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欢喜地 学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这十个阶段。「地」是基础的意思,第一个基础阶段就是「欢喜地」。要做一位欢喜地菩萨,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首先要培养欢喜心,也就是爱心、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愿意施舍。不管出力或是物质的布施,抑或以自己所体悟的道理去改变他人,都要从欢喜心...... 上人序 八大人觉警世纷,常人随波逐流,在变动不停的环境与不断消逝的时间中,随着境界牵引,不知不觉追逐于名利欲乐,却不曾静心思考生命之意义何在。等到垂垂迟暮、死之将至,蓦然回首,才惊觉空过了一生,到头来,再后悔又奈何呢? 圣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镜清净,清清楚楚映照世出世间......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精神病是现代社会的大问题。为何有这么多的精神病患呢?这是心理不调所引发的病症,原因是想得太多了;又为什么会想太多呢?因为欲望太大。现代人的生活欲望太大,所追求的远...... 佛陀告诉我们,人要做到完全平等待人的程度,实在是很难;连孔夫子都难以做到了,更何况是凡夫的我们。甚至,佛陀对他的弟子也有亲疏之感,如对阿难就觉得很亲近,因为佛陀的生活起居都是由阿难来服侍,所以,他对阿难倍觉亲切。而对提婆达多,他也会有无可奈何之感。阿难非常体贴佛陀,佛陀的...... 明理者要有宽大的度量,来容纳世间的人事,不可得理不饶人! 人人皆有佛性,也有相异的习性。此乃众生之习气染浊所致。 处处「理直气壮」,好胜、争赢,则过于刚强,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若能不执着于自己的理上,时时为对方着想,则「理直气和」,自然能以柔和善顺来引导他人。 「普天之下,......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这么说:人生有二种形态永远形影相随,一项是贫穷,一项是垃圾。 贫穷跟随着垃圾,垃圾也离不开贫穷。想想实在有道理,看看有很多贫苦的家庭,家中都很脏、很臭,又很乱;因为有垃圾,卫生差,所以家中一定会有病人──贫穷与垃圾、病人与卫生问题,永远都连结在一起。 不过话......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 佛陀教导我们「因缘果报」,杀人者有罪,自杀者罪加一等,因为再加上「不孝」。不孝必不义,不孝、不义,就丧失人间的伦理道德,罪恶深重。 ...... 前言 释迦牟尼佛为了救济众生而示现人间。世间的宗教有些是有组织性、有教育性的,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然而,在这些有组织的宗教中,教育内涵最丰富的,莫过于佛教。佛教的团体与组织非常殊胜,其教团最显着的特色是--僧团庞大,弟子杰出。如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等,都是...... 人要先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调整好,才会快乐自在。佛陀畅演八万四千法,就是教导我们清净身、口、意三业,方法已经有了,目标也订定好了,端视个人是否踏出脚步去做,唯有开始走,最终定会到达目的地。我们不断在提倡三好合一,就是口说好话,身行好事,心发好愿,这也是修行最基本的调伏身...... △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 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 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 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 △ 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坠落;自我批判的认错心理,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课,是人格升华的阶梯。 △ 人都是在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开始懈怠,应时时警惕。 △ 原谅别人是美德,原谅自己是损德。 △ 勇于承担,是一分动人的力量;勇于承担错误,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 一件事情,不能因为自己的...... 做人本来就很苦,一出生就遭人遗弃,更是痛苦。 有一天,我到慈济医院探望病患,抵达医院时,他们向我报告说:「有一名刚出生的婴儿,被丢弃在别人有的门口,全身血淋淋,连脐带都尚未处理好,警察人员根据附近居民的通知,马上将这名弃婴送到我们的医院,现在正在婴儿室接受医护人员的照顾。」...... 智慧与烦恼就如天平的两端烦恼多一点,智慧就少一点;烦恼若轻一点,就能增加智慧。倘若能敞开心胸,多去关怀社会人群,内心就没有空间装载烦恼。 修行就是要学习去除烦恼,让自己拥有平静的心。心静,境界自然明朗;心若不静,外境也会随之紊乱。 有一则小故事有个人遗失了昂贵的名表,十分心...... 佛陀说:人生无常,国土危脆。看看最近的天灾、人祸,真是令人忧心忡忡。 现今年龄六十岁以上的人,对于二次世界大战应该还有印象遇到空袭时,会有警报声通知大家赶紧躲进防空洞。可是现代的战争,用的是计算机操控,不仅没有空间及时间逃难,即使躲入地下深处也不一定能得到庇护,这种原子及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