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团体经常举办各种法会,包括祈福平安法会、消灾祈福法会等,可是有人会疑惑为何还是发生了这样的大灾难,那么,举办法会有用吗? 宗教信仰包括了客观、主观的层面,客观方面,会确信有神、鬼、菩萨、佛的存在;就主观层面而言,是自己是否相信 它的存在,如果认为只是假相,只是一种风俗习......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 对别人慈悲,从眼前来看好像吃亏了,但如果把范围放大来看,就会发现非但不吃亏,而且最终对自己或他人......

要提升人的质量,首先要从心理的环保、心理的建设,以及精神生活上来提升和养成,只有心理先健全了,人格才能健全。 培养人品优秀的学生,也是为了另外两个目标||大普化和大关怀。我们的三大教育,是环环相扣的三连锁。大学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大普化、大关怀这两种教育培养人才,所以,为......

(一)净土的定义: 净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萨等圣人所住的国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愿力所成的世界。其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是无病、无恼、无苦的环境。但因为修行的成果不同,所建造的净土也不一样;同样地,在净土里佛所建造的和凡夫建造的不同。因此净土分为四种等级。 ......

俗话说:好事多磨,成就一桩世间好事,尚且要费尽心力,突破重重困 难,何况是修行?修行路上,从凡夫到成佛,一个障碍接一个障碍。有时障碍确实存在,有时是自己一边走,一边制造障碍,而使自己必须跌跌爬爬地通过这些障碍。 有一次,我上楼梯,有人喊:师父!我一回头,差点向下摔倒,原因是......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顺利,甚至事业做得也还平顺,生活范围相当广阔,但是内心世界或行为模式却总是像受到某种限制,而被局限在一个小框架里,心胸开朗不起来。 所谓的心胸开朗,应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眼界开阔、心胸广大。通常一个天性乐观、豁达,对于现实的环境与遭遇抱着......

一般人常以为没事做的人,才有空闲做义工。我却说忙人时间最多,正是因为忙,所以才能够来做义工。 就如同一位西方人曾经说过,如果要快速办妥一件事,最好是找忙的人去办,一定可以很快办完。这是因为忙的人善于安排时间,思路也比较清楚。 所以,我们平时工作时,就要训练自己:能够面对忙碌......

我曾经看过乡下人家做竹扁担,愈是上等的竹子,所做出来的扁担愈是细巧,很能负重。有时候扁担看起来似乎就要断了,实际上却非常坚韧,其关键就在于柔软。 在我们学校里,曾有一位教授,因为学问好、反应快,所以对很多人、事都会批评,而且他的脾气很大,常会骂人,好多师生都很怕他。 后来有......

在佛法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种因缘观,能帮助我们转变观念、破除执着,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被七情六欲所困。 当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或刺激时,无论产生的感受是痛苦或快乐,都要马上想到,这些境界以及伴随而来的感觉,只不过是物质彼此接触后所产生的一种效果,并非真实的存在。例如,当我们看到一......

我们要广结善缘,不要结恶缘。因为一旦与人结了恶缘,冤冤相报无尽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万一与人结了恶缘怎么办?冤家宜解不宜结,要想办法把这笔帐理清。但有些帐则是纠缠不清的,你认为自己已经还债了,可能到临死为止,对方还是照样找你麻烦,不会因为你对他好就让他改变。如果遇到这种情......

虚荣心的泛滥,在现代社会中可说是越来越明显了。原因无他,人的欲望无止境,同侪间会互相比较,看到人家要,我也想要;看到别人有,我也想拥有。所以,物质生活好的时代,人们的虚荣心不减反增。如果虚荣心不断滋长,将使社会紊乱,人品下降。 但是,如果是有条件的虚荣心,则也未必不好,例如......

当我们用心用到心与事合而为一时,已经是心外无事,事外无心,这种情况才是真正修行得力的开始。通常,人们都是处在事情和心分离的状态下,所以有烦恼,以致无法了解自己,无法真正的了解他人。如果心和事合而为一,我们对于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对环境也是非常清楚的。 通常用海作比喻,海面无浪......

现代人的生活步调非常快速,时间也显得不够用。事实上,时间是够用的,端赖我们有没有使用时间、享用时间的智慧。 有位居士老是抱怨她忙得要死,我问她究竟忙些什么?她说:我每天忙着买菜、煮饭,还要忙着看电视等等。像这样的人每天都在忙,一直忙到死为止,非常可怜。 她反问我:那你忙不忙......

问:佛经里称众生为有情,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真的是因为人有情绪,所以才被称为有情吗? 答:众生皆有情,有情众生都是有情绪的。人因为有思想、会记忆,除了考虑当下的问题,还会想到过去的状况。此外,人也会想象,会对未来进行揣测,因此情绪的状态比较丰富。 就像有人失恋或是......

曾经有一位居士问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在日常生活里很难摄心,该怎么安心呢? 我说:还是可以安,快有快的安法,慢有慢的安法。 慢的安心,安于每一个分解动作都清清楚楚。快的安心,就要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状态,知道自己是不是正在做不该做的事、正在想不该想的念头。 有些人无法自己......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