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念佛问答 - 听见你的声音 // 壹、净土教义 // 四、法义探讨 // 51

《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入涅盘是否意味着寿命有量

问:《观音授记经》里说,阿弥陀佛也有示现般涅盘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替补佛位,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阿弥陀佛不是无量寿吗?

答:《圣教集》第三六九页,《安乐集》中,「问曰: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入涅盘后,观世音菩萨次补佛处』也?答曰: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云『阿弥陀佛入涅盘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

「报身」就是报身佛。无量寿有两种说法:一是有量之无量,寿命太长了,以至于人类的语言无法表达,所以就叫无量寿,但实际说起来,还是有量的;二是无量之无量。有量之无量,佛的位格比较低,是化身佛;无量之无量就是报身佛,他的境界是究竟、常住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常住,无量之无量。

「阿弥陀佛入涅盘后,观世音菩萨次补佛处」,这是报身示现隐没之相,不是真正的灭度、入涅盘。就像释迦牟尼佛灭度,它是隐没相。什么是隐没相?比如,你从这个房间走到隔壁房间,你就从这个房间隐没了,但不代表你没有了;又像玩捉迷藏,拿一个帘子一盖,不见了,是隐没了。虽是隐没相,其实还存在。

「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深厚善根众生」就是指专修念佛之人,往生极乐报土,见阿弥陀佛不灭。如果是善根浅显的小菩萨,靠自我修行功德力回向往生的,见阿弥陀佛就有入灭相。所以道绰大师引用《宝性论》说:「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这里有五种相:说法相、可见相、不休息相、休息相、隐没相。这是五种不同的示现,都是指报身。

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也提到这个问题。《观经疏》解释的角度不同,所引用的经典也不同。

《圣教集》第四八五页,「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盘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

善导大师解释得非常善巧,佛入涅盘还是不入涅盘,这是佛的境界,诸大菩萨面对佛的境界都还是浅的智慧,「非三乘浅智所窥」,没办法去测知的,「窥」是仔细地去窥探。「岂况小凡辄能知也?」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么能够知道呢?「虽然,必欲知者」,但是众生的根机就是这样,很执着。如果有人听到这里,「那好,我就不多问了,这些并无实际意义,我就念佛吧」,这是一种类型的人。另外一种人,还是一定要知道,那怎么办呢?「敢引佛经以为明证」,就用佛的经典来证明、解释。「何者?」下面就引用了《大品经•涅盘非化品》,说了一大段。

《圣教集》第四八六页倒数第三行,「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盘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佛讲法总是对机说法,新发心菩萨智慧还比较浅,还没有证悟无生法忍,所以,对新发意的菩萨不能讲深法,如果听到「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他没有抓落,他感觉恐怖。「乃至涅盘亦皆如化者」,「如化」是指生灭、不生灭都如幻化,涅盘也是如化,这对于新发意菩萨很难接受。佛成就了涅盘果位,如果佛常住不灭,不如化,新发意菩萨就感觉有所依靠;如果成佛了,还是涅盘如化,「心则惊怖」,这种境界他无法想象、测度,有落空的感觉。

「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其实成佛就是大涅盘,这种安稳自在不是我们凡夫所想的那样,凡夫难以理解。对新发意的菩萨做这样的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就是说,所见到的一切万法、境相有生有灭,这就是如化;涅盘不生不灭,这个不如化。但其实涅盘也如化,所谓「入和不入涅盘」,对于佛来说,都是一种如化的境界。

最后得出结论说「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有这样的佛教证明,阿弥陀佛一定是报身佛。「纵使后入涅盘,其义无妨」,即使后来他入涅盘,仍然不妨碍他是报身。因为入、不入涅盘是如化之义,既然如化,它并不是一种本来的状态,根据引用的经文,阿弥陀佛无量寿和入不入涅盘并不矛盾。这里是要得出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