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四众弟子未深入经藏,常在道场活动,有意无意中盗十方常住物。请问居士如何忏悔?出家众如何忏悔? 净空法师答: 这个事情,现在在世间许多道场几乎都常常见,果报很可怕。《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一旦明白了,以后决定不做。无论在家、出家都不可以做,十方常住物要爱护......

忏悔的时候,要在诸佛菩萨、上师三宝面前发誓发愿:从今以后纵遇命难,再也不造这些恶业!这个决心是返回对治力。有这个决心才能彻底弥补罪过,彻底恢复原状。 没有这个决心,忏悔做得再好、再如法,也只能减轻罪业,不能彻底恢复,因为你没有返回对治力。如果还想继续造业,继续犯戒,还有......

打坐时,方法用不上,心头妄想多,身体情况多,这些都是无始以来的因果障碍。 本来师父的话,是为你们脱困解缚,可是你们听到耳里、进入头脑一转,反成了障碍、变成了烦恼。本来我把方法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被你一用,就是用力不上。你的心、你的头脑,好像被鬼筑的高墙挡住了眼前的视线与出......

怎么样叫忏悔呢?念阿弥陀佛就是忏悔。我心里现在只有阿弥陀佛,恶念没有了,这是真忏悔,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千万不要在佛像面前诉苦,我造了什么什么罪业,佛菩萨你原谅我,你在佛菩萨面前又造一次;你一天念一遍,就一天又造一次,你这个恶业永远消除不了。 所以佛教给我们,不要去......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 一者 明信因果;二者 生重怖畏;三者 深起惭愧;四者 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 发露先罪;六者 断相续心;七者 起护法心;八者 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 常念十方诸佛;十者 观罪性无生。 夫者,发端之辞。倘欲忏......

比如说这个人造多了恶业的,我们不知道了,但是命运当中明天要生病,或者说明天要摔跤了,冤亲债主找来了。 就像我有一个弟子啊,他弟弟有阴阳眼,在英国很着名的大学里读书,打了个国际长途回来,跟他哥哥说:哥哥,你小心啊,你的冤亲债主找上门了,已经找到你了。 他说:别胡说八道,哪......

我在年轻的时候,我记得我讲净土经典《观无量寿佛经》,参考前清乾隆时代灌顶法师的批注。他在批注里有一句话告诉我们,我们遇到困难,求佛菩萨加持,用佛教的这些方法来化解灾难。他说:你的业障很重,所有经教忏法都没有办法消除你的业障,什么方法你用尽了,都消除不了,最后还有一个方法......

1、吃素戒杀并回向冤亲债主 吃素是断杀戒杀的开始,从此不再制造新的冤亲债主,避免各种疾病灾难蔓延,建立一种全新的健康生活。 2、诵经消业并回向冤亲债主 每天念诵《地藏经》,在佛力的加持下,使读诵者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得到超拔,业障逐渐消除,身心、家庭、事业等相应得......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聪明的人却研究这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这原因上根本解决。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切苦果都是由过去恶业来的。恶业不除,苦果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缘经第四卷上......

问: 破戒后,有补救的办法吗?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忏悔,也得下地狱吗?请师父开示! 答: 杀、盗、淫、妄、酒,前四戒为性戒,又为根本戒。毁破根本戒,称断头罪,意为头被砍下来,无法接上去,不可救了。在戒律中,称不通忏悔,必下地狱。所以,对受戒、持戒,要严肃认真地对......

从佛教的立场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正确的因果观念。但是,从因到果必须有因缘的配合,所以,有时候犯了重罪,也有可能只受较轻的果报。 可见,因与果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从因至果之间,会受到其它各种因缘的影响。例如说,同样是一粒稻种,由于播种的时节、土壤、肥料,以及人工......

佛教重视检讨自己的错误,因此有个别忏悔和集体忏悔。 集体忏悔是举出每个人易犯的恶行写成忏文,在佛前忏悔礼诵,如梁皇忏、大悲忏、三昧水忏等。特别是三昧水忏,对一般人所常犯的粗细恶行更是描摹尽致,读了之后,好像在明镜中照见了自己面上的污点,不由得不使人毛发悚然,生起深切忏悔......

人除了人事上的忏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忏悔。譬如盖房子偷工减料,造成崩坍的不幸,良心上能不忏悔吗?为了骗取厚利,仿冒盗用,粗制滥造,不顾商业道德,破坏国家形象,不应该忏悔吗?只为满足个人贪欲,而造成金融混乱,恶性倒闲,使多少人生活陷入困境,使社会笼罩了苦难阴影,能不忏悔......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很重视忏悔。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忏悔,他们向谁忏悔呢?向上......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日: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 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

1 2 3 4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