行、历劫修行,跟五念门相比,难易程度不是天壤之别吗?
昙鸾大师看得非常准,特别在解释“速得菩提”的时候,设了一番问答,真是透彻!
易行道之所以容易,是佛本愿力。佛本愿力在《往生论注》当中是通篇贯彻的。
第一,首尾呼应
首,是指难易二道判;尾,是指速得菩提问答,最后结尾处。
《往生论注》首尾,一共有十一处讲了佛本愿力,对照下面的图表,我们逐一寻找。
首┤佛力主持
尾┤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
难行道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第一处,“无他力持”——他力;他力不就是佛力吗?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第二处,“乘佛愿力”——佛愿力;“佛力住持”——佛力。
文章结尾速得菩提问答的地方:
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第三处,“今将谈佛力”——佛力。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第四处,“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本愿力。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第五处,“若非佛力”——佛力。
《圣教集》336页: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第六处,“缘佛愿力故”——佛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