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工作时,无论与谁互动,都要以尊重的态度,将对方视为菩萨。像在法鼓山团体中,大家会互称对方为菩萨,就是将对方当成菩萨来对待。即使遇到的是不友善、不配合或是能力不佳的人都是一样,千万不要因此怀疑对方的工作态度或是工作能力。既然已经和他一起共事,就要将他当成菩萨看待,尊重...... 有人在禅七中不断地哭泣而无法打坐,他说:我不能打坐,我要回家了!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像我这么坏的人还能修行吗?我这个人应该要死掉,不应该活在世界上。 我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修行应有的态度。放下屠刀表示有悔过的心,只要承认错误并且马上改过,就是修行。 我问他:你在禅堂...... 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将焦点放在情绪的爆发点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听一首柔和的音乐,或是找朋友谈谈,让情绪慢慢缓和。 更进一步的方法,是观察自己的念头从哪里...... 修行最初的层次是礼拜、忏悔,以求得心灵的寄托和安定。佛殿、佛像的庄严与肃穆,能令我们肃然起敬,心自然不会胡思乱想,可以感受到神圣和信仰的力量。 讽诵梵呗,是用音声来赞叹佛的功德,叙述佛的功德,这时耳朵听着安详、稳定的声音,也可以使心更落实,气往下沉,头脑会有轻安的感觉。 礼...... 发出离心、修菩萨行。这有什么好处?一位在家人不论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有名望、没名望,总是有着许多的牵挂和烦恼。钱多位高的人,通常反而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当股市上下波动时,有钱人特别紧张,害怕自己的投资付诸流水,还害怕因为太有钱而遭到绑架;有地位的人,因为害怕遭到暗算...... 无常是佛教的基本教诲,可用来调整、调适自己的心。需要了解三个方面的无常:环境的无常,身体的无常,心的无常。没有相当修行的话,难以直接体验到心的短暂、无常的本质。开始时藉着了解环境中的无常会容易得多,然后逐步能了解环境、身体和心的无常的本质。环境一直在改变,而你的身体随之改...... 一般人的烦恼,都是从男女的爱情,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还有自己对名望、地位、财产、权力的执着之中衍生出来的。人为了要在社会生存,所以需要有家庭、有财产。既然是在家人,就要像个真正的在家人,要负起责任;如果有孩子,就要负起当父母的责任;即使不结婚,或是没有孩子,也需要有自...... 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出家,比往生还令人难以接受。他们宁可接受自己的儿女往生,也不愿意让儿女出家。因为如果子女往生,至少不用再为他们操心,不会再有什么牵挂;可是子女出了家,变成孤苦伶仃、无人照顾,最后还是得为子女挂心一辈子。一般人可能有这样错误的想法。 其实,出家人既然离开俗家,...... 修念佛法门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愿心,第三则是精进念佛行。 一、信 修行佛教任何一种法门首先都要强调「信」,因为有信心才有愿心。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认为相信神就可以了,佛教说的信,是要相信佛、法、僧三宝,而且还要相信自己,不仅相信自己心外的诸佛是已成的佛,还要相...... 般我们从学校毕了业,往往能考虑的就是就业和婚姻两个问题。 如果我们出了家,一方面,我们没有要为自己追求什么,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尽心尽力地奉献,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而不为自己追求一个什么目标。 我们不追求爱情,也不追求事业,只是发挥自己的生命力来为众生奉献。这个实在是太有意义了。...... 一、心中无事,不受干扰 默,是不要将一切现象,当成与你有关系,所以任何现象不会干扰到你,这就是「放舍诸相」。「休息万事」与「绝学『无为』闲道人」中的无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行住坐卧,都还是有的,但不是什么事都不必做了,而是心中没有什么事可以让自己牵挂的,所以默照,...... 大愿心,包括了清楚界定修行目标以及矢志实现这些目标的精神。佛法是一条自我转化的道路,没有确定的目标,就不会有方向感。即使对修行深具信心,而且愿意克尽全力修行,但没有正确的目标,就有可能只是在转圈圈,甚至向后退。这也是必须发大愿的的第一个重要理由:清楚认定想寻求的是什么,并...... 有位大少奶奶在嫁入豪门前,虽然也曾经考虑到彼此门不当户不对,却因为沉醉在爱河中,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所以还是决定到有钱人家里。外人非常羡慕她的福气,她自己也以为从此一辈子锦衣玉食,什么都不愁了。 谁知婚后不久就后悔了,因为家族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让她应接不暇,失去活动的自由...... 有位先生在事业上、家庭上都遭遇了很多挫折,他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念完准提咒二十万遍后,问题一定会解决。 结果几天后他问我:「师父!我已经念了准提咒四十万遍,问题还没有解决,怎么办?」 我问:「你是怎么念的?」 他说:「我念的时候,心理希望我的问题解决。」 我说:「这样不对!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