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心力追求幸福,换来的却只是白发苍苍和一声声的唏嘘,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幸福的真谛。 虽然财富、健康、名位、权势都是一般人所喜爱的,但这些并不等于幸福。幸福的真......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等,总称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实,不过正因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乐。 虽然说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但必须先厘清: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什么? 其实人类从出生开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

佛教的五大基本戒律中有一项不妄语戒,意思是指不说任何害人害己的言语。可是,懂得发自内心、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的人很少,喜欢在背后批评别人的人却很多。一般人如果不是在人前歌功颂德、言不由衷的奉承,就是在人后因妒忌而中伤别人,或是透过批评别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张......

如果有人家里生了小宝宝,一般我们都会说恭喜恭喜、可喜可贺。但是佛教认为人生苦多乐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种苦,所以佛法教我们不要以苦为乐,要离苦得乐。 对于生命中四种基本现象--生、老、病、死,佛教称之为四苦。其中老、病、死被视为苦比较易理解,但如果说生也是一种苦,大多数人可能就......

有位女士说她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快乐,感觉缺少一些自由,好像一辈子都在为他人而活,希望我能给她指点。 我说:你不是没有快乐,也不是没有自由,只是少了一点智慧,缺了一些慈悲。 智慧与烦恼相对,不快乐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周遭环境的存在,这会很累人。慈悲与怨嗔相对,不幸......

世界又可分为几层次:个人世界,众生世界,佛世界。个人世界又可分为内在的自心世界,及身体所属的业报世界。 首先谈内在的自心世界。佛法即心法,心法乃在炼心;所以谈修行不能仅限于调理身体的行为。身体行为是外在的,容易发现,而内在的心理状态,则较不容易发现。因此,有些人从外表看来,......

人间净土这个名词,是今日佛教界都在提倡的观念。究竟什么是人间净土?它在那里呢?是不是真的实现了呢? 《维摩经》里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心清净,你所处的世界,就是清净的。这并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只要你的心清净,不管这个世界如何,都不受其影响时,那么,你所见到......

佛的意思是觉,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法的教育是从智慧的立场及态度,来推动慈悲的教化功能。 慈悲是什么?慈是予乐──给人安乐;悲是拔苦──救济人的痛苦、苦难。把人从苦难之中救出来之后,一方面主动给予他们幸福安乐,另一方面则是准备好安乐的环境给他们,这就是佛法的功能。 在我们的人间......

社会是人与人共同生活的环境里,因彼此关系集合而成的组织,举凡家庭、学校和公司都算是小型的社会,而个人则是组成社会最小的单元。因此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同时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 一个人的角色如果扮演得恰到好处,在团体里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让别人觉得你很重要,而得到社会的认同,这......

我们常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可见修行必须要有修正的对象。因此,每一个人无论在待人处事、行住坐卧,或是起心动念之间,时时刻刻都需要反省、检讨,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改正,否则就是盲修瞎练、浪费光阴。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劝勉自己每天都要自我反省,由此可见,正确的反省......

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四种观想的方法,称为四念处,分别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与观法无我。这些基本的观想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脱离自我的执着、冲破自我的限制,因此是佛教众多修行方法中最基本的。 所谓观身不净,如果要深入解释,那是非常专门、深奥的;如果从比较通俗的观点来说明......

每一个人都会贪生怕死,只可惜当我们正在呱呱落地之时,便已开始一步一步迈向死亡的旅程。很多人自以为还很年轻,其实一眨眼间就会成为耄耋老者。人是很少能够活过一百岁的,虽然也有少数高寿的人瑞,但其生命的快速,也象是石火光影中事。就拿我们每一分钟十六次的呼吸来算,活到一百岁,也只......

问:从医学和心理学来看情绪,它是自然反应,那么佛法是怎么看待的呢? 答:情绪可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情绪。所谓健康的情绪,就是享受、欣赏、欢愉,这是一种快乐的感觉,也就是赏心乐事。 通常若有人说到:你有情绪啊!这多半是指不健康的情绪,包括怒、怨、恨,或是讨厌、疲倦等都是。因为......

有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说一只猴子,神通很大,一个筋斗就可翻出十万八千里远。有一次他翻到很远的地方,以为已经到天边,那里有五个山峰,他就在山边撒了一泡尿,然后说:我现在再翻一个试试看,是否翻到天边的外面去。结果,还是在天边的五个山上。他想:怎么还有五座山呢?这个地方很臭......

缘又可分为四种: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是主缘;次第缘又名等无间缘,是前后两个相连接的主缘之间不容任何他缘加入;缘缘又名所缘缘,是主缘因对象而有活动;增上缘是以上三缘之外对现象生起的一切助缘。这四缘本系唯识学上对于诸法生起的原因作分解说明,相当难懂,今天我只用现实......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