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禅与净土截然不同,其实,二者并无冲突。此在古来诸师们,已多有说明。念佛人临终时能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定力加上佛的愿力。禅修者,若能明心见性,心净则所居国土亦净。因此,禅与净土没有绝对分开的必要,我不仅教人用禅的修行方法,同时也鼓励人们念佛。 禅是什么? (......

主观和客观是现代人很喜欢用的两个名词。如果有人坚持己见,我们就会批评他太主观了,应该要客观一点。相对的,为了要表示自己对事或对人的看法不偏不倚,我们也会强调自己的看法是客观的。好像这两种角度,有优劣高下之分,其实,主观和客观是不相冲突的。 从字面上看,主观是自己的看法,客观......

人如果活在希望中,就能够产生活力;如果活在绝望中,就很容易失去求生的意志。因此不管有没有崇高的理想,希望是人人都必须有的。 多数人都有梦想、都有企图心,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完成梦想、实现企图,事与愿违者比比皆是。有些人汲汲营营于名利的追求,然而命运捉弄人,意想不到的阻碍却经常......

对立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相反的两个立场,往往能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例如做学问,因为理念不同,彼此脑力激荡,反而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即使是商场上,合理的同行竞争,往往能使消费者享受更多的利益。 但是,如果因为对立而产生仇恨,那就不是一个好的状况了。选举期间,我们常听到政治人物说:......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们的行为中,也就是佛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一言一行的生活中。许多人学禅,目的为了要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而佛在那里呢?佛在每一个人的自性中,佛在每一个人的自心中,所谓:佛在心中坐,不要蹉跎过,既然知道佛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便不能浪费时间、生命、......

我们所到的任何环境,都应看作就是我们自己。坐飞机时,飞机是我们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自己;坐车子时,车子是我们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自己;自己是主角,其它都是附属。这种体验和感受,我想每一个人都有,否则我们就是失落了自我。 另一种体验,就是各人在同一个环境中的感受不一样。今天我从台......

从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到自我消融,是从自我到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事实上,在未肯定自我之前,是无法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先从自我肯定练习起。 自我肯定就是肯定自己的所做所为,不管是对于过去或现在的所做所为,都要负起责任;对于未来,也应该有一定的方向和规画。 那么,何谓......

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女性为了追求美丽,花费了许多金钱来整容、塑身,或是购买高级化妆品,所以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整型美容广告。这些现象反映出现代人因为心灵空虚,所以致力于追求外表的美丽,希望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虽然说:人不可貌相。......

悟的意思,就是本来不知道的,突然间知道了;但是佛教所讲的悟与此有所不同。就一般人所谓的悟而言,约可分作五类: (一)艺术的悟 艺术的悟实际上又可称为灵感。不论是文学家、音乐家或画家,他们的创作多半不是依赖平常的知识或学问,也不完全依赖技巧的训练。文学上有所谓下笔如有神助,几......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为佛的十种尊称之一,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意思。广钦老和尚往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没来没去,没什么代志(事情),已有很多人奉为金玉良言,这句话和《金刚经》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如来如去?譬如你昨天买股票,股票上涨,一夜之间使你变......

佛法就是解脱法。但是有很多层次,有浅、有深、有更深的。而佛法的解脱,不仅是最深,而且是最究竟的。 解脱什么?脱苦。有人对我说:我不要佛法来解脱,我不觉得苦,我天天都很自在。我就问他:你要不要得到称心满意的工作机会?要不要娶一位秀外慧中理想的太太?要不要生个把有出息的孩子?他......

如果人生而没有目的,生活便显得十分空虚。如果生命欠缺意义,便会像行尸走肉一般,何必要生活着受苦。假使生存而没有价值,不仅生存的本身变成多余的赘物,而且也白白地浪费了世界的许多资源。人生的目的,凡夫是来受报还债,菩萨行者是来修道还愿。人生的意义,则因人的身体难得,而又能够知......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我们有一个活着的身体。 生命的整体,包括生命的过程、生活的状态和生存的事实。 而什么叫关卡?不安全、不快乐、不幸福、不健康 、不顺利,全都叫关卡。 大致上说, 人生的关卡有五种:第一是生活的问题,第二是感情的问题,第三是失业的问题,第四是健康的问题,最后一个......

害人的感性就是有心欺骗他人,蓄意使人上当,或者自己的性格不稳。性格不稳的人,经常会发脾气,而发了脾气之后又常常后悔。有的人生气时就去拜佛,可是拜完佛,看到人又发脾气,发了脾气再拜佛。我经常遇到这种人,他们告诉我:师父,我信了佛,知道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跟人争吵,可是,还是......

接着我们来讲因果,因果是从因缘而来的。从前与后的关系看,叫作因果;从彼与此的关系看,叫作因缘。你和我的关系,他和他的关系,彼此之间发生关系叫作缘。由现在的缘,连接上过去的缘和未来的缘,便是三个时间和位置的两重因果关系。 诸位想听佛法,结果来农禅寺听圣严讲因缘果法,这是因果。......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