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里讲得非常好,哪怕就是举一个手或低个头,渐渐积累功德,皆得成佛道。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虽然拿着经书,口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看到师父却没有合掌,这是不合规矩、不如法的。见到师父就应该合掌,合掌就是双手合十,表示全心全意恭敬三宝。但是对于不知道这个规矩或......

有人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告诉他:修行是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这个身体都是由我们的业构成的,业的善恶好坏决定了我们这个世界和身心的好坏,业就是行为,身口意三种行为就是三业。修改我们的不良习惯,改善我们的身口意行为就是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的佛教在逐渐地恢复发展,我们大家现在学习,特别是汉地的佛弟子,在学习佛法的路上存在三种缺失:第一种是缺少上师、善知识的指导,没有一个真正带我们修行,或者说一直指导我们修行这条光明大路的师父;第二种是我们学习了以后、皈依了以后,不知道如何进步,就是学习修行的次第不清楚......

对于刚开始学佛的青年来说,怎么在家学佛,有个什么样的进阶过程和要求?是常常苦恼的问题。为此,本期《学佛问答》将分-七个阶段详细讨论在家学佛的几个条件,希望能对大家学佛有所裨益。 (一)以身作则。 怎样作则法?因为佛学虽然重在正解,但实行也是很要紧的。怎样实行法呢?例如:......

修行人最好不管别人的事,为什么?管别人的事,烦恼就现前。一定要晓得,修行是修我自己,不是修别人!如果拿佛法理论、戒律做一个标准到处去衡量别人,那你就错了。自己顾自己都来不及,所谓自顾不暇,哪有时间去管别人的事情? 我也见到有一些持戒很严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觉得很了不......

古人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环顾身边,可行善事比比皆是,就看你怎么做。 节约用水、用电等等节约能源之举,可以使其他需要的人得到这些资源,就是行善;言语温和,与人和睦相处,等于净化了周围的人文环境,也是善举;讲究卫生,不乱扔废弃物,爱护花草树木,环境因此而更美......

众所周知的伤仲永,通过讲述一个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的神童仲永,因后天不学习和被父亲当作赚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告诉大家,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很多人的经历都验证了这点:没有人能只......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龙钦巴大士的《六种危险》,这都是我们要注意、要谨慎的地方。在修行的过程中,这些危险随时都会出现,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也应该有所准备。这样,我们才能在对境当中保持清净,才能坚持、才能成就。 第一,虽对佛法有信心,但未断名利之心,终有变为世间法的危险,故......

众生颠倒,往往以邪为正,以恶为善,若无代表正义的韦驮、伽蓝诸大战将,以武力来维护世间和平,则群魔猖狂,善良的百姓无以安居乐业。人间是个佛魔各半的世间,光明使者往往要伴随着胜利凯旋之歌才能到来。如同今日,世界各国高峰会议,若无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则无争取和谈的筹码;维护......

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皇宫的楼阁,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因此,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阁下来,走到佛陀面前合掌向佛陀顶礼。佛陀很自然地把钵交给他,难陀接过之后,佛陀又说:「跟我走!」难陀就捧着钵,跟着走到......

第一篇 惭愧忏悔 壹前言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不可原谅,只要能够心存惭愧,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因为破戒是个人行为......

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修行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实质就是反复的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并且改变它,否则,这个宝贵的人身会被浪费,你用一生的时......

有一只老虎王有一天跟其它的老虎说:从今天开始,看到出家人,看到佛教徒,不准吃! 其它的小老虎就问老虎王:为什么? 老虎王说:我看到一个老和尚,好慈悲啊!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不能吃佛教徒! 于是其它的老虎都遵守了! 结果有一天,这只老虎王,居然把一个佛教徒,全身吃光光!连......

第一篇 信解行证 壹:前言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着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佛法。 贰:信 一、信的意义 信,指对某一种宗教能专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诚心理状态,......

出家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伟业,是超凡入圣的转捩点,是世间而出世间的关键,是小我而大我的人生观,是由迷妄而觉悟的分水岭,是生死而涅盘的界碑,是烦恼而菩提的起点,因此,在出家前,心里应准备一些事项是必然的,今举十点为例: 1、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思想正见。 2、无不良嗜好。 3......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