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在线念佛净空法师佛经故事佛教文库白话佛经佛学辞典大正藏续藏经龙藏意见反馈
当前位置:首页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第一集)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第一集)  1982/10  档名:09-003-000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首先我们要把中国的禅宗给诸位做一个简略的介绍,请看字幕。中国的禅宗又叫做心宗,它是从菩提达摩祖师传到我们中国来的。达摩祖师在我们中国名气很大,他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的祖师,在我们中国,「此土」是讲中国,禅宗他算初祖。禅宗的特性是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宗旨,它的特色。历代相传都称之为禅宗。虽然称禅宗,诸位要晓得,其实它不是五度里面的禅波罗蜜,六度里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中国这个禅宗并不是禅定波罗蜜,它是什么?乃是第六般若波罗蜜,这是大家必须要晓得。从《坛经》六祖大师的开示,我们了解这一宗所修的是般若法门。

  自从释迦牟尼佛所谓拈花微笑,将涅盘妙心付嘱於大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为我们禅宗的第一代,释迦传於迦叶尊者,由迦叶传给阿难,代代相传,到第二十八代传到达摩。达摩到中国来之后,他在中国算是第一代祖师,初祖;达摩传於慧可,这就是中国禅宗第二代的祖师;慧可传於僧璨,这是三祖;僧璨传於道信,道信是四祖;道信大师传给弘忍,忍大师是五祖;弘忍传於惠能,所以惠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也正好符合释迦牟尼佛的预言,就是衣钵传到第六代,在中国传六代,衣从此以后不传了,衣钵不传了,到这为止。从此以后只传法,「法周法界之记」,确实在六祖大师门下开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有四十三位之多,这四十三个人各人度化一方,确实有法周法界这种景象显示出来。这能大师为第六代祖。

  「六祖以后又分为五宗」,这就是五个派别,「各立纲要」。这五个派别在我们中国、在日本、韩国、越南都非常的著名,所以称之为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他们各立的宗旨,此地只能够简单的把名词说一说。临济宗建立的是三玄三要,曹洞宗从比喻上说的有五位君臣,沩仰有九十六种圆相,云门则有三句,法眼有所谓六相。「五家门径虽殊」,各人手法不一样,也可以说手段不相同,但是它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剿绝情识」,这都是用比喻上说。换句话说,我们在《金刚经》里面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情识要转变,一定要把它转变为般若智慧,这才能成就。这个地方所谓剿绝情识也就是转识成智,所谓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个剿绝意思是这个。「彻证心源」,彻是彻底证得真心本体,也就是我们讲的真如本性,这是彻证真如本性。「则无有异也」,换句话说,手段尽管不同,功夫、目的是相同的,是没有两样的。

  不但禅家这个五家门庭设施不一样,那我们从这里也就能够联想到,中国大乘佛法的八个宗派,大乘八宗、小乘二宗,我们称之为十宗,乃至於我们讲到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说的手段。换句话说,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手段,其目的都是明心见性,其功夫也都是转识成智,这一点希望诸位要了解。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在《楞严》、《圆觉》、《华严》里面去看,哪一个法门不是第一?从来没有看到说某一个法门排列在第二,没有这桩事情。为什么说门门都第一?因为门门皆是剿绝情识,彻证心源,所以门门都是第一。因此我们在法门的选择就不必要用他人的标准。要晓得,一个法门,如果能够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自己的修学环境、适合自己的程度,那我们使用这个法门就会感觉得特别的方便,没有带一丝毫勉强,入道那就容易得多了。

  我们看看自古以来,修学总像有难易的差别,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也必须要把它搞清楚。所以说诸祖言下大悟,这是讲好像他们修学容易,几句话之下他就大彻大悟了。这些都是叫大心凡夫之榜样,他来给我们做样子的,大心凡夫就是菩萨根性的人。那我们要问问,我们自己是不是菩萨根性?这个话不要去请教别人,问问自己心量大不大?如果我们不起心、不动念则已,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绝没有为自己名闻利养来著想,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做破迷开悟的增上缘,这样的人就是大心凡夫,这样的人就叫做菩萨种性。历代祖师所示现的这个样子,我们就可以依照这个榜样来修学。心量小的人要吃亏了,为什么?我们在历史上也看到,所谓尽毕生的智慧能力穷参力究,经年累月,甚至於不顾生命,这样才能够开悟、彻悟,这算是根机比较上要小一些。这特别是从宋元以后,我们在禅宗里面所看到的现象,这个现象非常的普遍。虽然说是根性差一点,但是人家还是悟入了,他根器小,他还是悟入了,诸位要注意这个。

  由此可知,顿教大乘不是不能修、不是不能成就,而成就与否那在个人,这个地方说得很明白。「此宗虽不立阶级」,这是讲禅宗确实没有阶级,「的是顿门,然浅深属人」,有人证得深,有人证得浅,与法没有关系,法是讲的理论方法。换句话说,应用这个理论与方法,那真是各人巧妙不同,所以成就就不一样。或者有人提出疑问,禅宗一直超入,与佛祖同一鼻孔出气,无生死可断,无涅盘可证,哪有什么深浅差别?这句话把这个疑问给我们解答了。所以它确实是属於顿教法门。一般讲,由於每个人宿根不相同,所以证入就有浅深的差别了。这个话听起来好像也满有道理的,其实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修们,如果我们宿根是定性的,是一成不能改变的,那么诸位想想,我们几时才能成就?所以这个说法虽然好像有点道理,其实是不尽然的。

  我觉得一个人在这一生修学当中,证入浅深,开悟与否,实在是决定在他的信心。他必须要信如来之诚言,佛的话句句真实没有虚妄,佛不会欺骗我们的;要相信佛所说的法,理论、方法、境界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的;更要相信指导我们自己修学的老师。这个话归结起来说就是信三宝,佛是佛宝,法是法宝,指导我们的老师是僧宝。所以佛法的修学,所谓宿世善根深厚与否,就在是不是百分之百的信仰三宝而没有怀疑,这叫做善根。除此之外,还要具足一个条件,那就是精进。果然能够深信三宝,又精进而不懈怠,这一生必定悟入。这个悟入的早晚、悟入的浅深,与你的信心、与你的精进、与你的心量成正比例。诸位果然能够相信我这几句话,那你就是善根深厚的大心凡夫,你就是乘愿再来人。不可以妄自菲薄,必须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精进不懈怠的去修学。这是我个人三十多年修学的一点心得,也是经验的看法,我相信对大家是有一点帮助的。再看古人修学,确实可以说真参实悟,到今日之下修学就没有古人那样的精纯。

  可是其他宗,这个他宗特别是讲教下的,像天台依《法华经》建立的教义,建立的修行理论方法与境界;贤首宗依《华严经》而建立的;法相宗有六经十一论做依据,建立它的教学理论方法境界。所以「规矩准绳,不容假借」,换句话说,不容易离开轨道,它本身有一个轨道,循著这个轨道去走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本宗它的情形比较上特殊了,「绝迹空行,莫可捉摸」,特别是讲顿教法门。前面跟诸位说过,它的宗旨是建立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古人说「绝迹空行」,迹是讲迹相,本宗的宗旨就是离相,正如同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我们要明了的。於是到了晚近,一些聪明人怕学教,教的经论太多了,浩如烟海,怕麻烦。好,怕麻烦来参禅,学他的模样,学外表,装模作样。这是聪明的人学它的语录、学它的言语,所谓是口头禅;笨一点的人就学它的模样,装模作样,这是宗门的病态,我们也要晓得。「黠者」,是聪明人,「窃言句而转换之」,口头禅一类的;粗鲁的人装模作样,「仿其规模」,勉强的来效法。这两种都脱离了原理原则,都是盲修瞎练,不会有成就的。真正发大心修菩萨道普度众生的再来菩萨,我在此地殷切的期望,将来有一天能够将宗门的风气再振兴、再光大,普遍的弘扬,利益一切众生。禅宗简单就介绍到此地。

  讲经,依照规矩总得先介绍经题,或者是先谈经中的玄义,我们今天把这些都省略掉了,可是经题一定要给诸位说明的。本经的经题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而我们所采用的本子是选择《普慧大藏经》所编印的曹溪原本。这个本子是相当珍贵的版本,我们依照这个版本来研究。这个本子流通不太广泛,所以有许多的佛门同修都未曾见到过这个版本。我们有这样殊胜的因缘看到这么好的经本,在华藏图书馆成立的时候,我们特别将这个本子在此地翻印流通,供养大众,初版很快的就赠送完了。同时在图书馆,我们也很详细的讲过一遍,一共费了一百多个小时,总共是讲了九十四次,每一次是一个半小时,将这部经讲圆满,这也是很难得的机缘。录影我们受时间的限制,当然不能够像那样详细的跟诸位介绍,但是经中的要义、精华是一定不会缺少的。

  我们现在看经题。「六祖」这个「六」是第六代,前面说过,这在中国算起,从达摩祖师是初祖,六传到惠能大师,我们称之为六祖。现在我们先要问,「祖」,他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够称祖?宗门里头的解释,就是禅宗解释,「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为祖」。实在讲「祖」这一字,在我们中国实在是很普遍,佛门里面每个宗派,凡是创立宗派的人都称祖师。像华严宗,也就是贤首宗,杜顺和尚建立的,所以他是华严宗的初祖。杜顺传给云华,云华传贤首,贤首实在是华严宗的第三代祖师,而我们称之为贤首宗,是对他特别尊敬,因为华严教义的确在贤首大师的会下才真正建立。贤首传於清凉,清凉传於宗密。这是讲的华严宗的历代祖师,其他各宗莫不如是。

  佛法里面祖师的承传,唯一例外的就是净土宗。净土宗祖师的来源,他不是代代相传的,而是什么?是大家公认的,好像是一种推选,推举出来的,大家公认的,不是一代一代相传的。譬如我们称近代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师,他可不是上面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是所谓一般人公认的。他在这个时代对於净土宗,无论在个人的修学、在弘扬宣传上,足够当得起一代祖师的称呼,这是唯一不相同的。佛教之外,像道家、儒家也称祖师的。不过在儒家多半称为宗师,而俗称之为祖师。这是称祖师这个定义,它是非常的广泛。可是在佛门里面,刚才我们引用这句话,是达摩祖师说的,这就是禅宗称祖师的标准。也可以引申用於中国的大乘各个宗派,真正称祖师一定要具备这个条件。明佛心宗是大彻大悟,而行解相应这是契入,我们所讲的有修有证。不仅是大彻大悟,而且是有修有证,才当得起祖师的称呼。

  其次再讲「大师」,大师的确不是普通人随便可以称的。到后世,佛门里面有所谓尊敬的称呼,对於某一些有道德、有声望的出家人,我们称他作大师,这是对他一种敬称,实际上是不可以的。因为大师是如来的称号,是佛的十号之一,凡夫称大师未免过分了。大师,「天人之师,佛十号之一」,一般人怎么能当得起?菩萨称大士,不称大师。中国人习惯都晓得,观世音大士,观音大士,不称观音大师。观音是等觉菩萨都不敢称大师,一个凡夫人称大师,那他见了观世音菩萨怎么办,他自己好不好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这一个称号不是随便称的。还有一个意思是,「大师者,群生之楷范也」,楷模、模范。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这个群生是六道众生,人道之外有天道,天有二十八层天,你能不能做他的模范,能不能为群生之表率?所以这是我们要晓得的。这个地方我们称六祖为大师,这过不过分?给诸位说,不过分。为什么?根据这个定义,六祖可以称大师。

  此地我们必须要多说几句。因为成佛,你看经论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我们一般讲成佛,在圆教里面说,初住以上的菩萨就可以称佛。在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给我们所讲的,佛有四十一位,那就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叫分证佛,可以称大师。禅宗里面大彻大悟当然是分证佛位,所以可以称大师。在净土宗里面,凡是证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也是分证位了,跟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一样的地位。所以证得事一心不乱,可以称菩萨,不能称大师,证到理一心不乱则可以称为大师。但是在中国,习惯上这些净土宗的祖师都称大师,这是一种习惯的称呼。可是我们要晓得,真正的标准是要明心见性,是要证得理一心不乱。这是讲到大师两个字。

  下面我们再看「法宝」,简单的说,「至理可尊,名曰法宝」。理到了极处了,再没有比这个高的了,为九法界一切众生为尊的,可尊可贵,这个才称之为法宝。不但是天人尊重,连等觉菩萨也同样的尊重它,尊重这个理论、方法,这种理论与方法这就称之为法宝。第四讲「坛」。坛,原本是一个坛场,所以坛在古时候是筑土为坛;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土台,把土垫高,垫成一个台阶,但这个台上并没有什么建筑物,把它垫高就是了,所以称之为坛。这个是讲的处所。在此地是引申为「菩提道场」的意思,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是觉,菩提道场就是大觉彻悟的道场。

  「经」这个字是通题,与前面七个字,「六祖大师法宝坛」,这七个字那是别题,专门这部经上才用得上的。「经」这一字是通题,通於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都叫它做经。本经并不是佛说,严格的来讲是六祖大师的语录,我们讲禅宗语录,它是语录的一种。而后世人尊之称经,也有它的道理,因为它是中国禅宗最高的指导原则。前面我们讲,在中国禅宗六祖之后,分成五个大的派别,五个大的派别都以六祖大师的语录为修学的依据。虽然他们的手法不一样,所依据的原理原则是相同的。因此称六祖大师的语录尊之为经典也不为过,这是属於尊称。在中国世间法里面,像儒家有十三经之称,有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之称。道教里面,有将《老子》称之为《道德经》,《庄子》称之为《南华经》,像这一类的也非常之多。所以六祖大师的语录称之为经当然不足为怪,也是正常的现象。

  这个字要是在梵语里面称之为修多罗,里面的含义很多,通常则以「贯、摄、常、法」这四个字来解释。因为这四个字的意思,的确可以诠释一切经的通题。这四个字我们简单的写在此地给诸位做一个参考。所谓「贯」,「贯穿所应说义」,这个义就是义理,就是它应该所说的这些道理。讲解的时候用言语贯穿,就是把它说得很清楚,有条理、有层次、有程序,所谓是有条不紊,在文字上就是有章法结构,将这个理论方法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让我们一听就能够明了,这是贯的意思。所谓「摄」,是说它的作用,它能够「摄持所化众生」;换句话说,众生听了这个道理之后,明白这个方法之后,能够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以这种理论方法来印证自己所修行的境界,这就是摄的意思。

  所谓「常」,我们世间一般讲真理,真理怎么样?不变的,就是「三世不易」,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不会改变的,它这个理论方法境界超越时间,这叫常。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才是真正可尊可贵。「法」,特别指方法,这一种方法、这一种轨则是「十界同遵」。这个十界也可以讲为十方,如果讲十法界也能够讲得通。十法界也许诸位怀疑,十法界有佛法界,佛还要遵?佛要遵,正所谓是佛佛道同,所以是十界同遵。可见得这个法不是一个普通的方法,这个法就是经典。这是通题里面所含的四个意思。

  再说本经称之为《法宝坛经》,这四个字是六祖大师自己立的题,并不是后人将这些语录集结起来,给它题的这个名称,而是六祖大师在世的时候,自己将他这个语录称之为《法宝坛经》,这在《坛经》里面将来我们会读到。六祖大师二十四岁传衣,就是接受五祖的衣钵,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出家,将来在经文里面我们可以能看到他这一段的历史叙述,他是三十九岁才出家。传衣之后一直就是避难,在猎人队里面十五年。这里头用意非常之深,我们在经文里头都给诸位提出来讨论。一直到三十九岁机缘成熟了,示现出家相,以后一直在曹溪说法三十七年。这部《坛经》就是他老人家三十七年所说的精义、所讲的义趣,由他的学生弟子们节录下来,分门别类编缉成为这部经典。「《坛经》开顿教法门」,这是在中国禅宗里头有顿、渐两大派,渐教是由神秀大师做代表,顿教则是由六祖为代表。而六祖的指导原则就是这部《坛经》,所以是后来「五宗所自出」,像临济、曹洞,这个五家都是从《坛经》里面开出来的。故祖之心髓也,这是佛祖,是诸佛祖师之心髓,因此我们要特别的重视它,决定不能够疏忽。

  在讲到经文之前,我们必须要先将这部经的大意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使大家在没有听讲经之前,先对於本经的内容有一个概略的认识,这也能够提起听经研修的兴趣,在讲席来说也是不可少的一个科目。下面我们就跟诸位简介内容。本经的内容可以从品目当中来看。本经一共分为十章,这十章与一般流通本里面品目不太相同。刚才说过,祖师二十四岁接受五祖的衣钵,三十九岁出家受戒,说法利生三十七年,学生们记录下来。《坛经》经文本身有明文记载,六祖圆寂之前,指示学生法海等说,「我於大梵寺说法以至於今」,这些语录在当时就已经抄录流通了,流通的这些语录应当给它题一个名称,就叫做《法宝坛经》,你们大家要守护,要把它代代流传出去,利益大众。所以我们晓得这个经题确实是六祖大师自己所建立的。曹溪原本章目几乎与正统本完全相同,正统本分全经为九章,曹溪本多了一章,就是多了最后这个付嘱流通第十,多了这么一章。

  这个品目我们写在此地。这个「内容简介」,「本经共分十章,目次如下。悟法传衣第一,释功德净土第二」,释是解释,「定慧一体第三,教授坐禅第四,传香忏悔第五,参请机缘第六,南顿北渐第七,唐朝徵诏第八,法门对示第九,付嘱流通第十」。我们现在按照这个顺序,将内容简单介绍给诸位。先说第一「悟法传衣」。悟是开悟,法是什么?我们就本经所讲的,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正因为悟入实相般若,本经在前面跟诸位介绍了,实在它是讲六度里头般若波罗蜜多。在《般若经》里面常说,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由此可知,悟法就是悟入实相般若。正因为悟入实相般若,所以他才具足了祖师的资格了,也就是前面讲的具足了祖的条件了,五祖弘忍大师才将衣钵传授给他,告诉他,你可以做禅宗第六代的祖师了。将来我们在经本里面可以看到,当时五祖会下有一千多人,为什么五祖不把衣钵传给别人?那是别的人没有悟入实相般若,也就是说没有证实相般若,在他会下证实相般若的只有惠能大师一个人,这才将衣钵在没有选择之下传授给他。

  流通本第一品是行由品第一,第二品则是般若品第二,其实一般流通本将这一章经文把它割裂为两品是错误的。我们读曹溪原本才能看到,前后经文确实是一气呵成,因为这一章正是大师最初於大梵寺一天所讲开示完整的记录,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这一次的开示,说明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证得实相般若,是他自己亲身来给我们作证。教人「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无上法门,以及六祖大师他自己修学得法的经过。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一章里面,就是第一章,在这一章里面,看出他老人家三转法轮。这里面有做证转,就是自己现身说法,他是怎样修学、怎么样证得的。他既然能够证得,当然我们也能够证得。所以这一章是一次说法最完整的记录,非常珍贵、非常难得。我们读了如见六祖大师的本人,就好像参加了六祖大师这一次的讲席。

  在这一章的末后有无相颂十五首,这个十五首非常重要,可以说是顿教修学法门的心传,我们应当记取,也就是说它特别重要。对修学人来讲,如果不能够背诵全经,这十五首偈颂一共六十句,每首四句,是一定要背过才好。为什么?《般若经》不是常讲,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文字般若我们要是不记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又怎么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所以必须要能够记诵,要记住,要能够背得。日常生活当中,或是顺境、或是逆境,自己在迷的时候,一念这个偈子,马上就把境界转过来了,这叫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观照功深,就有力量了;换句话说,就有力量证入实相般若。

  第二章是解释功德净土,这第二章。这一章「释功德净土第二」,这第二章,在一般流通本里面把它改作「疑问品第三」。这一章的内容很重要,尤其是对现在佛门四众同修来说。由於我们社会繁荣,生活水准普遍的提高,本省各地大小寺庙林立,而且都建筑得富丽堂皇,好像都在比赛,自己都以为功德很大,盖庙的功德大了,大家都在比赛。我这个寺庙比你盖得庄严、比你盖得大、比你盖得富丽,那么我的功德就比你大了,自以为功德很大。六祖大师在这一章里面给我们开示功德的定义,而且指导我们要舍有为的功德,修自性功德,这个开示实在是稀有。

  如果说建庙有功德,诸位想想,也是本经所引用的,梁武帝在当年他做皇帝执政的时候,以他的权力为佛门里面建了许多的寺庙。所以南朝四百八十寺,任何一座建筑都不是我们现在能够比的。梁武帝当年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有多大?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梁武帝一生盖了四百八十所大的寺院,都没有功德,你今天盖这个小庙那又有什么功德?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那所作所为的是人天有漏福报,不是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定慧。诸位想想看,你建再多的寺庙,与你自己的定、与你自己的慧,的确没有交涉。这是我们对功德福德、有为无为、有漏无漏,六祖大师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破除我们的疑惑,破除我们错误的见解。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於净土的问答,读了《坛经》的人免不了产生疑惑。莲池大师跟我们解释得很明白,六祖所接引的都是上上根人,所以他的教学对象是以上上根人为主。故说上上,一乘大法,直接教人取寂光净土、取实报净土,而舍方便土、同居土,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绝不是破净土法门。所以我们读这一章经,千万不可以错会了祖师的意思。本经从这一章以下,都是门人总集祖师三十七年教学法语,分类攒积而成的,不是一次所说的。第一章是一次所说的,这以后就是三十七年编辑而成的了。

  第三是「定慧一体」,这个排列在第三章。这一章在流通本里面改作「定慧品第四」,文字也有一点出入。这一章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心传根本。经文上有一句话说,「大师示众云」,开示大众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有这么一句经文。一体正是不二法门,此地的题目是定慧一体,这才是真正不二法门,是本性顿教。所以在禅学,禅的修学来说,这一章非常重要。

  下面一章是「教授坐禅第四」,可见得前面这一章是讲理论,后面这一章是讲方法,教我们怎样去坐禅,教授坐禅,前一章是讲理,这是讲方法。理论最高指导原则著重在一体,方法最高的指导原则,所以这两章是理论与方法最重要的,决定不能够轻易的看过。所以这一章是宗门修行方法的总纲领,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不但参禅的人要明了、要遵守,就是念佛人也不能例外,也应该记取。为什么?因为它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换句话说,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应当遵守这一个原理原则。念佛人要能够把握了这个原理原则,才能够念到理一心不乱,才能够往生实报庄严土,这就是上上禅。华严要想入一真法界,也得要以这个为修行的总纲领。这都是从最高的指导原理原则上说,定慧一体是原理,教授坐禅是原则、是方法。

  下面这一章,这就是次第了。我们初学,好,我们遵守这最高的指导原理原则,从哪里下手?大师非常慈悲,教我们初学人下手的方法。换句话说,这样我们初学人那才能沾到光,有了入手之处了。这一章流通本里面改作「忏悔品第六」,这一章就是讲见性成佛,这是禅宗。如果要以贤首宗的看法,那就是讲的证入一真法界;要以念佛人来看,这一章就是讲如何念得理一心不乱,与我们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这里面,就是这一章,分为五个大段。第一段里面是传香,传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以及无相忏悔,灭三世罪,得三业清净;第二段里面教我们发四弘誓愿;第三段是教我们无相三皈;第四段开示一体三身自性佛,目的是要我们悟入;末后是说无相颂,有五首,目的在灭除我们多生多劫所造的罪障,罪障消除就是见性成佛。将来在经文里面,我们在这一章用比喻来给诸位说明,从初发心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修学的层次、方法。如果我们懂得这个层次与方法,确实人人可行、人人可修、人人得悟、人人得证;换句话说,修行成佛,人人都有希望。

  实在说,重要的开示到这一章都讲完了,下面这一章,这是举出那些明心见性的人来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示范,就像《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一番给我们看。所以《坛经》这一章就是表演,等於《华严经》里面五十三参,等於《楞严经》里面的二十五圆通章,都是示现做榜样给我们看,教我们如何修行证入。这是参请机缘章,顺序排在第六,「参请机缘第六」。在一般流通本,这一章把它改作「机缘品第七」。这一章一共是列举十三位门人,就是六祖大师的学生,举了十三个人,他们请益的机缘来给我们做教学修行的榜样。这些人都是具足修学的示范作用,《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也是如此,凡是大乘了义完整的经典几乎都有这样的经文。像《圆觉经》里面二十五轮的修学法,十二位菩萨,《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都是同样的意思。从这些地方我们真正能够看出,佛法的教学,止於至善的教学,慈悲到了极处。

  在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祖师教学、点化、说法、利生之大。像法达禅师在《法华经》里面开悟,智通禅师在《楞伽经》开悟,志道、志彻、无尽藏比丘尼,他们在《大涅盘经》中开悟。在这些地方,我们见到六祖大师善巧微妙的指导,使学生在几句话的当中,真是所谓「言下大悟」。这是依教读诵的榜样。像青原的「不落阶级」,南岳的「修证不无,染污不得」,永嘉大师的「一宿觉」,在这些地方我们见到祖师指点其悟入不二、亲证无生的善巧方便,这一些是真修行的典型。我们从这一章里面可以见到古大德,无论是解门或者是行门,无不是以悟入为宗,这点我们应当要注意。

  所以我在讲席当中,常常说我们学佛有两个目标,有的时候我说三个目标。说两个目标,第一个就是近目标,是要开悟;第二个是远目标,是要证果,这是学佛应当要认识的两个目标。说三个目标,第一个是要建立信心,正如同大经大论所说,「信为道元功德母」,第一就是要建立我们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与诸佛、与一切众生共一个体性,相信自己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换句话说,相信自己般若本有,无明本无,相信自己这一生依照佛陀的理论与方法来修学,决定可以断烦恼、可以了生死、可以证大菩提涅盘。如果我们把这个信心建立了,这是学佛的本钱具足了,所以这是最初的一个目标。我们讲经说法为什么?就是帮助大家建立这种自信心。后面两个目标那要靠自己努力了,一半是老师的教导,一半要靠自己的努力,你才能够开悟、才能够证果。除这三桩事情,建立信心、开悟、证果,其他的都不是修学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下面这几章可以把它当作佛教史来看了,读史重要的是要长见识,对我们修学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南顿北渐第七」,就是禅宗里头分顿、渐,从这时候分起的,所以可以把它当作禅宗史来看。南宗是以惠能大师为代表,所传的教,宗旨是以顿悟、顿修、顿证,以这个为宗旨;北宗是以神秀大师为代表,他所接引的是大乘人,是渐修、渐悟、渐证。在前面这两首偈子里头,也就是把宗旨确定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北宗的宗旨;南宗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南北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唐朝徵诏第八」,这一章祖师现身说法,给修行人建立一个榜样,那就是远离名闻利养。世间人求取名利,功名富贵,情有可原。出家人如果还要交结这些贵官豪富,求名逐利,那就大大的错了,这是障道的因缘。在过去帝王的时代,如果一个人被皇帝召见,诸位想想那是多么的光荣。没有办法蒙帝王召见,也得动动脑筋想想方法,如何疏通疏通叫皇帝知道我,能召见我,封我做个国师,这是一等的荣耀。世间法如是,佛法呢?佛法,你这个起心动念了,你已经迷失了你的本性了,你没有法子超越生死轮回,就大错特错了。祖师在这个地方表演给我们看的,朝廷,皇帝派了使节来宣召,六祖什么态度?不去,不奉召。他不奉召又违抗圣旨,这个罪名又担不起,於是怎么样?假装病,身体不好,道路这么远,实在是没有办法,受不了这个辛苦,说是老弱多病。皇帝晓不晓得?晓得。皇帝多聪明,知道他不愿意奉召,於是皇帝对他更尊敬。

  所以这一章经文能够发人深省,祖师做了一个出家人,出家人就应该远离名闻利养,守出家人的本分,他老人家做一个模范的出家人,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所以这一章史实是他老人家身教,就是现身说法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流通本里头也把这一章改成为叫「护法品」,这护法两个字很有道理。因为六祖大师这个示现就是护法,护自己的清净心,护自己的平等心,护自己的大慈悲心,不染世间名闻利养,所以特别值得我们反省。如果我们今天在这里弘扬佛法,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要想世间人都知道自己,都来礼请、都来供养,那就坏了。你从此以后就堕落了,必然是愈迷愈深,愈堕愈苦。所以你要是不能够提高警觉,那就害自己了。

  底下两章,「法门对示第九、付嘱流通第十」,在流通本是把这两章合成一章,改作「付嘱流通」,这两章合成一章,其实这是不应该的。因为法门对示这一章是六祖大师教授学生们说法的原则,这样说法才不失本宗宗旨的典范。我们在这一章经文里面,的确会叫我们开悟,觉悟诸佛菩萨说法实在是不寻常,实在是了不起。因为三科对十八界,以十八正除十八邪,三十六对天然佛法。但是大法不可以轻慢心求,必须要至诚感通,因为此经不属於文字,而是佛心祖意,我们要体会到这一层。将来到经文里面我再细细跟诸位来分析、来说明。这一章义趣无穷,明白了以后才可以说有资格读佛经。如果这一章的旨趣不明,换句话说,虽然认识字,没有资格读佛经。正如同大经所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个道理就是在这一章里面。付嘱流通记载祖师付嘱传法的事迹,很详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将内容概要简单介绍到此地,下一次我们就讲到本经的经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