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见爱情、友情、亲情虽然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的催折,尤其是生离死别时,更是让人痛苦。因此有人以为,只要将情感斩断,就再也不会痛苦了!然而如同佛所说,众生都是「有情」,就是因为众生有爱的缘故。 众生最爱的是自己的生命,其次则是和自己生......

有一次我去爬山,遇见有人带着一只狗,狗看到我这个老和尚,也许是陌生吧,就对着我猛吠,一面虚张声势,一面又害怕地往后退,身体不停颤抖,因为牠不曾见过身着僧服的出家人,便起了烦恼。为了安抚这只狗,我轻声地对牠念声阿弥陀佛,并说:「不用怕!不用怕!狗宝宝你乖。」这只狗就不吠了。......

默照是一种禅修的方法,平常生活也可以用:「照」是清楚知道发生甚么事,「默」是不要有回应。 人在风平浪静时,可以气定神闲,一旦遇到折磨你、找你碴的人,你还能够说,我默、我照吗?恐怕不行。 这时要用智慧处理,不用情绪。 能够一下子解决倒是痛快,但许多事是无法如此顺利的,即使用尽自......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时,对菩萨自己来讲是断除一切烦恼,对众生来讲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 智慧的产生分成四个层次:闻、思、修、证。首先要听闻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见作为指导,确实修行才能证得五蕴皆空,产生智慧。 闻、思、修、证,也可以说成闻、修......

「佛」,是觉悟的意思;也是指大彻大悟、自觉又能觉他、圆满彻底觉悟的圣者,尊称为「佛宝」。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佛。释迦世尊是佛教的教主,二千六百年前,诞生于现在位于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毘罗卫国,为预备继承王位的太子,他因为看到世界人类都有生老......

常常想,现在这个社会真是不可思议,什么事都讲究快速,连修行也不例外。很多人都以为找到一位大师,有一套秘方,就可以立即成佛。那有这么便宜的事呢?当然,也不能怪大家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在《楞严经》里面,也看到佛陀的大弟子阿难,在佛前忏悔说,他以为跟在佛陀身边,佛陀就会在一个最恰......

有些人在遭遇困难时,就说:这是我的业障重。不仅是遇到了麻烦事,有时明明一帆风顺,只不过事情忙了一点,也会说:这是我的业障。就像是欠人家的债,非得现在偿还,还得装出一付很无奈的样子。 这样听起来,业障像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其实这是错认了它的意义。佛法中所谓的三障:业障、报障、......

中国人常说的人缘,日本话称为人气。例如,有的明星在戏里的演出不一定很出色,但是他有某种特质,无形中会吸引许多影迷,很受大家欢迎;有的明星则没有这种特质,但他的戏演得好、歌唱得好,所以还是会有许多戏迷、歌迷支持他,这是因为他透过美妙的歌声、精湛的演技,或是他的看法、想法与大......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么,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因为生存和死亡,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因此,生存并不麻烦可怜,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

命相、星相以及风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传说,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时,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就已形成了他们的原理。 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对于命相、风水之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为他们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可信但不足以迷信,可不信,不信亦无大患;所以......

教中有「结缘」的说法,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支持、协助,共同走上良善、光明的道路,所以「广结善缘」其实就是「普渡众生」。但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与他人结缘呢?无论是用物质的援助或情感的关怀,只要不离开佛法的精神,都是与众生结缘的方式。 一般人多半是用物质来与他人结缘,但如......

有位太太跟先生吵架,到我这里来诉苦了半天,听她讲完,我问她:「还有没有?」 她想一想说:「师父啊!真要让我讲,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倒了楣才嫁给他,到现在为止,没有过一天好日子,老是折磨我!」 我说:「丈夫对你好,应该觉得安慰;丈夫对你不好,你自己应该检讨!」 她很奇怪:「师父你......

各行各业,凡是想成功的人,生活都十分忙碌,往往弄得吃也不得安宁,睡也不得安宁。为了名利,一天到晚辗转在世俗尘劳中。到底我们每天这样忙碌奔波,为的是什么?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又是什 么呢? 而且一般人的观念都认为:「为谁辛苦为谁忙?」忙忙碌碌一辈子,结果是前人种......

作为一个在家的佛教信徒,和非信徒之所不同的,即是归依三宝和受持五戒的要求。也就是说,一进佛门,首先要对佛陀生起崇敬之心。虽然佛陀本身无须由于信徒的崇敬而显出他的崇高伟大,也不是由于佛陀有什么权威而强制信徒对他崇敬,而是为了崇敬佛陀的伟大人格和智慧 ,他将他自己所悟的解脱方法......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众生皆苦,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等苦,才希望能够藉由修行得到解脱。佛陀开悟之后,首度阐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苦是其中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发现到的。 苦从......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