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十句共勉语,并没有前后一定的连贯关系与次第,不过,开头二句: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与最后二句: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是当中最重要的。 熟读背诵这二十句,并了解其中的涵义,不但可自勉自励,也可勉励他人。如果每位信众都能了解这些理念,而且广为传播,便是自利利他的......

有一回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却对佛陀说:「我耕田种谷,所以有饭吃;你不耕田种谷,何以要饭吃?」 佛陀说:「我也耕田种谷,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象是在种福德田,当我度众生时,你的供养便在其中。」 有些人为求五福临门而求神......

《法华经》中把凡夫世界形容为火宅,把佛法形容为出离火宅的交通工具。我们在信仰佛教、听闻佛法以前,常常被烦恼火烧得焦头烂额,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东奔西闯,失魂落魄,不知何处是归宿。听到佛法,信了佛教以后,才能免于烦恼火的煎迫,就像得到船票,登上渡船,航向清凉的安乐世界。所以我......

抱怨是从家庭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也是正常现象。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也会互相抱怨,虽然父母疼爱子女自不在话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例如,母亲看到孩子不听话,可能会在父亲面前说:这孩子像你一样,脾气那么坏,怎么教都教不好,你要好好管管他。像这样的言语,很容易......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人,也就会在时时处处感到最幸福。 看到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解决了困难,你便会有一种安慰。例如曾在马路上救了一个差点被汽车撞到的小孩,以后你再看着他长大,一直到他成年,再看到他,你都会感觉到高兴、很满足,他能活到那么大,因为是你救了他。 又......

为了保障未来的安全幸福,我们不能没有储蓄的习惯。凡是懂得储蓄的人,便会考虑哪一家银行的哪一种办法,才是信用最好、利率最高的。以佛法来说,储蓄可分为有限及无限、暂时及永久的两大类。存于个人的银行户头,是有限而暂时的;存在社会,是无限而永久的;存于三宝则是无限永久而无尽的。因......

面对人类行为与情绪的失控,根据佛教的说法,这和个人业力有密切的关系。业力这个观念是指我们在过去无量世(也可以说是无始)以来,在生生世世之中,所有的种种行为(包括身体的、语言的和心理的行为),所造成的一种力量,一直累积下来而集中到我们现在这一生之中。 不过,并不是我们过去世所......

任又可称为忍,就是负责、担任、忍辱负重。 对待别人好,对方不一定会感谢你,得到的回馈很可能是恩将仇报,但是念头要马上转过来,念这两句话: 为了广种福田,哪怕任怨任劳。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别人如何反应不必计较,也不要怕;只要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劝他行善,劝他培福,等于鼓励人家以......

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六祖坛经》的第十六条说: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这一段文字虽然短,但是内容非常丰富,谈的是修行的顿和渐、迷和悟、快和慢。 六祖惠能说:法没有顿和渐的差别。其中,法是指我们需要......

广种福田的意思是多结人缘。福田有两类共四种:两类分别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包括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悲田包括穷人、病人。 穷人有物质的及精神的两种,病人也有身病及心病两种。不论是生活的穷或精神的苦,对众生的一切急难,若能给予救助,都是种悲田。 要广种福田,就要把任何一个人都当......

身体虽然重要,心理健康尤其重要,所以健康应该是指身心正常,少病少恼,活得积极而又愉快自得。 在今天台湾的佛教界,有好几位大德都是身体很不好的,像印顺长老,今(2004)年已届百岁高龄,但他从年轻到老,健康状况总是不好,他的学识之深广、着作之等身,在佛教史上堪称罕见。他看了那么多......

当扬名国际的影星,遇上宗教界知名法师,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无名问无明,世间种种犹如过眼云烟,如果心有佛法,利益也将摆两边,真正的菩萨,是自利利他并行。 座 谈 人:圣严法师(法鼓山禅修文教体系创办人) 李连杰(国际知名演艺工作者) 主 持 人:叶树姗(电视新闻主播) 纪录整理......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 答:算。用自己的意志、自已的精神、自己的心力,来杀死自己的身体,就是杀生。 当一个人沉溺在自杀的情绪里,很容易陷在阴影中不可自拔。要想跳脱出来,首先要明白:死亡不能解决问题,死亡是更多问题的开始。佛法说:人身难得。我们这个身体是用来还报和还愿的。还......

《法华经》里将娑婆世界比喻为三界火宅,所谓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的众生,追求的是五欲的享受。所谓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也有人说是财、色、名、食、睡,总之都不离物质的享受。在人间,虽然五欲的享受能带给人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但是对五欲追求,就像捕风捉影一样......

在座的居士们,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还能够安排时间来听佛法、学打坐、念佛、拜忏、参加法鼓山的护法工作,可见忙人时间最多。我认识一位家庭主妇,很少来共修,我问她原因,她表示每天都忙得很辛苦。问她忙些什么?原来她要照顾她的先生,每天忙个早晚两餐、做做家事,就觉得忙得不得了,可......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