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增不减经(梵Anunatva^pu^rn!atva-nirdesa-pa-rivarta)_佛学辞典_南国佛教
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辞典 → 不增不减经(梵Anunatva^pu^rn!atva-nirdesa-pa-rivarta)
不增不减经(梵Anunatva^pu^rn!atva-nirdesa-pa-rivarta)
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系阐明众生界不增不减的经典,文仅二页,但在如来藏思想史上颇为重要。如来藏说虽发轫于《如来藏经》,但进一步说明如来藏的性质,及其与烦恼的关系,则为本经之所揭示。

本经的梵本、藏译本都缺,其中心部份之三分之一被引用于《宝性论》中。根据《宝性论》所引,本经梵名为Anunatva^pu^rn!atva-nirdes/a-parivarta。此中之parivarta一词,即‘品’之意。因此,本经原本似为大部经典中之一品。

本经内容为世尊应舍利弗之问,谓轮回于六道三界四生中的众生界无增无减;强调众生界即如来藏,与法身义同名异。即一法界是如来智慧境界、第一义谛、法身。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于生死海时,名之为众生。厌世间苦而修菩提行时,名之为菩萨。离一切烦恼、住彼岸清净法中时,名之为如来。

◎附︰《文殊大藏经》经集部六〈佛说不增不减经导论〉

本经是元魏·北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译(大正16·466a~468a),虽然是仅只数页的小部经典,但在如来藏思想史上却极为重要。

如来藏思想一般认为是于《如来藏经》中首先有意识的被提倡,仍未脱素朴的形态,仅止于在众生心中发现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将众生成佛的可能性称之为如来藏,但并未更进一步提及如来藏之性质及其与烦恼的关系等。继此,进一步论议此等问题并以之发展成有组织之教理者,即《不增不减经》。世亲的《佛性论》曾以此为依据,而坚慧之《究竟一乘宝性论》、《入大乘论》等论中,亦多所引用。本经在外表上虽然是一部极小的经典,但在如来藏教理史上占有值得注意的地位,以下将按经文顺序概观其内容。

首先探讨佛说本经的因缘。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圣众集会席上,慧命舍利弗首先问及由无始以来轮回于六道、流转于三界的众生是否有所增减。对于此问,佛陀首先断定‘众生界有增、有减’均是错误的说法,并言我在世时无此谬说,但在我灭后过五百年左右,有现沙门形但却无沙门德行者出现于世,主张如是增见、减见。而产生此种谬说的原因,乃因依据不了义经、远离空见、不知如来所证的初发心等理由之故。更进而将此等二见细分之,减见有断见、灭见、无涅槃见等三见;增见有涅槃始生见、无因无缘忽然而有见,并说明之。最后总结于‘此二种见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彼一界故,不如实见彼一界故,起于极恶大邪见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

如此论及众生界的增减,此由本经的经题可见其所以,但仅只如此,与如来藏思想并无任何关系,因此将进一步就本经所谓一法界的意义作说明。

依经所说,所谓一法界,即第一义谛、即众生界、即如来藏、即法身。系以如来藏为媒介,使众生及法身一致。因为愚迷众生与悟了的法身均以如来藏为本质,在此意义下,真如如来藏名为一法界。并进而由法身及众生二个立足点上来说明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法身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异,是恒常清凉的存在,其与烦恼的关系分为三种︰第一,无始以来为烦恼所缠缚的众生;第二,为断除烦恼而修十波罗蜜等菩提行的菩萨;第三,断尽一切烦恼,清净无碍的如来。虽说与烦恼的关系可区别作以上三种,但彼等均是法身,于此点上,其间并无何等差异。因此,只叙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于此,生灭变迁无常苦空无我的众生,以及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的法身,均以如来藏为媒介。众生的价值,因之成为绝对的,基于此种绝对价值的众生观之上,高远的理想、甚深的行法,才开始成立。

以上是由法身的立足点而说的,接着由众生的立足点叙说。无始以来为烦恼缠缚,漂流于波浪中往来生死的众生心中,法身仍俨然存在,在众生界,称之为如来藏,此事已于《如来藏经》中举出种种譬喻并加以说明。本经更进一步,将如来藏的形相分作三方面来探讨,并详细说明如来藏的出没、迷悟等种种相状的原由︰第一,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第二,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第三,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第一,是与如来藏根本相应的真如法界及自性清净心,此意指所谓烦恼即是独立的心性,其自体本净;相当于《起信论》中所谓的心真如门。第二,是与如来藏根本不相应的妄法及妄心,此妄心相当于《起信论》中所谓的心生灭门,是为客尘烦恼所污染的自性清净心,这个不清净法的妄法,唯有如来的菩提智能断。第三,就根本上综合前二者立场,第一的法界及第二的妄法,均在如来藏名下而统合;即为一切诸法根本的不生不灭、恒常不变、不可思议的清净法界,以及依之所成立的众生,二者合并,则得到众生即法界异名的结果,众生的意义,于此应可说已臻于极致。

要而言之,本经主张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当求之于心内的如来藏,进而发现可以依如来藏说明众生、菩萨、如来差异的原因,于此点上,较之《如来藏经》可见其甚为进步。

[参考资料] 高崎直道(等)着·李世杰译《如来藏思想》;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胜又俊教《印度学と佛教学の诸问题》;《大乘佛典》第十二册〈如来藏系经典〉(中央公论社)。



上一篇 下一篇


《佛教人物传》【中华佛典宝库 编】V2.1
《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摘录)》
《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
《法门名义集》唐·李师政 撰
《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禅宗典籍560种提要(吴言生 编)
佛教器物简述
祖庭事苑
《五灯会元》宋·释普济 撰
《阅藏知津》蕅益大师著
《释氏要览》(宋 道诚集)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巴英南传佛教辞典》(Nyanaponika 编)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英汉-汉英-英英佛学辞典》中华佛典宝库 编
《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佛光大辞典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V1.1
本文地址:http://www.n12345.com/dict-aal-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