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7/3/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97-0005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弟子规》。我们都知道《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每一言每一句都是圣人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智慧言语。所以看到很多所说的事情貌似生活小事,可是善学的人就能够从这些生活的小事当中学到人生的真谛,学到宇宙当中的至理。我们昨天共同学习了,学习到第四章「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章,请大家从第十三条看起: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句话讲的是当我们听到别人的赞誉,反而觉得很恐慌,受宠若惊,就深怕自己德行、学问不够,担负不起这样的一种赞誉,这都是圣德君子他们的反应。当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我们,说我们过失,这个时候反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在人生当中,真正能找到能够批评我们、敢於说我们过失的人,这都非常少见。我们的父母能说我们的过失,我们的老师他能说我们的过失,真正的善友,那些正直、那些真心为我们好的人,他们才敢跟我们讲过失。当我们知道自己的过失的时候,就能够改过自新,人生就能少走很多弯路,这不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吗?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路他曾经说,自己听到过失他就欢喜,这都是圣贤给我们做出的榜样。
真正的大德,能够做大事的人,往往他有这种涵养、这种度量,他听到别人讲自己过失不会起一种不服,反而会反观自己到底有没有。如果有,赶紧的改过来,还要感恩别人敢於提出。假如这个过失没有,他说错了,他说错了我们也不要去批评他,为什么?你一批评,他将来就不敢跟你说过失了,我们还应该要感恩他。这样子常常就会有一些对我们能够直言相谏的这些善友在一起,所以叫做『直谅士,渐相亲』。「直」就是正直,「谅」就是有诚信,懂得宽容的人,敢於原谅人,这些人,「士」就是读书人,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他们慢慢就跟我们亲近。为什么?看见我们还能够受教。假如我们听到自己的过失就不肯接受,反而跟人家对抗,这种人没有办法受教,福就薄了。所以真正有福之人他才能够真正受谏。
我们知道苏东坡,他是一位宋朝非常知名的文人,他也学佛,年轻的时候认识了一位佛印禅师,跟他一起学佛,所以懂得佛法也不少,广学多闻。但是在学佛的功夫上他没有真正去落实,所以佛学知识很丰富,但是没有真正落实佛的教诲。这就是师父上人常常提到的,佛学和学佛不同。师父上人去年十月到了英国,在伦敦大学、剑桥大学,跟他们的教授、学生一起研讨,就谈到这个问题。那里的教授、学生、博士生他们写的论文有写《无量寿经》的、有写这些像王维思想的,这都是佛学家、儒学家。师父上人就跟他们讲,你们是在搞佛学、搞儒学、搞道学,我呢,我跟你们相反,我是学佛、学儒、学道。所以我这一生活在快乐当中,而你们还活在烦恼、痛苦当中。那些教授、学生们一听,还真有道理,自己还经常会发脾气,会生气,儒家讲的宽容、宽恕,佛家讲的忍辱,都没用上。所以搞的确实是佛学和儒学。
所以我们学古人不能学苏东坡,学今人不能够学梁启超,这些人都是佛学家,但是他没有能够了脱生死,没有能够伏得住烦恼。这位东坡居士他当过官而且很有文采,我们都知道他的古文可以说是历史上都是精采绝伦的。有一天他就写了一首诗,是赞叹佛的,他想用这首诗作为自己的一个学佛心得,送给佛印禅师,正好也炫耀一下自己学佛的水平。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诗后来为我们赵朴老,就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前会长,他也是一位学佛学问很丰富的人,他把这首诗用来赞叹我们香港大屿山的大佛。这首诗也很浅显,他是说赞叹「天中天」,就是佛,毫光都放大千世界,八风都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家去看看大屿山的佛像,就晓得真有那种气势。
这首诗写的貌似是赞叹佛,实际上佛印禅师知道,东坡居士他是自己有点洋洋自得,赞叹自己的。於是他就要给他一个改过的机缘,就在诗的上面提了一个字,叫「屁」,然后就把这首诗让人送回去给苏东坡。苏东坡很高兴,不知道佛印禅师对他有什么赞叹,打开来一看,就看到一个「屁」字,心里就很不痛快了。然后坐不住窝了,就赶紧坐船渡过江,他跟佛印禅师隔一条江,渡过江来想要跟禅师论理。我这么好的诗,你怎么敢说一个屁字?你这不仅是诋毁我,还诋毁佛。就气冲冲的来跟禅师来论理。结果这时候禅师已经等候在江边,看见苏东坡从对岸坐船过来,下了船面红耳赤的就冲上来,佛印禅师就哈哈大笑说了一句话,「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这时候苏东坡知道上当了,他自己写八风吹不动,没想到这一个字就把他吹过江来。所以他也就非常后悔,自己确实是功夫不到,远远不及八风吹不动的地位。
这八风是哪八风?我们说的「利」,就是钱财,「衰」就是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毁、誉」,诋毁我们的,赞誉我们的,还有「称、讥」,称扬我们或者讥笑我们,还有「苦、乐」。所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叫八风,八种东西最容易动摇人。能做到八风吹不动,学佛的功夫是很了不起,他能够伏得住烦恼,显然东坡居士还没有达到。所以他后来,这个人也了不起,他也是闻过则喜,回去之后他就很好的检点,把自己心放谦虚下来。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去找佛印禅师,跟禅师很谦虚的说,前些日子弟子有点洋洋自得,后来虚心检讨,现在过了一段日子的修行,也能够真的可以做到八风吹不动。佛印禅师一听到这话,知道他还是傲气没放下,於是就给他旁边一个侍者递了个眼色。他的侍者是个小沙弥,但是很聪明、很伶俐,马上就领会了师父的意思,於是这小沙弥就跟苏东坡讲,他说「东坡居士,我们师父也知道,经常在我们那里赞叹你,说你真的不愧是大学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经提醒就能够悟到玄理,真是一闻千悟。今天见到您这么气虚意下,果然不同凡响,使我们也大开眼界。」这几句赞叹苏东坡的话一递过去,东坡居士又开始洋洋自得起来,喜形於色。这时候佛印禅师把脸一沉,就对他说,「东坡居士,我们小沙弥这么几句赞美你的话,就把你捧得像上了天一样,洋洋自得起来,你怎么还能说八风吹不动?」这时候东坡居士又知道自己失态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真正八风吹不动的功夫,学佛我们晓得那就是功夫成片的功夫。毁誉来了、名闻利养来了,或者是贫贱环境,都使我们的心如如不动,因为我们心常在道上。所以从哪里修起?《弟子规》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起修的方法,这是『闻誉恐,闻过欣』,能够帮助我们慢慢能做到毁誉都不动心,这是个好方法。请看下面一条: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下面一句是一个意思:
【过能改。归於无。倘揜饰。增一辜。】
这两句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就一起来讲。我们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犯过失这也不是个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些烦恼习气,累积到今天非常的深厚,这些习气让我们不知不觉的就犯过失。比如说刚才看到苏东坡居士,听到人家赞美他,他就很高兴,洋洋自得,听到人家批评他,他就很恼怒,这些都是习气。犯了过失其实并不怕,怕的是什么?不肯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真正我们说什么叫行善?改过就是行善,每天能够改一过,三年下来这个人也都将靠近圣贤了。当然犯过失有的是有心的,有的是无心的,过失的大小程度就因此而不同了。
『无心非』就是他不是真正存心做这个过失,他是不小心,或者不警觉,这也是一种错。要知道,无心所做的过失,它都有因果,更何况如果是『有心非』。「有心非」就是我故意做的,故意做的那是什么?心里真正起一种贪、瞋,所以他造出一种极大的恶业出来,这种叫恶。无心所做的是因为痴,愚痴。所以贪瞋痴这个心,就是过失的根源。而做了过失、造了罪业总有因果报应,比如说一句话不慎出口伤人了,在他那边他就怀恨在心,怀恨在心将来他寻机会来报复。当他报复的时候就是果报现前的时候,有时候这种果报也很惨,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对我这么怨恨。更何况人有三世,前生所造的这些恶业自己忘掉了,对方也可能忘掉了,但是两个人一见面,阿赖耶识,心田里头那种业习种子就现行,他的怨恨起现行他就会报复。所以,无心犯的过失都有因果,更何况有心犯过失,那种恶报就更惨烈了。
犯了过失怎么办?犯了过失我们最关键有个态度,就是要懂得忏悔,下面讲的『过能改,归於无』。能够改过,这个过失改掉了,将来不再犯,就没有了。所以《菜根谭》就告诉我们一句话,「弥天罪过,都当不得一个悔字」。如果我们犯了过失懂得后悔,懂得忏悔,这种弥天的过失都可以补救。怕的是什么?他不肯改,他不以为自己是过失,还要什么?掩饰,文过饰非。怎么办?『倘揜饰,增一辜』,本来你可能是无心所做的过失,但是你不肯承认错误,这一掩饰,无心非都变成有心非,恶业就造得更重。「一辜」,辜就是过失,所以文过饰非的人都是薄福之人。
圣人并不会因为自己有了过失,而觉得自己好像低人一等,不会,反而会觉得有过失不肯改,那是最可耻的,那叫什么?自暴自弃。圣人跟我们其实是平等,在心性上是无二无别,不只是世间的圣人,出世间的圣人,佛,跟我们也是无二无别的。所区别的是他把过失都改过来了,所以称圣、称佛。我们有了过失都不肯改,没有改过来,那就叫凡夫。你看《了凡四训》都提醒我们,「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就是如果你这一天你不知道自己有过失,非就是过失,那你等於什么?安於自是,自以为是,那叫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谁不会有过失?谁都会有过失。老法师经常说,两种人他看不到过失,第一种成佛了,佛没有过失,他是完全究竟圆满的善现前。另外一种人,叫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断了善根的人,没救了,必定是堕地狱的。为什么?因为他满身的过失,他自己就看不出来,他认为自己没有过失,反而天天说人家过失,那种叫一阐提。所以我们关键是学《弟子规》要常常反省自己,我们有没有这个过失?如果我们也是这样子,那不也是成了一阐提吗?所以,「一日无过可改」,一日你看不到你的过失,那就「一日无步可进」,就是没有办法进步。
《了凡四训》说,「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你看我们这世间人,聪明的人很多,资质很不错的人很多,为什么他这一生下来好像没有什么建树?道德学问也并不怎么样,马马虎虎,平平常常,为什么?就是「因循」二字耽搁了他一生。因循就是苟且一生,不肯努力向上,所以本来可以成为圣贤君子,他没有办法成就,这很可惜。特别是我们今天闻到圣教了,儒释道三教的经典我们都有机会学习到,假如当面错过,不肯用功,不肯学习,那就叫做甘於自是,就是自甘堕落,这种人是最可耻,最可怜。
这里讲的有过失,别人说到我们过失,不仅要不掩饰,掩饰的话显得自己很虚伪,以后他不再说你过失了。他不再说你过失,不是说你没过失,而是他看你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就是不说。为什么?你这个人没救,说你干嘛!你看过去章太炎他就不说袁世凯的过失,他看袁世凯这个人实在是个小人,不值得我说他的过失。做人做到这个样子,真的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不单对我们的过失不能掩饰,甚至还要做到凡是有过失都要归於自己。有些过失不是自己做的,比如说我们团体的工作,一起做的工作,这个工作可能因一些条件不具足,它失败了,它不完美,这个时候我要怎么做?我要归过於己,「这个事情是因为我没做好,导致这个工作不能够顺利的进行,这是我的过失,我向大家道歉」,归过於己。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德,他有这样的胸量,他自然在一个团体里就受人恭敬,他就成为领导。
所以我们晓得,在一个单位里面做领导的人,要想想我们有没有做领导的心量?我们有没有做领导的修养?不能够一件工作不成功,责备你的下级,自己干干净净,一个过失都没有,那不可能的。起码你的过失在於你用错人了,你为什么用他来做这个工作?至少这条过失是归於你的。你看古代的圣王商汤,商朝的汤王,他就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看到所有的这些平民百姓,如果看到谁有过失,汤王会想到那个过失不是他的,是我自己的。有「罪己」的这种修养,所以才能使得他成为一代圣王。
师父上人的老师雪公老人,当时他在台中教导大家,也开经学班,师父上人也是经学班的一位学员,在他门下学习经教。雪庐老人就非常重视德行的培养,有一次学生们因为可能讲学各方面没有认真努力,讲得不好,讲错了,向老师来请罪。拿著一个教鞭来到老师面前,跟老师说,「我们真正是没有好好用功,辜负了您老人家,我们犯了过失,向您老人家请罪,请老师用教鞭责打我们。」这个时候李老师看到这个情形,他一句话没有说,拿起教鞭就往自己身上打,在场的同学们看了之后都流眼泪。李老师就说,「是我自己没有教好,你们没有过失」。你看看雪公老人这种圣德,确实令我们非常的敬佩和感动。
所以真正懂得过归於己,这是培养自己大德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其实人把过归於自己,别人看到好像吃亏了,其实没有吃亏。为什么?假如你真没有过,你把别人的过失归到自己,甚至被人嘲笑,被人辱骂,吃这个大亏。要知道吃亏是福,别人的讥嫌、别人的嘲笑正好帮我消业障,求之不得。每天还用去拜佛消业障?就在这个当下,业障就能够消掉,所以吃亏是福。过归於己,功归於人,一件事情做顺利了,事情办好,有功了,这时候要赞叹别人,这是你做得好,我都没有帮什么。这样子你跟大家合作,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恭敬、受到大家的爱戴。
这里就把第四章「信」学习完毕,「信」这章主要的目的是让我们养成诚信的品格。当人诚信到了极处的时候,他的这种品德修养就跟圣贤人一样。印光大师都讲,其实圣贤之道就两个字,非常简单,「诚」与「明」,就两个字,诚就是真诚,明就是他事事不迷,能够觉悟,这就是圣贤。从哪里修?从这些日用平常的小事,洒扫应对、待人接物,修自己的诚信之心。所以《弟子规》它的目标、它的宗旨就是培养圣贤。一个小孩在家里、在学校能够在这些德行上面扎下根,他长大以后确实就是圣贤人,就是正人君子。我们如果家里有小孩,要懂得要在德行上给他扎好根,扎了根之后将来教什么都好教。根没扎好,出去之后受社会的污染,将来就成为一个废人了。
请看下面一章,第五章「泛爱众」。《弟子规》我们一开头就讲到它总共讲七桩事情,「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这里是「泛爱众」,下去还有「亲仁」和「学文」,总共七章,都是孔子在《论语》当中教诲自己的弟子。在前面的这些德行修养成熟以后,前面德行主要是修养自身,你看孝、悌、谨(恭谨)、诚信,都是养自己的厚德,这是自利。这一章「泛爱众」是利他,就是广泛的对大众要有仁爱。这个爱,这里讲的是泛爱,就是广大的爱,也就是说博爱。他的心量是很广阔的,决定不是指好像情人之间的那种爱,那是很小很小的爱,那个并不广大。甚至爱父母、爱兄长、爱家里的人,这种爱还是小爱,要把这种爱拓展开来。
【凡是人。皆须爱。】
这样的心就大了,其实圣贤他的存心也就是这种泛爱众的存心。这种存心他的根在於孝悌,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敬爱,他就能够拓展自己的心量,对一切的父母、长辈,都如爱父母一样的爱他们,对一切的兄弟,都如对自己的兄长那样敬爱,这就是泛爱众。所以中国这个爱字它包含了,你看中间是个「心」,放在「受」字当中,这个意思是说爱是什么?从心、从受,也就是说他要用心去感受。感受什么?感受对方的需要,对方需要什么我就尽力的满足、帮助他,这就是爱心的流露。所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那就是一种爱。这种爱决定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假如说我对他好,那是希望将来他对好,或者是我对领导好,希望将来领导提升我,甚至我对女朋友好,希望她将来跟我结婚,这些爱都是有所图的爱,那种爱不是真爱,因为他有私心在里面,有私心就小了,就偏了。真正《弟子规》所要我们做的爱,是无私的爱心,完全为人,绝不为自己的这种爱心,它是无条件的。
正如父母爱我们一样,父母爱我们,他是无条件的的奉献,他并不是一定要求我们将来报答,他那是近似一种无私的爱。佛菩萨对我们众生的爱,就是真正无条件的爱,你看佛教里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无条件,他就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原因就爱我们,就对我们慈悲,他把我们看成是一体。正如你爱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个人都爱自己的身体,你左手痛了右手去抚摸它,你说还要讲什么条件?右手跟左手讲什么条件?不用!为什么?一体。真正的贤人君子他能够存心爱人,他把一切的众生看成自己的同胞,看成自己的一体,所以他能做到『凡是人,皆须爱』。
当然这个「人」,《弟子规》因为是儒家的基础教典,它主要是对人而言。实际上我们也要把心量扩开,人是众生之一种,还有不是人,你要不要爱?不是人,一切众生皆须爱,乃至你的爱心到花草树木、一切动物。孟子都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由自己对父母亲的爱心扩展到仁民,对民众的仁爱。然后他还要什么?由对民众的仁爱,又扩展到对一切物的这种爱心,孟子他都能做到,这是儒家圣贤。佛家讲的「一切众生皆须爱」,这众生也包括我们看不到的众生,其他法界里头的,那里的众生都有。佛家讲六道,上自天道、修罗道、人道,还有畜生、饿鬼、地狱,凡夫有六道;还有圣人有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统统我们都得爱。有这样的一种存心,这就是真正的佛、菩萨。
实际上世间很多的宗教,所有的这种有一定历史传统的宗教,像基督教、像伊斯兰教这些宗教,他们都提倡爱。你看圣经里就说「神爱世人」,甚至要把他的独生子都献给他们。爱世人就是凡是人,皆须爱,他是没条件的,并不说你是基督徒,神才爱你,你不是基督徒,神就不爱你。那是人可能有这种印象,神他决对没有。懂得这个,基督徒跟非基督徒也能够和睦相处,为什么?因为我们都在神的大爱之中,为什么不能团结友好?伊斯兰教也讲「真主阿拉是仁慈的」,这个仁慈是对一切的人都是仁慈。所以老法师曾经写过一个墨宝,他说「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其目的在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懂得凡是人皆须爱,那我们会问,难道恶人也要爱吗?像有人问过老法师,希特勒这种人残害无辜多少,杀了五百万的犹太人,这种恶贯满盈的人难道还要爱他吗?老法师说,对!也要爱他,为什么?因为他本性本善。《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后来讲「性相近,习相远」,本性都是相同,就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每个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不同,跟圣贤跟佛菩萨相去甚远?那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习气让我们跟圣贤人远离了。所以他那种造罪业、做恶事,都是他的习性使然。他无始劫来养成的自私自利,追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养成贪瞋痴慢的这些习气,让他这么做。其实他本来不想这么做,他被习气逼的,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他甚至忘记自己本来都有纯善的本性。
所以我们要看看他的本性,他本性是善的我们就要爱他,不能看他习性,你看他习性当然就有善恶的区别,但是你要看本性,善恶平等。所以诸佛看一切众生就如同诸佛,为什么?他看的是众生的性,那是无二无别的。懂得这个,我们就懂得凡是人皆须爱。他们是:
【天同覆。地同载。】
这表面的意思看起来是所有的众生都是天盖著的,头顶著青天,脚踩著大地,这就是跟我们平等,所以我们要爱他们。这里其实真正引申的意义告诉我们,我们要效仿天和地那样子,你看天所盖的一切众生,并没有分别,没有区分善恶;地也是,它没有说你是恶人我就不载你,你善人才载,它没有。一切平等,不分智、愚,贤、不孝,统统都是『天同覆,地同载』。所以圣人效仿天地之心,效仿天的仁爱,地的厚道,厚德载物,能够容纳一切善与不善。要知道那些不善也是他的习气,他本来不是这样的,他会变好的。马鸣菩萨跟我们讲「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这里讲的本性纯善,本来有的。也就是说《弟子规》里面所讲的自性的性德,我们本来有的,每个人都做得到,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不觉、习气。「不觉本无」,本来没有,没有的为什么不能把它剔除?可以剔除的;本有的可以恢复,所以恶人可以变成善人。
这句话还有个引申的意思,对我们学佛人来讲,我们这次学《弟子规》,其实很著重在做为学佛人的角度来学习。因为老法师也是看到很多学佛多年的同修,也包括我在内,功夫都不得力,断恶修善这最基本的一层都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没有基础,《弟子规》没做好、没做到,所以大力提倡《弟子规》。所以这次我们就有必要站在学佛人的立场上来学习《弟子规》。学佛的人,特别是听老法师讲经多年的,当然都愿意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你看《无量寿经》里面谈到两个条件,第一条叫「发菩提心」,第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两条缺一不可。很多人一向专念做的不错,每天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好几万,念经也念不少,一向专念还能做到,但是发菩提心就没做到,所以功夫不得力往往就是因为缺乏了发菩提心。
菩提心怎么发?《弟子规》这一条就教我们发菩提心,「凡是人,皆须爱」,这是广大平等的菩提心。「人」我们要懂得他是代表一切众生,不仅是地球上的众生,还有其他星球的,广茂的宇宙当中,所有的世界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爱的对象。这么发这种心就是发菩提心。要把他们当做什么?自己的父母一样的看待。这个在理上讲得通,在事上也很有可能,一切众生可能就是我的父母。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六道里面打转,轮回真有,我们看西方国家这些科学家们都证实有因果轮回,多少案例。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史蒂芬森教授,一个人就收集了三千多个案例,证实有轮回。既然有轮回,我们就知道每一生当中都有父母,这些父母他也在轮回,可能这一生我变成人,他可能变成一只鸡、一条狗,都未可知。
我们要是用刀去宰杀这只鸡,你怎么知道那不是你过去的父母?他将来会成佛,那他现在就是未来诸佛。更何况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由於没有闻到佛法,在六道里面,特别在三恶道里面受苦,在地狱里面正在受刀山、油锅的这些煎熬,正在声嘶力竭的叫喊,我们没有听到。看到那些鸡鸭,可能就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兄弟、家亲眷属,现在他们正在被宰割,下锅,痛苦万分,我们没有感受到。想到这里就要真实发菩提心,要度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弟子规》我们真正做到,第一条就讲孝,因为孝是根本。发菩提心也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真正的爱父母,他就想救父母,看到父母,过去生中这么多父母,在地狱里受煎熬,这么无量的痛苦,於心不忍。所以发心要成佛道,要广度众生,要帮助他们。
这时候你这个心才真正发得出来,发出大心要为一切众生努力去做,这是报恩。求生净土,为什么?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成就,我得发心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时候具足神通智慧,才能帮助这些过去生中的父母。常常这样去思惟,心就发出来了。下面「泛爱众」我们要一条条来学习,如何去泛爱众。现在因为时间到了,我们暂时就在这里休息一下,下面一个小时我们会继续来探讨。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弟子规》第五章「泛爱众」,请看第二条,这一章总共分二十一条,第二条是: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第三条也类似的,我们一起讲。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这里讲的就是我们真正培养爱众的那种仁心,对一切众生都有一种仁爱、慈悲、关怀,帮助他们,这种行就高。也就是说一个人,他的仁爱之心越大,他的行,他的品行就越高。真正品行高的人,他就会逐渐为人所知,为人所恭敬、爱戴,他的名望就自自然然高起来。这种叫做实至名归,他不是去求的,他是自自然然因为他的道德学问、他的这种仁爱、这种心行很高,所以他的名望也随著很高。大众都是很识货的,我们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秤,你是不是真的品行学问高,还是说你只是有这个名气,名不符实,其实人都知道。我们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你不是真的这样行高,就是名高,名不符实,慢慢的大家看出来了,也就疏远你了。『人所重,非貌高』,你貌似很高,这种高包括什么?比如说你有高的学位,你有很大的资产,你可能地位很高,名气很大,这些都属於貌高,不是真正的高;真正的高,我们要看他的道德、品行、学问。
下面是说『才大者,望自大』,也是如此。名望一定是跟著一个人的才华、学问,才华大的,当然名望就大了。人所佩服的并不是他的名望,或者是他说得怎么好,而是看他真正有没有真才实学。你看古来的大德都是因为有真实的道德学问,才为世人所敬仰。比如说孔子,孔子出身也是一个很平凡的家庭,但是由於他一生不辍的追求圣贤之道,养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所以被后世所景仰。孔子的弟子们也是因为佩服孔子的道德、学问,才跟他学习,并不是因为他的名气大,也不是他说得好听。所以这里我们要知道,看人要懂得看他的实质,什么是实质?德行、学问,这是他的实质。他的外表我们并不需要重视,有的人他可能外表很平凡,其貌不扬,但是他有真实的道德学问。这种人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应该亲近他,向他学习。
在古代就有个很著名的例子,东晋时代有一位很知名的法师,叫做道安法师,这是一位大德。他在年轻的时候,因为长得很矮小,也很丑陋,所以通常都被人看不起,可是这个人真有德行,真有才华。他出家以后,还是个小沙弥的时候,他的师父就让他扫地去,因为看这个人好像不是个人才,就让他去扫地,没把他看得怎么样。他扫的扫的有一天他就跟他师父讲说,「师父,我在这儿扫了很久了,你能不能给我一部经,我想学习一下。」师父看他这样,好吧,就随手拿了一部《辩意经》给他,你拿去看。第二天道安法师就回来见师父,「师父,这本经我已经会背了,你能不能再给我一部?」这师父觉得,什么?你能够背了!因为《辩意经》有五千多字,要背一个晚上能背下来,那是天才。当然他这么说,可能以为他开玩笑,你想看我就再给你一本,就给了他一本叫《成具光明经》,这本经有一万多字。
结果第二天道安法师又回来说,「师父,这本经我也会背了。」师父看了就皱了眉头说,出家人不能够打妄语。道安法师说我没有打妄语,不信我背给你听。於是就把这两部经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背出来。他的师父一看,知道自己错了,小看这位出家人,这小沙弥确实是有能力,有过人的天赋。就对他说,你不必在这里,我已经没有能力来教你,就劝他另投名师。你看道安法师他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他真有真实的道德学问。后来他学佛很用功,可以说博闻强记,而且依教奉行,成为了一代祖师大德。当时他对佛教的贡献也很大,因为他才华出众,真是知识渊博,道行很高,所以名望也很高,自然叫做行高了之后,他名望就跟著高。
因为他的名望大,他就建了很多佛教的事业,比如说他建了很多译经场。因为东晋时代很多这些梵文的经典在不断的被翻译成中文,他就建了很多译经场,礼请印度的一些高僧大德来中国来传法,而且翻译经典。当时我们都知道很有名的一位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那时就是道安法师劝苻坚,当时的皇帝苻坚,去西域龟兹国邀请来的。在他门下也有很多高徒,很多这些大师级的出家人都出自於他的门下。我们最有名的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的初祖,就是他的高足之一。而且当时他制定了很多佛教的制度,包括僧尼的戒律。而且从他那时开始,他把所有出家人的姓改成姓释,释迦牟尼佛的释,跟佛来姓,都是他那时候开始做的。这都是「行高者,名自高,才大者,望自大」,这是最好的一个例子。这是中国所说的,「丑僧俊道」,这个僧人、出家人长得丑,但是他的道行却是很俊达。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有幸跟随净空恩师来学法,学习净土法门,懂得什么是佛教,懂得要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轮回。这都是恩师对我们的深恩大德,让我们遇到这种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门。我们恩师在全世界名望也很大,这种名望大也是实至名归,「行高者,名自高」。师父上人今年八十一岁了,我们刚刚为师父上人庆祝过他的生日,八十年岁月,你看他对佛法、对这个世界,贡献很大。第一个我们说,他五十年的教学真的是效仿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讲经三百余会。师父上人今年他说他已经讲圆满了,四十九年,向五十年迈进。所以真正是世尊的好弟子。
他可以说是首创,指出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佛陀教育,它是教育,教导我们如何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种教育。这是开风气之先,以前人没有提过。确实想想它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是讲神,讲上帝的,它讲的,你看佛称为本师,我们弟子是三宝弟子,弟子是学生。从这个称呼里面就可以看到,佛法讲的是师道,它是教育。所有寺院里的这些佛像、灯、花,都是表法的意思,这是艺术的教育。
除了为佛教正名以外,他这一生可以说是广弘圣教,佛教的经典里头,讲的经典都不计其数。尤重在净土经典,特别提倡《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是净土第一经,这是民国的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原译本。诸多原译本,我们看了都很难说哪一本是善本,老居士他把所有的经本都会集起来,成为一部会集本,真的是所有原译本的精华,集大成。所以净土宗可以依这个大经,这叫净土大经,而更加能够普度众生。我们都跟随老法师每天念这《无量寿经》。另外其他的经典,乃至儒释道三家,儒家经典讲得不少,道家的经典也讲过,他也能够融会贯通。
另外他是首创用高科技弘法,用这些卫星,卫星电视台全球播放,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播放老法师的讲经。网路上也是,随时可以下载,全世界各地都能够学习。另外印的这些善书、光碟,真的是不计其数,《大藏经》这么大分量的经典,老法师都送了几千套,在各地去送。除了对佛教的贡献,他把净土宗弘扬到全世界,不是我们做弟子的特别赞叹老师,这是事实。看到净土宗十三位祖师里头,真的,在弘扬净土宗地域的广阔方面,确实我们老法师是第一,超过了前面十三位的净土祖师。
不仅是对佛教的贡献,而且他还团结宗教,为世界和平不遗余力的贡献。所以他在新加坡,这是世界有名的例子,很多总统都知道,在新加坡团结九大宗教,让九大宗教像一家人一样。他用什么方法?就用佛教的「四摄法」,用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用这种方法。真正是真诚帮助各个宗教,所以自然把宗教团结到一家人,团结起来了。所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今年的一月份,在温馨晚宴上,公开赞叹老法师对於九大宗教团结的贡献。另外老法师在家乡安徽庐江办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告诉世人,用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可以把人民教得好的,特别是用《弟子规》的教学。
他给我们讲,世界和平怎么做?你要知道和平首先要从内心开始,内心和平,和谐了,才能够跟外在这些人事物和谐;内心里还有对立、冲突、矛盾,外面怎么可能和谐?怎么做?要以修身为本,改!改自己的毛病习气。这里面教学很重要,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老法师的这些贡献,显出他是真诚的为佛法、为众生,毫无私心,这种行高。所以他有今天的名望,联合国对他这么样的尊重,各国领导人对他这样的一种尊重,世界广大学佛人对他的爱戴、对他的仰慕,这都是他实至名归,他并不是有所图。
正值今天在澳大利亚图文巴净宗学院,他们庆祝师父上人四十九年弘法生涯,一个纪念,同时也是纪念护持老法师的韩馆长这位护法,她往生十周年,也同时纪念师父上人的老师章嘉大师往生五十周年,也纪念方东美教授、李炳南老师,都是师父上人的老师。今天可以说是个非常殊胜的纪念日。正好我们今天在香港,虽然我们没有到达纪念大会的现场,但是我们在这里讲经也是报答师父上人。因为师父上人就是希望道场讲经不断,所以我们在这里仍然每天不断的讲。刚好谈到这一句「行高者,名自高」,在备课当中我有感而发就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其实也不合什么韵律,但是却是表达自己对师父上人的这种仰慕、这种赞叹,所以这首诗就题为「净公上人颂」。
这是歌颂师父一生的业绩,拙诗一首,聊表敬贺之意,请大家来指正。给大家念一念,「五旬说法大师行,佛陀教育正其名,广弘三教演华严,导归净土倡大经」。这意思都比较明显,五旬说法就是五十年说法。大师就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九界大师。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五旬说法,四十九年说法,我们老法师也做到了。他是什么?佛陀教育能正其名,为佛教正名,这是教育。广弘三教就是儒释道三教都广泛的弘扬,而且特别在晚年演说《华严经》,这都是殊胜希有的佛门大事,把华严大经为我们演说。一生专弘净土,导归净土,其实《华严经》也是导归净土,师父上人也是说学《华严》也是为了真正对净土信愿深厚。《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懂得《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才能更透彻了解。大经就是指《无量寿经》。下面还有一段,我总共三段。
「卫星网路是道场,经碟善书遍万方,落实四摄联宗教,推行德教兴庐江。」这里大家都很明显,卫星网路就是他弘法的道场,道场并不太大,你看我们「佛陀教育协会」这一室人坐得不多。可是我们知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寺院,这是刘禹锡的话,我给他后来加了一句,「寺不在大」,寺院不在大,「有道则兴」。所以师父上人他的道场在哪儿?在天上,不在地上,网路、卫星都是在天上。「经碟善书遍万方」,他印的这些经带,这些光碟、善书,确实是周遍全球。「落实四摄联宗教」,就是他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来联合宗教,收到很好的效果,证明宗教是可以和谐的。这是老法师这一生作的业绩。『推行德教兴庐江』,在他家乡庐江,用孔孟之道、用《弟子规》的教育,让汤池小镇兴旺起来。全世界,你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非常知道庐江的这些业绩,证明人民是可以教得好。所以,老法师这一生证明了两桩事情,宗教是可以和谐的,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
下面一段,「证示和谐唯心现,修身为本教学先,仰之弥高不可极,始知如来应世间」。老法师用宗教的和谐,还有庐江汤池镇的社会和谐,这两项成绩证明其实和谐要从心开始。和谐世界要从和谐内心开始,真正做到和谐圆满,那就是华严法界,那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老法师给我们安的演讲系列题目,叫做「纯净纯善,和谐世界」,我所讲的所有题目都是这个系列之一。我们想想,纯净纯善的和谐世界不正是华藏世界,不正是极乐世界?从哪儿开始?一切法心想生,从心开始。具体怎么做?以修身为本,以教学为先,这是两条古训。修身为本,那是《大学》里讲的,以教学为先,那是《礼记.学记》里头讲的,老法师落实了。我们回头看看老法师这五十年教学生涯之路,真的感叹仰之弥高。我们仰望老师的德行,确实非常高,像看山一样,你看到山上,山上又有山,高不能够看到顶,不可极,就看不到顶。「始知如来应世间」,这句话我就不说了,大家自己心悟就可以了。确实诸佛如来常常应化世间,我们看师父上人,如同看佛一样。
这里我们多说几句来诠释「行高者,名自高,才大者,望自大」。我们真正要这一生希望学习圣道,像师父上人那样,像古来大德那样,不管你是做世间的像孔孟那样的圣贤,还是说像出世间佛菩萨那样的圣贤,都得努力的去学习,真正培养真实的德行学问。下面我们来继续看「泛爱众」的第四条: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这一条是讲真正存心仁爱之人,他看别人就如同看自己一样,众生跟我是一体,他有这个观念。所以当看到别人有能力、有才华、有道德、有学问,他总是会赞叹,而自己有能力、有学问,他总是跟大家分享。所以他绝对不会有私心,像我这个学问道德我不可以传授给别人,或者传授给他要留一手,留一手这种就是私心。有这种私心,证明他还没有真正有跟大众一体的那种仁爱之心。当人家有比我们高的能力、学问、道德,我们对他要更加尊重,千万不可以觉得「他高过我,我不是将来就没有名望了」那种嫉妒的心起来。嫉妒之心起来以后,往往他就会批评,他想著方法去批评。当然假如那个人他不是佛,难免是有过失的,菩萨都有过失。这过失被他找出来之后,他就大加的批评、指责,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人不要超过自己,他的名望、利养不要超过自己。所以这些都属於私心。
私心,要知道是我们痛苦的根源,佛告诉我们,众生的苦就是执著而来,执著什么?他执著我,有我,他就有人,我、人就对立起来。有我,他就有自私,这自私造成了我们六道轮回,生生世世的受苦难。所以要懂得,凡是起了私心之后马上要警觉到,这是我痛苦的根源所在,要把它放下。怎么放下?从「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方面来学习。看到人家好的,一定要随喜,别人好就如同我一样,我也好,很高兴。由衷的高兴,并不是表面上的那种虚伪的恭惟,虚伪的赞叹,那个不管用。那个什么?自己的心里面还是自私,还是嫉妒,这种业因将来就会有恶的果报。所以,因果就看你的用心,你心是恶的心,哪怕你做的行为是善,将来都会有恶的果。
你看儒家都教导我们,《朱子治家格言》上面就有说,「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就是看到人家有喜庆,不能够生妒忌,他有喜庆,我就有喜庆一样,他跟我一体。别人有祸患,不可以生喜幸心,看到别人遭殃了,心里还偷偷的笑,那就恶到极点。我们如果能够帮助他,就要帮助他,纵然不能帮助他,也要升起怜悯之心,看到他遭殃,受祸害,跟他同样的悲痛。请看下面一条:
【勿谄富。勿骄贫。】
这一条也是在「泛爱众」里面,我们知道要把那些阻碍我们爱心的这些习气毛病把它去掉。人往往有一种高慢之心,看到富贵,他就生起阿谀奉承,巴结的心,看见贫贱,他往往生骄慢,这两种都是不好的,都是烦恼。《朱子治家格言》上讲,「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见富贵的人满脸笑容,跟他们非常客气,阿谀奉承,一种巴结谄媚的态度,叫君子看到觉得这是很可耻。所以要知道知耻,「知耻近乎勇」,懂得知耻的人,他就自然不会造这些可耻的事情。对富贵也好,对贫贱也好,对一切人,我们都要用恭敬,不可以说对富贵的人特别的恭敬,甚至巴结,对贫贱的人理都不理,那都是谄富。骄贫就是看到贫穷他理都不理,有时还故作骄态,那谁贫贱?自己是贫贱,自己成了一个贱人。真正有涵养、有道德品行的人,绝对不会做这个事情,他绝对守住自己的本分。因为他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分,他见到富贵就不会巴结,见到贫贱他也不会起骄慢之心。所以安分守己这个心,它就是合乎道。
你看《中庸》,四书里的《中庸》都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他自己什么样的地位他就做什么样的事情,安分守己,决定不会攀缘。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自己是个富贵的人,他就做富贵人的那种本分的事情,如果是贫贱的人,他就做贫贱中本分的事情。富贵的人能够好礼,讲究礼貌、恭敬,懂得判断是非善恶,能够择善而行,这种人就是圣贤君子。在贫贱的人他也懂得好学,而不以贫贱为耻,安分守己,能够在自己的位子上进德修业,这都是可以成圣成贤。所以圣贤不分贫富贵贱,就在你自己的地位,就在你的本分上面,你就可以成就完美的品德。请看下面一条:
【勿厌故。勿喜新。】
这是讲人不可以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如果是表现在对自己的生活物品上面,这就造成奢侈浪费。你看我们的衣服、鞋帽这些物品,小心的爱惜的用能够用很久。不能说衣服旧了、鞋旧了就不穿了,穿出去怕笑死人。老法师说,笑死是他死,你又没死。所以心有个主宰,常常放在道上,就不会以衣食而忧。他就不会喜新厌旧,不会去赶潮流,追时髦,不会这样做,养自己的谦德,养自己的俭朴。师父上人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一生就守住这个俭,对自己的生活要求降到最低的程度。他一天只吃一顿饭,穿的衣服,外衣因为要穿出去见人,所以都没有补丁,内衣都是补了又补,连袜子破了,都是补,补了又补。我曾经,就是去年,到过台中莲社去参拜雪庐老人当时讲经说法的地方。看到老居士当年用的物品,真的是非常的难得,衣服都是破了补了很多补丁的,床铺、所用的物品都非常旧,从来不愿意去换新的,真是惜福。
懂得惜福就有福,福如果不懂得珍惜,甚至会奢侈浪费,我看这个人就没福。为什么?因为骄奢淫逸的家庭,往往没几年他就败坏了。我们说丧家子,什么叫丧家子?就是骄奢淫逸的人他就会丧家,他就会败家。所以看一个家庭是不是能长久,就从他的生活作风能够看到。喜新厌旧,现在社会上成为一种潮流,不仅是衣著上、用的物品上追求潮流,每年都是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出来,去追。就连对象他都有喜新厌旧,你看现在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而且每年都在攀升,这都是有这种喜新厌旧的心理。没有一种道义,没有情义,没有恩义,家庭怎么能够长久?现在根据2004年的一个统计,台湾地区有13万对新人结婚,可是同年离婚的就有6.2万对。13万里面有6.2万,就是基本是一半,结婚有一半是离婚,这还得了?喜新厌旧这是很大的罪业。一个家庭破裂了,直接影响到孩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破裂对社会和谐就有很大伤害。看看古人那种道义,我们就应该学习。
像东汉时代,光武帝时期,有位大臣叫宋弘,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她看中了宋弘,希望能够嫁给他。可是宋弘已经有妻室了,於是光武帝他就想要给姐姐做媒,就来到宋弘家里跟他讲。他讲得也很巧妙,他说听说一个人富贵了,就要换朋友,就要换妻室,这对不对?宋弘就马上就了解皇帝的心思了,於是就说了一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的朋友,那是道义上结合的朋友,怎么能够忘记他们?夫妻,糟糠之妻就是过去同甘苦共患难的,这些夫妻怎么可以离弃?怎么可以喜新厌旧?光武帝一听佩服。宋弘当时这样的一种品德,整个朝廷上下都知道,都赞叹,等於是可以做皇亲国戚,他都不做。他为了道义,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所以满朝文武都很讲道义。所以宋弘持身,一个人持身严谨他就能够影响到一个社会,真是所谓「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所以修身为本。请看下面一条:
【人不闲。勿事搅。】
这是讲你对人家的仁爱之心,具体表现在什么?要不可以骚扰人家,特别是在人家不闲、没空的时候,你不可以拿事情去搅,去骚扰,打搅人家。让人家得到充分休息之后,你再看机会跟人家谈事情。有时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这个事情我们要注意到,拿起电话,对方接了,你要问对方,你现在说话方便吗?如果对方方便,他会跟你继续讲,假如他正好有事,我们就应该放下电话,下次再打过去。这些生活点滴都是一种爱心。下面:
【人不安。勿话扰。】
就是人如果是心神不安的时候,他可能因为一些难过的事情或者是不顺心的事情,他心灵不安定。这个时候注意不要再用话去骚扰他,让他更加不安,我们要懂得如何去安慰别人。安慰人,其实动作要比语言更好。有时候你告诉他,你别那么烦躁。这样讲,对方烦躁的时候,他听你这句话,他也不会马上不烦躁。可能你给他沏一杯茶,给他送过去,用一种温柔的服务的态度在他面前,不说话,反而让他能够体会到一种温暖。这属於无畏布施,让人家心神慢慢安宁,不至於恐躁恐慌,烦躁不安,这就是无畏布施。布施如果是无畏布施,我们知道你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所以当你安慰别人的时候,常常安慰别人,你自己的心神都比较安定,你就会比较快乐。当你真正有不安情绪的时候,别人也能够同样的安慰你,报答你,所以你不安的时候就越来越少,当然你就能够得到健康长寿。
这里『人不安』,有时候他可能不想听你讲话,这个时候我们要知趣,就不要继续讲下去。特别我们学佛的人都有一种爱心,想「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别人很苦,不闻佛法,我就要好好跟他介绍佛法。这时候对方能不能够接受佛法?我们要观机,看到他能够接受,我们才给他佛法,给他也要恰到好处,不可以让他心生烦厌。跟他讲也要很善巧,观机说法,假如他不愿意听,你就不能说,他愿意听,你才说,这才有用。所以让他生欢喜心,才能接受佛法,传播佛法第一是让人生欢喜心,你笑脸迎人,就能够把人家接纳。
我第一次到寺院里去走,我跟我母亲到了寺院里,刚好当时我们在广州光孝寺,本焕老和尚在那里做住持。我们经过方丈室,因为是游客,在外面张望张望。结果他对我们莞尔一笑,向我们点头招手,我们就不知不觉的进去了,然后他还留我们吃一顿饭。我就觉得原来佛门这么温暖,於是他给我们一些佛书,我们回去就能好好看,慢慢就进入佛门。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因缘,大善知识接引我们,因为他懂得观机,先给你生欢喜心,然后再布施法。千万不要他都已经不愿意听了,你还跟他讲,让他觉得你很吵,很烦厌,这就适得其反的效果了。
当听众不听我们讲课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退而独善其身。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因为法缘不成熟我们就离开,等到他什么时候尊重法,他愿意了,苦受够了,他想求解脱,这个时候你再来。即使是普天之下的人都不听我们讲,这个时候我也能独善其身,自得其乐。我们从圣贤的典籍当中得到真正的法味,人家知不知道我们的道德学问有什么关系?正是《论语》所讲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我,我也不会因此而感伤,觉得自己好像怀才不遇。有那样的一种悲痛,那就是你就有愠了,你就难过,那不符合孔子所说的君子。下面一段,请看:
【人有短。切莫揭。】
这是当人,你看到人有短处,你要懂得要爱护他。人都有自尊,人都有面子,你不可以揭他的短,让他很难过,你要包容他。包容他,反而他能够觉得你对他慈悲,很爱心,他能够反省,能够改过。你要是把他的短处揭出来,他对你怀恨在心,不单不能够改过,还跟你结怨,何苦来?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懂得护著人家的面子,能够使人自尊得到尊重。六祖惠能大师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都不看世间人的过失,怎么可能去揭人家的短?人家有短,虽然我们看到,不放在心上,还是对他那么的和乐,那么的宽容,这是一种大慈悲的表现。下面看:
【人有私。切莫说。】
这是指如果人有隐私,你就千万别说,他隐私被揭露出来,往往他会觉得很烦恼。而且有时候把人家的隐私揭出来,就伤了和气,伤了厚道。所以古人所讲的,凡是如果事关人终身大事,不可以去说,不可以乱说,坏人家终身,比如说说人家的男女关系,污人家的清白。凡「一语而伤我厚道」的,那也不能说,都不能够随口随风讪笑,说出来,这都是造罪业。
我们时间到了,我们这章没讲完,明天最后一天,我们讲圆满,我们会继续来从这里开始学习。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弟子规》。我们都知道《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每一言每一句都是圣人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智慧言语。所以看到很多所说的事情貌似生活小事,可是善学的人就能够从这些生活的小事当中学到人生的真谛,学到宇宙当中的至理。我们昨天共同学习了,学习到第四章「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章,请大家从第十三条看起: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句话讲的是当我们听到别人的赞誉,反而觉得很恐慌,受宠若惊,就深怕自己德行、学问不够,担负不起这样的一种赞誉,这都是圣德君子他们的反应。当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我们,说我们过失,这个时候反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在人生当中,真正能找到能够批评我们、敢於说我们过失的人,这都非常少见。我们的父母能说我们的过失,我们的老师他能说我们的过失,真正的善友,那些正直、那些真心为我们好的人,他们才敢跟我们讲过失。当我们知道自己的过失的时候,就能够改过自新,人生就能少走很多弯路,这不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吗?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路他曾经说,自己听到过失他就欢喜,这都是圣贤给我们做出的榜样。
真正的大德,能够做大事的人,往往他有这种涵养、这种度量,他听到别人讲自己过失不会起一种不服,反而会反观自己到底有没有。如果有,赶紧的改过来,还要感恩别人敢於提出。假如这个过失没有,他说错了,他说错了我们也不要去批评他,为什么?你一批评,他将来就不敢跟你说过失了,我们还应该要感恩他。这样子常常就会有一些对我们能够直言相谏的这些善友在一起,所以叫做『直谅士,渐相亲』。「直」就是正直,「谅」就是有诚信,懂得宽容的人,敢於原谅人,这些人,「士」就是读书人,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他们慢慢就跟我们亲近。为什么?看见我们还能够受教。假如我们听到自己的过失就不肯接受,反而跟人家对抗,这种人没有办法受教,福就薄了。所以真正有福之人他才能够真正受谏。
我们知道苏东坡,他是一位宋朝非常知名的文人,他也学佛,年轻的时候认识了一位佛印禅师,跟他一起学佛,所以懂得佛法也不少,广学多闻。但是在学佛的功夫上他没有真正去落实,所以佛学知识很丰富,但是没有真正落实佛的教诲。这就是师父上人常常提到的,佛学和学佛不同。师父上人去年十月到了英国,在伦敦大学、剑桥大学,跟他们的教授、学生一起研讨,就谈到这个问题。那里的教授、学生、博士生他们写的论文有写《无量寿经》的、有写这些像王维思想的,这都是佛学家、儒学家。师父上人就跟他们讲,你们是在搞佛学、搞儒学、搞道学,我呢,我跟你们相反,我是学佛、学儒、学道。所以我这一生活在快乐当中,而你们还活在烦恼、痛苦当中。那些教授、学生们一听,还真有道理,自己还经常会发脾气,会生气,儒家讲的宽容、宽恕,佛家讲的忍辱,都没用上。所以搞的确实是佛学和儒学。
所以我们学古人不能学苏东坡,学今人不能够学梁启超,这些人都是佛学家,但是他没有能够了脱生死,没有能够伏得住烦恼。这位东坡居士他当过官而且很有文采,我们都知道他的古文可以说是历史上都是精采绝伦的。有一天他就写了一首诗,是赞叹佛的,他想用这首诗作为自己的一个学佛心得,送给佛印禅师,正好也炫耀一下自己学佛的水平。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诗后来为我们赵朴老,就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前会长,他也是一位学佛学问很丰富的人,他把这首诗用来赞叹我们香港大屿山的大佛。这首诗也很浅显,他是说赞叹「天中天」,就是佛,毫光都放大千世界,八风都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家去看看大屿山的佛像,就晓得真有那种气势。
这首诗写的貌似是赞叹佛,实际上佛印禅师知道,东坡居士他是自己有点洋洋自得,赞叹自己的。於是他就要给他一个改过的机缘,就在诗的上面提了一个字,叫「屁」,然后就把这首诗让人送回去给苏东坡。苏东坡很高兴,不知道佛印禅师对他有什么赞叹,打开来一看,就看到一个「屁」字,心里就很不痛快了。然后坐不住窝了,就赶紧坐船渡过江,他跟佛印禅师隔一条江,渡过江来想要跟禅师论理。我这么好的诗,你怎么敢说一个屁字?你这不仅是诋毁我,还诋毁佛。就气冲冲的来跟禅师来论理。结果这时候禅师已经等候在江边,看见苏东坡从对岸坐船过来,下了船面红耳赤的就冲上来,佛印禅师就哈哈大笑说了一句话,「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这时候苏东坡知道上当了,他自己写八风吹不动,没想到这一个字就把他吹过江来。所以他也就非常后悔,自己确实是功夫不到,远远不及八风吹不动的地位。
这八风是哪八风?我们说的「利」,就是钱财,「衰」就是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毁、誉」,诋毁我们的,赞誉我们的,还有「称、讥」,称扬我们或者讥笑我们,还有「苦、乐」。所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叫八风,八种东西最容易动摇人。能做到八风吹不动,学佛的功夫是很了不起,他能够伏得住烦恼,显然东坡居士还没有达到。所以他后来,这个人也了不起,他也是闻过则喜,回去之后他就很好的检点,把自己心放谦虚下来。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去找佛印禅师,跟禅师很谦虚的说,前些日子弟子有点洋洋自得,后来虚心检讨,现在过了一段日子的修行,也能够真的可以做到八风吹不动。佛印禅师一听到这话,知道他还是傲气没放下,於是就给他旁边一个侍者递了个眼色。他的侍者是个小沙弥,但是很聪明、很伶俐,马上就领会了师父的意思,於是这小沙弥就跟苏东坡讲,他说「东坡居士,我们师父也知道,经常在我们那里赞叹你,说你真的不愧是大学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经提醒就能够悟到玄理,真是一闻千悟。今天见到您这么气虚意下,果然不同凡响,使我们也大开眼界。」这几句赞叹苏东坡的话一递过去,东坡居士又开始洋洋自得起来,喜形於色。这时候佛印禅师把脸一沉,就对他说,「东坡居士,我们小沙弥这么几句赞美你的话,就把你捧得像上了天一样,洋洋自得起来,你怎么还能说八风吹不动?」这时候东坡居士又知道自己失态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真正八风吹不动的功夫,学佛我们晓得那就是功夫成片的功夫。毁誉来了、名闻利养来了,或者是贫贱环境,都使我们的心如如不动,因为我们心常在道上。所以从哪里修起?《弟子规》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起修的方法,这是『闻誉恐,闻过欣』,能够帮助我们慢慢能做到毁誉都不动心,这是个好方法。请看下面一条: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下面一句是一个意思:
【过能改。归於无。倘揜饰。增一辜。】
这两句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就一起来讲。我们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犯过失这也不是个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些烦恼习气,累积到今天非常的深厚,这些习气让我们不知不觉的就犯过失。比如说刚才看到苏东坡居士,听到人家赞美他,他就很高兴,洋洋自得,听到人家批评他,他就很恼怒,这些都是习气。犯了过失其实并不怕,怕的是什么?不肯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真正我们说什么叫行善?改过就是行善,每天能够改一过,三年下来这个人也都将靠近圣贤了。当然犯过失有的是有心的,有的是无心的,过失的大小程度就因此而不同了。
『无心非』就是他不是真正存心做这个过失,他是不小心,或者不警觉,这也是一种错。要知道,无心所做的过失,它都有因果,更何况如果是『有心非』。「有心非」就是我故意做的,故意做的那是什么?心里真正起一种贪、瞋,所以他造出一种极大的恶业出来,这种叫恶。无心所做的是因为痴,愚痴。所以贪瞋痴这个心,就是过失的根源。而做了过失、造了罪业总有因果报应,比如说一句话不慎出口伤人了,在他那边他就怀恨在心,怀恨在心将来他寻机会来报复。当他报复的时候就是果报现前的时候,有时候这种果报也很惨,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对我这么怨恨。更何况人有三世,前生所造的这些恶业自己忘掉了,对方也可能忘掉了,但是两个人一见面,阿赖耶识,心田里头那种业习种子就现行,他的怨恨起现行他就会报复。所以,无心犯的过失都有因果,更何况有心犯过失,那种恶报就更惨烈了。
犯了过失怎么办?犯了过失我们最关键有个态度,就是要懂得忏悔,下面讲的『过能改,归於无』。能够改过,这个过失改掉了,将来不再犯,就没有了。所以《菜根谭》就告诉我们一句话,「弥天罪过,都当不得一个悔字」。如果我们犯了过失懂得后悔,懂得忏悔,这种弥天的过失都可以补救。怕的是什么?他不肯改,他不以为自己是过失,还要什么?掩饰,文过饰非。怎么办?『倘揜饰,增一辜』,本来你可能是无心所做的过失,但是你不肯承认错误,这一掩饰,无心非都变成有心非,恶业就造得更重。「一辜」,辜就是过失,所以文过饰非的人都是薄福之人。
圣人并不会因为自己有了过失,而觉得自己好像低人一等,不会,反而会觉得有过失不肯改,那是最可耻的,那叫什么?自暴自弃。圣人跟我们其实是平等,在心性上是无二无别,不只是世间的圣人,出世间的圣人,佛,跟我们也是无二无别的。所区别的是他把过失都改过来了,所以称圣、称佛。我们有了过失都不肯改,没有改过来,那就叫凡夫。你看《了凡四训》都提醒我们,「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就是如果你这一天你不知道自己有过失,非就是过失,那你等於什么?安於自是,自以为是,那叫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谁不会有过失?谁都会有过失。老法师经常说,两种人他看不到过失,第一种成佛了,佛没有过失,他是完全究竟圆满的善现前。另外一种人,叫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断了善根的人,没救了,必定是堕地狱的。为什么?因为他满身的过失,他自己就看不出来,他认为自己没有过失,反而天天说人家过失,那种叫一阐提。所以我们关键是学《弟子规》要常常反省自己,我们有没有这个过失?如果我们也是这样子,那不也是成了一阐提吗?所以,「一日无过可改」,一日你看不到你的过失,那就「一日无步可进」,就是没有办法进步。
《了凡四训》说,「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你看我们这世间人,聪明的人很多,资质很不错的人很多,为什么他这一生下来好像没有什么建树?道德学问也并不怎么样,马马虎虎,平平常常,为什么?就是「因循」二字耽搁了他一生。因循就是苟且一生,不肯努力向上,所以本来可以成为圣贤君子,他没有办法成就,这很可惜。特别是我们今天闻到圣教了,儒释道三教的经典我们都有机会学习到,假如当面错过,不肯用功,不肯学习,那就叫做甘於自是,就是自甘堕落,这种人是最可耻,最可怜。
这里讲的有过失,别人说到我们过失,不仅要不掩饰,掩饰的话显得自己很虚伪,以后他不再说你过失了。他不再说你过失,不是说你没过失,而是他看你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就是不说。为什么?你这个人没救,说你干嘛!你看过去章太炎他就不说袁世凯的过失,他看袁世凯这个人实在是个小人,不值得我说他的过失。做人做到这个样子,真的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不单对我们的过失不能掩饰,甚至还要做到凡是有过失都要归於自己。有些过失不是自己做的,比如说我们团体的工作,一起做的工作,这个工作可能因一些条件不具足,它失败了,它不完美,这个时候我要怎么做?我要归过於己,「这个事情是因为我没做好,导致这个工作不能够顺利的进行,这是我的过失,我向大家道歉」,归过於己。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德,他有这样的胸量,他自然在一个团体里就受人恭敬,他就成为领导。
所以我们晓得,在一个单位里面做领导的人,要想想我们有没有做领导的心量?我们有没有做领导的修养?不能够一件工作不成功,责备你的下级,自己干干净净,一个过失都没有,那不可能的。起码你的过失在於你用错人了,你为什么用他来做这个工作?至少这条过失是归於你的。你看古代的圣王商汤,商朝的汤王,他就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看到所有的这些平民百姓,如果看到谁有过失,汤王会想到那个过失不是他的,是我自己的。有「罪己」的这种修养,所以才能使得他成为一代圣王。
师父上人的老师雪公老人,当时他在台中教导大家,也开经学班,师父上人也是经学班的一位学员,在他门下学习经教。雪庐老人就非常重视德行的培养,有一次学生们因为可能讲学各方面没有认真努力,讲得不好,讲错了,向老师来请罪。拿著一个教鞭来到老师面前,跟老师说,「我们真正是没有好好用功,辜负了您老人家,我们犯了过失,向您老人家请罪,请老师用教鞭责打我们。」这个时候李老师看到这个情形,他一句话没有说,拿起教鞭就往自己身上打,在场的同学们看了之后都流眼泪。李老师就说,「是我自己没有教好,你们没有过失」。你看看雪公老人这种圣德,确实令我们非常的敬佩和感动。
所以真正懂得过归於己,这是培养自己大德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其实人把过归於自己,别人看到好像吃亏了,其实没有吃亏。为什么?假如你真没有过,你把别人的过失归到自己,甚至被人嘲笑,被人辱骂,吃这个大亏。要知道吃亏是福,别人的讥嫌、别人的嘲笑正好帮我消业障,求之不得。每天还用去拜佛消业障?就在这个当下,业障就能够消掉,所以吃亏是福。过归於己,功归於人,一件事情做顺利了,事情办好,有功了,这时候要赞叹别人,这是你做得好,我都没有帮什么。这样子你跟大家合作,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恭敬、受到大家的爱戴。
这里就把第四章「信」学习完毕,「信」这章主要的目的是让我们养成诚信的品格。当人诚信到了极处的时候,他的这种品德修养就跟圣贤人一样。印光大师都讲,其实圣贤之道就两个字,非常简单,「诚」与「明」,就两个字,诚就是真诚,明就是他事事不迷,能够觉悟,这就是圣贤。从哪里修?从这些日用平常的小事,洒扫应对、待人接物,修自己的诚信之心。所以《弟子规》它的目标、它的宗旨就是培养圣贤。一个小孩在家里、在学校能够在这些德行上面扎下根,他长大以后确实就是圣贤人,就是正人君子。我们如果家里有小孩,要懂得要在德行上给他扎好根,扎了根之后将来教什么都好教。根没扎好,出去之后受社会的污染,将来就成为一个废人了。
请看下面一章,第五章「泛爱众」。《弟子规》我们一开头就讲到它总共讲七桩事情,「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这里是「泛爱众」,下去还有「亲仁」和「学文」,总共七章,都是孔子在《论语》当中教诲自己的弟子。在前面的这些德行修养成熟以后,前面德行主要是修养自身,你看孝、悌、谨(恭谨)、诚信,都是养自己的厚德,这是自利。这一章「泛爱众」是利他,就是广泛的对大众要有仁爱。这个爱,这里讲的是泛爱,就是广大的爱,也就是说博爱。他的心量是很广阔的,决定不是指好像情人之间的那种爱,那是很小很小的爱,那个并不广大。甚至爱父母、爱兄长、爱家里的人,这种爱还是小爱,要把这种爱拓展开来。
【凡是人。皆须爱。】
这样的心就大了,其实圣贤他的存心也就是这种泛爱众的存心。这种存心他的根在於孝悌,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敬爱,他就能够拓展自己的心量,对一切的父母、长辈,都如爱父母一样的爱他们,对一切的兄弟,都如对自己的兄长那样敬爱,这就是泛爱众。所以中国这个爱字它包含了,你看中间是个「心」,放在「受」字当中,这个意思是说爱是什么?从心、从受,也就是说他要用心去感受。感受什么?感受对方的需要,对方需要什么我就尽力的满足、帮助他,这就是爱心的流露。所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那就是一种爱。这种爱决定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假如说我对他好,那是希望将来他对好,或者是我对领导好,希望将来领导提升我,甚至我对女朋友好,希望她将来跟我结婚,这些爱都是有所图的爱,那种爱不是真爱,因为他有私心在里面,有私心就小了,就偏了。真正《弟子规》所要我们做的爱,是无私的爱心,完全为人,绝不为自己的这种爱心,它是无条件的。
正如父母爱我们一样,父母爱我们,他是无条件的的奉献,他并不是一定要求我们将来报答,他那是近似一种无私的爱。佛菩萨对我们众生的爱,就是真正无条件的爱,你看佛教里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无条件,他就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原因就爱我们,就对我们慈悲,他把我们看成是一体。正如你爱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个人都爱自己的身体,你左手痛了右手去抚摸它,你说还要讲什么条件?右手跟左手讲什么条件?不用!为什么?一体。真正的贤人君子他能够存心爱人,他把一切的众生看成自己的同胞,看成自己的一体,所以他能做到『凡是人,皆须爱』。
当然这个「人」,《弟子规》因为是儒家的基础教典,它主要是对人而言。实际上我们也要把心量扩开,人是众生之一种,还有不是人,你要不要爱?不是人,一切众生皆须爱,乃至你的爱心到花草树木、一切动物。孟子都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由自己对父母亲的爱心扩展到仁民,对民众的仁爱。然后他还要什么?由对民众的仁爱,又扩展到对一切物的这种爱心,孟子他都能做到,这是儒家圣贤。佛家讲的「一切众生皆须爱」,这众生也包括我们看不到的众生,其他法界里头的,那里的众生都有。佛家讲六道,上自天道、修罗道、人道,还有畜生、饿鬼、地狱,凡夫有六道;还有圣人有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统统我们都得爱。有这样的一种存心,这就是真正的佛、菩萨。
实际上世间很多的宗教,所有的这种有一定历史传统的宗教,像基督教、像伊斯兰教这些宗教,他们都提倡爱。你看圣经里就说「神爱世人」,甚至要把他的独生子都献给他们。爱世人就是凡是人,皆须爱,他是没条件的,并不说你是基督徒,神才爱你,你不是基督徒,神就不爱你。那是人可能有这种印象,神他决对没有。懂得这个,基督徒跟非基督徒也能够和睦相处,为什么?因为我们都在神的大爱之中,为什么不能团结友好?伊斯兰教也讲「真主阿拉是仁慈的」,这个仁慈是对一切的人都是仁慈。所以老法师曾经写过一个墨宝,他说「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其目的在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懂得凡是人皆须爱,那我们会问,难道恶人也要爱吗?像有人问过老法师,希特勒这种人残害无辜多少,杀了五百万的犹太人,这种恶贯满盈的人难道还要爱他吗?老法师说,对!也要爱他,为什么?因为他本性本善。《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后来讲「性相近,习相远」,本性都是相同,就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每个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不同,跟圣贤跟佛菩萨相去甚远?那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习气让我们跟圣贤人远离了。所以他那种造罪业、做恶事,都是他的习性使然。他无始劫来养成的自私自利,追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养成贪瞋痴慢的这些习气,让他这么做。其实他本来不想这么做,他被习气逼的,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他甚至忘记自己本来都有纯善的本性。
所以我们要看看他的本性,他本性是善的我们就要爱他,不能看他习性,你看他习性当然就有善恶的区别,但是你要看本性,善恶平等。所以诸佛看一切众生就如同诸佛,为什么?他看的是众生的性,那是无二无别的。懂得这个,我们就懂得凡是人皆须爱。他们是:
【天同覆。地同载。】
这表面的意思看起来是所有的众生都是天盖著的,头顶著青天,脚踩著大地,这就是跟我们平等,所以我们要爱他们。这里其实真正引申的意义告诉我们,我们要效仿天和地那样子,你看天所盖的一切众生,并没有分别,没有区分善恶;地也是,它没有说你是恶人我就不载你,你善人才载,它没有。一切平等,不分智、愚,贤、不孝,统统都是『天同覆,地同载』。所以圣人效仿天地之心,效仿天的仁爱,地的厚道,厚德载物,能够容纳一切善与不善。要知道那些不善也是他的习气,他本来不是这样的,他会变好的。马鸣菩萨跟我们讲「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这里讲的本性纯善,本来有的。也就是说《弟子规》里面所讲的自性的性德,我们本来有的,每个人都做得到,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不觉、习气。「不觉本无」,本来没有,没有的为什么不能把它剔除?可以剔除的;本有的可以恢复,所以恶人可以变成善人。
这句话还有个引申的意思,对我们学佛人来讲,我们这次学《弟子规》,其实很著重在做为学佛人的角度来学习。因为老法师也是看到很多学佛多年的同修,也包括我在内,功夫都不得力,断恶修善这最基本的一层都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没有基础,《弟子规》没做好、没做到,所以大力提倡《弟子规》。所以这次我们就有必要站在学佛人的立场上来学习《弟子规》。学佛的人,特别是听老法师讲经多年的,当然都愿意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你看《无量寿经》里面谈到两个条件,第一条叫「发菩提心」,第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两条缺一不可。很多人一向专念做的不错,每天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好几万,念经也念不少,一向专念还能做到,但是发菩提心就没做到,所以功夫不得力往往就是因为缺乏了发菩提心。
菩提心怎么发?《弟子规》这一条就教我们发菩提心,「凡是人,皆须爱」,这是广大平等的菩提心。「人」我们要懂得他是代表一切众生,不仅是地球上的众生,还有其他星球的,广茂的宇宙当中,所有的世界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爱的对象。这么发这种心就是发菩提心。要把他们当做什么?自己的父母一样的看待。这个在理上讲得通,在事上也很有可能,一切众生可能就是我的父母。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六道里面打转,轮回真有,我们看西方国家这些科学家们都证实有因果轮回,多少案例。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史蒂芬森教授,一个人就收集了三千多个案例,证实有轮回。既然有轮回,我们就知道每一生当中都有父母,这些父母他也在轮回,可能这一生我变成人,他可能变成一只鸡、一条狗,都未可知。
我们要是用刀去宰杀这只鸡,你怎么知道那不是你过去的父母?他将来会成佛,那他现在就是未来诸佛。更何况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由於没有闻到佛法,在六道里面,特别在三恶道里面受苦,在地狱里面正在受刀山、油锅的这些煎熬,正在声嘶力竭的叫喊,我们没有听到。看到那些鸡鸭,可能就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兄弟、家亲眷属,现在他们正在被宰割,下锅,痛苦万分,我们没有感受到。想到这里就要真实发菩提心,要度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弟子规》我们真正做到,第一条就讲孝,因为孝是根本。发菩提心也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真正的爱父母,他就想救父母,看到父母,过去生中这么多父母,在地狱里受煎熬,这么无量的痛苦,於心不忍。所以发心要成佛道,要广度众生,要帮助他们。
这时候你这个心才真正发得出来,发出大心要为一切众生努力去做,这是报恩。求生净土,为什么?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成就,我得发心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时候具足神通智慧,才能帮助这些过去生中的父母。常常这样去思惟,心就发出来了。下面「泛爱众」我们要一条条来学习,如何去泛爱众。现在因为时间到了,我们暂时就在这里休息一下,下面一个小时我们会继续来探讨。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弟子规》第五章「泛爱众」,请看第二条,这一章总共分二十一条,第二条是: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第三条也类似的,我们一起讲。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这里讲的就是我们真正培养爱众的那种仁心,对一切众生都有一种仁爱、慈悲、关怀,帮助他们,这种行就高。也就是说一个人,他的仁爱之心越大,他的行,他的品行就越高。真正品行高的人,他就会逐渐为人所知,为人所恭敬、爱戴,他的名望就自自然然高起来。这种叫做实至名归,他不是去求的,他是自自然然因为他的道德学问、他的这种仁爱、这种心行很高,所以他的名望也随著很高。大众都是很识货的,我们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秤,你是不是真的品行学问高,还是说你只是有这个名气,名不符实,其实人都知道。我们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你不是真的这样行高,就是名高,名不符实,慢慢的大家看出来了,也就疏远你了。『人所重,非貌高』,你貌似很高,这种高包括什么?比如说你有高的学位,你有很大的资产,你可能地位很高,名气很大,这些都属於貌高,不是真正的高;真正的高,我们要看他的道德、品行、学问。
下面是说『才大者,望自大』,也是如此。名望一定是跟著一个人的才华、学问,才华大的,当然名望就大了。人所佩服的并不是他的名望,或者是他说得怎么好,而是看他真正有没有真才实学。你看古来的大德都是因为有真实的道德学问,才为世人所敬仰。比如说孔子,孔子出身也是一个很平凡的家庭,但是由於他一生不辍的追求圣贤之道,养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所以被后世所景仰。孔子的弟子们也是因为佩服孔子的道德、学问,才跟他学习,并不是因为他的名气大,也不是他说得好听。所以这里我们要知道,看人要懂得看他的实质,什么是实质?德行、学问,这是他的实质。他的外表我们并不需要重视,有的人他可能外表很平凡,其貌不扬,但是他有真实的道德学问。这种人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应该亲近他,向他学习。
在古代就有个很著名的例子,东晋时代有一位很知名的法师,叫做道安法师,这是一位大德。他在年轻的时候,因为长得很矮小,也很丑陋,所以通常都被人看不起,可是这个人真有德行,真有才华。他出家以后,还是个小沙弥的时候,他的师父就让他扫地去,因为看这个人好像不是个人才,就让他去扫地,没把他看得怎么样。他扫的扫的有一天他就跟他师父讲说,「师父,我在这儿扫了很久了,你能不能给我一部经,我想学习一下。」师父看他这样,好吧,就随手拿了一部《辩意经》给他,你拿去看。第二天道安法师就回来见师父,「师父,这本经我已经会背了,你能不能再给我一部?」这师父觉得,什么?你能够背了!因为《辩意经》有五千多字,要背一个晚上能背下来,那是天才。当然他这么说,可能以为他开玩笑,你想看我就再给你一本,就给了他一本叫《成具光明经》,这本经有一万多字。
结果第二天道安法师又回来说,「师父,这本经我也会背了。」师父看了就皱了眉头说,出家人不能够打妄语。道安法师说我没有打妄语,不信我背给你听。於是就把这两部经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背出来。他的师父一看,知道自己错了,小看这位出家人,这小沙弥确实是有能力,有过人的天赋。就对他说,你不必在这里,我已经没有能力来教你,就劝他另投名师。你看道安法师他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他真有真实的道德学问。后来他学佛很用功,可以说博闻强记,而且依教奉行,成为了一代祖师大德。当时他对佛教的贡献也很大,因为他才华出众,真是知识渊博,道行很高,所以名望也很高,自然叫做行高了之后,他名望就跟著高。
因为他的名望大,他就建了很多佛教的事业,比如说他建了很多译经场。因为东晋时代很多这些梵文的经典在不断的被翻译成中文,他就建了很多译经场,礼请印度的一些高僧大德来中国来传法,而且翻译经典。当时我们都知道很有名的一位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那时就是道安法师劝苻坚,当时的皇帝苻坚,去西域龟兹国邀请来的。在他门下也有很多高徒,很多这些大师级的出家人都出自於他的门下。我们最有名的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的初祖,就是他的高足之一。而且当时他制定了很多佛教的制度,包括僧尼的戒律。而且从他那时开始,他把所有出家人的姓改成姓释,释迦牟尼佛的释,跟佛来姓,都是他那时候开始做的。这都是「行高者,名自高,才大者,望自大」,这是最好的一个例子。这是中国所说的,「丑僧俊道」,这个僧人、出家人长得丑,但是他的道行却是很俊达。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有幸跟随净空恩师来学法,学习净土法门,懂得什么是佛教,懂得要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轮回。这都是恩师对我们的深恩大德,让我们遇到这种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门。我们恩师在全世界名望也很大,这种名望大也是实至名归,「行高者,名自高」。师父上人今年八十一岁了,我们刚刚为师父上人庆祝过他的生日,八十年岁月,你看他对佛法、对这个世界,贡献很大。第一个我们说,他五十年的教学真的是效仿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讲经三百余会。师父上人今年他说他已经讲圆满了,四十九年,向五十年迈进。所以真正是世尊的好弟子。
他可以说是首创,指出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佛陀教育,它是教育,教导我们如何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种教育。这是开风气之先,以前人没有提过。确实想想它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是讲神,讲上帝的,它讲的,你看佛称为本师,我们弟子是三宝弟子,弟子是学生。从这个称呼里面就可以看到,佛法讲的是师道,它是教育。所有寺院里的这些佛像、灯、花,都是表法的意思,这是艺术的教育。
除了为佛教正名以外,他这一生可以说是广弘圣教,佛教的经典里头,讲的经典都不计其数。尤重在净土经典,特别提倡《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是净土第一经,这是民国的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原译本。诸多原译本,我们看了都很难说哪一本是善本,老居士他把所有的经本都会集起来,成为一部会集本,真的是所有原译本的精华,集大成。所以净土宗可以依这个大经,这叫净土大经,而更加能够普度众生。我们都跟随老法师每天念这《无量寿经》。另外其他的经典,乃至儒释道三家,儒家经典讲得不少,道家的经典也讲过,他也能够融会贯通。
另外他是首创用高科技弘法,用这些卫星,卫星电视台全球播放,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播放老法师的讲经。网路上也是,随时可以下载,全世界各地都能够学习。另外印的这些善书、光碟,真的是不计其数,《大藏经》这么大分量的经典,老法师都送了几千套,在各地去送。除了对佛教的贡献,他把净土宗弘扬到全世界,不是我们做弟子的特别赞叹老师,这是事实。看到净土宗十三位祖师里头,真的,在弘扬净土宗地域的广阔方面,确实我们老法师是第一,超过了前面十三位的净土祖师。
不仅是对佛教的贡献,而且他还团结宗教,为世界和平不遗余力的贡献。所以他在新加坡,这是世界有名的例子,很多总统都知道,在新加坡团结九大宗教,让九大宗教像一家人一样。他用什么方法?就用佛教的「四摄法」,用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用这种方法。真正是真诚帮助各个宗教,所以自然把宗教团结到一家人,团结起来了。所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今年的一月份,在温馨晚宴上,公开赞叹老法师对於九大宗教团结的贡献。另外老法师在家乡安徽庐江办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告诉世人,用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可以把人民教得好的,特别是用《弟子规》的教学。
他给我们讲,世界和平怎么做?你要知道和平首先要从内心开始,内心和平,和谐了,才能够跟外在这些人事物和谐;内心里还有对立、冲突、矛盾,外面怎么可能和谐?怎么做?要以修身为本,改!改自己的毛病习气。这里面教学很重要,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老法师的这些贡献,显出他是真诚的为佛法、为众生,毫无私心,这种行高。所以他有今天的名望,联合国对他这么样的尊重,各国领导人对他这样的一种尊重,世界广大学佛人对他的爱戴、对他的仰慕,这都是他实至名归,他并不是有所图。
正值今天在澳大利亚图文巴净宗学院,他们庆祝师父上人四十九年弘法生涯,一个纪念,同时也是纪念护持老法师的韩馆长这位护法,她往生十周年,也同时纪念师父上人的老师章嘉大师往生五十周年,也纪念方东美教授、李炳南老师,都是师父上人的老师。今天可以说是个非常殊胜的纪念日。正好我们今天在香港,虽然我们没有到达纪念大会的现场,但是我们在这里讲经也是报答师父上人。因为师父上人就是希望道场讲经不断,所以我们在这里仍然每天不断的讲。刚好谈到这一句「行高者,名自高」,在备课当中我有感而发就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其实也不合什么韵律,但是却是表达自己对师父上人的这种仰慕、这种赞叹,所以这首诗就题为「净公上人颂」。
这是歌颂师父一生的业绩,拙诗一首,聊表敬贺之意,请大家来指正。给大家念一念,「五旬说法大师行,佛陀教育正其名,广弘三教演华严,导归净土倡大经」。这意思都比较明显,五旬说法就是五十年说法。大师就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九界大师。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五旬说法,四十九年说法,我们老法师也做到了。他是什么?佛陀教育能正其名,为佛教正名,这是教育。广弘三教就是儒释道三教都广泛的弘扬,而且特别在晚年演说《华严经》,这都是殊胜希有的佛门大事,把华严大经为我们演说。一生专弘净土,导归净土,其实《华严经》也是导归净土,师父上人也是说学《华严》也是为了真正对净土信愿深厚。《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懂得《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才能更透彻了解。大经就是指《无量寿经》。下面还有一段,我总共三段。
「卫星网路是道场,经碟善书遍万方,落实四摄联宗教,推行德教兴庐江。」这里大家都很明显,卫星网路就是他弘法的道场,道场并不太大,你看我们「佛陀教育协会」这一室人坐得不多。可是我们知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寺院,这是刘禹锡的话,我给他后来加了一句,「寺不在大」,寺院不在大,「有道则兴」。所以师父上人他的道场在哪儿?在天上,不在地上,网路、卫星都是在天上。「经碟善书遍万方」,他印的这些经带,这些光碟、善书,确实是周遍全球。「落实四摄联宗教」,就是他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来联合宗教,收到很好的效果,证明宗教是可以和谐的。这是老法师这一生作的业绩。『推行德教兴庐江』,在他家乡庐江,用孔孟之道、用《弟子规》的教育,让汤池小镇兴旺起来。全世界,你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非常知道庐江的这些业绩,证明人民是可以教得好。所以,老法师这一生证明了两桩事情,宗教是可以和谐的,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
下面一段,「证示和谐唯心现,修身为本教学先,仰之弥高不可极,始知如来应世间」。老法师用宗教的和谐,还有庐江汤池镇的社会和谐,这两项成绩证明其实和谐要从心开始。和谐世界要从和谐内心开始,真正做到和谐圆满,那就是华严法界,那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老法师给我们安的演讲系列题目,叫做「纯净纯善,和谐世界」,我所讲的所有题目都是这个系列之一。我们想想,纯净纯善的和谐世界不正是华藏世界,不正是极乐世界?从哪儿开始?一切法心想生,从心开始。具体怎么做?以修身为本,以教学为先,这是两条古训。修身为本,那是《大学》里讲的,以教学为先,那是《礼记.学记》里头讲的,老法师落实了。我们回头看看老法师这五十年教学生涯之路,真的感叹仰之弥高。我们仰望老师的德行,确实非常高,像看山一样,你看到山上,山上又有山,高不能够看到顶,不可极,就看不到顶。「始知如来应世间」,这句话我就不说了,大家自己心悟就可以了。确实诸佛如来常常应化世间,我们看师父上人,如同看佛一样。
这里我们多说几句来诠释「行高者,名自高,才大者,望自大」。我们真正要这一生希望学习圣道,像师父上人那样,像古来大德那样,不管你是做世间的像孔孟那样的圣贤,还是说像出世间佛菩萨那样的圣贤,都得努力的去学习,真正培养真实的德行学问。下面我们来继续看「泛爱众」的第四条: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这一条是讲真正存心仁爱之人,他看别人就如同看自己一样,众生跟我是一体,他有这个观念。所以当看到别人有能力、有才华、有道德、有学问,他总是会赞叹,而自己有能力、有学问,他总是跟大家分享。所以他绝对不会有私心,像我这个学问道德我不可以传授给别人,或者传授给他要留一手,留一手这种就是私心。有这种私心,证明他还没有真正有跟大众一体的那种仁爱之心。当人家有比我们高的能力、学问、道德,我们对他要更加尊重,千万不可以觉得「他高过我,我不是将来就没有名望了」那种嫉妒的心起来。嫉妒之心起来以后,往往他就会批评,他想著方法去批评。当然假如那个人他不是佛,难免是有过失的,菩萨都有过失。这过失被他找出来之后,他就大加的批评、指责,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人不要超过自己,他的名望、利养不要超过自己。所以这些都属於私心。
私心,要知道是我们痛苦的根源,佛告诉我们,众生的苦就是执著而来,执著什么?他执著我,有我,他就有人,我、人就对立起来。有我,他就有自私,这自私造成了我们六道轮回,生生世世的受苦难。所以要懂得,凡是起了私心之后马上要警觉到,这是我痛苦的根源所在,要把它放下。怎么放下?从「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方面来学习。看到人家好的,一定要随喜,别人好就如同我一样,我也好,很高兴。由衷的高兴,并不是表面上的那种虚伪的恭惟,虚伪的赞叹,那个不管用。那个什么?自己的心里面还是自私,还是嫉妒,这种业因将来就会有恶的果报。所以,因果就看你的用心,你心是恶的心,哪怕你做的行为是善,将来都会有恶的果。
你看儒家都教导我们,《朱子治家格言》上面就有说,「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就是看到人家有喜庆,不能够生妒忌,他有喜庆,我就有喜庆一样,他跟我一体。别人有祸患,不可以生喜幸心,看到别人遭殃了,心里还偷偷的笑,那就恶到极点。我们如果能够帮助他,就要帮助他,纵然不能帮助他,也要升起怜悯之心,看到他遭殃,受祸害,跟他同样的悲痛。请看下面一条:
【勿谄富。勿骄贫。】
这一条也是在「泛爱众」里面,我们知道要把那些阻碍我们爱心的这些习气毛病把它去掉。人往往有一种高慢之心,看到富贵,他就生起阿谀奉承,巴结的心,看见贫贱,他往往生骄慢,这两种都是不好的,都是烦恼。《朱子治家格言》上讲,「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见富贵的人满脸笑容,跟他们非常客气,阿谀奉承,一种巴结谄媚的态度,叫君子看到觉得这是很可耻。所以要知道知耻,「知耻近乎勇」,懂得知耻的人,他就自然不会造这些可耻的事情。对富贵也好,对贫贱也好,对一切人,我们都要用恭敬,不可以说对富贵的人特别的恭敬,甚至巴结,对贫贱的人理都不理,那都是谄富。骄贫就是看到贫穷他理都不理,有时还故作骄态,那谁贫贱?自己是贫贱,自己成了一个贱人。真正有涵养、有道德品行的人,绝对不会做这个事情,他绝对守住自己的本分。因为他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分,他见到富贵就不会巴结,见到贫贱他也不会起骄慢之心。所以安分守己这个心,它就是合乎道。
你看《中庸》,四书里的《中庸》都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他自己什么样的地位他就做什么样的事情,安分守己,决定不会攀缘。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自己是个富贵的人,他就做富贵人的那种本分的事情,如果是贫贱的人,他就做贫贱中本分的事情。富贵的人能够好礼,讲究礼貌、恭敬,懂得判断是非善恶,能够择善而行,这种人就是圣贤君子。在贫贱的人他也懂得好学,而不以贫贱为耻,安分守己,能够在自己的位子上进德修业,这都是可以成圣成贤。所以圣贤不分贫富贵贱,就在你自己的地位,就在你的本分上面,你就可以成就完美的品德。请看下面一条:
【勿厌故。勿喜新。】
这是讲人不可以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如果是表现在对自己的生活物品上面,这就造成奢侈浪费。你看我们的衣服、鞋帽这些物品,小心的爱惜的用能够用很久。不能说衣服旧了、鞋旧了就不穿了,穿出去怕笑死人。老法师说,笑死是他死,你又没死。所以心有个主宰,常常放在道上,就不会以衣食而忧。他就不会喜新厌旧,不会去赶潮流,追时髦,不会这样做,养自己的谦德,养自己的俭朴。师父上人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一生就守住这个俭,对自己的生活要求降到最低的程度。他一天只吃一顿饭,穿的衣服,外衣因为要穿出去见人,所以都没有补丁,内衣都是补了又补,连袜子破了,都是补,补了又补。我曾经,就是去年,到过台中莲社去参拜雪庐老人当时讲经说法的地方。看到老居士当年用的物品,真的是非常的难得,衣服都是破了补了很多补丁的,床铺、所用的物品都非常旧,从来不愿意去换新的,真是惜福。
懂得惜福就有福,福如果不懂得珍惜,甚至会奢侈浪费,我看这个人就没福。为什么?因为骄奢淫逸的家庭,往往没几年他就败坏了。我们说丧家子,什么叫丧家子?就是骄奢淫逸的人他就会丧家,他就会败家。所以看一个家庭是不是能长久,就从他的生活作风能够看到。喜新厌旧,现在社会上成为一种潮流,不仅是衣著上、用的物品上追求潮流,每年都是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出来,去追。就连对象他都有喜新厌旧,你看现在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而且每年都在攀升,这都是有这种喜新厌旧的心理。没有一种道义,没有情义,没有恩义,家庭怎么能够长久?现在根据2004年的一个统计,台湾地区有13万对新人结婚,可是同年离婚的就有6.2万对。13万里面有6.2万,就是基本是一半,结婚有一半是离婚,这还得了?喜新厌旧这是很大的罪业。一个家庭破裂了,直接影响到孩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破裂对社会和谐就有很大伤害。看看古人那种道义,我们就应该学习。
像东汉时代,光武帝时期,有位大臣叫宋弘,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她看中了宋弘,希望能够嫁给他。可是宋弘已经有妻室了,於是光武帝他就想要给姐姐做媒,就来到宋弘家里跟他讲。他讲得也很巧妙,他说听说一个人富贵了,就要换朋友,就要换妻室,这对不对?宋弘就马上就了解皇帝的心思了,於是就说了一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的朋友,那是道义上结合的朋友,怎么能够忘记他们?夫妻,糟糠之妻就是过去同甘苦共患难的,这些夫妻怎么可以离弃?怎么可以喜新厌旧?光武帝一听佩服。宋弘当时这样的一种品德,整个朝廷上下都知道,都赞叹,等於是可以做皇亲国戚,他都不做。他为了道义,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所以满朝文武都很讲道义。所以宋弘持身,一个人持身严谨他就能够影响到一个社会,真是所谓「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所以修身为本。请看下面一条:
【人不闲。勿事搅。】
这是讲你对人家的仁爱之心,具体表现在什么?要不可以骚扰人家,特别是在人家不闲、没空的时候,你不可以拿事情去搅,去骚扰,打搅人家。让人家得到充分休息之后,你再看机会跟人家谈事情。有时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这个事情我们要注意到,拿起电话,对方接了,你要问对方,你现在说话方便吗?如果对方方便,他会跟你继续讲,假如他正好有事,我们就应该放下电话,下次再打过去。这些生活点滴都是一种爱心。下面:
【人不安。勿话扰。】
就是人如果是心神不安的时候,他可能因为一些难过的事情或者是不顺心的事情,他心灵不安定。这个时候注意不要再用话去骚扰他,让他更加不安,我们要懂得如何去安慰别人。安慰人,其实动作要比语言更好。有时候你告诉他,你别那么烦躁。这样讲,对方烦躁的时候,他听你这句话,他也不会马上不烦躁。可能你给他沏一杯茶,给他送过去,用一种温柔的服务的态度在他面前,不说话,反而让他能够体会到一种温暖。这属於无畏布施,让人家心神慢慢安宁,不至於恐躁恐慌,烦躁不安,这就是无畏布施。布施如果是无畏布施,我们知道你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所以当你安慰别人的时候,常常安慰别人,你自己的心神都比较安定,你就会比较快乐。当你真正有不安情绪的时候,别人也能够同样的安慰你,报答你,所以你不安的时候就越来越少,当然你就能够得到健康长寿。
这里『人不安』,有时候他可能不想听你讲话,这个时候我们要知趣,就不要继续讲下去。特别我们学佛的人都有一种爱心,想「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别人很苦,不闻佛法,我就要好好跟他介绍佛法。这时候对方能不能够接受佛法?我们要观机,看到他能够接受,我们才给他佛法,给他也要恰到好处,不可以让他心生烦厌。跟他讲也要很善巧,观机说法,假如他不愿意听,你就不能说,他愿意听,你才说,这才有用。所以让他生欢喜心,才能接受佛法,传播佛法第一是让人生欢喜心,你笑脸迎人,就能够把人家接纳。
我第一次到寺院里去走,我跟我母亲到了寺院里,刚好当时我们在广州光孝寺,本焕老和尚在那里做住持。我们经过方丈室,因为是游客,在外面张望张望。结果他对我们莞尔一笑,向我们点头招手,我们就不知不觉的进去了,然后他还留我们吃一顿饭。我就觉得原来佛门这么温暖,於是他给我们一些佛书,我们回去就能好好看,慢慢就进入佛门。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因缘,大善知识接引我们,因为他懂得观机,先给你生欢喜心,然后再布施法。千万不要他都已经不愿意听了,你还跟他讲,让他觉得你很吵,很烦厌,这就适得其反的效果了。
当听众不听我们讲课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退而独善其身。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因为法缘不成熟我们就离开,等到他什么时候尊重法,他愿意了,苦受够了,他想求解脱,这个时候你再来。即使是普天之下的人都不听我们讲,这个时候我也能独善其身,自得其乐。我们从圣贤的典籍当中得到真正的法味,人家知不知道我们的道德学问有什么关系?正是《论语》所讲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我,我也不会因此而感伤,觉得自己好像怀才不遇。有那样的一种悲痛,那就是你就有愠了,你就难过,那不符合孔子所说的君子。下面一段,请看:
【人有短。切莫揭。】
这是当人,你看到人有短处,你要懂得要爱护他。人都有自尊,人都有面子,你不可以揭他的短,让他很难过,你要包容他。包容他,反而他能够觉得你对他慈悲,很爱心,他能够反省,能够改过。你要是把他的短处揭出来,他对你怀恨在心,不单不能够改过,还跟你结怨,何苦来?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懂得护著人家的面子,能够使人自尊得到尊重。六祖惠能大师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都不看世间人的过失,怎么可能去揭人家的短?人家有短,虽然我们看到,不放在心上,还是对他那么的和乐,那么的宽容,这是一种大慈悲的表现。下面看:
【人有私。切莫说。】
这是指如果人有隐私,你就千万别说,他隐私被揭露出来,往往他会觉得很烦恼。而且有时候把人家的隐私揭出来,就伤了和气,伤了厚道。所以古人所讲的,凡是如果事关人终身大事,不可以去说,不可以乱说,坏人家终身,比如说说人家的男女关系,污人家的清白。凡「一语而伤我厚道」的,那也不能说,都不能够随口随风讪笑,说出来,这都是造罪业。
我们时间到了,我们这章没讲完,明天最后一天,我们讲圆满,我们会继续来从这里开始学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