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在线念佛净空法师佛经故事佛教文库白话佛经佛学辞典大正藏续藏经龙藏意见反馈
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研习报告 - (第七集)
金刚经研习报告  (第七集)  1995/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25-0007

  请掀开经本五十七面。

  江味农居士将这部经正宗分分为四个大段落,这四个段落跟《华严经疏钞》的分法很接近,信、解、行、证四大段。第一个大段讲「信」,上面介绍完了,这个地方是第二个大段,讲「解」,科题里头「推阐无住以开解」,这是本经的第二大段,这段也非常重要。第一大段在第二十面,诸位翻开来就看到,第二十面第五行,就是第九「详谈,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这是《金刚经》的前半部,是从境界上说。底下就是「的示无住以生信」,这是第一大段。今天我们进入到第二大段,推阐无住以开解。由此可知,《金刚经》的宗旨,自始至终就是说一个「无住生心」而已。请看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经文一开端就举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必须是二边不住才能够证果。往常我们总以为是圆教初住菩萨才二边不住,没有想到权教、小乘也是二边不住,在《金刚经》上才完全看清楚,连小乘须陀洹果也是二边不住的。底下须菩提答覆的话就清楚了。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这个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而没有能够证果,如果证得须陀洹果,就不是凡夫了。须陀洹虽然是小乘初果,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样的人,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就出三界,决定不堕三恶道。须陀洹虽然没出三界,他不堕三恶道,他居住的地方、修行的环境是人间、天上,但是也只有七次往来,他就出三界。由此可知,我们生生世世修行,无量劫以来还在六道里面轮回,就是从来没有想到要二边都舍,二边都放下,没想到这个问题。心里面总是有执著,总是有住,不是住有就是住空,总是有住,所以才不能成就。

  初果,这小乘初果叫『入流』,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流」是圣者之流,他们已经入圣人之流,真的是超凡入圣。他心里面有没有觉得我已经入圣人之流?没有,心地很清净,得若无其所得。就跟前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成了佛,有没有自己感觉得他成佛?有没有自己觉得我已经证无上菩提?没有,心里面若无其事,一丝毫也不执著。从须陀洹一直到如来的果位都是修二边不住,无论是八万四千法门、是无量法门,那只是讲修行的方法、手段不相同,可是修行的纲领是相同的。纲领就是无住生心,《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就是修这个东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果位上的差别?前面说过了,功夫有浅深不同。像须陀洹是功夫最浅的,二边不住功夫最浅的,如来果地,佛成佛是功夫最深的,没有比他更深。就是功夫浅深差别而列的这些名位,正是像前面经里头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二边不住,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我们再看二果斯陀含。

  【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这是小乘二果,比前面又进了一步,境界提升了一层。初果,刚才讲了,天上、人间要七次往来,证到二果的时候只『一往来』。由此可知,他七次往来,第六次来的时候他就证二果,证二果之后还有一次往来。为什么会有往来?因为他欲界的因还没有完全断掉,他还要到欲界来一趟。这个要细说很耽误时间,小注里头有,诸位仔细看看,大致上能够明了。所以前面跟诸位说过,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有缘就来,没缘就不来,二果圣人跟这个世间还有缘,缘很薄,但是还要来一次。到三果就不来了。虽来,他有没有执著有往来?没有,这一点我们要学习。没有执著,任何地方随遇而安,任何环境都平等一如,决定没有执著往来之相,心才清净。如果执著有往来之相,诸位想想谁往?谁来?那不又有我、人、众生、寿者了吗?离四相,初果就离了,既然我人众生寿者都没有,谁往?谁来?没有往来。事上是有,他心里头确实没有往来。诸佛菩萨更不必说了,像《普门品》里面讲观世音菩萨,随处现身,哪个地方众生有求,佛就有感应,「千处祈求千处应」,他就有应身。我们凡夫看到他有往有来,其实菩萨没有这个念头,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说有往有来,没有。我们要修清净心,要在这个地方下手。二果不著相,再看三果: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这三果圣人,阿那含的意思就是『不来』,欲界的缘断掉了,他不会到欲界来。他住在四禅五不还天,在那个地方修行,所以四禅天是凡圣同居土。根性利的就在四禅证四果罗汉,就超越三界;根性钝的一些人,必须还要通过四空天,就是无色界,他才能出得了三界。所以罗汉里头,根性有利钝差别的不同。这是说明三果离相,四果也不例外。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无生」,这是说明他真正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了,所以无生也是我们大乘经上讲的无生法忍,他见到无生。虽见到无生,在程度上讲这是最浅的,真正讲到深的无生是八地菩萨,所以我们叫七地、八地、九地证无生忍的菩萨,那是功夫深的人。阿罗汉是功夫最浅的,见到无生。他心里面也是很清净,绝对没有个意念我证得阿罗汉,我成了阿罗汉,我证得无生法忍,有我就有人、就有众生、就有寿者,这四相有一相就四相统统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决定不是圣人。就是小乘初果已经离四相,已经不再执著了。这的确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要想学佛,要想有一点成就,可见得佛在这部经上说「一切诸佛,以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没错,从小乘初果一直到如来地,原理原则都在这部经上。

  前面举四果罗汉,这是讲一般的,底下接著须菩提尊者为我们现身说法。一般四果是这样,须菩提说我也不例外,不但须菩提不例外,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我们看下面经文。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这是他自己现身说法。尊者在释迦牟尼佛这个会上所示现的就是四果阿罗汉,而释迦牟尼佛常常称赞他,他得的是『无诤三昧』,赞叹他『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无诤三昧」我们注解里头都有。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处处流行的是竞争,好像不竞争就不能生存,人与人要争,人与物要争,人与天都要争,竞争之下,烦恼、业果就无量无边,这造业。竞争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生活享受,总不外乎这个,如果离开生活享受,你还有什么好争的?一般人不晓得,生活享受是命里头注定的,不是争来的,命里头没有,怎么争也争不到,命里头有的,不争也现成,何必要去争?何必要去造罪业?这个道理与事实,《了凡四训》里头讲得最清楚,多读读就知道了,确实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有什么好争的?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君子不争,「小人冤枉作小人」,小人天天去争,所争到的都是命里注定的。你做小偷去偷来的,还是你命里有的,命里没有偷都偷不到。不相信你们去偷偷看,你看能不能偷得到?偷不到。能偷到、抢到的还是命里所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我们真的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事实真相,人心就定了,不与人争,也不与物争,一切万物不跟它争,心平等。这是「不与物竞」,竞就是竞争,「一切平等,由不自是,故能无诤」。凡是竞争激烈都是自以为是,我们现在讲主观观念很强,别人不对的,我做的是对的,於是乎就发生竞争,他不能随缘。《行愿品》里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做不到,恒顺、随喜是佛菩萨的行持,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须菩提尊者在日常生活当中,他所表现的自自然然就是这样,所以世尊赞叹他,把他做为修行人的榜样,而须菩提尊者心里面却一丝毫念头也没有。我们世间人要得到佛菩萨赞叹,一定自己感觉得很骄傲,我值得骄傲。须菩提没有,很平常,绝不以为自己是离欲阿罗汉,是人中第一,他没有,没有这个念头。『世尊,我若作是念』,他说假使我还有这个念头,我证得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赞叹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反过来说,释迦牟尼佛则不会赞叹他,不会说他是一个『乐阿兰那行者』。乐是爱好、欢喜,「阿兰那」翻作寂静,我们一般讲身心清净,须菩提是个很喜欢身心清净的人。佛就不会这么赞叹了。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确实身心清净,没有这个念头,所以世尊才赞叹他。这是尊者现身说法,他也是无住生心,二边舍得干干净净。世尊唯恐我们还有疑惑,再更进一步,以自己来作证明。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下面是须菩提的答覆。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

  这段事情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没有成佛以前,作菩萨的时候,遇到『然灯佛』。第一段的解释里头,略说了一下,「此世尊往昔行菩萨道,初证八地时之事」。释迦牟尼佛在菩萨果位上证八地,遇到然灯佛,然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所以世尊引用这段事情来问须菩提尊者。八地证无生法忍,中品的无生法忍,是不是真有法他得到?须菩提懂得这个意思。须菩提也是个过来人,所以说『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般若心经》里面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那是事实真相,是心性的圆满。我们现在是违背了自性、迷失了自性,怎么知道?真如本性是无知无得,我们今天有知有得,这就是迷失自性,与性体完全相背。心性起作用的时候,是无知而无所不知,无得而无所不得,《般若经》上为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真如本性本来具足一切法,六祖惠能大师说过,他自己在明心见性的时候,向五祖提出报告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本来具足,一样都不缺,样样圆满,智慧德能样样圆满,这就无知无得,是圆满的。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一切万法从哪来?自性变现的。自性是能变,一切法是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所变的,所以无知,无所不知;无得,无所不得。我们有知有得就坏了,有知是无明,有得是烦恼,你要想离开一切烦恼,你修无所得,烦恼就没有了,你要想破无明,无所知,无明就破了。世尊在《楞严经》上也讲得很清楚,无明从哪来的?那是富楼那尊者提出的问题。佛告诉他,「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明的根本。知见是本来就知,本来知,你里头再加上一个知,就是无明。所以一丝毫加不得,加一点点就是无明。譬如我们眼睛见外面的色相,见得清清楚楚,没有加一丝毫的意思,这是自性见。如果动了念头,我看见了,叫眼识见。自性里头没有意思,有一丝毫分别执著,智就变成识,智是般若正智,就变成八识,这就坏了,就迷了。

  佛证八地菩萨的时候,也是离四相,也是法相、非法相二边不住,所以「於法实无所得」。实无所得诸位要晓得,从初果须陀洹一直到成佛,都是於法实无所得。当中有这么多的阶位,就是功夫有浅深不同,都是修一个法:於法实无所得。这是真正想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真正想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见佛不退成佛,要记住这句话:於法实无所得。前面说过,「乃至受持四句偈,为人演说,福德胜彼」,这一句就行,你要真正能够接受,照这样做,於法实无所得,你的福报就超过大梵天王。

  再看下面经文,前面是从果上说的,小乘四果,须菩提也是证果,释迦牟尼佛证八地菩萨,从果上来说,让我们生起信心,更容易接受。下面再从因上详细说明,「约因心正显」。

  【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世尊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天天回向偈里面都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净土?须菩提的答覆说: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则非』、『是名』在《金刚经》里面用得很多,「则非」是从性上说,「是名」是从相上说,『庄严』是相上有庄严之事,性中无庄严之理。怎样才庄严?诸位必须要知道,受持的功德才叫真正的庄严,不是说我们把这部经念一遍回向那就庄严了,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做了一点好事,把功德回向就庄严了,这都不是真实的,最重要是受持。小注的第二条,「须知庄严佛净土,净字最要紧,土云何净,由心净耳,既须心净,所以庄严不能著相,若心取相,便不清净矣」。由此可知,原来庄严佛净土就是庄严自己的清净心,自己的心果然清净了,佛土就清净,那才叫庄严。自己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众生、寿者,怎么能庄严净土?这一句回向偈我们天天念,念了有没有效果?到今天在《金刚经》上才看到,想想有没有效果?则非、是名意思很深。心要清净,事要认真努力去做,所以断恶修善,事要做,事要不做就落空,就著空,事情做了要有执著,你就著有。所以心要清净,事要认真努力去做,这样就是空有二边不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不住断灭相,他现身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是行於布施,他真的做了。虽行於布施,他不住於相,视同凡夫,不住成佛之相,所以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是完全做到了。

  底下这一段,一般人认为这段是《金刚经》最重要的,六祖惠能大师就在这个地方开悟的。其实每个人的机缘不相同,六祖在这里开悟,未必人人都在这开悟。《金刚经》上任何一句半偈都可以令人开悟,只是六祖的机缘不同,他在这一句当中开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开示教诫菩萨应该要这样修法,这就对了。心要怎样清净?不住就清净,住就是执著,不分别不执著就清净,一有分别执著,心就不清净。『色声香味触法』把所有的境界都包括在其中,眼能够见到的,都叫做色法;耳能够听到的,都叫做声;心里面能想到的,都叫做法,可见得内外都包含了。内是我们的想像,外面是属於境界,都不可以执著;不但外境不能执著,内心也不执著。有些人或者是在定中,或者是在梦中,见佛、见菩萨,醒过来说,我见到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是妄想?你说他是真的,你也执著了,你说是妄想,你也执著了。应该用什么心态来修学?若无其事就对了。不必去问他是真是假,见如不见这是好境界,稍稍有执著就不是好境界,这个意思世尊在《楞严经》上说过。

  即使我们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佛来接引,我们生到极乐世界,那个心必定也跟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清净,若无其事。不会觉得生到西方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欢喜心心动了,没有那回事情,如果还有那种妄念生起来,西方世界就去不成。心净则土净,清净心才感得这个境界,喜怒哀乐,心动了,不清净,那是障碍往生的。所以,往生要平常心才能往生,欢喜心不能往生,恐惧心也不能往生。有些人死的时候贪生怕死,害怕恐惧,那不能往生,很欢喜也不能往生,清净、平常心能往生。所以这是念佛人很重要的。

  末后这八个字是总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无所住」是一切不执著;「生心」,生念佛之心、求愿往生之心,那就正确了,就对了。

  再看底下一节经文,六十七面。佛更进一步为我们作证,前面从果上作证明,只讲到八地菩萨,成佛呢?成佛也不住。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佛的身相,这是讲报身,法身没有相,讲佛的报身,报身高大,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念到,「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你说佛的身相多大,真的不可思议。须弥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座山,在我们地球上最高大的山,我们知道是喜马拉雅山,可以讲我们地球上的须弥山。但是地球在太空当中无量星球里面,现在我们知道是个很小的星球,不大,太阳就比我们大几十万倍。太阳在太空当中,也不是一个很大的星,比它大的多得是。每个星球上的高山,当然高度大小都不一样,所以须弥山就很多了。『须弥山王』,所有须弥山里面最高、最大的,则称王。这是比喻佛的报身,佛的报身有这么大。世尊举这个比喻来问须菩提尊者,『是身为大不』,这个身大不大?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相好、庄严在世间是属於果报,是修得的,佛的报身是性德所显的。但是佛告诉我们,性德要没有修德,性德是显现不出来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不成佛?虽有性德,他没有修德。就好比金在矿中,它跟砂石混合在一起,我们把矿石拿到之后不能立刻得到黄金的用途,必须把它冶炼,冶炼就好像是修德,把里面的砂石去掉,提炼出纯金,才能够得到金的用途。所以众生虽有性德,现在这个性德里掺杂著妄想、分别、烦恼,掺杂这些东西,这东西就不纯了。必须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烦恼提炼掉、去掉,然后我们的心性就纯了,性德才能够现前。所以,性修不二,修德非常重要。

  所以经上讲,菩萨无量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双严功行圆满,果报自然就现前。虽然果报现前,佛的心还是很清净,并没有以为我成佛了,并没有以为我得报身了,没有这个念头。实在讲报身,菩萨就证得了,菩萨因为功行还没有圆满,所以菩萨的报身跟佛的报身有差别,没有佛那么大、没有佛那么圆满,同样具足相好,相好没有佛那样的明显。就像世尊示现在我们世间一样,佛示现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个相好很清楚。而世间的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佛比较,就没有佛那么明显,仔细一看能看得出来,粗看看不出来,佛的时候,人一看都很清楚、很明白。就是说明成佛证得报身也不执著,也若无其事,这个要紧。

  再看下面经文,这是第二次校量功德。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前面所举的例子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地方是举恒河沙数,凡是举比喻,一定要举眼前的例子,大家好懂。佛当年讲经说法,大部分时间都在恒河流域,所以一提到恒河,几乎每个人都见过,恒河的沙很多、很细,特别细,像面粉一样。这条恒河几千里路长,里头有多少沙?数不尽的。所以佛凡是讲到数目字很大的,都用恒河沙来做比喻,我们想像到那个数量之多,无法计算。这个地方的例子,还不止这一条恒河,把恒河的沙,每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你想想看多少条恒河?每条恒河里头又有那么多沙,这么多沙数恒河里面的恒河沙,这个数字天文数字也无法形容。佛用这个来形容数目字之多,来问须菩提,恒河沙的恒河沙,数目字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一粒沙变一条恒河,恒河的数量都说不清,何况里面的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前面没有用『实言』,因为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有的人听到还可以相信,这样的数字一般人听到不敢相信,所以佛要说我老实告诉你,就是希望你能够相信、你能够接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这『恒河沙数』已经不可思议,还加上『三千大千世界』,有这么多的『七宝』,大梵天王就差太远了。大梵天王的财富只有一个大千世界,跟这个比简直不能比。要跟这个比,大梵天王是穷人,穷得太可怜了,哪里能比?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当然多,太多了。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一次比较,比前面的福报大太多了,为什么?都是讲的无住生心,前面讲的功夫浅,他的得福超过大梵天王。这地方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功夫比前面深,深了很多,所以他得的福报大梵天王不能比。『四句偈』是经中任何四句,我们必须要记清楚,『受持』,受持重要,关键在此地。受持而后能『为他人说』,这就是菩萨行,自己真的做到,真得受用,然后再劝导一切有缘的众生。缘有亲有疏,所谓亲的,你跟他一说他相信、他接受、他欢喜;疏的,你跟他讲他不相信、他不同意,这是缘疏的。总而言之一句话,能够跟你接触的人都是有缘,无论缘分亲疏都说,疏的,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总听进去了,听进去就行了。这一生要不成熟,多生多劫因缘成熟,它就起作用,所谓是金刚种子永远不坏。这就是无论缘的亲疏,我们统统要做。

  在现前我们这个世界里面,要论佛法之缘,我们通常讲佛缘,佛缘大概全世界还是台湾第一,佛缘第一。是不是认真修行?那未必。如果台湾人都能够受持,为人演说,台湾决定不遭难。虽然佛缘很盛,但是不肯认真去修,还是放不下,还是搞名闻利养,那就没有法子,就很可惜。但是这佛缘非常珍贵,他这一生不能成就,将来还会遇到佛法,还有成就的可能,所以缘很可贵。我们要重视缘,要与一切众生结缘,结缘是结佛缘,把佛法介绍给大众。

  「四句偈等」,这个「等」字里面意思深长。少,刚才讲了,一句、两句,我们一生受用无穷;等,多到全经。江味农居士将这部经分科分得很细,分科就是分段,分得很细,全经一共分了一百八十四个小段。古时候,昭明太子将《金刚经》分成三十二段,三十二分,流通很久,所以有许多人念《金刚经》都念三十二分的本子。这就是说,你受持多少可以随意,全经那当然是圆满的。四句偈,两句是半偈,甚至於一句也不算少,真正通达明了彻底做到,像我们刚刚念过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真的就行了。从自行方面,应无所住,生念佛求生净土的心,我们面对一切社会大众,我们应无所住,要生断恶修善之心。无住是智慧,真实的智慧;生心是修福,真正的福德,超过大梵天王,超过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为什么?称性,性德的流露。这个说法几个人相信?真的没有人肯信,所以佛才说「实言告汝」,佛给你讲真实话,绝对不是假的。由此可知,世尊这个言词苦口婆心,决定没有欺骗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