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六和敬祈祷文浅释 钟茂森博士主讲 (共一集) 2010/8/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31-0001
尊敬的诸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师父上人在上一个月写下的「修六和敬祈祷文」。在上个月二十四号、二十五号两天,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由胡妮妮居士发起大家学习六和敬。这是响应我们师父老人家在讲经里面的号召,共建六和僧团,为消灾祈福、为绍隆正法出我们这一分心力。「修六和敬祈祷文」这是师父上人在大会当中发给每一个同修,同时也把这个文章挂在网路上。老人家在大会上是一句一句带我们去念,将来也希望我们协会把师父老人家念的祈祷文也挂在网上,我们可以每天跟著师父念的这个文我们来念,为世界和平做祈祷。本来师父老人家是想在大会上把这个文讲一遍,因为这个文里面也有深刻的义理,但是因为时间不够,所以老人家没有能够给我们详讲一遍。我们协会今天晚上就在一起认真的来学习一遍,希望大家对於祈祷文认识之后,能够每天都当作功课来做,每天认认真真的来念诵,发自真诚的心为世界和平、为消灾免难做祈祷,这是我们学佛弟子,尤其是净宗同修应该做的本分。今天我们就用两个小时时间简单的把这个祈祷文学习一遍,主要是希望把这个祈祷文里面的意思弄清楚,在念诵的时候能够随文入观,这样力量就大了。
我们现在世界各地灾难都很频繁,我们看到就是上个礼拜在甘肃舟曲就发生了泥石流,有一千多人因此而丧生。这些天灾,包括人祸,在佛经上讲都是我们众生自己业力所造成的,那要帮助这个世间消灾免难,怎么做呢?祈祷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有研究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们,他们做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说人的意念是可以改造物质、改造环境;如果世界上有八千人在一起诚心诚意为这个世界、这个地球做祈祷,全世界六十亿人口都能够得到平安、得到福报。所以这就是师父老人家为什么要发起修六和敬,让大家做祈祷的原因。跟著师父学习的人不止八千人,世界各地的净宗同学那是不计其数。如果真正有八千人能够发心,用真诚的心为世界祈祷的话,那我们的世界就得福了。如果有真正四个人在一起完完全全落实六和敬,这就是真正的僧团。僧团不一定是指出家,出家人修六和敬是僧团,在家同修在一起修六和敬也是僧团,这个僧是包括在家、出家。所以我们佛弟子要有这分使命感,为世间消灾免难,我们要把自己放下,於一切人事物能够做到六和。果然有四个这样的人出现,这就出现六和僧团,那就是众生的福报,这个地区就不会有灾难。我们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是本次发起学习六和敬的道场,我们自己更应该率先来落实。我不知道大家开了大会之后,有没有真正按照师父上人所提倡的每天做功课、每天祈祷,如果没有,我们就得赶紧开始。
讲解「修六和敬祈祷文」,我们采用佛经的方式。因为师父老人家写的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太好了,里头的层次、结构非常的有条理,就像经典一样。经典是可以用科判去给它来划分的,如果是好的文章,你用科判去给它分,也能够看出它的逻辑、它的脉络,真的是非常齐整。我自己就尝试著把师父老人家这篇祈祷文做了一个科判,发现确确实实这个文章条理非常清晰,多一个字就多余,少一个字就变得意思不足。我不仅用科判来分析这篇文章,而且还简单的借用天台家「五重玄义」来分析这篇文章的概要,让我们更加明了这篇文章的大意。自己也是初学,所以这样的一种讲法是提供给大家做参考,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更重视这篇祈祷文,每天都能够读,真正的来祈祷。按照「五重玄义」,我们要讲释名、辨体、明宗、论用、教相。释名就是解释这篇文章的题目,这个名题,「修六和敬祈祷文」。这个文题分成两部分,修六和敬是自己要修,要记住修六和敬不能要求别人修,只能要求自己修;要求自己跟别人和,不能要求别人跟我和。为什么?如果我要求别人跟我和,那这是一种控制的念头,要求别人这已经跟别人对立起来了,那怎么能够和合?所以修行一定是自己去修,用自己真正的修持来带动别人,而别人修不修我们不能放在心上,我们不做这个要求。修六和敬,我们真正去修这是自利,用自己的这种修持力来感通三宝加持,感通龙天善神护佑,使得这个地区能够祥和、能够免难、能够正法兴隆。能不能做到?一定能。一个地区只要有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个地区都会得到三宝加持、龙天护佑;如果有四个人真正修六和敬,那就不得了,这就是僧团出现了,那真正是消灾免难。所以以修六和敬为自利,用祈祷是依靠他力,他力就是佛菩萨三宝威神加持、龙天善神护佑。所以这篇文章体现自他二力,也是二力法门,跟净土法门是一致。六和敬详细解释下面会讲到,所以题目我们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个重点。
「五重玄义」第二,我们来讲辨体。辨体就是辨明本文的体性,也就是本文是依什么样的体性来讲的,它根据什么样的原理讲的。我们来判是以自他不二,清净圆明之自性为体;自他不二是我跟一切众生不二,不二就是一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一体的,为什么?因为它是自性所变现的。这个自性我们特别加了个注脚,叫清净圆明之自性。祈祷文里头有提到,我们看了祈祷文它第二段第四行里面讲到的,「粗知自性清净圆明体,能生遍法界依正庄严」。遍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众生都是自性所生的,所以是一体。自性是清净圆明的,清净是它本来无一物,我们六根没办法接触得到,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嗅不到、舌尝不到、身触摸不到,连我们意都想不到,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没办法接触到自性,所以叫它清净。可是虽然它是见不到、摸不著,但是不能说没有,它有,它有作用,体是无相的,可是作用却是无方的,相是极其宽广的。这是讲到自性的体相用,体是空寂、是清净,但是相是无量无边,变现宇宙一切万物、一切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而它的用也是大用无方,自性本有见闻觉知的功用,所以自性所变现的一切万物都有见闻觉知这种功能。
日本江本胜博士,他用水实验就实验出来,水结晶它有见闻觉知,它对人的意念产生反应。不仅是水,一切万物都有见闻觉知,石头、桌椅板凳都有见闻觉知。有情生命就更不用说,像人、动物、天地鬼神,当然都有见闻觉知。这种见闻觉知是遍法界的,法界当中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够感知的。但是你问,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不要说他方世界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事情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是因为我们自性被障碍住了。被什么障碍住?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自性全体大用现前,那你真正是跟佛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你恢复自性了,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圆明,圆是圆满,它是周遍法界的,这种功能,这种见闻觉知的能力周遍法界,圆圆满满。明是智慧,就像佛在《华严经》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明就是智慧,圆讲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圆圆满满。但是我们现在「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学佛没别的,就是去除妄想分别执著而已。我们本来是佛,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立刻就成佛。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还是佛,只是你不知道你是佛,你失去了佛的那种受用,那就很冤枉。你本来可以跟佛一样的自在受用,但是现在被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搞得很可怜,所以要修行。我们明白本文的体性,直接是以自性为体,自性也是实相,也是以实相为体,所以这篇祈祷文跟大乘经一样,皆是以实相为体。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的,也就是说,佛根据实相讲出来,是符合宇宙人生真相,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第三我们讲明宗。明宗,宗就是指修行的方法、宗旨。我们要判这个宗,这篇文章是以六和净业至诚感通为宗。我们学这篇文章是修六和敬,所以修行方法就是修和敬,以六和做为我们的指导,所谓「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六和,下面我们会详细解释。修六和敬,不仅是同修道友之间要和敬,我们自己要懂,和是跟一切万物,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要和,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和,你这六和才能够做得圆满。如果我跟同修道友能和,跟其他人就不能和,这个和不圆满。为什么?你这个自他的对立没有放下,没有放下说老实话,即使是跟最知心的同修道友也有不和的时候。所以真正的和是真的把自己放下,跟一切众生和。
在现世我们能够修成六和,而这个还要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我们的导归,我们要归於净土。如果是我们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修行就不能圆满,像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必须是导归极乐才能够使十大愿王圆满,六和敬也不例外,六和敬也是要导归极乐世界。我们到极乐世界那真的是和,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都是修六和敬的,所以极乐世界就是一个大僧团。我们现世修六和敬最多是个小僧团,我们跟人家和,人家不一定跟我们和;生到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领导之下,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个大僧团,那就是大圆满,也是六和的大圆满。
我们要祈祷,六和净业是我们自力,自己要修的,至诚感通是我们祈祷。祈祷最重要的是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就能够感通,感通诸佛菩萨加持、龙天善神护佑,使我们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使我们周遭的一切众生也都能够消除业障、消灾免难。这个地区真正有一个修行人,那都是对这个地区带来福分;你在这一家里面,你真修行,你这一家人得你的福报,灾难来的时候别的家可能倒楣,你家里不倒楣,为什么?因为你真修行,这是感通。所以这个至诚心是什么?具体落实就是你要真干,明白道理了,马上要付诸於行动,这是真干;不能够光讲、光听,听完出了讲堂全都忘了,该是怎么样造业就怎么造业,那个没用,真正要去力行,这才有至诚心。这是本文所提倡的修行方法。
第四是论用,论用是以消灾积福同生净土为用。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倡导的修行方法到底有什么功用?用可就大了,我们能够修六和,我们是替这个地区,我们所在的地区消灾免难,能够招来福报。这个道理很深,灾难要知道是人心所感,人有恶念就会招来灾难,人有善念招来的是福,「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尚书》上也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我们作善,我们心善、口善、行为善,天就降下吉祥;如果我们心地不善、行为语言不善,天就降下灾殃。所以我们能够力修六和敬,必定感得吉祥和福报,灾难就能够减免,这是我们现前得到的利益。
我们修六和、修净土,最后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仅我往生,我还能带动周围有缘的众生同生净土;有缘众生有看得见的、有看不见的众生,同归极乐世界。如果我们不能够修六和,跟一切人都会起冲突、起矛盾,跟一切事会起烦恼、起对立,你要知道往生净土这就没把握了,所以往生净土六和敬也是个前提条件。你想想,你要是跟一般人都不能和睦相处,到了极乐世界,你把极乐世界都搞到乱七八糟,跟其他的菩萨都对立起来,那就污染了极乐世界,你怎么能去极乐世界?所以修六和跟修净业相辅相成。净土法门最重要的原理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心清净了才能感应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我们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清净的心一定能够跟一切人事物的境界和合,没有冲突、没有对立。
最后五重玄义第五条是判教相。教相简单来讲就是修学的哪一个次第,就像我们世间人读书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教学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课程。这篇文章所倡导的修行方法是属於什么样的课程,是哪一个阶段来学的?我们判是大乘菩萨道圆解圆修。菩萨道是大乘,区别於小乘,小乘只是自利,不能利他,大乘菩萨道既是自利也能利他,他不是自了汉。我们修六和敬不是光为自己,我们为什么修?我们为一切苦难众生来修,我们发大心为这个世界苦难众生,为绍隆佛种、弘法利生来修六和敬,这是大乘菩萨道。而且不仅是大乘,也通圆教一乘。因为这篇文章里面讲到的自性清净圆明体,告诉我们法界依正全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真正明了自性万法一体的道理,这叫圆解,你的理解就圆了,不会偏,这是圆教。文中也讲到「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圆解。本来是佛,没有说过去是佛现在不是佛,不是,你本来是佛。什么时候本来是佛?现在本来是佛,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你立刻就认识到原来自己真的本来是佛。现在不认识自己本来是佛,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有这种圆的解,就有圆修。你修怎么修?念念回归自性,跟一切众生和合,你就是回归一体。念念都念阿弥陀佛,你就是回归自性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的名号。所以你看修全都修在性上,六和本身也是修在自性上,回归众生一体,一体就是和。念佛修净业,那也是回归自性佛,所以是圆解圆修。所以我们师父撰写的这篇「修六和敬祈祷文」那也是融会贯通了圆教一乘的教义,我们不能够轻视它,要把它当作经典来读诵,每天都应该认真的在佛前祈祷。好,简单介绍了五重玄义,这个玄义就是概要,大概的义理是什么意思我们介绍出来了。
下面我们介绍祈祷文,我们也是按照佛经解释的方法,今开三分,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是由「弟子众等,一心归命」,一直到「若无三宝加威,祖宗德荫,云何行成」,这一段属於序分。正宗分是「我等四众弟子,罪业深重」,一直到「如印祖云,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属於正宗分。正宗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流通分是末后那一段。蕅益大师比喻序分好比人的头,面貌五官都能够显现出来,你能看到序分大概知道这篇文章大意是什么;正宗分是比喻人的身体,五脏六腑俱全;流通分比喻手足,它运行起来很自如,一般流通分是劝勉、发愿、广为流通。
我们来看第一段序分,就像文章前面前言、序言部分,我们先看第一句。「弟子众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先看到这一句。这一句是叫我们先皈命三宝,弟子众等是指我们自己要一心归命,一心就是至诚心,没有夹杂其他妄念,这个时候归命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能够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做祈祷的时候要把心定下来、清净下来,排除妄念,跪在佛菩萨面前专注的来读这篇祈祷文,那就有效果了。归是回归,归命是全身心投靠,知道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必须是仰赖诸佛菩萨来拯救。我们修净业,所以归命阿弥陀佛,他是极乐世界的教主,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二位是阿弥陀佛的左右手,这是西方三圣。观音、势至两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他们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修菩萨道,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所以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我们念阿弥陀佛,到我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带著观音、势至,还有清净海众(清净大海众菩萨)来接引我们。我们现在还没有去往生,他们一定还是摄受我们、加持我们,使我们不退转。除了皈依极乐世界诸佛菩萨以外,还有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三宝是佛法僧,十方三世佛法僧这就全了,一个都没漏,这是皈命三宝。
下面这一段,这句话是讲祈祷文发起的因缘,「时值末法,斗诤坚固,灾厉四起。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同伦,兴起学习六和,以求自度度他,拯救地球,责无旁贷」。时值末法是我们现在正处在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的特徵就是斗诤坚固,灾厉四起。为什么?因为佛法衰了,正法的教育衰落了,人心就变得不善,所以都变得自私自利,甚至会损人利己,心中充满贪瞋痴慢,追求五欲六尘享受,这是末法时代众生的现象。我们看看现在世间是不是这样?的确如此,这是世尊早在三千年前已经预见到,已经说出来了。世尊的法运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距离释迦牟尼佛有三千年左右,后面还有九千年末法时代,众生因为缺少了正法的教育会愈来愈苦。九千年之后,佛法在世间消失了,就是灭法时代了,众生就更加苦。众生斗诤坚固,好斗、好争。你看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提倡竞争,要知道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升级是战争,现在的战争那是同归於尽的战争,没有胜负的。灾厉四起这是天灾,当然也包括人祸,这都是我们有目共睹。你看看这近十年来灾难多少?这十年当中后五年又比前五年灾难又多了,自从二00四年底印尼大海啸以来,灾难好像愈来愈频繁。我们看这后五年,就看今年,到现在不到八个月,你看全世界的灾难有多少?年初的时候海地大地震,死亡三十万人左右,紧接著像冰岛的火山大爆发,中国青海玉树大地震,刚刚发生的泥石流。这些地震、海啸、火山爆发,这都是灾厉,真的是四起,我们要有敬畏心。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在师父上人的领导之下,四众同修兴起学习六和敬。为什么要学?为了自度度他,拯救地球,这是我们学习六和敬的目的。古人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看到现在世间的这些灾难,不能够袖手旁观,不能不发起大慈悲心,真诚的救世。首先要自己度自己,自己成就了,怎么样才叫成就?最低限度,你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你才叫自度。还要度他。现在虽然没往生,在这个世间,我们就应该有义务宣传佛法,特别是净土法门,能够带多一点众生一起去往生。对於那些还没往生的众生,他们可苦了,我们也要尽力去拯救他们。不光是人类,一切的动物,一切鬼神众,一切众生都是我们拯救的对象,这是一个佛弟子责无旁贷。贷是推托,这个责任不能够向旁边推托,要直下承当。能不能做得到?只要你真发心就一定能做到。为什么?因为众生跟我是一体,宇宙跟我是一体,所以我能自度,必定度他,自他不二。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就有信心了,这个愿就恳切。
下面一段是讲我们要发大心,感得三宝加被,发心感降。「大心虽发,当知此事,若无三宝加威,祖宗德荫,云何行成?」我们发了大心要自救、救他、救世,这是菩萨心,这是菩提心。可是发了心,我们自己能力很小,要拯救地球这个事情,如果没有三宝威神加持,确实很难办到,还有祖宗福德的庇佑。三宝肯定是加威,但是我们自己要有至诚的心去感,感得三宝来应,我们不感,三宝不能应。就像撞钟一样,我们去撞钟,钟才能响,如果不撞,钟是不响。现在全球的这些众生都在贪瞋痴慢当中,都在迷惑颠倒当中,他们不懂得去感,我们要代众生去感得佛菩萨加被,我们要发大心,这就是感,感得三宝加威,感得祖宗护佑。如果不是这样,确实很难有消灾免难的效果。这一段是讲序分。
下面是正宗分,我们先看第一句。「我等四众弟子,罪业深重,定慧未修,虽闻正法,尚未落实,今愿依佛教法,虔求加佑」。这一句是说我们业重虔求,我们四众弟子,四众包括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女二众。特别是我们追随师父上人学习,都有共同的愿望,以师志为己志,首先我们要拯救地球,然后还要弘护正法。可是我们自己了解自己,真的是罪业深重,我自己忏悔、反思,就明白我自己是一个贪瞋痴很重的人,如果没有学佛,那肯定是堕落。现在世间这些五欲六尘的诱惑,我们怎么可能抵挡得了?内心充满著贪瞋痴慢的烦恼习气,外面诱惑又那么强,哪能不造罪业?即使学了佛,稍一不留神,罪业还会造,可见得习气之深重。我学佛也有十八年了,跟著师父上人薰修经教整十八个年头,一直到最近我辞职之后全身心投入学习圣教,到了最近,说老实话今年以来,才感觉到贪瞋痴的习气才基本伏得住,否则,如果不是这样大剂量的薰修,那就可想而之。尤其是现在,全世界的磁场都不好,因为全世界的众生都在造业,真的如《地藏经》里面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别的众生要是不学佛那更加了不得。所以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磁场当中,罪业真的很容易造,稍不留神那就堕落。定慧未修,没有定,更没有智慧,智慧建立在定的基础上。定怎么得到?定建立在戒的基础上,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持戒,不持戒学的佛,那都是枉然的、皮毛,最多是增长一点佛学常识,不是真学佛。学佛那是要修戒定慧,所以我们虽闻正法,尚未落实。经教是听了不少,天天是好几个小时听经,但是落实多少?想想一天下来,贪瞋痴慢发作了多少次?能不能有一天没有贪瞋痴慢?那才叫真正落实。所以明了自己罪业深重要忏悔,发起真诚心发愿。今愿依佛教法,依据佛的教诲和方法,我们虔诚的求佛来加被、护佑。
下面一段是我们发愿誓修六和敬,先是总说。我们看经文,「弟子」,底下是念自己的名字,譬如说我是钟茂森,弟子钟茂森,「誓从自身做起,修六和敬。一、见和同解,二、戒和同修,三、身和同住,四、口和无诤,五、意和同悦,六、利和同均」,这是总说六和敬。弟子,我们讲我们是三宝弟子,是佛的弟子,也是我们师父上人的弟子。要做真正的弟子,你得真干,誓从自身做起,发誓从我自身来开始做;不要求别人,我自己要做到修六和敬。底下讲是哪六和敬?这个和很重要,以和为贵。和的基础是敬,你要能够敬人、敬事、敬物,你才能跟人事物和。所以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这是和的基础,你对人不恭敬,你怎么可能跟人和?一定会闹矛盾。
底下这六和,第一个是「见和同解」,我们底下会讲到,所以我们现在暂时先不展开来说。到下面这一段是讲别说,总说完了就分别给我们说明,这六和敬。第一条是「见和同解」,我们来读下面的经文,「谨遵经训,粗知自性清净圆明体,能生遍法界依正庄严,而法界依正全体,的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句是见和同解里面给我们证明,就是从正面来给我们说明什么叫见和同解。见和同解建立在实相的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种见解有了,这就容易和合,这个见解是佛知佛见。所以我们如何修见和同解?一定要把自己的见解放下,以佛知佛见做自己的见解。如果是我们以自己的知见来跟人家合,那没办法合,为什么?别人会说为什么要依你的知见,不依我的知见?听你的不能听我的吗?你看这就不合了。如果大家都放下自己的知见就合。那听谁的?听佛的。佛的知见是哪来的?这是自性本然,你证得自性,你成佛了,你一定是这个知见,这是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知见。所以不是佛他自己编造出来的知见让我们去跟他合,不是,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没见性,先听佛的话,依佛教诲,这就达到见和同解。
我们谨遵经训,经是佛讲的教诲,所以这都是符合实相,我们遵守经典的教诲和教训。师父上人给我们讲过一遍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里面讲到「显一体」,这个一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刚才我们提到,这就是讲到宇宙的本体,本体是什么?是自性,一切法是自性所生,所以能生遍法界依正庄严。依是依报,正是正报,依报是讲环境,正报是讲自己,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一切人事物都是我的依报。依报、正报是一体的,都是自性所生。我在世界各地讲中国精神的时候,我归纳了十条纲目,第一个也是讲一体,第二是讲二相。一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它生出二相来,二相就是四书《大学》里讲的本末。什么是根本?我们的身、心是根本,所以《大学》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懂得这个根本,你从根本修,你把身修好了,你的心正了,你的身修了,自然你就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枝末,像一棵树,根本稳固了,它的枝叶花果,就是枝末就能够繁茂。家、国、天下是末,你知本末,物有本末,本就是自己一身一行,末就是身心以外一切的境界,也是依报,依报随著我身心的正报来转的,我身心正依报也正,身心清净依报也清净,所以要从自己开始修。从自身做起,不能要求别人,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这叫本末倒置,不可能修成的。一定要从根本修,从自己做起,根本好了,外面依报环境随著我就转过来了。
这里有讲「法界依正全体」,依报正报全体现象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里讲「的是」,这个「的」是的的确确,讲得非常肯定,一点怀疑都没有,确实是这样,这是真相,宇宙一切万物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我们帮助一切众生是无条件去帮助的,怎么能讲条件?大家是一体。正如左手要是受伤了,右手去抚摸它、关怀它,能讲条件吗?右手要问左手要多少钱才去帮助它吗?没有的事,因为是一体的,所以从这里产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正明,从正面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知见,这个见是佛之知见。
下面是反明,反过来再讲一遍,让我们印象更深刻。我们来看经文,「一切万法不是一家,而是一体」。这是给我们再次的明确,一切万法就是一切人事物、一切现象、一切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包括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众生,无情众生是山河大地,这都是一体的。我们讲一家人,那都是太遥远了,不够亲密,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体,就像身体不同的细胞,大家都是一体,讲一家人都疏远了。
下面这一句是明本,告诉我们本来的实相。「故佛示众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由之建立见和同解」。上面跟我们讲了,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所生,因此是一体。故就是所以,所以佛告诉大众,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把佛之知见和盘托出。像《华严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成道,成道之后你看他说到什么?「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圆觉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都是佛的现量境界,看到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本来就是佛,你有佛的智慧,你有佛的德能,你有佛的相好,你具足佛的一切功德,只是你现在有了妄想分别执著你不知道,你有自性宝藏,你不晓得。这很冤枉!冤枉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而且这个苦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找苦吃,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自己在那里迷惑造业形成这种果报,你看冤不冤枉?自作自受。所以佛来到这个世间没有别的,就是告诉我们这一点,这是佛之知见。我们的见和同解建立在佛之知见的基础上,这是最圆满的见和同解。我们有这个见和同解之后,一定要去力行,真正发起大菩提心救度苦难众生,无分别的去救度。一切众生我们都应该救度,不分好丑、不分善恶、不分亲疏贵贱,都是我们帮助的对象,那才叫真正落实见和同解。
下面是讲「戒和同修」,这第二条,我们先看经文,「自今日起,尽此形寿,认真落实《弟子规》、《感应篇》、五戒十善。日日反省,日日改过」。这是戒和同修里面第一个层次,是属於根本戒。什么是根本戒?这里讲到了《弟子规》、《感应篇》、五戒十善,这是我们根本的戒律。从现在今日开始,尽此形寿,就我们这一生,必须认真落实这个根本戒。《弟子规》又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规》都做不到,其他的别谈,后面肯定不可能做到。后面建立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弟子规》你才能会做到《感应篇》。《感应篇》是《太上感应篇》,道家的根,《弟子规》是儒家的根,五戒十善是佛家的根,五戒十善又是建立在《太上感应篇》落实之后的基础上。《弟子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讲伦理道德,《太上感应篇》教我们因果,那要更深层次的使我们做人扎下根基,知道乃至起心动念都有果报,所以有敬畏心。《弟子规》学了之后懂得伦理道德,人就有耻心,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作恶那就是可耻的,他有耻心就耻於作恶,不想去作恶。《感应篇》是让我们懂得因果,生起畏惧心,不敢作恶。在这个基础上修五戒十善,就能达到行为纯善、心地纯净。
十善是讲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不造贪瞋痴,就是十善。有了十善的基础,五戒才能修得圆满,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基本上就是跟十善相应。我们要把《弟子规》、《感应篇》、五戒十善当作自己功过格来做,日日反省、日日改过。在六和敬学习大会上,我们发了《弟子规》、《感应篇》和《十善业》的功过格,一个表格,希望大家天天来填表,对照自己的心形,看看哪一条没做到,画个叉,第二天要把它做到。要认认真真的,像袁了凡先生一样,按照功过格来修持自己,这个做得踏实。我们反省的依据就是儒释道这三个根,要重视扎根教育,没有根,后面不可能真正有开花结果,我们的修行不可能有成就。修行是修什么?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就是修行。所以这三个根是我们的根本戒律。
下面这是讲加行戒,加行戒是什么?提升到菩萨戒了,菩萨应该修什么。我们看经文,「务求行依四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奉行六度、四摄、三福、十愿」。这是菩萨所修的功行,我们要发心救世,那要作菩萨才行,不是菩萨都很难真正圆满修得六和敬。我们师父上人有提过,谁能够真正做到六和敬僧团中的一员,谁有这个资格?这是要圆教初信位菩萨,这是个最低标准,我们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做。圆教初信位相当於小乘须陀洹果,他破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根本戒的基础上,我们要发大心作菩萨,要拯救地球。这里师父上人根据《妄尽还源观》里面讲到的「四德」,这里有四条,务求行依四德,务就是一定要。现在已经是迫不及待,不能再等,一定要在我们的行为上,在我们的心行上落实菩萨的四德。
第一个是「随缘妙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会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要攀缘。凡夫他也随缘,可是随缘的过程中他生烦恼,被缘拉著走了,随缘随著变。我们现在的境界是什么?六道轮回的境界,随著六道的这些境界走了,那就是做轮回业,这就不是妙用。随缘妙用是什么?在随缘里面,你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妙用。所以在随缘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才叫妙,这是要作菩萨。作菩萨是什么?至少你要放下分别执著,每天学著把分别执著放淡,不要去攀缘,做事都不要勉强,有缘我们就做,即使是好事都要随缘,有缘才做,没有缘绝不攀缘。第二是「威仪有则」。就是生活在这个世间里头,我们要给世间人、给一切众生表演最好的榜样,这是威仪。则是规矩,有规矩,处处都符合圣贤教诲,为众生演出伦理道德的样子,演出深信因果的样子。学著像佛菩萨那样,你天天的生活都是表演,凡夫表演的是烦恼,菩萨表演的是智慧、是觉悟,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表演的是这个,这样的表演就能启发众生觉悟。所以叫为人演说,先演给他看,然后他向你请教,你说给他听,身教、言教,帮助众生觉悟。
第三条是「柔和质直」。这是讲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态度要温和,像夫子温良恭俭让,这就是柔和质直的表现,柔和。但是心地是正直的,没有邪曲。如何做到没有邪曲?没有自私自利,你心就是正直,没有邪曲。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心就不正直,有贪瞋痴慢、有杀盗淫妄,这些都不正直。所以我们身口意都要跟善相应、跟性德相应,这是柔和质直。最后一条「代众生苦」。一般凡夫都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我们作菩萨要跟众生反其道而行之,跟他相反,我们损己利人,愿代一切众生受苦,不求自己得安乐,舍己为人。说老实话,你能舍己为人,你一定能得到好的果报,因果是丝毫不爽。愈是损人利己,愈是不利己;你能够损己利人,你自己也得到利益,因为自他不二。这是《还源观》上贤首大师把四性德归纳出来,详细大家可以听师父上人讲解的《还源观》。这是完全跟自性相应的四种菩萨的性德。
下面讲「奉行六度、四摄、三福、十愿」。这个我们也不能够一一展开来讲,只能够提一个名相,师父在讲经当中都有多次的讲解,大家可以找相关资料来听,在师父讲的「认识佛教」里面就有提到这些名相。六度是菩萨的行门,所谓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禅定,第六是智慧。布施包括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自己内心的悭贪,悭贪是六道轮回的根本,通过修布施把悭贪的心度掉,这叫第一度,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这个戒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这些戒律,它包括佛陀、老师的教诫,我们受持这些教诫把恶业断掉。忍辱度瞋恚心,对治我们的瞋恚,精进对治我们的懈怠,禅定对治我们的散乱,般若是智慧,度我们的愚痴,这是六度。
六度在净宗法门里面很好修,蕅益大师曾经告诉我们,「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你看六度可以用一句阿弥陀佛圆修,但是这里讲是真能念佛!念佛要真念。什么叫真念?念兹在兹,心里面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叫真念。如果心中有怀疑,怀疑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怀疑阿弥陀佛到底会不会来接我,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去?有怀疑,心就不真,或者有间断,或有夹杂。什么东西间断、夹杂?你心里有放不下的,你对这个世间还觉得很多事没干完,对於自己的财产、儿女、亲人还放不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你还不肯去,放不下,那就不真,念佛口念而已,心没念。念佛的「念」字是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心」,今心是佛叫真念佛,你心里真有佛才行,把往生极乐世界摆在第一位,第一重要。
放下身心世界,你就是行大布施,布施是放下,你全都放下,没有一样贪念。真能念佛,你心中没有贪瞋痴的烦恼,一起烦恼、一起贪瞋痴慢,立刻一句佛号把它压下去,那你是大持戒。心中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那你一切的戒律都圆持,不用一条一条的持戒,大持戒就是你圆满的受持了所有戒律。戒律的精神就是教你断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都圆修了。你真能念佛,心里面不计较是非人我,人家来毁骂我、陷害我,我都不在乎,不放在心上,就是大忍辱,心中只放著一句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没有稍许的间断夹杂,绵绵密密功夫成片,这是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再起妄想驰逐,没有其他妄念,心专注在一句佛号上,什么境界现前都不与理会,善境我不会起贪爱,逆境我不起瞋恚,就是一句佛号,所有境界都是好境界,都是佛菩萨安排给我来帮我提升境界,这就是大禅定,你心中有主宰了。什么叫禅定?外不受诱惑叫禅,内不动心叫定,你看你就定在一句佛号上,你就是做到了。你真能念佛,不再受其他的法门、其他的道路所诱惑,善导大师讲,哪怕是释迦牟尼佛再来告诉你,我有一个更好的法门,比念佛法门更好、更容易成就,你来学吧!你应该怎么做?合掌对释迦牟尼佛说:佛,谢谢您,我就念一句佛号够了,我这一生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受他歧所惑,你这是大智慧,那你决定往生。这是菩萨六度,用净土法门就可以圆修。
四摄也是菩萨四摄法,它出自於《仁王经》,第一是「布施摄」。布施,这里讲布施跟六度里讲的布施不一样,六度的布施是放下,四摄的布施是为众生布施,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这是利益众生。「爱语摄」,第二条,这是讲对不同的众生,随著他们根性之不同,你用善言、用正法来安慰、来劝导,让他们能够对正法生起好学之心。第三是「利行摄」,利行就是利益众生的行为,让众生也生起欢喜心。他得到利益,他欢喜,真正来受教,同归菩提道。四摄里面第四是「同事摄」,就是跟众生同事。这一点要大菩萨才能做到,跟众生和光同尘而又不受他影响,他能转化众生但是不受众生影响。可是我们要是做不到,我们跟众生接触在一起很容易受他们影响,那我们怎么办?师父上人教我们,要跟圣贤佛菩萨同事,我们做的事业,做什么事业?佛菩萨的事业,弘法利生、护持圣教,这就是与佛菩萨同事。
三福,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师父上人也反覆讲过,《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讲到人天福。这第一福,人天福里头,我们看到实际上就是三个根的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弟子规》的落实;慈心不杀,这是在落实《感应篇》,《感应篇》做到了,你就能够有慈悲心不伤害一切众生,杀是伤害众生的意思;修十善业,这十善业道,所以第一福就是三个根。所以它太重要,这是根本戒。第二福,「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人的福,修小乘,这是要学佛了,得受持三皈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意思。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净也,净而不染,这是三皈。受了三皈依还要持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众戒、威仪包括的范围就很广,像在家有五戒、菩萨戒,出家的有《沙弥律仪》,沙弥十戒、比丘戒、菩萨戒;威仪,沙弥就有二十四门威仪。出家人,师父提倡一定要落实《沙弥律仪》,这是第四个根;在家人也可以学《沙弥律仪》,也要落实。第三福是大乘菩萨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真正发起菩提心,我们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仅是世间一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当然这个因果首先要深信,人人都知道因果,这社会就太平,我们自己真正深信因果,那就不敢造恶。但是这里讲的因果是菩萨所深信的因果,什么因果?《华严经》里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是大因果,我们要深信这个,所以肯去念佛。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不退成佛,深信这个因果。读诵大乘经典,我们净宗同修选择《大乘无量寿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能有成就。像刘素云居士,你看她就是听《无量寿经》,专听这一部,没有别的,听了十年,每天念阿弥陀佛、听《无量寿经》、读《无量寿经》,师父给她印证,她念佛功夫成就了,她决定能往生。她自己也承认,她决定往生。成就以后,现在还没走,怎么样?劝进行者,劝勉大家好好的来修持,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讲到三福。
十愿,这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里就不能详细说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够读一读这十个条目,「第一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第四忏悔业障,第五随喜功德,第六请转法轮,第七请佛住世,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第十普皆回向」。十大愿王最后是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里面给我们说清楚了。我们这十大愿王要修不容易,这普贤行,但是我们能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也是在修普贤行。你看《无量寿经》里面第二品「德遵普贤」,求生净土的人都是修普贤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统统都修普贤行,而且能够把普贤行修得圆圆满满。你看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讲,「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普贤行到哪圆满?到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我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了,现前成就此大愿,而且一切圆满尽无余,没有剩余、没有欠缺。所以求生净土才能够圆满落实十愿。这里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菩萨的四德、六度、四摄、三福、十愿。
下面经文是讲到身和同住,六和里面第三条,刚才是介绍戒和同修,下面是身和同住。「经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弟子既发心修六和道,必求自身业和谐」,先看到这。身业和谐就是身和同住。经云,这个经就是《六祖坛经》,下面有一句经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真修行人,绝不会看世间人的过失。如果我们眼里还看别人的过失,看谁又做错了,哪个人不如法了,那自己心都被外面境界所转,你心里装的是别人的过失,你心不清净,把人家的这些过失、这些垃圾装到自己心里来,把自己的清净心变成一个垃圾桶,污染了。所以真正修道人没有工夫看别人过失,他只会看自己的过失,看别人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见到贪瞋痴的菩萨,那是表演出来贪瞋痴的这些行为,善财童子眼里面看他们还是菩萨,都是法身大士。有没有去看别人的过失?没有。但是他知不知道那是过失?他知道。所以你看善财童子礼敬五十三位善知识,礼敬其他五十位善知识都有赞叹,有礼敬、有赞叹,但是礼敬贪瞋痴的三位菩萨,贪的代表是伐苏蜜多女,瞋的代表是甘露火王,痴的代表胜热婆罗门,这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只有礼敬没有赞叹。他知道那是过失,他不赞叹是不让其他众生跟著学,但是他一样礼敬。他不去老心里面想著别人有什么过失,都反求诸己,「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他自己反省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没有工夫去评论别人的是非,看人家的过错。
所以这里讲弟子是我们自己,既然已经发心要修六和道,必定求自己身业和谐。「自」是讲对自己而言,不能要求别人,一要求别人肯定做不到。身业和谐是跟同修道友共住在一个道场要和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像亲人一样。当然更广义上来讲,全球的众生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有家园,我们身和同住,所以跟一切众生都要和谐共处,哪怕是其他的宗教、其他民族的这些人,我们都要和睦相处。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在全世界各地推动宗教和谐,这是把六和敬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底下是「语业和谐」,这是讲口和无诤。我们的语言一定要柔和,一定要对人恭敬,自己谦虚,这就跟一切人和谐,不批评人,更不能够造这些口业。口业四种,妄语,说骗人的话,这就不和谐,别人知道了,心里就很生气,不和谐了,所以不妄语;不两舌,不讲别人的是非;不绮语,不搞花言巧语,讲真实话;不恶口就是不骂人,不讲粗话。这些都是口业上要清净。
下来,「意业和谐。只求我与他人真诚和谐,绝不丝毫要求他人与我和谐」。这是在意上,意念之上要跟一切人和谐。同悦就是和谐,大家欢欢喜喜,互相真诚以待。真诚也是只要求自己对别人真诚,不要求别人对我真诚,你看只求我与他人真诚和谐,绝不要求他人与我和谐。人家对我是不是真诚,这我不管,我只是要我自己对别人真诚,我关怀别人,不要求别人回报。我跟他和,他可以不跟我和,我心里不能跟他对立,从内心深处化解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对立,内心里没有对立、没有冲突,外面你就见不到有对立、有冲突。如果你说某人对我很不好,常常障碍我,常常陷害我,你要这样想,你意上就不清净。为什么?你看到别人跟你起对立冲突,是因为你自己内心中有对立冲突;你自己没有对立冲突,你绝对看不到那个对立冲突的人,你看他一定是好人,这个我们要明白。
下面第六条是利和同均,「一切资生之具,愿与大众共享」。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起居的必需品,我们一切所受用的这些物质,尽量要自己节俭,多余的部分要跟大家共享。佛当年的僧团,那真的实现共产主义,你看他们每个人都是三衣一钵,就这么简单,其他的财产都是共有。也没什么其他财产,连吃饭,他们去讨饭、托钵,讨来的饭食混在一起,然后大家一起享用,所以叫一钵千家饭。释迦牟尼佛那个僧团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真的是,你看一千多人出去托钵,讨回来的饭混在一起,这不就一钵千家饭吗?真正是共享共有,没有私人财物,所以心都是清净的,绝没有自己的贪图享乐。如果真正有四个人这样的发心,把自己一切都放下,跟团体修六和敬,那这个地区就真正有福了。
我现在把自己所有的财物都布施掉,除了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还有几件换洗衣服之外,其他真的都不属於我私有。我连银行帐户都关闭掉了,不需要开帐户,不用钱,用不上钱。生活起居由道场来照顾,自己把全副的心力放在研究经教,自己修持,同时弘法利生。所以如果真有大众这样发心,我们一起去修持、修学,一起来为地球消灾祈福,一起弘扬圣教,这是真正最有意义的事业。如果做不到,完全自己的享用、自己生活物质全部都跟大众共享,做不到,至少我们要做到自己尽量节俭,多余的拿去布施,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人正在受饿受苦。我们是幸运儿,我们要有能力的话多去帮助别人,自己修福,也是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对这个世界来讲我们尽一分心力。
这是讲六和,下面是导归极乐,我们看经文,「依《无量寿经》,一向专念弥陀圣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师父现在把《华严经》暂时放下,讲《无量寿经大经解》。他老人家说,《无量寿经》劝导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功用甚至超过《华严经》,消灾祈福来讲《无量寿经》效果更殊胜,所以现在他专讲《无量寿经》,希望用两年时间,把《无量寿经大经解》讲完,留下一部传世之作。这是我们师父一生弘扬这部经典,专修、专弘,我们做弟子的也应该继承他老人家这种弘法的事业。师父上人他也劝勉我,现在也开始复讲《无量寿经》,在此地我们现场用广东话复讲。一门深入学习《无量寿经》,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圣号,这一生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往生那可惨了,即使你来生再有福报做人,恐怕做人也是够惨了,这个地球以后灾难说不定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没有你待的地方,不往生怎么行?轮回太苦。
下面正宗分最后两句是讲自度度他,首先是发愿,「唯愿以自身之真正落实,感化一切有缘众生」。这是发大愿,自己真正落实六和敬,一心求生净土,感化周围有缘的众生。什么众生有缘?他肯听你的,他肯学你的,这就是有缘。下面是修法,怎么修?「如印祖云,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是最重要的修持方法,见一切人都是佛菩萨,你才是真修行。眼中没有坏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只有我一个人是凡夫,我一个人在修行,其他人修不修不关我的事,他是佛菩萨给我做示现的,好人是菩萨,坏人也是菩萨,都是帮助提升我的。这是印光大师教导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开示之一。
这是正宗分到此地,下面是流通分。第一个是功德回向消灾,「愿以此如说修行供养,至诚祈祷,化解世界一切灾难,普利群萌」。我们把自己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法供养,第一个供养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你真正依教奉行,每天至诚祈祷化解世间灾难,利益群萌,群萌就是一切众生。第二小段是祈求三宝和护法证明摄受,「恭惟十方三世一切三宝,韦驮天尊、护世四王、龙天护法证明摄受」。我们自己心是真诚,至诚感通,感通三宝护法菩萨、护世四大天王、龙天善神他们来给我们做证明。摄受就是帮助我们、加持我们,令我们满愿。最后一句是愿自己成就僧团之一员,「令弟子得成为六和行者中之一员。令我黑业永除,善法增长,克偕善友,净满圆成」。这是祈求三宝龙天加持,令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六和敬,勤修净业,成为六和僧团中之一员。僧团在哪找?自己不求,只求自己做到六和敬,自己修净业。如果跟另外三个人又碰上了,这就成就四人僧团,那就是众生福报现前。我们自己求,自己修六和,把自己的黑业,就是恶业永远除尽,令善法增长。克偕善友,克是能,能同一切善友,志同道合的称为友。我们大众在一起发同样的心、立同样的志修六和敬,希望这个善愿能够清净、能够圆满、能够成就,为这个世间消灾免难,使正法日隆。下面是弟子自称名字,譬如说钟茂森,「至诚顶礼遍叩,二0一0年七月二十四日」。这是师父提倡我们修六和敬,我们要至诚,我们要每天依这个祈祷文来念诵,来祈祷、发愿,最重要的自己要落实。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师父上人在上一个月写下的「修六和敬祈祷文」。在上个月二十四号、二十五号两天,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由胡妮妮居士发起大家学习六和敬。这是响应我们师父老人家在讲经里面的号召,共建六和僧团,为消灾祈福、为绍隆正法出我们这一分心力。「修六和敬祈祷文」这是师父上人在大会当中发给每一个同修,同时也把这个文章挂在网路上。老人家在大会上是一句一句带我们去念,将来也希望我们协会把师父老人家念的祈祷文也挂在网上,我们可以每天跟著师父念的这个文我们来念,为世界和平做祈祷。本来师父老人家是想在大会上把这个文讲一遍,因为这个文里面也有深刻的义理,但是因为时间不够,所以老人家没有能够给我们详讲一遍。我们协会今天晚上就在一起认真的来学习一遍,希望大家对於祈祷文认识之后,能够每天都当作功课来做,每天认认真真的来念诵,发自真诚的心为世界和平、为消灾免难做祈祷,这是我们学佛弟子,尤其是净宗同修应该做的本分。今天我们就用两个小时时间简单的把这个祈祷文学习一遍,主要是希望把这个祈祷文里面的意思弄清楚,在念诵的时候能够随文入观,这样力量就大了。
我们现在世界各地灾难都很频繁,我们看到就是上个礼拜在甘肃舟曲就发生了泥石流,有一千多人因此而丧生。这些天灾,包括人祸,在佛经上讲都是我们众生自己业力所造成的,那要帮助这个世间消灾免难,怎么做呢?祈祷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有研究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们,他们做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说人的意念是可以改造物质、改造环境;如果世界上有八千人在一起诚心诚意为这个世界、这个地球做祈祷,全世界六十亿人口都能够得到平安、得到福报。所以这就是师父老人家为什么要发起修六和敬,让大家做祈祷的原因。跟著师父学习的人不止八千人,世界各地的净宗同学那是不计其数。如果真正有八千人能够发心,用真诚的心为世界祈祷的话,那我们的世界就得福了。如果有真正四个人在一起完完全全落实六和敬,这就是真正的僧团。僧团不一定是指出家,出家人修六和敬是僧团,在家同修在一起修六和敬也是僧团,这个僧是包括在家、出家。所以我们佛弟子要有这分使命感,为世间消灾免难,我们要把自己放下,於一切人事物能够做到六和。果然有四个这样的人出现,这就出现六和僧团,那就是众生的福报,这个地区就不会有灾难。我们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是本次发起学习六和敬的道场,我们自己更应该率先来落实。我不知道大家开了大会之后,有没有真正按照师父上人所提倡的每天做功课、每天祈祷,如果没有,我们就得赶紧开始。
讲解「修六和敬祈祷文」,我们采用佛经的方式。因为师父老人家写的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太好了,里头的层次、结构非常的有条理,就像经典一样。经典是可以用科判去给它来划分的,如果是好的文章,你用科判去给它分,也能够看出它的逻辑、它的脉络,真的是非常齐整。我自己就尝试著把师父老人家这篇祈祷文做了一个科判,发现确确实实这个文章条理非常清晰,多一个字就多余,少一个字就变得意思不足。我不仅用科判来分析这篇文章,而且还简单的借用天台家「五重玄义」来分析这篇文章的概要,让我们更加明了这篇文章的大意。自己也是初学,所以这样的一种讲法是提供给大家做参考,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更重视这篇祈祷文,每天都能够读,真正的来祈祷。按照「五重玄义」,我们要讲释名、辨体、明宗、论用、教相。释名就是解释这篇文章的题目,这个名题,「修六和敬祈祷文」。这个文题分成两部分,修六和敬是自己要修,要记住修六和敬不能要求别人修,只能要求自己修;要求自己跟别人和,不能要求别人跟我和。为什么?如果我要求别人跟我和,那这是一种控制的念头,要求别人这已经跟别人对立起来了,那怎么能够和合?所以修行一定是自己去修,用自己真正的修持来带动别人,而别人修不修我们不能放在心上,我们不做这个要求。修六和敬,我们真正去修这是自利,用自己的这种修持力来感通三宝加持,感通龙天善神护佑,使得这个地区能够祥和、能够免难、能够正法兴隆。能不能做到?一定能。一个地区只要有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个地区都会得到三宝加持、龙天护佑;如果有四个人真正修六和敬,那就不得了,这就是僧团出现了,那真正是消灾免难。所以以修六和敬为自利,用祈祷是依靠他力,他力就是佛菩萨三宝威神加持、龙天善神护佑。所以这篇文章体现自他二力,也是二力法门,跟净土法门是一致。六和敬详细解释下面会讲到,所以题目我们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个重点。
「五重玄义」第二,我们来讲辨体。辨体就是辨明本文的体性,也就是本文是依什么样的体性来讲的,它根据什么样的原理讲的。我们来判是以自他不二,清净圆明之自性为体;自他不二是我跟一切众生不二,不二就是一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一体的,为什么?因为它是自性所变现的。这个自性我们特别加了个注脚,叫清净圆明之自性。祈祷文里头有提到,我们看了祈祷文它第二段第四行里面讲到的,「粗知自性清净圆明体,能生遍法界依正庄严」。遍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众生都是自性所生的,所以是一体。自性是清净圆明的,清净是它本来无一物,我们六根没办法接触得到,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嗅不到、舌尝不到、身触摸不到,连我们意都想不到,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没办法接触到自性,所以叫它清净。可是虽然它是见不到、摸不著,但是不能说没有,它有,它有作用,体是无相的,可是作用却是无方的,相是极其宽广的。这是讲到自性的体相用,体是空寂、是清净,但是相是无量无边,变现宇宙一切万物、一切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而它的用也是大用无方,自性本有见闻觉知的功用,所以自性所变现的一切万物都有见闻觉知这种功能。
日本江本胜博士,他用水实验就实验出来,水结晶它有见闻觉知,它对人的意念产生反应。不仅是水,一切万物都有见闻觉知,石头、桌椅板凳都有见闻觉知。有情生命就更不用说,像人、动物、天地鬼神,当然都有见闻觉知。这种见闻觉知是遍法界的,法界当中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够感知的。但是你问,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不要说他方世界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事情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是因为我们自性被障碍住了。被什么障碍住?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自性全体大用现前,那你真正是跟佛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你恢复自性了,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圆明,圆是圆满,它是周遍法界的,这种功能,这种见闻觉知的能力周遍法界,圆圆满满。明是智慧,就像佛在《华严经》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明就是智慧,圆讲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圆圆满满。但是我们现在「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学佛没别的,就是去除妄想分别执著而已。我们本来是佛,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立刻就成佛。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还是佛,只是你不知道你是佛,你失去了佛的那种受用,那就很冤枉。你本来可以跟佛一样的自在受用,但是现在被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搞得很可怜,所以要修行。我们明白本文的体性,直接是以自性为体,自性也是实相,也是以实相为体,所以这篇祈祷文跟大乘经一样,皆是以实相为体。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的,也就是说,佛根据实相讲出来,是符合宇宙人生真相,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第三我们讲明宗。明宗,宗就是指修行的方法、宗旨。我们要判这个宗,这篇文章是以六和净业至诚感通为宗。我们学这篇文章是修六和敬,所以修行方法就是修和敬,以六和做为我们的指导,所谓「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六和,下面我们会详细解释。修六和敬,不仅是同修道友之间要和敬,我们自己要懂,和是跟一切万物,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要和,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和,你这六和才能够做得圆满。如果我跟同修道友能和,跟其他人就不能和,这个和不圆满。为什么?你这个自他的对立没有放下,没有放下说老实话,即使是跟最知心的同修道友也有不和的时候。所以真正的和是真的把自己放下,跟一切众生和。
在现世我们能够修成六和,而这个还要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我们的导归,我们要归於净土。如果是我们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修行就不能圆满,像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必须是导归极乐才能够使十大愿王圆满,六和敬也不例外,六和敬也是要导归极乐世界。我们到极乐世界那真的是和,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都是修六和敬的,所以极乐世界就是一个大僧团。我们现世修六和敬最多是个小僧团,我们跟人家和,人家不一定跟我们和;生到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领导之下,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个大僧团,那就是大圆满,也是六和的大圆满。
我们要祈祷,六和净业是我们自力,自己要修的,至诚感通是我们祈祷。祈祷最重要的是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就能够感通,感通诸佛菩萨加持、龙天善神护佑,使我们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使我们周遭的一切众生也都能够消除业障、消灾免难。这个地区真正有一个修行人,那都是对这个地区带来福分;你在这一家里面,你真修行,你这一家人得你的福报,灾难来的时候别的家可能倒楣,你家里不倒楣,为什么?因为你真修行,这是感通。所以这个至诚心是什么?具体落实就是你要真干,明白道理了,马上要付诸於行动,这是真干;不能够光讲、光听,听完出了讲堂全都忘了,该是怎么样造业就怎么造业,那个没用,真正要去力行,这才有至诚心。这是本文所提倡的修行方法。
第四是论用,论用是以消灾积福同生净土为用。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倡导的修行方法到底有什么功用?用可就大了,我们能够修六和,我们是替这个地区,我们所在的地区消灾免难,能够招来福报。这个道理很深,灾难要知道是人心所感,人有恶念就会招来灾难,人有善念招来的是福,「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尚书》上也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我们作善,我们心善、口善、行为善,天就降下吉祥;如果我们心地不善、行为语言不善,天就降下灾殃。所以我们能够力修六和敬,必定感得吉祥和福报,灾难就能够减免,这是我们现前得到的利益。
我们修六和、修净土,最后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仅我往生,我还能带动周围有缘的众生同生净土;有缘众生有看得见的、有看不见的众生,同归极乐世界。如果我们不能够修六和,跟一切人都会起冲突、起矛盾,跟一切事会起烦恼、起对立,你要知道往生净土这就没把握了,所以往生净土六和敬也是个前提条件。你想想,你要是跟一般人都不能和睦相处,到了极乐世界,你把极乐世界都搞到乱七八糟,跟其他的菩萨都对立起来,那就污染了极乐世界,你怎么能去极乐世界?所以修六和跟修净业相辅相成。净土法门最重要的原理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心清净了才能感应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我们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清净的心一定能够跟一切人事物的境界和合,没有冲突、没有对立。
最后五重玄义第五条是判教相。教相简单来讲就是修学的哪一个次第,就像我们世间人读书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教学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课程。这篇文章所倡导的修行方法是属於什么样的课程,是哪一个阶段来学的?我们判是大乘菩萨道圆解圆修。菩萨道是大乘,区别於小乘,小乘只是自利,不能利他,大乘菩萨道既是自利也能利他,他不是自了汉。我们修六和敬不是光为自己,我们为什么修?我们为一切苦难众生来修,我们发大心为这个世界苦难众生,为绍隆佛种、弘法利生来修六和敬,这是大乘菩萨道。而且不仅是大乘,也通圆教一乘。因为这篇文章里面讲到的自性清净圆明体,告诉我们法界依正全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真正明了自性万法一体的道理,这叫圆解,你的理解就圆了,不会偏,这是圆教。文中也讲到「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圆解。本来是佛,没有说过去是佛现在不是佛,不是,你本来是佛。什么时候本来是佛?现在本来是佛,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你立刻就认识到原来自己真的本来是佛。现在不认识自己本来是佛,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有这种圆的解,就有圆修。你修怎么修?念念回归自性,跟一切众生和合,你就是回归一体。念念都念阿弥陀佛,你就是回归自性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的名号。所以你看修全都修在性上,六和本身也是修在自性上,回归众生一体,一体就是和。念佛修净业,那也是回归自性佛,所以是圆解圆修。所以我们师父撰写的这篇「修六和敬祈祷文」那也是融会贯通了圆教一乘的教义,我们不能够轻视它,要把它当作经典来读诵,每天都应该认真的在佛前祈祷。好,简单介绍了五重玄义,这个玄义就是概要,大概的义理是什么意思我们介绍出来了。
下面我们介绍祈祷文,我们也是按照佛经解释的方法,今开三分,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是由「弟子众等,一心归命」,一直到「若无三宝加威,祖宗德荫,云何行成」,这一段属於序分。正宗分是「我等四众弟子,罪业深重」,一直到「如印祖云,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属於正宗分。正宗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流通分是末后那一段。蕅益大师比喻序分好比人的头,面貌五官都能够显现出来,你能看到序分大概知道这篇文章大意是什么;正宗分是比喻人的身体,五脏六腑俱全;流通分比喻手足,它运行起来很自如,一般流通分是劝勉、发愿、广为流通。
我们来看第一段序分,就像文章前面前言、序言部分,我们先看第一句。「弟子众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先看到这一句。这一句是叫我们先皈命三宝,弟子众等是指我们自己要一心归命,一心就是至诚心,没有夹杂其他妄念,这个时候归命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能够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做祈祷的时候要把心定下来、清净下来,排除妄念,跪在佛菩萨面前专注的来读这篇祈祷文,那就有效果了。归是回归,归命是全身心投靠,知道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必须是仰赖诸佛菩萨来拯救。我们修净业,所以归命阿弥陀佛,他是极乐世界的教主,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二位是阿弥陀佛的左右手,这是西方三圣。观音、势至两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他们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修菩萨道,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所以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我们念阿弥陀佛,到我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带著观音、势至,还有清净海众(清净大海众菩萨)来接引我们。我们现在还没有去往生,他们一定还是摄受我们、加持我们,使我们不退转。除了皈依极乐世界诸佛菩萨以外,还有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三宝是佛法僧,十方三世佛法僧这就全了,一个都没漏,这是皈命三宝。
下面这一段,这句话是讲祈祷文发起的因缘,「时值末法,斗诤坚固,灾厉四起。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同伦,兴起学习六和,以求自度度他,拯救地球,责无旁贷」。时值末法是我们现在正处在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的特徵就是斗诤坚固,灾厉四起。为什么?因为佛法衰了,正法的教育衰落了,人心就变得不善,所以都变得自私自利,甚至会损人利己,心中充满贪瞋痴慢,追求五欲六尘享受,这是末法时代众生的现象。我们看看现在世间是不是这样?的确如此,这是世尊早在三千年前已经预见到,已经说出来了。世尊的法运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距离释迦牟尼佛有三千年左右,后面还有九千年末法时代,众生因为缺少了正法的教育会愈来愈苦。九千年之后,佛法在世间消失了,就是灭法时代了,众生就更加苦。众生斗诤坚固,好斗、好争。你看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提倡竞争,要知道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升级是战争,现在的战争那是同归於尽的战争,没有胜负的。灾厉四起这是天灾,当然也包括人祸,这都是我们有目共睹。你看看这近十年来灾难多少?这十年当中后五年又比前五年灾难又多了,自从二00四年底印尼大海啸以来,灾难好像愈来愈频繁。我们看这后五年,就看今年,到现在不到八个月,你看全世界的灾难有多少?年初的时候海地大地震,死亡三十万人左右,紧接著像冰岛的火山大爆发,中国青海玉树大地震,刚刚发生的泥石流。这些地震、海啸、火山爆发,这都是灾厉,真的是四起,我们要有敬畏心。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在师父上人的领导之下,四众同修兴起学习六和敬。为什么要学?为了自度度他,拯救地球,这是我们学习六和敬的目的。古人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看到现在世间的这些灾难,不能够袖手旁观,不能不发起大慈悲心,真诚的救世。首先要自己度自己,自己成就了,怎么样才叫成就?最低限度,你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你才叫自度。还要度他。现在虽然没往生,在这个世间,我们就应该有义务宣传佛法,特别是净土法门,能够带多一点众生一起去往生。对於那些还没往生的众生,他们可苦了,我们也要尽力去拯救他们。不光是人类,一切的动物,一切鬼神众,一切众生都是我们拯救的对象,这是一个佛弟子责无旁贷。贷是推托,这个责任不能够向旁边推托,要直下承当。能不能做得到?只要你真发心就一定能做到。为什么?因为众生跟我是一体,宇宙跟我是一体,所以我能自度,必定度他,自他不二。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就有信心了,这个愿就恳切。
下面一段是讲我们要发大心,感得三宝加被,发心感降。「大心虽发,当知此事,若无三宝加威,祖宗德荫,云何行成?」我们发了大心要自救、救他、救世,这是菩萨心,这是菩提心。可是发了心,我们自己能力很小,要拯救地球这个事情,如果没有三宝威神加持,确实很难办到,还有祖宗福德的庇佑。三宝肯定是加威,但是我们自己要有至诚的心去感,感得三宝来应,我们不感,三宝不能应。就像撞钟一样,我们去撞钟,钟才能响,如果不撞,钟是不响。现在全球的这些众生都在贪瞋痴慢当中,都在迷惑颠倒当中,他们不懂得去感,我们要代众生去感得佛菩萨加被,我们要发大心,这就是感,感得三宝加威,感得祖宗护佑。如果不是这样,确实很难有消灾免难的效果。这一段是讲序分。
下面是正宗分,我们先看第一句。「我等四众弟子,罪业深重,定慧未修,虽闻正法,尚未落实,今愿依佛教法,虔求加佑」。这一句是说我们业重虔求,我们四众弟子,四众包括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女二众。特别是我们追随师父上人学习,都有共同的愿望,以师志为己志,首先我们要拯救地球,然后还要弘护正法。可是我们自己了解自己,真的是罪业深重,我自己忏悔、反思,就明白我自己是一个贪瞋痴很重的人,如果没有学佛,那肯定是堕落。现在世间这些五欲六尘的诱惑,我们怎么可能抵挡得了?内心充满著贪瞋痴慢的烦恼习气,外面诱惑又那么强,哪能不造罪业?即使学了佛,稍一不留神,罪业还会造,可见得习气之深重。我学佛也有十八年了,跟著师父上人薰修经教整十八个年头,一直到最近我辞职之后全身心投入学习圣教,到了最近,说老实话今年以来,才感觉到贪瞋痴的习气才基本伏得住,否则,如果不是这样大剂量的薰修,那就可想而之。尤其是现在,全世界的磁场都不好,因为全世界的众生都在造业,真的如《地藏经》里面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别的众生要是不学佛那更加了不得。所以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磁场当中,罪业真的很容易造,稍不留神那就堕落。定慧未修,没有定,更没有智慧,智慧建立在定的基础上。定怎么得到?定建立在戒的基础上,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持戒,不持戒学的佛,那都是枉然的、皮毛,最多是增长一点佛学常识,不是真学佛。学佛那是要修戒定慧,所以我们虽闻正法,尚未落实。经教是听了不少,天天是好几个小时听经,但是落实多少?想想一天下来,贪瞋痴慢发作了多少次?能不能有一天没有贪瞋痴慢?那才叫真正落实。所以明了自己罪业深重要忏悔,发起真诚心发愿。今愿依佛教法,依据佛的教诲和方法,我们虔诚的求佛来加被、护佑。
下面一段是我们发愿誓修六和敬,先是总说。我们看经文,「弟子」,底下是念自己的名字,譬如说我是钟茂森,弟子钟茂森,「誓从自身做起,修六和敬。一、见和同解,二、戒和同修,三、身和同住,四、口和无诤,五、意和同悦,六、利和同均」,这是总说六和敬。弟子,我们讲我们是三宝弟子,是佛的弟子,也是我们师父上人的弟子。要做真正的弟子,你得真干,誓从自身做起,发誓从我自身来开始做;不要求别人,我自己要做到修六和敬。底下讲是哪六和敬?这个和很重要,以和为贵。和的基础是敬,你要能够敬人、敬事、敬物,你才能跟人事物和。所以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这是和的基础,你对人不恭敬,你怎么可能跟人和?一定会闹矛盾。
底下这六和,第一个是「见和同解」,我们底下会讲到,所以我们现在暂时先不展开来说。到下面这一段是讲别说,总说完了就分别给我们说明,这六和敬。第一条是「见和同解」,我们来读下面的经文,「谨遵经训,粗知自性清净圆明体,能生遍法界依正庄严,而法界依正全体,的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句是见和同解里面给我们证明,就是从正面来给我们说明什么叫见和同解。见和同解建立在实相的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种见解有了,这就容易和合,这个见解是佛知佛见。所以我们如何修见和同解?一定要把自己的见解放下,以佛知佛见做自己的见解。如果是我们以自己的知见来跟人家合,那没办法合,为什么?别人会说为什么要依你的知见,不依我的知见?听你的不能听我的吗?你看这就不合了。如果大家都放下自己的知见就合。那听谁的?听佛的。佛的知见是哪来的?这是自性本然,你证得自性,你成佛了,你一定是这个知见,这是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知见。所以不是佛他自己编造出来的知见让我们去跟他合,不是,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没见性,先听佛的话,依佛教诲,这就达到见和同解。
我们谨遵经训,经是佛讲的教诲,所以这都是符合实相,我们遵守经典的教诲和教训。师父上人给我们讲过一遍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里面讲到「显一体」,这个一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刚才我们提到,这就是讲到宇宙的本体,本体是什么?是自性,一切法是自性所生,所以能生遍法界依正庄严。依是依报,正是正报,依报是讲环境,正报是讲自己,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一切人事物都是我的依报。依报、正报是一体的,都是自性所生。我在世界各地讲中国精神的时候,我归纳了十条纲目,第一个也是讲一体,第二是讲二相。一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它生出二相来,二相就是四书《大学》里讲的本末。什么是根本?我们的身、心是根本,所以《大学》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懂得这个根本,你从根本修,你把身修好了,你的心正了,你的身修了,自然你就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枝末,像一棵树,根本稳固了,它的枝叶花果,就是枝末就能够繁茂。家、国、天下是末,你知本末,物有本末,本就是自己一身一行,末就是身心以外一切的境界,也是依报,依报随著我身心的正报来转的,我身心正依报也正,身心清净依报也清净,所以要从自己开始修。从自身做起,不能要求别人,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这叫本末倒置,不可能修成的。一定要从根本修,从自己做起,根本好了,外面依报环境随著我就转过来了。
这里有讲「法界依正全体」,依报正报全体现象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里讲「的是」,这个「的」是的的确确,讲得非常肯定,一点怀疑都没有,确实是这样,这是真相,宇宙一切万物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我们帮助一切众生是无条件去帮助的,怎么能讲条件?大家是一体。正如左手要是受伤了,右手去抚摸它、关怀它,能讲条件吗?右手要问左手要多少钱才去帮助它吗?没有的事,因为是一体的,所以从这里产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正明,从正面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知见,这个见是佛之知见。
下面是反明,反过来再讲一遍,让我们印象更深刻。我们来看经文,「一切万法不是一家,而是一体」。这是给我们再次的明确,一切万法就是一切人事物、一切现象、一切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包括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众生,无情众生是山河大地,这都是一体的。我们讲一家人,那都是太遥远了,不够亲密,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体,就像身体不同的细胞,大家都是一体,讲一家人都疏远了。
下面这一句是明本,告诉我们本来的实相。「故佛示众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由之建立见和同解」。上面跟我们讲了,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所生,因此是一体。故就是所以,所以佛告诉大众,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把佛之知见和盘托出。像《华严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成道,成道之后你看他说到什么?「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圆觉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都是佛的现量境界,看到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本来就是佛,你有佛的智慧,你有佛的德能,你有佛的相好,你具足佛的一切功德,只是你现在有了妄想分别执著你不知道,你有自性宝藏,你不晓得。这很冤枉!冤枉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而且这个苦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找苦吃,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自己在那里迷惑造业形成这种果报,你看冤不冤枉?自作自受。所以佛来到这个世间没有别的,就是告诉我们这一点,这是佛之知见。我们的见和同解建立在佛之知见的基础上,这是最圆满的见和同解。我们有这个见和同解之后,一定要去力行,真正发起大菩提心救度苦难众生,无分别的去救度。一切众生我们都应该救度,不分好丑、不分善恶、不分亲疏贵贱,都是我们帮助的对象,那才叫真正落实见和同解。
下面是讲「戒和同修」,这第二条,我们先看经文,「自今日起,尽此形寿,认真落实《弟子规》、《感应篇》、五戒十善。日日反省,日日改过」。这是戒和同修里面第一个层次,是属於根本戒。什么是根本戒?这里讲到了《弟子规》、《感应篇》、五戒十善,这是我们根本的戒律。从现在今日开始,尽此形寿,就我们这一生,必须认真落实这个根本戒。《弟子规》又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规》都做不到,其他的别谈,后面肯定不可能做到。后面建立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弟子规》你才能会做到《感应篇》。《感应篇》是《太上感应篇》,道家的根,《弟子规》是儒家的根,五戒十善是佛家的根,五戒十善又是建立在《太上感应篇》落实之后的基础上。《弟子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讲伦理道德,《太上感应篇》教我们因果,那要更深层次的使我们做人扎下根基,知道乃至起心动念都有果报,所以有敬畏心。《弟子规》学了之后懂得伦理道德,人就有耻心,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作恶那就是可耻的,他有耻心就耻於作恶,不想去作恶。《感应篇》是让我们懂得因果,生起畏惧心,不敢作恶。在这个基础上修五戒十善,就能达到行为纯善、心地纯净。
十善是讲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不造贪瞋痴,就是十善。有了十善的基础,五戒才能修得圆满,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基本上就是跟十善相应。我们要把《弟子规》、《感应篇》、五戒十善当作自己功过格来做,日日反省、日日改过。在六和敬学习大会上,我们发了《弟子规》、《感应篇》和《十善业》的功过格,一个表格,希望大家天天来填表,对照自己的心形,看看哪一条没做到,画个叉,第二天要把它做到。要认认真真的,像袁了凡先生一样,按照功过格来修持自己,这个做得踏实。我们反省的依据就是儒释道这三个根,要重视扎根教育,没有根,后面不可能真正有开花结果,我们的修行不可能有成就。修行是修什么?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就是修行。所以这三个根是我们的根本戒律。
下面这是讲加行戒,加行戒是什么?提升到菩萨戒了,菩萨应该修什么。我们看经文,「务求行依四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奉行六度、四摄、三福、十愿」。这是菩萨所修的功行,我们要发心救世,那要作菩萨才行,不是菩萨都很难真正圆满修得六和敬。我们师父上人有提过,谁能够真正做到六和敬僧团中的一员,谁有这个资格?这是要圆教初信位菩萨,这是个最低标准,我们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做。圆教初信位相当於小乘须陀洹果,他破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根本戒的基础上,我们要发大心作菩萨,要拯救地球。这里师父上人根据《妄尽还源观》里面讲到的「四德」,这里有四条,务求行依四德,务就是一定要。现在已经是迫不及待,不能再等,一定要在我们的行为上,在我们的心行上落实菩萨的四德。
第一个是「随缘妙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会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要攀缘。凡夫他也随缘,可是随缘的过程中他生烦恼,被缘拉著走了,随缘随著变。我们现在的境界是什么?六道轮回的境界,随著六道的这些境界走了,那就是做轮回业,这就不是妙用。随缘妙用是什么?在随缘里面,你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妙用。所以在随缘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才叫妙,这是要作菩萨。作菩萨是什么?至少你要放下分别执著,每天学著把分别执著放淡,不要去攀缘,做事都不要勉强,有缘我们就做,即使是好事都要随缘,有缘才做,没有缘绝不攀缘。第二是「威仪有则」。就是生活在这个世间里头,我们要给世间人、给一切众生表演最好的榜样,这是威仪。则是规矩,有规矩,处处都符合圣贤教诲,为众生演出伦理道德的样子,演出深信因果的样子。学著像佛菩萨那样,你天天的生活都是表演,凡夫表演的是烦恼,菩萨表演的是智慧、是觉悟,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表演的是这个,这样的表演就能启发众生觉悟。所以叫为人演说,先演给他看,然后他向你请教,你说给他听,身教、言教,帮助众生觉悟。
第三条是「柔和质直」。这是讲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态度要温和,像夫子温良恭俭让,这就是柔和质直的表现,柔和。但是心地是正直的,没有邪曲。如何做到没有邪曲?没有自私自利,你心就是正直,没有邪曲。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心就不正直,有贪瞋痴慢、有杀盗淫妄,这些都不正直。所以我们身口意都要跟善相应、跟性德相应,这是柔和质直。最后一条「代众生苦」。一般凡夫都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我们作菩萨要跟众生反其道而行之,跟他相反,我们损己利人,愿代一切众生受苦,不求自己得安乐,舍己为人。说老实话,你能舍己为人,你一定能得到好的果报,因果是丝毫不爽。愈是损人利己,愈是不利己;你能够损己利人,你自己也得到利益,因为自他不二。这是《还源观》上贤首大师把四性德归纳出来,详细大家可以听师父上人讲解的《还源观》。这是完全跟自性相应的四种菩萨的性德。
下面讲「奉行六度、四摄、三福、十愿」。这个我们也不能够一一展开来讲,只能够提一个名相,师父在讲经当中都有多次的讲解,大家可以找相关资料来听,在师父讲的「认识佛教」里面就有提到这些名相。六度是菩萨的行门,所谓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禅定,第六是智慧。布施包括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自己内心的悭贪,悭贪是六道轮回的根本,通过修布施把悭贪的心度掉,这叫第一度,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这个戒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这些戒律,它包括佛陀、老师的教诫,我们受持这些教诫把恶业断掉。忍辱度瞋恚心,对治我们的瞋恚,精进对治我们的懈怠,禅定对治我们的散乱,般若是智慧,度我们的愚痴,这是六度。
六度在净宗法门里面很好修,蕅益大师曾经告诉我们,「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你看六度可以用一句阿弥陀佛圆修,但是这里讲是真能念佛!念佛要真念。什么叫真念?念兹在兹,心里面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叫真念。如果心中有怀疑,怀疑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怀疑阿弥陀佛到底会不会来接我,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去?有怀疑,心就不真,或者有间断,或有夹杂。什么东西间断、夹杂?你心里有放不下的,你对这个世间还觉得很多事没干完,对於自己的财产、儿女、亲人还放不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你还不肯去,放不下,那就不真,念佛口念而已,心没念。念佛的「念」字是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心」,今心是佛叫真念佛,你心里真有佛才行,把往生极乐世界摆在第一位,第一重要。
放下身心世界,你就是行大布施,布施是放下,你全都放下,没有一样贪念。真能念佛,你心中没有贪瞋痴的烦恼,一起烦恼、一起贪瞋痴慢,立刻一句佛号把它压下去,那你是大持戒。心中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那你一切的戒律都圆持,不用一条一条的持戒,大持戒就是你圆满的受持了所有戒律。戒律的精神就是教你断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都圆修了。你真能念佛,心里面不计较是非人我,人家来毁骂我、陷害我,我都不在乎,不放在心上,就是大忍辱,心中只放著一句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没有稍许的间断夹杂,绵绵密密功夫成片,这是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再起妄想驰逐,没有其他妄念,心专注在一句佛号上,什么境界现前都不与理会,善境我不会起贪爱,逆境我不起瞋恚,就是一句佛号,所有境界都是好境界,都是佛菩萨安排给我来帮我提升境界,这就是大禅定,你心中有主宰了。什么叫禅定?外不受诱惑叫禅,内不动心叫定,你看你就定在一句佛号上,你就是做到了。你真能念佛,不再受其他的法门、其他的道路所诱惑,善导大师讲,哪怕是释迦牟尼佛再来告诉你,我有一个更好的法门,比念佛法门更好、更容易成就,你来学吧!你应该怎么做?合掌对释迦牟尼佛说:佛,谢谢您,我就念一句佛号够了,我这一生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受他歧所惑,你这是大智慧,那你决定往生。这是菩萨六度,用净土法门就可以圆修。
四摄也是菩萨四摄法,它出自於《仁王经》,第一是「布施摄」。布施,这里讲布施跟六度里讲的布施不一样,六度的布施是放下,四摄的布施是为众生布施,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这是利益众生。「爱语摄」,第二条,这是讲对不同的众生,随著他们根性之不同,你用善言、用正法来安慰、来劝导,让他们能够对正法生起好学之心。第三是「利行摄」,利行就是利益众生的行为,让众生也生起欢喜心。他得到利益,他欢喜,真正来受教,同归菩提道。四摄里面第四是「同事摄」,就是跟众生同事。这一点要大菩萨才能做到,跟众生和光同尘而又不受他影响,他能转化众生但是不受众生影响。可是我们要是做不到,我们跟众生接触在一起很容易受他们影响,那我们怎么办?师父上人教我们,要跟圣贤佛菩萨同事,我们做的事业,做什么事业?佛菩萨的事业,弘法利生、护持圣教,这就是与佛菩萨同事。
三福,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师父上人也反覆讲过,《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讲到人天福。这第一福,人天福里头,我们看到实际上就是三个根的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弟子规》的落实;慈心不杀,这是在落实《感应篇》,《感应篇》做到了,你就能够有慈悲心不伤害一切众生,杀是伤害众生的意思;修十善业,这十善业道,所以第一福就是三个根。所以它太重要,这是根本戒。第二福,「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人的福,修小乘,这是要学佛了,得受持三皈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意思。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净也,净而不染,这是三皈。受了三皈依还要持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众戒、威仪包括的范围就很广,像在家有五戒、菩萨戒,出家的有《沙弥律仪》,沙弥十戒、比丘戒、菩萨戒;威仪,沙弥就有二十四门威仪。出家人,师父提倡一定要落实《沙弥律仪》,这是第四个根;在家人也可以学《沙弥律仪》,也要落实。第三福是大乘菩萨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真正发起菩提心,我们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仅是世间一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当然这个因果首先要深信,人人都知道因果,这社会就太平,我们自己真正深信因果,那就不敢造恶。但是这里讲的因果是菩萨所深信的因果,什么因果?《华严经》里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是大因果,我们要深信这个,所以肯去念佛。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不退成佛,深信这个因果。读诵大乘经典,我们净宗同修选择《大乘无量寿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能有成就。像刘素云居士,你看她就是听《无量寿经》,专听这一部,没有别的,听了十年,每天念阿弥陀佛、听《无量寿经》、读《无量寿经》,师父给她印证,她念佛功夫成就了,她决定能往生。她自己也承认,她决定往生。成就以后,现在还没走,怎么样?劝进行者,劝勉大家好好的来修持,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讲到三福。
十愿,这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里就不能详细说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够读一读这十个条目,「第一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第四忏悔业障,第五随喜功德,第六请转法轮,第七请佛住世,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第十普皆回向」。十大愿王最后是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里面给我们说清楚了。我们这十大愿王要修不容易,这普贤行,但是我们能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也是在修普贤行。你看《无量寿经》里面第二品「德遵普贤」,求生净土的人都是修普贤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统统都修普贤行,而且能够把普贤行修得圆圆满满。你看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讲,「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普贤行到哪圆满?到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我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了,现前成就此大愿,而且一切圆满尽无余,没有剩余、没有欠缺。所以求生净土才能够圆满落实十愿。这里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菩萨的四德、六度、四摄、三福、十愿。
下面经文是讲到身和同住,六和里面第三条,刚才是介绍戒和同修,下面是身和同住。「经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弟子既发心修六和道,必求自身业和谐」,先看到这。身业和谐就是身和同住。经云,这个经就是《六祖坛经》,下面有一句经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真修行人,绝不会看世间人的过失。如果我们眼里还看别人的过失,看谁又做错了,哪个人不如法了,那自己心都被外面境界所转,你心里装的是别人的过失,你心不清净,把人家的这些过失、这些垃圾装到自己心里来,把自己的清净心变成一个垃圾桶,污染了。所以真正修道人没有工夫看别人过失,他只会看自己的过失,看别人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见到贪瞋痴的菩萨,那是表演出来贪瞋痴的这些行为,善财童子眼里面看他们还是菩萨,都是法身大士。有没有去看别人的过失?没有。但是他知不知道那是过失?他知道。所以你看善财童子礼敬五十三位善知识,礼敬其他五十位善知识都有赞叹,有礼敬、有赞叹,但是礼敬贪瞋痴的三位菩萨,贪的代表是伐苏蜜多女,瞋的代表是甘露火王,痴的代表胜热婆罗门,这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只有礼敬没有赞叹。他知道那是过失,他不赞叹是不让其他众生跟著学,但是他一样礼敬。他不去老心里面想著别人有什么过失,都反求诸己,「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他自己反省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没有工夫去评论别人的是非,看人家的过错。
所以这里讲弟子是我们自己,既然已经发心要修六和道,必定求自己身业和谐。「自」是讲对自己而言,不能要求别人,一要求别人肯定做不到。身业和谐是跟同修道友共住在一个道场要和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像亲人一样。当然更广义上来讲,全球的众生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有家园,我们身和同住,所以跟一切众生都要和谐共处,哪怕是其他的宗教、其他民族的这些人,我们都要和睦相处。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在全世界各地推动宗教和谐,这是把六和敬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底下是「语业和谐」,这是讲口和无诤。我们的语言一定要柔和,一定要对人恭敬,自己谦虚,这就跟一切人和谐,不批评人,更不能够造这些口业。口业四种,妄语,说骗人的话,这就不和谐,别人知道了,心里就很生气,不和谐了,所以不妄语;不两舌,不讲别人的是非;不绮语,不搞花言巧语,讲真实话;不恶口就是不骂人,不讲粗话。这些都是口业上要清净。
下来,「意业和谐。只求我与他人真诚和谐,绝不丝毫要求他人与我和谐」。这是在意上,意念之上要跟一切人和谐。同悦就是和谐,大家欢欢喜喜,互相真诚以待。真诚也是只要求自己对别人真诚,不要求别人对我真诚,你看只求我与他人真诚和谐,绝不要求他人与我和谐。人家对我是不是真诚,这我不管,我只是要我自己对别人真诚,我关怀别人,不要求别人回报。我跟他和,他可以不跟我和,我心里不能跟他对立,从内心深处化解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对立,内心里没有对立、没有冲突,外面你就见不到有对立、有冲突。如果你说某人对我很不好,常常障碍我,常常陷害我,你要这样想,你意上就不清净。为什么?你看到别人跟你起对立冲突,是因为你自己内心中有对立冲突;你自己没有对立冲突,你绝对看不到那个对立冲突的人,你看他一定是好人,这个我们要明白。
下面第六条是利和同均,「一切资生之具,愿与大众共享」。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起居的必需品,我们一切所受用的这些物质,尽量要自己节俭,多余的部分要跟大家共享。佛当年的僧团,那真的实现共产主义,你看他们每个人都是三衣一钵,就这么简单,其他的财产都是共有。也没什么其他财产,连吃饭,他们去讨饭、托钵,讨来的饭食混在一起,然后大家一起享用,所以叫一钵千家饭。释迦牟尼佛那个僧团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真的是,你看一千多人出去托钵,讨回来的饭混在一起,这不就一钵千家饭吗?真正是共享共有,没有私人财物,所以心都是清净的,绝没有自己的贪图享乐。如果真正有四个人这样的发心,把自己一切都放下,跟团体修六和敬,那这个地区就真正有福了。
我现在把自己所有的财物都布施掉,除了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还有几件换洗衣服之外,其他真的都不属於我私有。我连银行帐户都关闭掉了,不需要开帐户,不用钱,用不上钱。生活起居由道场来照顾,自己把全副的心力放在研究经教,自己修持,同时弘法利生。所以如果真有大众这样发心,我们一起去修持、修学,一起来为地球消灾祈福,一起弘扬圣教,这是真正最有意义的事业。如果做不到,完全自己的享用、自己生活物质全部都跟大众共享,做不到,至少我们要做到自己尽量节俭,多余的拿去布施,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人正在受饿受苦。我们是幸运儿,我们要有能力的话多去帮助别人,自己修福,也是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对这个世界来讲我们尽一分心力。
这是讲六和,下面是导归极乐,我们看经文,「依《无量寿经》,一向专念弥陀圣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师父现在把《华严经》暂时放下,讲《无量寿经大经解》。他老人家说,《无量寿经》劝导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功用甚至超过《华严经》,消灾祈福来讲《无量寿经》效果更殊胜,所以现在他专讲《无量寿经》,希望用两年时间,把《无量寿经大经解》讲完,留下一部传世之作。这是我们师父一生弘扬这部经典,专修、专弘,我们做弟子的也应该继承他老人家这种弘法的事业。师父上人他也劝勉我,现在也开始复讲《无量寿经》,在此地我们现场用广东话复讲。一门深入学习《无量寿经》,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圣号,这一生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往生那可惨了,即使你来生再有福报做人,恐怕做人也是够惨了,这个地球以后灾难说不定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没有你待的地方,不往生怎么行?轮回太苦。
下面正宗分最后两句是讲自度度他,首先是发愿,「唯愿以自身之真正落实,感化一切有缘众生」。这是发大愿,自己真正落实六和敬,一心求生净土,感化周围有缘的众生。什么众生有缘?他肯听你的,他肯学你的,这就是有缘。下面是修法,怎么修?「如印祖云,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是最重要的修持方法,见一切人都是佛菩萨,你才是真修行。眼中没有坏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只有我一个人是凡夫,我一个人在修行,其他人修不修不关我的事,他是佛菩萨给我做示现的,好人是菩萨,坏人也是菩萨,都是帮助提升我的。这是印光大师教导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开示之一。
这是正宗分到此地,下面是流通分。第一个是功德回向消灾,「愿以此如说修行供养,至诚祈祷,化解世界一切灾难,普利群萌」。我们把自己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法供养,第一个供养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你真正依教奉行,每天至诚祈祷化解世间灾难,利益群萌,群萌就是一切众生。第二小段是祈求三宝和护法证明摄受,「恭惟十方三世一切三宝,韦驮天尊、护世四王、龙天护法证明摄受」。我们自己心是真诚,至诚感通,感通三宝护法菩萨、护世四大天王、龙天善神他们来给我们做证明。摄受就是帮助我们、加持我们,令我们满愿。最后一句是愿自己成就僧团之一员,「令弟子得成为六和行者中之一员。令我黑业永除,善法增长,克偕善友,净满圆成」。这是祈求三宝龙天加持,令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六和敬,勤修净业,成为六和僧团中之一员。僧团在哪找?自己不求,只求自己做到六和敬,自己修净业。如果跟另外三个人又碰上了,这就成就四人僧团,那就是众生福报现前。我们自己求,自己修六和,把自己的黑业,就是恶业永远除尽,令善法增长。克偕善友,克是能,能同一切善友,志同道合的称为友。我们大众在一起发同样的心、立同样的志修六和敬,希望这个善愿能够清净、能够圆满、能够成就,为这个世间消灾免难,使正法日隆。下面是弟子自称名字,譬如说钟茂森,「至诚顶礼遍叩,二0一0年七月二十四日」。这是师父提倡我们修六和敬,我们要至诚,我们要每天依这个祈祷文来念诵,来祈祷、发愿,最重要的自己要落实。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