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很荣幸能够来到佛学研究风气非常兴盛的台中和大家讲说佛法,从今天起我们将在中部地区设备最为完善的中兴堂举办三天的佛学讲座,我第一天要和各位讲说的题目是谈心的秘密。 有时我们会听到有人如此地慨叹: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我们虽然认识许多的朋友,但是真正......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因为一切的习惯乃至业力,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将乖舛的命运转变为美好的命运。那么命运又如何改变?改变命运有什么方法呢? 1、观念可以改变命运 佛陀成道之......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练;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 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博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自己的智能,才能安全生存。一般的动物,弱肉强食,在生命的过程中,也有许多......

曾子墨: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应该觉得佛教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一种源于东方的智慧,它教给我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但同时,也会有很多人觉得佛教其实相当的陌生,因为佛学的典籍浩如烟海,尽管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佛学的魅力,但是却很难真正地去掌握佛教本源的生命与智慧。今天我们很荣......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里。修行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人间,就没有修行可言。 日常中怎么修行呢?以下提出四点:   第一、以念佛来制心一处: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念佛有殊胜的功德,因为佛号可以驱逐我们虚假分别的安心。尤其当心烦意躁时,一心一意称念佛号,念到心无染着......

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上了人间卫视,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访问,分享饮食的习惯与观念。相信以下的自由心灵对话,会激起蛰伏于大家心中的那份智慧灵性。 李:请问大师,您吃素几年了? 大师:我自己从出生下来到现在都是素食者。我从小生长在乱世里,家乡经济非常落后,在粮食极为短缺的当时,我吃......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弟子要诚心诚意地告诉您:小的时候,我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及至成年,我许配给现在的丈夫,和他生活在同一个屋檐底下。 请容弟子在此向您倾诉: 身为一个女人,和另外一个男人组织新的家庭,生养了几个儿女,种种的辛酸苦楚,真是难以言尽。 尤其对于丈夫的挂念,晨昏难......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在此地虔诚恭敬地礼拜,因为您诞生到世间来了。 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蓝毘尼园里奇葩争妍,迦毘罗卫国中万众欢腾,和风吹拂芳香,众鸟齐声歌唱,从此人间有了光明,从此人间有了佛法。 您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宣言。您脚踏七步,莲花朵朵,用清净法......

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可知道我们现在的社会多么混乱啊!我们现在的人心多么险恶啊!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恐惧中生活!我们几乎时时都在苦难里挣扎! 有些儿童只知道顽皮嬉戏,不知道读书上进; 有些青年只知道任性玩乐,不知道忠孝仁爱。 一些在外游荡的孩子们,自暴自弃,自我毁伤,自怨自艾,自我......

骂人是恶口,骂人是不好的行为,不管什么人,你骂他,他都会不高兴、不欢喜。生气骂人,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当然可以生气,可以骂人;但是,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你生气骂人有什么用呢? 当然,有一种人很不讲理,做事又粗鲁、笨拙,你跟他一起工作,若说全然不会生气,也是很难;不过如果你对他有......

一、要欢欢喜喜的念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我们要臆想此去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不再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黄金铺地、七宝装饰的亭台楼阁;相处的人是诸上善人等大善知识,可以互相切磋请益,并且能够亲聆弥陀说法。人生还有比此更快乐的事吗?如果观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里就不知不觉的阿......

人有道德,我们要礼赞他;人有学问,我们要礼赞他;人有能力,我们要礼赞他。其实,人能发心,我们更要礼赞他。 古人一直叫人立志,行者一直要人发愿;立志、发愿,就是发心。心一发,则志可立;心一发,则愿可成。 发心的力量真是微妙。你发心吃饭,饭菜不但可以吃饱,而且味道更加美妙;你发......

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大厦千间,睡眠几尺?你有想过吗?这一生当中,你究竟拥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 在时间上,即使你拥有人生百岁,但是你可曾享有几时的清闲?诚如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在位五十年,卸任时无限感慨的说:我这一生,真正属于自己幸福清闲的日子,只有十四天!在空间上,你拥有华......

耐烦,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做人处事的首要条件。耐烦,表现在外,是低头下视;蕴藏于心,是沉着默照。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一切人事物境的纷攘,不怕干扰;耐烦的人,能够观照内心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人要耐烦,才能有人缘;做事要耐烦,事业才能成功。耐烦的好处有......

各位法师、各位信徒: 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是佛教对心识的看法。 我们平时重视身体,却不重视这个心。为了身体需要营养,我们要吃得饱,要穿得暖,知道调理饮食,知道避开寒暑的侵袭,甚至知道化妆、健美,却很少知道要美化心灵。除了爱惜身体以外,其次爱惜的就是金钱,早晚想尽方法,时时刻刻......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