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居士,应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 《杂阿含经》中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 第一、信具足: 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是不必谈的。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难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 禅的修行,目的是要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身心平安、少烦少恼, 所以学到观念、方法后,一定要经常练习,才能达此目的。在中国禅宗的传承上,至今尚有临济和曹洞两个宗派,教人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临济宗的方法是参话头,曹洞宗则为修默照 。 参话头,即心里平静时自问:「未出娘胎前,我的...... 所谓「无念」,是没有妄念,没有烦恼心,也就是「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而不产生好恶。许多人自以为懂得佛法,就拿着一知半解的常识,任意理解佛法。 我最近就听到一种很奇怪的说法,说:「佛法教人『断念』,遇到烦恼的时候,丢开它,不去想,烦恼就没有了。」其实...... 柔软与坚强,两者看起来虽然像是对立的,但却可以同时存在。大部分的人会认为刚硬的东西一定很坚固,其实刚硬的东西往往最脆弱,即使像金刚钻这般坚硬的物件,也可以用切割钻石的工具将之毁损。所以,最坚硬的通常是最脆弱的,最柔软的反而可能是最坚强的。 因此,真正想要降服敌人、敌国,...... 在前面已经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佛教的不幸;正像浙江的宁波人喜欢吃臭,湖南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你说,究竟......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子是魔王眷属,完全不是佛法乎!今之此种,到处皆是,而无目之人,如蝇逐臭,乐不可支,亦只可随他去了,因彼势盛人众,已丧心病狂,劝之必致反噬,故劝人亦只可劝其可劝者耳。望有识之士,当以佛经、祖训、戒律为鉴,识其正邪,勿堕魔网...... 感应与巧合 人的一生随时都有无数影响他命运的机缘从他的身旁眼前溜过,其造成祸福的结果,但凭各人的取舍,但凭一念之间,上天并没有对谁作特别的照顾,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种何种因,得何种果,譬如受持佛号必得不可思议之果,杀生必得短命灾难之报。 业障重重无福之人,心念不正,...... 六度万行 即是福慧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 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分内外,内财是身体,外财是眷属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修持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等烦恼的方法。无畏是以慈悲心,使众生脱离怖畏恐惧...... 中国人常说的人缘,日本话称为人气。例如,有的明星在戏里的演出不一定很出色,但是他有某种特质,无形中会吸引许多影迷,很受大家欢迎;有的明星则没有这种特质,但他的戏演得好、歌唱得好,所以还是会有许多戏迷、歌迷支持他,这是因为他透过美妙的歌声、精湛的演技,或是他的看法、想法与...... 何谓积极?时时地生活于现在,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于过去的骄傲与悔恨,也不将宝贵的生命消磨在对于未来的幻想与忧虑,即是积极。 许多的人成功时很骄傲,失败时很后悔,这都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绊脚石。成功就是成功,当然有自己努力的因素在内,但还有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社会因素,与...... 前言 所谓色身:乃是佛教一种述语,在一般人叫做身体,它是揽父精母血及四大种的地水火风所构成,而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两手两脚之四肢,圆颅方顶,有形有质之一个人的躯壳,谓之色身。 一切饮食起居动作等叫做生活,所谓既有这个色身,当然要依赖饮食等各方面来维持生活,才能够生存于世间...... 有一天,我心里感到非常烦闷,就去见广钦老和尚。顶礼过后,广钦老和尚第一句话就问说: 你现在在做什么? 我就回答说: 现在在研究戒律和替佛祖做一点事,讲经说法。 老和尚说: 佛祖还要你帮他做事吗?你现在是为你自己做,不是替佛祖做的! 我当下顿悟。 《六祖坛经》上记载,有弟...... 讲道容易体道难 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 深山静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难 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 纵然落发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 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 盲修瞎炼也徒然 染尘容易出尘难 不断尘...... 我们应该要时时警惕,知道自己是很渺小的一个人,进而能够敬天畏地,对人有一分尊重与爱;能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大慈无悔、大悲无怨、大喜无忧、大舍无求,慈悲喜舍的人生。 为善要及时,有了因缘,要及时把握,自己懂得利用时间、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好好地照顾这一念心,才能回归清净无...... 修行最佳的环境 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终长不成人,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却能炼成大人气魄。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