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方法 一、放松身体 1、头部 ①眼睛不用力就是放轻松,无论是睁眼或闭眼,不用眼球看,不用眼球想。 ②脸部肌肉松弛,从心里有股安定的喜悦升起,表现在脸上,有松弛的感觉。如果脸部的表情僵硬或者拉长脸乃至于故意假装笑脸的样子,都是紧张而非放松,为什么会紧张呢?例如:恐惧、忧......

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顿超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印度的瑜伽及印度的大小乘佛教,均极注重修行方法的次第或步骤,尤其印度晚期的大乘密教,特别重视修行方法的传授,而且越修越繁复。事实上大乘密教的方法,大致与其他印度宗教所用的瑜伽法门,有很多雷同之处,精采处是能以佛法的空智,化......

中国的禅宗,是不落阶次的顿悟法门,若涉及禅观或禅教的方法,例如数息观、不净观、因缘观、枯尸白骨观等,便可能被视为渐悟法门了,但是不假渐修而能顿悟成佛的人,毕竟太少,从禅宗祖师们的开悟经过来考察,大多数是在积年累月的修行之后,才能得到一个入处(破参见性),开了一线或乃至一瞬......

坐禅即财富 近世以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为人类解决了不少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但是,等待着我们去解决的难题,也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展而越来越多。实际上,直到地球毁灭的那天为止,自然环境加诸于人类的难题是不可能全部克服的;直到我们的肉体死亡的......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

简体版序: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当恼人的情绪来袭时,如何重拾愉快的心情? 禅的态度是: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简而言之: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人生,真的有很多不公平要去接受。生活,难免出现逆境。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负担起来,才能真......

如何理解佛教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因为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以中国佛教,是外来的文化,也是......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闻 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 法句经.多闻品 多闻是博闻强记,博学勤学的意思。在佛的弟子中,多闻第一是阿难尊者,他只要有所听闻,就牢记不忘,且能条理分明。此处所讲的多闻是指一方面经常追求新知识,一方面又不断地温故知新,对自身专业的......

日期:二○○八年二月二十三日 地点:法鼓山台北安和分院 提问人:《联合报》记者王瑞伶、梁玉芳 与谈人:圣严法师(法鼓山文教禅修体系创办人);单国玺(天主教会台湾地区主教团枢机主教) 大师的一生 问: 非常高兴能邀请两位大师对谈,今天的访谈将分成三部分:一是大师的一生,二是疾病与......

或许诸位老师、同学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学校请了一位和尚来讲学思历程,而不是讲念经、超度,或是鬼神世界的事?我个人虽然有一些宗教上的体验,并且也相信除了人以外还有其它的众生存在,但是我今天不谈论这些问题。 记得我刚从日本回来时,想要到台大参加一个会议却得不到许可,因为我是和尚。......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法华经卷二.譬喻品》 此偈是说,各种痛苦烦恼的根源是贪欲,如果把贪欲的问题解决,就等于拔除了苦果根源。可见「贪」是众生众苦之本,若不先治此病,便永远在苦海中浮沈。 此偈点出,贪欲是一切痛苦的原因。贪欲的意思是人家有的,渴望着自己也......

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大智度论卷17.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此偈是说,欲望并不能带来快乐,不论是追求的时候、得到的时候或失去的时候,都是苦恼。像这样的经验,可以说人人都有,可是大多数人没有办法觉悟,老在贪欲之中转个不停。 「诸欲求时苦」,诸欲是指一般......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人没有钱不能生活,工作所得的薪水可以维持生活所需,而工作本身因此就有了意义。仔细想想,倦怠的问题不在于工作本身,而是工作时与他人接触过程中所带来的困扰。过去的农村社会,环境相当单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里工作所接触到的不外是草地、泥土,以及自己......

顿渐的问题,许多人都要误解,总以为顿教的法门与渐教的法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修行法,许多贪图便宜的人,也都偏爱顿教而妄斥渐教。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主张顿悟的,是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是主张前念迷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的。除了禅宗之外,没有一个宗派,能像如此直截了当而开门见山的......

心与物质真实存在吗?如果仔细去分析它们,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存在只是暂时的现象。难道这就表示心与物质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吗?如果我们将时间不断细分,就会发现时间并不存在;空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断将它细分,分成更微细,我们将找不到真实存在的空间。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时间与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