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在线念佛净空法师佛经故事佛教文库白话佛经佛学辞典大正藏续藏经龙藏意见反馈
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讲义节要 - (第十四集)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十四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14

  请掀开讲义第十三面,第二行。这一段里面的内容比较上要深一点,我们听的时候要仔细一点,细心体会这里面的意思。

  「真心妄心,本来同体,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所谓除妄,实无可除,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大而化之耳。」江居士末后这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真心、妄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妄心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既然是一个心,妄心怎么能除?妄心要除了真心就没有了,哪里是能够除得掉的?所以,除或者是断,说这些字它的意思统统是转变,全是在转变上,所谓是转识成智,识就是妄心,识就是分别。由此可知,分别心是妄心,执著心是妄心,有分别、有执著这不是真心,真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真心起作用,这个作用用错了,我们常讲错用了心,错用了心它就起念,就起妄念,我们就叫它做妄心。所以,妄心是真心起用,用得不恰当,用错了。诸佛菩萨这些觉悟的人,他们起心动念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由此可知,到无念,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古德注疏里常常看到,到无念,无念不是什么念都没有,什么念都没有那是《金刚经》上讲的非法相,你住了非法相,你执著在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什么念都没有。无念是无妄念,无妄念,换句话说他有正念,正念就是真心起用用得正当,没有用错,妄念是真心起用用错了,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

  底下一句说,「起心动念」,这就是用错了,起心动念是分别执著,是起的这个心,起了分别心,动了执著的念头,这就是妄心,把全真变成妄。真在哪里?真就在妄中,不是说妄外面还有个真,你就搞错了,它是把真变成妄,其实妄就是真,决定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怎么变的?就是起心动念变的,所以不起心动念它就恢复。「心开念息」,开是明白了,我们佛门常讲开悟了。由此可知,起心动念是迷,迷没有了,心开了,心开意解;妄念没有了,念息是妄念没有了,就全妄即真。外面境界是会变的,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境随心转,为什么境随心转?因为境是心变现出来的。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自然就能够领会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一般人讲我们这个地球,地球现在有严重的污染。科学家已经提出警告,这种污染如果不能消除,不能改善,据科学家的观察,五十年之后地球上不适合人类生存。我们听到这个话,有些人说五十年还很长,大概还轮不到自己,底下一代怎么办?严重的污染,全世界现在几乎每个地方的政府都很重视环保,改善环境的品质。这东西能有效果吗?我们学佛的人很清楚、很明白,没有效果。为什么没有效果?他没有找到污染的根源,他不知道从根本去改变。污染的根源是什么?人心。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心,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太严重了。因为里面有污染,心有污染,外面环境当然就变成一个污染的现象,道理在此地。

  所以今天要讲环保,首先要保护清净心,佛法里常讲「心净则土净」,心清净了,外面自然环境自然就清净了,道理在此地。这是世间人没有法子明了的,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忽略了精神教育,这桩事情唯独佛法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我想这是我们每位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体会得到,现在世间人心一年不如一年,加速度的在污染。我们想想最初到美国来,我到美国来的时间不长,一九八二年才来的,十年前美国的人心、环境跟现在很不相同,污染正在加速度的增长,这才是真正令人忧虑的。唯有佛法能教我们心开意解,佛怎样教我们?特别是《金刚般若》,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污染。分别染污了真心,执著染污了真心,烦恼染污了真心,放下就是把这些东西放下,放下之后我们清净心就现前。所以,全妄即真,不是妄外面又有个真,不是的,妄就恢复真,真就变成妄,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说真妄一如。变化就在迷悟,一念迷就变成妄,身心世界就变成妄,一念觉,身心世界就变成真。就在一念之间,看我们能不能转变过来,转变在佛法里面讲觉悟,看你会不会觉悟。

  「所谓除妄,实无可除」,哪里有妄可除?就是念头转变而已,把迷转成悟,把不觉转成觉,就如此而已。「所谓降伏」,这部经上讲的「云何降伏其心」,降伏是善巧的转移。「大而化之」,大而化之特别巧妙,我们如果能懂得这个意思,能这样去做,世尊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你就圆满了,就在你能不能大而化之。大是什么?大心量,像佛一样。我们的心量太小,所有一切迷惑颠倒,造业受报,都是小心量显现的。心量太小了,起心动念都是自己、家人、亲戚朋友,出不了这个圈圈,这才真可怜。世间有些英雄豪杰他们志向抱负比一般人大,救国救民,乃至於救这个世界,他心量比我们大多了,他能包容这个世界,但是没出得了三界。虽是丰功伟业,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因为他那个心量在六道轮回里面,没有能够超越。你看佛菩萨,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沙界,我们这部经上讲的恒河沙的世界。一个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恒河沙的世界,你看他心量多大,就把六道包在里面,他出了六道,这才能超越。这大而化之,妙极了!

  般若法门称之为圆顿大法,圆是圆满,顿是顿超,就在他会大而化之。你看佛一开口跟我们凡夫心量确实不一样,他一开口,要度尽一切众生,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球,也不止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就是无量无边恒沙世界里所有一切众生,他以这个为对象。这一念就是觉,这一念就全妄成真,这是真心,真心本来就这么大。迷就是把真心迷了,变成妄心,妄心小。《楞严经》上有个比喻很有趣味,《楞严经》上把大海比作真心,把海水里头起的水泡比作妄心,这个很有趣味。你看妄心没有离开真心,只是在真心里面执著一点点,以为那个是自己,以为那个是自己心。现在佛教给我们,要把这个水泡破掉,这一破掉,整个大海才是真心。怎么样把它破掉?大而化之就破掉了,你心量一大就破了,分别执著这小心量就打破了,就跟佛菩萨的心完全一样。不但你这一生的业障、灾难,无量劫来的业障灾难都消除了,归到真,真里面没有这些东西。换句话说,假如你心量还是那么小,无量劫来你造业必定要受报,你没有办法免得了。佛给我们讲的是真话。所以他这一句妙极了,这说的并不深,我们能理解,大而化之,把心量拓开,要学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有这样大的心量,当然你就自在。

  「发大心便能化」,这里讲大而化之,怎么化法?怎么大?就是叫你发大心;发大心,广度无量无边之心。我们今天只知道全心全力帮助家人,特别是帮助自己的儿女,全心全力帮助他,如果把这个心扩大,以清净平等的心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念头一转,你从凡夫地立刻成佛,成佛哪要三大阿僧只劫?佛跟凡夫的差别就是这么一点点。所以佛对众生叫大慈大悲,大就是没有条件,一律平等。佛虽然是平等慈悲,为什么我没有得到佛的加持?不是佛不加持,是我们拒绝接受,这个没有法子,佛的礼送给你,你不要,那有什么办法。佛的那份礼在哪里?《金刚般若》就是最好的一份礼,现在送到你手上,你要不要?怎样才是真正接受?明白经上所说的道理,依照经上的话去做,《金刚般若》你就领受到,就是自己的;如果做不到,还是小心量,起心动念还在那里画小圈圈,这《金刚般若》是释迦牟尼佛的,与你不相干,你没有拿到,关键在此地。所以心要大,常常想一切众生,这样修,福德不可思议。

  《金刚经》上校量福德,上半部就五次,一直到流通分还在比较。我们世间人想求大福报,大福报到哪里求?你心量小,你所求的福报是决定不能超过你心量的。成了佛,我们赞叹佛叫「二足尊」,二是两桩事,足是满足,圆满了,没有一丝毫欠缺。这两桩事,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报,成了佛,智慧圆满,福报圆满。为一切众生,哪有不得福报的道理?比自己斤斤计较得的那点福报不晓得要大多少。单单论世间人求福,比不上学佛的人,这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一切都要从拓开心量下手,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想一切众生,我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这个功德叫圆满功德,为什么?尽心尽力了就是圆满的。圆满是论心不论事,不是在事上讲,事上那要缘具足。诸佛菩萨对我们世间众生,这世间众生都在受苦受难,他对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照顾到?在心上讲,都照顾到了,在事上讲,有许多缘不具足,这个没有法子。以我们介绍推荐佛法来说,我们知道佛法是世间最好的教学,最殊胜的教育,恨不得叫全世界的人人人都能够明了,人人都能够修学。我们有这个愿,没有这个缘,就是没有机会。我们也懂得方法,虽懂得方法,也没有这个机会。现在用科技的方法,用通讯卫星,如果能够在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推荐佛法,这是好事情,这是无量功德,那要财富,我们没有这个力量。

  所以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倡,大家不要盖大庙,盖大庙花那些钱我觉得不值得,那些钱都埋在地下去了,砖头瓦块都埋在地下,不起作用。现代化的道场是卫星传播的电视广播电台,能有这么个场所,世界各个国家地区,这些有修有学的出家在家的这些善知识,我们邀请他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把佛法送到全世界,送到每个人家庭,这叫大道场。可是要有缘才行,我们有这个心,心是圆满,缘不足。但是功德是圆满的,不能说缘不足功德就没有了,功德是圆满的,因为我们不是不做,我们能力做不到。可是我们真有心,而这个心念念无间,从无间断,所以他的功德是圆满的。心要大,不大不行,点点滴滴都要投向大的事业,大事业是帮助一切众生。何况这部经上说得很多,《华严经》上说得更详细,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就是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接触到佛法都能开悟,都能破迷,这个福德、功德不可思议。

  「久久观纯」,观就是要做这样的想法。初学观还是用的分别心,换句话说,还是用的妄心。妄心能向这方面去应用,这是好的,虽是妄心,用对了,用正了;如果妄心,念念都为自己小圈圈著想,那用错了。这个妄心,果然能为一切众生著想,这就用对了。能常常用,「久久观纯,不知不觉,情执消泯矣」,情就是分别执著,自然没有了。这就是教给你怎样大而化之,这个方法非常巧妙,真的是善巧到极处。

  「发广度心」,广大心,要度一切众生,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能力做不到,能力做不到我心做到。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别的,就是为成就这个大愿心。《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讲得非常清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到那个地方就获得。不是像其他诸佛刹土,到那里去还要修行,修多少劫你才能够证得,西方世界不是的,到达那个地方,你的智慧、道力、神通几乎跟阿弥陀佛差不多。这要在其他世界上修行,最低限度也要修三个阿僧只劫,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就行,就得到了。为什么你会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可见得不是自己修得的,是阿弥陀佛加持给我们的。加持就行,就有能力在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面度化众生,帮助一切大众。众生有感你就能应,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一样,哪里有感他就能分身,他就能现身,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广度无量无边众生这个事他就做到,他不成问题。我们今天没有明心见性,烦恼业习没有断,我们的本能不能现前,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唯独阿弥陀佛他有这个大愿力,只要一到他那个地方,这个能力马上就可以获得。这是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一切菩萨都愿意求生极乐世界,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发广度心,这是大悲心。

  「观实无理,大智也。」观就是观照,实在「无」这个道理,「无」是讲什么?所有一切相,只有假相,没有自体,明白这个道理。你要观想、观照一切万法当体即空,当体即空就是实实在在无,千万不要执著,假相。这个假相里面,你可以受用,你可以有作为,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就大错特错;也不要分别,因为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分别就迷了,执著就造业。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这部经讲得很透彻、讲得很明白,佛教化众生三轮体空,没有执著「我成佛了,他是众生」,没有这个念头,也没有执著「我很辛苦,天天教化,我的功德很大」,没有这个念头。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一切诸佛菩萨帮助众生,可以说从来没有休息过,但是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人家本事就在此地。我们世间人做一点点事情,累了,疲劳了,真的就累了,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从无休息,他没有疲倦,他没有感觉得劳累,什么原因?没做,作而无作,没做怎么会累?怎么会疲倦?

  《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末后「无有疲厌」,那个话是真的。为什么他不疲不厌?因为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你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西方极乐世界许许多多不思议的境界你就能够体会得到。西方世界人为什么不老?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他那叫真心,常住真心,没有变化,永远是那个样子。那个境界是常住真心的相分,变现出来的现相,我们世间这个现相是生灭心,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生灭心变的境界,所以人会衰老。人的老化,世间人跟学佛的人不一样,世间人受业力的支配,随业流转,没法子。你们同学当中有很多念过《了凡四训》,你看袁了凡没有学佛之前,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准得很。从你出生到死,你遇到高明的人,就把你这一生算定了,这是世间人没有办法超越命运的魔掌。命运怎么来的?前世造的因,这一世所受的果报,因果一定是相应的,是这么个道理。这一生当中造的因决定来世的果报,因果很可怕,谁都逃不了因果的定律。

  修行人,这是讲真修行的,假修行的不行,假修行的还是不能超越命运,要真修,真修就是真干!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我们听懂了,真的照做,那叫真修,真修就超过业力。像这个地方讲的发大心,大心一发就超过业力,我们佛法讲叫愿力,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佛门里头也许同修们常听有乘愿再来,愿力支配我们,那个日子就好过了,随著自己的愿,你说这个日子多幸福。业力不好过,业力自己一点都不能做主,愿力自己就做了主;自己做得了主宰,生活哪有不幸福、不快乐的道理?愿力要超过业力,这一超过就是乘愿再来,不要等我们死了之后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回来乘愿再来,不是的,现在你的愿要大过你的业力,你的命运就改变了。你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实在讲根性不高,小根性,命运虽然转了,转得很有限,不是大转,不是彻底转。什么原因?心发得太小,不够大。他做官,做个知县,心量只是叫一个县的人能够得他的恩惠,为这个县的老百姓造福。这是受了云谷禅师教导他明白了,从前为自己、为家庭,现在晓得为老百姓。他的愿虽然比从前大,没有大过六道轮回,所以转得很慢,转得很辛苦。你看《了凡四训》,先发愿做三千桩好事,十年才完成,你看多难。但是一发这个愿,他的命运就改变了。那是个很好的参考资料,真有效果。

  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放大,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不要限在一个小区域、一个小环境,尽心尽力去做,虽做不著相。了凡居士修善积德著相,所以他的福德不很大,因为他著相。如果用《金刚经》这个方法,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福德就不可思议。因为离相,心清净,修福,福是愈来愈大。离相心清净了,心清净第一个好处,不老、不生病,还有一个大好处,不会死。我跟诸位讲的都是真话,确实不死。你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死,阿弥陀佛来接引,跟著阿弥陀佛去,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舍弃了,活著往生,不是死了才往生。真的依教修行的人,走的时候不生病,没有病苦。

  我们看近代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所记载的,《念佛论》那个小册子后面都提到,他提了三个例子给我们做榜样。第一个是出家人,修无师,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走的时候打坐往生的,没有生病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位,在家的男居士郑锡宾,是个做生意的人,以后学了佛,知道佛法好处,学会讲《弥陀经》,生意不做了,到处去讲经。哪个地方有请他去,他都去讲,三个人听、五个人听都讲,到处去讲《弥陀经》,就学会一部《弥陀经》。这样子三年之后,没有多久他预知时至,最后一次讲经圆满的时候,听众当中有几个好朋友,他就请这个好朋友帮忙租个房子,他说我要走了。那个朋友说你要走何必还要租房子?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极乐世界去,恐怕死在人家家里不方便,租个房子。这些朋友们听到,都懂得一点佛法,你有这个本事,到我家来,那个说到我家来,个个欢迎,没有忌讳。他就在他朋友家里打扫一间干净房子,也是坐著往生的,大家给他助念,送他往生。朋友们告诉他,你走了,像古人一样,也要作几首诗、作几个偈子留著给我们做纪念。郑锡宾就说得很好,不要麻烦,我这个样子就是很好的纪念,你看他多自在。这是一个在家的男居士。

  另外举了一个在家的女居士,也是这么样潇洒,这么自在往生的。这个女居士是青岛湛山寺的信徒,湛山寺有念佛会,一个星期念一次佛。这个姓张的张居士家境非常清苦,她先生是拉黄包车的,码头上拉黄包车子的,一家四口,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饭吃,很苦。这位女居士在念佛会里面当然人家也瞧不起她,她在念佛会不是跟大家在一块念佛,她在厨房里给人家洗碗,做这个苦工。哪里晓得她在洗碗她也念阿弥陀佛,她念成功了。走的那一天,早晨跟她先生讲她要到极乐世界去了,让她先生好好的照顾两个小孩。她先生听了这个话很不高兴,我们家里穷到这样子,还说这些风凉话,生气,就拉车走了。然后就嘱咐两个小孩,小孩太小,又不懂事,出去玩了。到中午小孩肚子饿了,想回来吃饭,看到母亲在床上打坐,仔细一看早已经走了。你看看预知时至,那样潇洒。这都是真的。所以这个法门叫不死的法门,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

  不老、不病、不死,世间人求不到,念佛人统统求到,诸位想想,世间还有比这个福报更大的吗?没有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你看看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环境,世间怎么样富有比不上。世间做帝王,我们看到典籍里面记载、形容的皇宫,雕梁画栋,要比起西方极乐世界那怎么能比!西方极乐世界不要说别的,在路上铺马路的,我们这里铺马路的是柏油,很高级了,人家铺马路是黄金,黄金为地,黄金是铺马路的。咱们这里一点点黄金就珍贵得不得了,戴在身上,极乐世界人看这人头脑有问题。七宝,七宝是建筑材料,那边的房屋统统是七宝所建,何况智慧、神通、道力这世间人没法子想像。不难得到,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近代这些往生的人,看他们念佛,就像郑锡宾居士,不过三年而已。他为什么能去?他的心行完全符合《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他真能放下,真能看破,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不是像我们拖泥带水,又想往生又舍不得,那怎么能去?这个搞法只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去不了,来生碰到机会再来。就跟咱们过去生中一样,这个法门过去生中我们不知道遇了多少次,为什么没去得成?就是拖泥带水。这一生,这一生难得,缘很殊胜,道理真的明了,真的搞清楚了,但是还要犯旧毛病,还要拖泥带水,这一生就可惜了。这我们一定要晓得。要有大悲心、要有大智慧,大智慧就是放下,大悲心就是积极的持戒修福,广度众生,帮一切众生的忙。

  「悲智具足,福慧双修」,修福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修慧就是不著相,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立志坚强,勿生怯弱」,志要大,志要强,万万不要想到我一身罪业,我怎么能修行?我怎么能成佛?这是愚痴、自卑,把自己这一生大好的机会错过,这叫真可惜。要晓得佛跟众生就是一念转变之间,一念觉转过来,就成功了,所以志向要坚定。有些人,实在讲这些人也不坏,也很难得,我过去初学佛,有同事的朋友他们的家亲眷属,不敢进庙门,不敢看佛菩萨的像。为什么?罪业太重,不敢见大人。很难得,不容易,为什么?他有惭愧心,他还能知耻,他有惭愧心,这些人都是好人。只要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讲明白,他会真修,他真干,这就要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所以,这种心理的人不是坏,不能说他是不好的,但是一定要转变。

  「看破放下,求生净土,即此便是降住。」这个世间一切看清楚了,《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看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看破。看破是智慧,看破是大学问,放下是真正的功夫,放下是真实修持。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分别执著,放下贪瞋痴慢,放下忧虑牵挂。於一切法里面不再分别、不再执著,你的心马上得清净,清净心现前就是真心现前,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性就是清净心,我们因为有妄想、有烦恼、有执著,这个东西就是障,叫业障。烦恼障、所知障把我们的真心本性、清净心障碍住了,使真性清净心不能现前,所以看破、放下非常重要。实在讲,你能看破,智慧增长;你能放下,福德增长,真正的福德是从放下当中得来的,真正的福德。求生净土那就功德圆满,不求生净土要想达到圆满难,太难了。这就是方便中之方便,无比殊胜巧妙的降伏其心,住心的方法。

  用净宗来说,怎样降伏其心?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把妄念压住了。功夫怎么用?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就阿弥陀佛。因为你起心动念,妄,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下去,这就是降伏其心的方法。心要住在哪里?要住在极乐世界,要住在阿弥陀佛那里,也就是说我们心里面只能够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可以有。住就是我心里头真有,真有阿弥陀佛,真有极乐世界,除此之外,即使是度一切众生,随缘的事情,绝不攀缘,也就是说心里头决定没有度众生这个事情。我有愿度一切众生,心里头不能有,心里一有就执著,那就错了,你就有忧虑就有牵挂,就又生烦恼。

  所以度一切众生不能著相,但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定要住相,这个一定要著相我们才能往生;不著相能往生,那是高级的,我们做不到。怕的是不著相将来会落空,那个麻烦大了,还是用著相这个方法稳稳当当。只执著这一桩事情,心里只有这一桩事情,如果诸位果然能够做到,那就恭喜你,你现前就得一切诸佛护念,一切诸佛赞叹,你是真正的阿弥陀佛弟子,你这一生当中决定见佛,决定往生。什么道理?就是你心里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别的东西,这是保证往生。符合佛在大经里讲的原则,一切法从心想生,我现在心里只想阿弥陀佛,只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当然现前,大势至菩萨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由此可知,别的东西不能想,不可以执著,执著其他东西全是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搞了无量劫,苦不堪言,还要继续搞下去吗?要觉悟!觉悟就是真的要看破、要放下。所以这就是降伏其心,这就是住。

  「真心不现,全由妄障」,这个妄,说到它的根源就是妄想执著。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说明一切众生跟佛原来是一样的,佛是无量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我们也有,德是德能、能力,相是相好。相算是福报,有福报的人的相跟没有福报的人就不一样,学佛有没有成就,说实在的话,看你相貌就知道。你学了佛之后,比没有学佛之前相貌更好、更圆满,你有功夫,为什么?相随心转。学佛人心地清净,心慈悲,所以他相貌就圆满,清净之相,慈悲之相,智慧之相,他的相貌就现出来。相随心转,一点都不错,一切都是心变现的;心能变,相貌,乃至於山河大地环境,全是心性变现之物。佛给我们说明,本来跟佛一样,现在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世尊一语道破,把我们病根给说出来。妄想就是分别,逐渐发展就变成所知障,执著逐渐发展就变成烦恼障。你的烦恼从哪里来的?执著来的。这是佛经上常讲的二障,二障的根源就是妄想执著,我们能把妄想执著舍掉,障就没有了。

  「妄不除尽」,这二障要不断得干干净净,「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所以妄想难断。有念都是妄,我们要把心住在真如本性上,这一念就是妄想。跟念佛人一样,念佛不老实,怎么不老实?常常要求一心不乱,这就不老实。叫你老实念佛,你看念佛里头还掺个「一心不乱」的妄想,你怎么能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也不要,就老实念,念到功夫成就,一心不乱自然现前。有个一心不乱,你就别想得一心不乱,为什么?妄念横在那个地方,障碍住你,这个要懂得。大家都晓得,往生基本的条件,最低的条件要功夫成片,很多人念佛就想著功夫成片,他功夫能不能成片?这一生没指望,为什么?这个妄想存在,就障碍住他。所以念佛人什么都不想,可以想佛的相好,可以想佛的四十八愿,可以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要想自己要得到什么,自己想得到什么那就是错误的,那是妄中之妄。想佛相好,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想阿隬陀佛四十八愿,这个虽然是妄想,这个妄能通到真,能够坚定自己求愿往生的信心,这个行。其他的不能想,其他的都变成了障碍,这个要清楚。

  「经云,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曰,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引用的经文全是《楞严经》上的。这两句话意思都非常之深,说明无明是从哪里来的,佛法讲,我们迷,最初怎么迷的?无量劫迷到今天,我们要问最先是怎么迷的?为什么会迷?这是解答这个问题的,所以很深。明是慧、是觉,照就是它起作用,真性一起作用它就现相,生就是现的意思,所就是相。法相唯识里面说得很透彻,无明不觉生三细,这个地方「因明照生所」就是最初一念不觉,最初一念妄动,现了境界,现了相。现相还不要紧,没有问题,譬如说西方极乐有相,华藏世界有相,一真法界,这第一句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境界,我们这个世界落在第二句,「所立照性亡」。迷了,怎么迷的?在境界里打妄想,分别,立是给它建立,这个叫毛巾,这个叫花,这个叫人。本来没有名,你统统给它建了个名,就迷惑颠倒,真相就失掉了。这个境界,佛法没到中国来之前,我们中国老子就说得很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就懂得名是假名。但是他不晓得相是假相,他不知道这个,他知道名是假名,算是有相当高度的觉悟。佛法讲相从哪里来的?相是因明照生的,也不是真的。所以《金刚经》里教我们,不但要离名字相,法相、非法相都要离,为什么要离?本来没有,本来有的当然不要离,本来没有的统统不能执著。这是我们今天科学家讲宇宙生起的根源,佛在经上讲得真透彻。

  下面也是这个意思,但是说法不一样。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是迷,不知,为什么不知?因为你有知。前面这个知见是真知,所谓佛知佛见,是实相般若,你在这里自己以为我有知,这完了,这就迷了。为什么?我有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这四相是根本,四相演变就是无量无边的法相,全迷了,全真即妄,迷成妄了。佛菩萨的高明就是知见里头不见立知,他不立这一法,所谓「佛氏门中,不立一法」,立就是建立,不建立一法,有没有佛法?没有佛法。如果说有佛法,佛不是建立一法了吗?佛高明处就是没有法,《金刚经》说得很透彻,没有佛法,也没有说法,那个心才叫真干净,与事实真相完全吻合。我们凡夫的毛病就是自己认为有智慧,以为自己有智慧,以为自己很能干,这一以为就有了我相,与我相对的有人相,众缘和合就是众生相,念念相续就是寿者相,寿者就是相续。所以,一有个我以为怎么样,完了,搞六道轮回了,就是凡夫。佛菩萨无我,无我才有真我,真我是什么?真我是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我,而不以为身是我,而不以为念头是我。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常乐我净」四净德,这四个是真实的,是有的。由此可知,凡夫这常乐我净有名无实。不但常乐我净,我平常讲席里也常讲的,世间人所谓的真善美也是有名无实,全是假的,哪有真,起心动念,哪里会有善。佛法里面所说,善与恶相对的,相对的善都不是真善,真的善是什么?善恶二边都离开了那才叫善。所以世间没有善,世间也没有美,全是假的。

  这是说明无明怎么来的,宇宙人生所有一切现象怎么来的,这些现象就是上面这两句,我们怎么会迷失了,是底下这两句。「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这个好!古德他们真正体会到。所以修行人,只要息妄,不要求真,因为你求真,这个念头又是妄念。我们要断妄念,再要叫妄念再加一个,那不就大错特错吗?妄去掉,真自然就现前。真是本有的,这个真,是智慧,般若智慧本有的,无量的德能本有的,清净性中一样都不缺。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就是一样不缺,要什么有什么,不但有,而且是圆满的,究竟圆满。世间人所追求的,聪明才智、富贵荣华,世间人所追求的,佛菩萨都圆满,样样圆满。读《华严》,从前人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读《华严经》看看毗卢遮那佛的境界,那真是人间的富贵怎么能跟他比,差太远了。这些到底从哪来的?西方极乐世界讲得这么美好,有很多人说佛法不是教一切都要舍离,为什么会有这样美好殊胜境界出现?为什么要七宝宫殿?为什么要黄金为地?修行人住个小茅蓬不就好了吗?那是性德里流露出来的,不是造作的,自然现出来的,不是心里求的,一切具足,没有一样欠缺。所以只要息妄,不要求真,什么都不要求,样样具足,样样不缺。

  如果对於这个理要不透彻明了,一般学佛的人他的心犹疑不决,佛讲的,不敢反对,实在呢,不敢相信。我的金银财宝统统舍掉,明天谁给饭给我吃?他想这个问题,他没搞透彻。真搞透彻了,一切都是自然的,那才叫得大自在。你真舍掉,舍后面就有得,舍得,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这些名词术语全是从佛经里来的,所以佛法对我们中国人生活影响很大,平常口头里说的全是佛经里头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跟前面的意思完全相同,只要把凡情去掉,不要求圣解,为什么?凡情去了,你的知见就是佛菩萨知见,一样。圣解就是佛知佛见,《法华经》上常讲的「入佛知见」,不要存著一个「我要入佛知见,我要求佛知见」,那就坏了,为什么?这是妄想,这就是凡情。把这些妄念统统舍掉,舍掉之后,你的知见就跟佛知见一样,因为你障碍没有了。

  「经又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这也是《楞严经》上说的,狂心就是妄心,狂心不歇就是凡夫,就是妄念,前念灭了后念又生,念念不停。诸位如果从这个地方观察也会开悟,怎么会开悟?念是假的,这个念头灭了底下又生了,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念是假的,不是真的。念是能变,境界是所变,能变的心是假的,所变的境界哪里会是真的?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能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才会肯把妄念歇掉,才肯对於所有一切法再不执著,再不分别,那个时候就随缘度日,就得大自在。这个随缘是随分,我们在世间是什么身分,是哪个行业,统统随顺,那叫过菩萨生活,真正得大自在,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因缘。譬如说我做生意的,我做这个行业的,我现在觉悟了,生意要不要做?照做,比从前做得更好,更发达,为什么?因为你有智慧、你有福德,你会做得更成功。从前做生意为了赚钱,为自己赚钱,这是凡夫,这是妄念,这是狂心;现在我做生意,我为社会,为一切大众来造福。第一个,念头转过来了,从前赚钱是为养家,现在我赚钱养公司所有成员,我做这个事情我是养活大家的,养这么多的家庭,你看念头一转不一样。

  而这么多人工作,这个公司又是养社会,为社会服务,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心量就大了,他不仅仅只在自己,他的事业怎么会不成功?怎么会不发达?念头一转,他做生意他就是菩萨,他不是凡夫。而且他怎么样做,心清净,为什么?自己没有得失心,没有烦恼,头恼清楚,样样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不会迷惑颠倒,所以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失败是看错了,看走眼,迷了,才会失败。念头一转,无论哪个行业,在世出世间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念头一转,世间法统统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如果要不会,狂心继续不断,你就是天天念《金刚经》,《金刚经》也不是佛法,天天拜佛、天天念佛求往生都不是佛法。迷了,一切都不是,悟了,一切都是,这经上讲佛法即非佛法,很有道理。歇即菩提,歇跟前面放下是一个意思,只要放下就是。

  「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真正想成就的人一定要发这个愿心,而且这个心要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要跟佛同心同愿,同解同行,成就就快,这叫大慈大悲,这种心一发,贪瞋二毒除掉了。贪瞋痴叫三毒,三毒烦恼很难断,《金刚般若》名实相符,金刚是能断,能断什么?能断烦恼,能破无明。这部经上讲的道理、方法确实简单扼要,不委曲婉转,你听了,听明白,真相信,念头一转变就断了,贪心就没有了,瞋恚心就没有了。贪心对顺境,起贪恋,瞋恚心是逆境,心量一拓开,顺逆与自己都不相干;一切境缘当中,得失的念头没有了,无得亦无失,所以根本烦恼可以断掉。贪瞋痴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只要这三个东西不除,六道就出不了;这三个东西拔掉,在小乘讲,就证阿罗汉果,就出三界。所以不能出三界,就是因为你有贪瞋痴。

  「又虽度生,实无所度,不著有也,虽无所度,度之不息,不著空也,具此妙慧,痴毒亦除矣。」痴是最难断的,痴是迷。大慈大悲,广度众生,度的意思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就是为众生服务。服务里面总纲领就是布施、供养,布施一切众生,供养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不休息。虽做,不执著有,晓得众生非众生,晓得作而无作,所以对於众生的相不执著。对於自己身相也不执著,自己也是众缘所生的,也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身相也是虚妄,心相也是虚妄,知道一切都是虚妄才能做到三轮体空。心里头绝对不会有个念头「我做的」,不会有这个念头;也不会有个念头「我对你很好,我对你有恩惠」,那是人相,也没有这个念头;也没有念头「我做多少事,我布施多少东西给你」,没有这个念头。天天在做,但是绝对没有这个念头,心是永远清净,这个心是不生不灭的心。

  「度之不息」,不著空,「实无所度」,一念不生,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这是真实的智慧,痴才能够拔除,真正觉悟,诸佛菩萨就是这么做的。凡夫著有,则有六道轮回,二乘人著空,所以不能明心见性。二乘人自己得度了,也就是贪瞋痴断掉,出了三界,他断的贪瞋痴是粗的贪瞋痴,微细的贪瞋痴没断,所以他不能见性。为什么微细的贪瞋痴不能断?他不愿意度众生,为什么?太麻烦,众生难度,不知好歹,对他好,他恩将仇报。所以这些小乘人看到这个相,算了算了,我还是做自了汉,不搞这个,不像大乘菩萨。为什么小乘人不及大乘人?小乘人还著了相,微细相,所以他不能见性,他断证功夫不究竟、不彻底。

  大乘菩萨比他高明多了,知道是三轮体空,像《金刚经》上所说的,讲到众生,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这个话说得很好。明白这个道理,度一切众生不著众生相;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执著度众生的相。所以佛菩萨就自在,纵然对众生好,众生恩将仇报,他也没有放在心上,也若无其事。像这部经上讲的,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修忍辱波罗蜜一样。经上举的例子,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过去生中,他在八地菩萨的位子上,没有成佛,遭遇到这桩事情。他三轮体空,虽然被割截,他也没有痛苦,他也没有怨恨。佛说得很好,如果那个时候要有我相,一定生瞋恨心,没有我,也没有人,哪来的割截?一切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心清净的、自在的,若无其事。他有这么高的智慧,这样深的定力,所以这个境界现前也若无其事,一个念头一转,他的身体又恢复了。可见得万法唯心,相真的是随心所转,他一个念头恢复原状,马上就恢复了。这是断贪瞋痴、拔根本烦恼最妙的一个修学法,就是要把心量扩大,就是要一切不执著去修一切善。一切不执著,不修善不行,不修善,前面讲了,能拔贪瞋,痴不能拔,你最高的成就也不过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而已;如果能够再修一切善,那功德就圆满,三毒烦恼都能够拔除。

  「凡夫我见重」,起心动念都是个我,这是无始劫以来俱生的烦恼,这不要学的,生生世世的习气。「三毒深」,贪瞋痴也不要学,与生俱来的,生下来他就有贪瞋痴,不需要学的。「病根实由心量狭隘」,心量太小,起心动念都想个我,我的利益,你说糟糕不糟糕,我的利害,不得了!这个念头要不除,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去,六道轮回决定不能超越。我们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原因在哪里?心量太小,我见太重,都是被这个障碍。今天读了这部经要彻底觉悟,要改过自新,怎么改法?要像经上所讲的修学方法去做,心量要大,常存利益众生的心,你就会自然有智慧,你会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机会决定不会舍弃。我们在讲席之中曾经讲过许多次,做生意现在都很重视广告,我讲了很多遍,你那个广告无论是刊登在报纸上、杂志上,或者在电视画面上,你把你广告旁边加上一个「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利益众生。要不要多花钱?不要多花钱,这个版面是我的,我在旁边加个「请念南无阿弥陀佛」,广告一样做成,又做自己广告是又劝人念阿弥陀佛,这个心量就不一样。

  在台湾,早期,我们台湾是比较自由,电线杆到处都可以贴佛菩萨名号。我曾经用铁皮做的佛号、菩萨的名号,做了大概七、八千张,全岛到处去钉,派人去钉。这叫人看到就念一句佛号,念一句菩萨名号,佛种从缘生,前面讲过,给他做因缘。外国环境不行,不可以随便乱钉钉子的,我印了一些贴纸,「南无阿隬陀佛」,你的车上可以贴,这个人家不能干涉的,车停到哪个地方,那些人看看他都会念一声。你要晓得怎样用心,怎样去帮助人去接引大众,我们随身带的包里面有佛像、有些小册子,遇到有缘的人、欢喜的人我们赶紧就送给他。我们发的心是真在做,没有停的在做,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在做,只要你肯做,机会是时时刻刻都在你的周围,你都能够掌握到,你不发这个心那就没办法。所以发这个心,机会太多了。

  我们每年到大陆去一趟,时间虽然不长,我们这个佛卡,就是小的佛像,在大陆上非常受欢迎,背面印这些祖师大德的法语,我们每次去总要带几万张,经书、录音带大量带进去。没有去的时候,我每个月都给他们寄去,现在在台湾,小包裹不超过两公斤的都可以寄,太方便了。凡是给我写信的,我知道他地址的,月月都给他寄。寄,从前我交代图书馆,图书馆的人死脑筋,心量太小,寄一本,一个人寄一本,佛卡就寄一张。我说你为什么这么吝啬,为什么不多寄一点?他说为什么要多寄一点?我说他会送人!要知道,两公斤,一定要寄足两公斤的分量,多寄几本,他会辗转送给别人。我说一个通讯地址只寄一本,错了。这些都是心量太小,不知道抓住机会。真有大心量,常常能够念到一切众生,那做法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发广大心。

  「须以广大心治其病根,从根本上解决,诸病自然易除。」这个病,不但是烦恼习气,连生理的病都除掉,为什么?心理影响生理,心理健康,生理自然调顺,百病不生。所以,病源从哪里来的?病源是妄想、是烦恼,天天打妄想,他怎么会不生病?天天有烦恼,当然会生病。人心清净、身清净怎么会生病?没有道理,生病要有个道理。过去谛闲老法师在世的时候,这民国初年,听说有一次生病,印光法师知道了,赶紧写一封信给他,你是讲经的法师你怎么可以生病?我听人家讲,谛老接了这封信赶紧忏悔,几天病就好了。有道理!忏悔什么?忏除业障,恢复到心清净,那个病不治也好了,很要紧。这才晓得,只有学佛的人才知道从根本上治疗。

  在美国这个环境里面,有医药保险,我这几年大概没有了,刚来的时候也有。医药保险干什么?帮助那些有病的人。绝对不能想,我生病的时候,保险公司要给我治病,你就非病不可,为什么?因为你常想著要生病。你能够念头一转,保险我照缴,我这是帮助一切生病的人,你的心量大,绝不是为自己生病,这是正确的。所以念头要正,心要正,绝不要为自己的利益著想,自己的利益是无量无边。虽然无量无边,也不动一个念头,我有这么的大福德,不动这个念头,动这个念头就错了;真的是有不思议的福德,不思议的果报。所以此地讲诸病,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见解上的、生理上的,全包括在里面,总根源就是贪瞋痴三毒;三毒再追究,总根源是心量太小。般若智慧里头,《金刚般若》里头教给我们,无非就是大而化之,把心量拓开。

  早年我在台湾,大概总有三十年前,那个时候我在台北,随著道安法师办大专佛学讲座。其中有一个学生下课的时候来问我,向我请教,好像他是政治大学的,他有志将来去从政,问我从政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就告诉他,我说我现在学佛了,世间法我都舍弃掉,但是你来问,我不能不告诉你。我说你问得很好,从政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把心量拓开。我举个例子,你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市长,你的心量要包括这个都市;你要做一个成功的总统,你的心量要包含整个国家的老百姓,念念为他谋幸福,你成功了。如果你心量很小,为了自己的权位,我就劝他,最好你不要从政。他说为什么?造罪业,堕地狱,划不来!我说的都是真话,你在政坛上争权夺利,不得了,虽然这一生纵然你得到崇高的地位,来生就到地狱去,这个亏就吃大了。世间人眼光浅短,心量狭小,看不到,稍微看远一点就晓得利害得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决定不能做。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