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远,我们莲池相见

平僧業成 華開见佛 2021-11-07 05:11




莲池相见


山高水远





01



八苦中有一苦,叫爱别离苦。


其实,苦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有爱。有爱就有牵绊,才会有苦。


如果没有爱,离别只是离别,淡然一笑,一切云淡风轻,留下的只是浅浅的记忆,自然不会有苦。


若是没有感情牵绊之人,不是离别苦,而是一别两欢。


正因为世人有牵绊,所以不愿离别,古往今来,离别的诗句,难以计数,写出了多少离别人的心声。


李叔同的那一曲《送别》,曾经唱哭了朴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朴树那一刻的热泪盈眶,不能自已,他不仅读懂了李叔同的深情,也明白了人生的实相——离别,总是不可避免。


离别是苦,送别是深情的苦,想起梁秋实的一句话;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


生离,如此,那么死别呢?


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面对着离别,与亲友的生离死别,总有一天,身边的人,都会离我们而去,或者我们先离去,没有人能避免。


林清玄《惜别的海岸》中有一则故事:


在恒河边,释尊与弟子经行时,突然停下脚步问:


 “你们觉得是四大海的海水多呢?还是无始生死以来,为爱人离去时,所流的眼泪多呢?”


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世尊,当然是无始生死以来,为爱人所流的眼泪多了。”


生离,即使天之涯,海之角,总会有相聚时;如果阴阳两隔,生死路茫茫,唯有两相忘,轮转的路上,曾经再亲近的人,即使相逢也不再相识。



02



世间的牵绊,再深再浓,离别也无可避免,我们的深情,不过是加深轮转的牵引,即使娑婆再相遇,纵然再成父母儿女,夫妻伴侣,终究还是相逢不识,六道相牵,走向更深的痛苦。


正如宗祖所言:


父母儿女百千万,

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缠入恶道,

分身受报不相知。


我们渴望相聚,娑婆路上的相聚,遥遥无期,若想亲友永相聚,唯有称念弥陀名号,一心只向故乡归去,才能光寿如同大愿王,家亲眷属永团聚。


这个世间一切的深情,都是生死流转的牵绊,要想永团聚,唯有娑婆相忘,皆归故乡。


《庄子·大宗师》有一句话,正阐释了这个道理。文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条泉水干涸了,曾经在水中自由的鱼儿们,只能呆在干涸陆地上,没有了泉水,又有太阳高照,鱼儿们为了生存,互相以湿气及口沫相互厮守,维持短暂的生命。


这样画面看似唯美,鱼儿们感情固然好,关系固然深,终究不如独自在江河湖海中,自由自在,你忘记我,我忘记你。


其实我们都是鱼儿,离开了弥陀的大悲愿海,只能呆在娑婆的陆地,无常念念至,浅浅的泉水日渐干涸,众生之间,只能群居一起,彼此关爱,相濡以沫,终究逃不掉死亡的结局。


与其人情长短,不如称念弥陀,回到大悲愿海。即即使亲爱的人,病重、临终种种关怀照护,也都是陆鱼湿沫,对于出离无济于事。


要想法生慧命不灭,畅游十方,唯有称念弥陀名号,七宝池中的八功德水,源源不断,流入身边,立即自由自在,在大悲愿海中遨游。


称念名号的人们,看似相忘江湖,却在名号相聚,不相分离,将来还能在故乡莲池常相聚,携手畅游十方,永不相忘。









旧文再读



最后一生,要如何过

世间很假,何必较真

饿就吃饭,苦就称名

苦难背后,深藏慈悲

除了称名,都是随顺

的一切,他都知道

一切烦恼,交给名号

难过之时,有四句话

不等明天,速念名号

往生大事,皆有安排




称名一生 | 華開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