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热门学问,可以说任何事都能和它沾上边,如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仓库管理、人事管理、情绪管理等等。其实只要生活在团体里,小至家庭、公司,大至学校、国家,都脱离不了管理。 早期管理者把人(被管理者)视为生产工具,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大自然与生物之间,原本是和谐共存的,但是,随着人类生活的方便,物质的富裕,这种和谐美好的关系,已逐渐荡然破坏。全球环境的变迁,如气候暖化、空气水质污染、海平面上升、地层下陷、生态系统改变等等,对我们的生存与健康,都造成极大的威胁。 人类对地球的摧残戕害,也自食恶果,引来了地......

随着科技与物质文明的繁荣发展,现代人的物用生活愈来愈丰富,但是相对的,人心并未因为物质丰厚而获得满足与提升,反而愈来愈贫乏、空虚,甚至感到不安、恐惧;尤其社会结构变迁、人际关系疏离、道德沦丧、价值观产生偏差等,致使人人活在不安定当中,继而衍生出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因此经常......

肉食普遍被认为是富裕生活的食物,因此,生活贫困的地区,往往逢年过节时才能吃到肉。但是时代走到今日,社会发展迅速,天天如同过年,于是有越来越多人在饮食上,不再以饱足为目的,更多时候是以自然、健康、营养为取向,所以也造就了素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饮食新潮流。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

这个世间,战争与和平永远都纠缠不清。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无论是东方或西方,大大小小的战争从未停歇,因战争而导致的人命伤亡、财产损失、建设摧毁、经济困顿、文化破坏等等惨不忍睹的景象,都是每个人厌恶而不乐见的。 既然安居乐业、和平过日子,是人类所向往的,为何世界各地仍有层出不穷......

生命的诞生是宇宙间最奥妙的事,每个生命从降诞开始,莫不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奋斗,从而带动世间的欣欣向荣,这是值得歌颂的好事;但有些生命为了自己的存在,不惜伤生害命,尤其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往往视万物为人类资生的粮食而肆无忌惮地猎杀各种生灵。尤有甚者,有的人因为自己的贪......

人在世间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资生物用,此中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可见金钱对人的重要。甚至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因此,人类的生活运作,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 经......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了! 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 在如此美好的早晨, 回忆往事-- 我虽曾失败,但从来没有失望; 我虽曾伤心,但总能安然释怀; 我虽曾受委屈,但知道世间一切缘起缘灭; 我虽曾流过泪,但深信人生明天会更美好。 今天,在您佛陀的慈光加被之下, 祈求您......

早晨,我遇到柜台小姐曾淑芳,她是从天主教办的文藻外语学校毕业的。我问她:你在这里服务,对佛教有没有信念?因为你在天主教里受教育的时间很长,现在接触了佛教你有什么感想?她说:我没有信天主教,相反的,我很喜欢佛教。不过,我在天主教里面得到一种启示,就是神父修女们都很重视奉献,......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岁月。在这一段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去打发时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乐去打发时间,打牌、赌博,做无聊的事,来消磨岁月,这实在是非常没有意义。各位都是有为的青年,当然不会如此,那么,该如何打发时间呢?我认为应该从勤劳......

编者按:本书是星云大师与刘长乐先生继07年合作《包容的智慧》后的又一次智慧互动。平易之处与我们交流人生的阅历,世间的故事,生活的感知,从心治、义利、笃学、慈爱到忍辱、舍得、财富、格局。书中观点和态度更加与时俱进,也更入世、更实用、更贴进读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动人。这......

「世间上,不论是富商巨贾,或是贩夫走卒,每个人对自我都有一些期许和信仰。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的人相信金钱万能,有的人相信权势有力,有的人相信情爱美好,有的人相信友谊关怀胜过一切。当然,也有的人相信因缘果报,但是,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相信命运」。 以上是佛光山......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云大师在香港一年一度的佛学讲座于红磡体育馆连续举行三天。讲座圆满后,大师又应香港理工学院院长潘宗光先生之邀请,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间七点三十分,到该校的李嘉诚楼与智度会的学员举行座谈。 智度会是由潘宗光校长所发起,成员包括该校的学者教授,及工商界的......

佛教的所有经典,都是座谈会的纪录!虽然在三藏十二部经里有一部无问自说,也就是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但是翻开大藏经,除了《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以外,几乎所有经典里都有一位当机众,由他代替与会大众向佛陀请法,再由佛陀解答释疑。例如《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云何应......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