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心王】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 【心地】 1.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心香】 (喻)......

【三力】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来加持力,即如来的加持;三、法界力,即自心所具的佛性。2.慧眼力、法眼力、化导力。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愿功德力。 【三大】 体大、相大、用大。体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在;相大是一切......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着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着手,实践修心,磨炼意志。 【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被。 【二凡】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二土】 1.净土和秽......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一明】 一个咒语。明就是咒陀罗尼的别名。 【一持】 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部经典。 【一食】 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一衲】 一件僧衣。 【一异】......

第一章 佛教的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祂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祂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祂的才......

前言 今天来讲此题的目的,是以学科学的头脑来观察分析及解释佛理,进而使诸位能因之对佛学作进一步的研究,理解,然后信受奉行。首先应明了佛,学佛,佛法和佛教。 佛是明了(觉悟)及体验(验证)世上真理,因而成为世上人格最高超最圆满最伟大的人。任何人其有上述的条件,均得名之为佛......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非我们不信佛,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宝;除非我们不学佛,学佛一定要受持五戒。因为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起步,受持五戒,是学佛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相信在座各位,大多数都已经皈依三宝了?但三宝的意义究竟是 什么呢?三宝又有那几种......

前言 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盘,那么学佛修行的人,当要彻底明白它,不可轻易忽略它。然而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让我来略说一下: 一、涅盘的意义 涅盘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盘,今顺古亦云涅盘。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

前言 学佛主要在求离苦得乐,生死之苦冠于一切,同时也是为一切苦的根本,因为一切苦皆由生死而来的,没有生死就没有一切苦,生死不了怎能离苦得乐?所以常见一般学佛人,一开口便说要求了脱生死,这是莫怪其然的,生死既为一切苦的根本,那么生死一了则可远离众苦,而获到寂灭永安,所谓生......

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

小序一 佛法是什么?他原是一种觉悟学。吾人处在宇宙间,万事万理,好像都带着神秘。你看着是黑,结果他却是白;你看着是圆,结果他却是方。差不多总给你猜的相反,所以人就感觉着苦闷了。 佛法就是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理的一个解答者。因他有这等的重要性,所以人人都应当去研究。不过宇......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今天在这里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同大家结一次法缘,来表示我的法供养。《维摩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供养中,法供养圣。当然,作为出家人,弘法是家务,是他应该做的本份之事。今天我向大家讲述的题目是如何......

主席、各位同学: 今天承贵大学佛学会之约,来此演讲,得与诸位欢聚一堂,谈论佛法,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今年三月初,贵会吴瑶仁与杨国瑞两位同学回马六甲找我,于倾谈中,获悉贵会之组织,虽为时不久,然由于诸位同学之热诚与努力,却有很好的成绩表现。三月中,我应马来亚佛教会雪兰莪州分......

甲、叙言 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名戒义。大集月义经说: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义是戒义,休息义是戒义,尽义是戒义,灭义是戒义,此诸句义,名为戒义。释尊将涅盘的时候,阿难请问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去世后以何为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