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为不安定,所以我们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稳,导致自己和别人之间缺乏和乐的气氛。我们如果能前念与后念、过去与现在没有冲突,与人相处又能相互关怀,生活怎么会不快乐? 我们与人相处,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开朗。不开朗也就是闭锁,是将自己与......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

(一)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3.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4.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5.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6.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7.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8.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9.识人识己识进退,时......

修学念佛法门可分两种层次,第一种是求感应;第二种是不求感应。但是,若不从第一种开始,而直接修学第二种方法的话,可能有些人比较不容易做到。今天有人问我:「《六祖坛经》里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说:『东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要到那里去?』这句话是不是反对净土?」我回答:「不是......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这个偈子,是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的价值,善用生命,生命的价值便能成为永恒。 现代的台湾,流行着一句话: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是放逸颓废不负责任的观念。 甘露是印度的梵文,中文叫做不死药。戒为甘露道是说:持戒是生路,能使......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运动中,「四感」是与人相处时的四种主张--- 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其中,「感动」的意思是指,以智慧来处理事、以慈悲来对待人,以勤勉、谨慎、恭敬、谦虚、宽容的态度,凡事从自己以身作则,自然能够产生力量感动他人。 可是,只要存有想感动别人的念头,心中就一......

什么叫做佛事? 广义的说:凡是做的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叫做佛事。佛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祗要你能信仰佛所说的成佛方法,依法实行,必将可以成佛。所以佛事的范围有狭有广,所谓佛法无边,就是广义成佛的方法之多,多得不胜枚举,例如拜佛、念佛、行善止恶,说佛所说的话,行佛......

六度万行 即是福慧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 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分内外,内财是身体,外财是眷属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修持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等烦恼的方法。无畏是以慈悲心,使众生脱离怖畏恐惧。若能......

凡人多半眼高手低,能说不能做。聪明人和知识分子尤其是这样。这些人读书读得多,有机会认识很多人的思想见解,加上天生聪明,能举一反三,可以说得比别人更好。但是,检查他们的行为,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他们虽然很肯定宗教对社会人心的教化意义,但是他们自己并不信教。他们觉得......

中国人常说的人缘,日本话称为人气。例如,有的明星在戏里的演出不一定很出色,但是他有某种特质,无形中会吸引许多影迷,很受大家欢迎;有的明星则没有这种特质,但他的戏演得好、歌唱得好,所以还是会有许多戏迷、歌迷支持他,这是因为他透过美妙的歌声、精湛的演技,或是他的看法、想法与大......

我们若不透过佛法来认识生命,那么,生命的事实,只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现象,永远在生死中流转,周而复始。曾有人问我:「为什么父母要把我生出来,让我在这世界上受苦、受难?」其实,不是父母要将我们生出来,而是自己要被生出来,若无业感果报,是不会被生出来的。这虽不是出于自由意志,确是......

何谓积极?时时地生活于现在,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于过去的骄傲与悔恨,也不将宝贵的生命消磨在对于未来的幻想与忧虑,即是积极。 许多的人成功时很骄傲,失败时很后悔,这都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绊脚石。成功就是成功,当然有自己努力的因素在内,但还有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社会因素,与自然......

大家一向认为,净土一定是指佛的世界或是佛国,例如,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以及许多佛陀所介绍的他方无量无数的诸佛世界。其实,也有经典说到,净土就在人间。在信仰中,须弥山的北方,有一个郁单越;以及当来弥勒佛降临人间成佛之时,我们这个世界,也就成为人间净土。还有,在《维摩......

人为什么怕鬼? 原因是对不可知的事物产生恐惧,害怕危害到自己的生命;对鬼的认识不清而心生恐惧,着调整害怕的心念、行为,不要自己吓唬自己,了解怕的都是心里的鬼。 有一位青年问我:我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不但夜里睡觉非常怕鬼,平时一个人独处时,也会感到害怕。我问他,怕鬼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经常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生气。曾经有人告诉我,有一次当他正在气头上时,因为忽然想起我说过的两句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心中怒火立刻就像被清凉的甘霖浇熄了一样,同时也让他看到自己待人不够慈悲,没有智慧,所以觉得非常惭愧。 我之所以提出这两句话,是因为佛教本来就主张......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