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人多意见也多,在道场里是否也一样呢?法师如何解决?社会上许多人除了意见不同,还各持己见,认为自己的意见才是真理,那又该如何寻求共识呢? 答:想想看,一个团体如果聘了一百位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文化,有可能在其中寻得一致性的价值观吗?很难。有人说,一百个人可能有......

有的人会疑惑,做义工的「功德」,究竟可以让人得到什么?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在做的那一刻,就很欢喜,这是为善的快乐。本来所做的一切都在为自己,而我现在还能利益他人,这是一种快乐。 另一个是,把自己所拥有的与人分享,就好像把我们的财富存到功德银行里,死后升天国时可以......

如何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呢? 我认为要以 「品德」为第一要求。 所谓品德,不是面貌,而是人品,也就是心地的善良、真诚和朴实。千万不要用美丑做为择偶的条件,否则虽然人长得美丽英俊,可是心胸狭窄、脾气暴躁、爱好虚荣,结婚后便有苦头吃了。 第二,头脑要清楚。 有的人可能外型很好,性格也......

有人说现代人的嗔心很重,所以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了暴戾之气。所谓嗔,是个总名称,它的内容包括不满意、愤怒、怨恨、看不惯和不自在等内心的感受。呈现在外表上,则是一种愤怒的表情或动作,让人觉得阴险、奸诈或是恐怖, 仿佛生命将受到威胁。可以说,凡是不能以慈悲心待人,和慈悲心相反的,......

种福,就是让自己和别人都健康快乐,尤其是家人之间最需要种福,却也最容易被忽略。 根据报导,台湾人最常生气的对象就是家人。这是因为我们对亲近的人要求会比较高,总觉得:『你是我最亲近的人,怎么还如此不了解我?』、『都已经是老夫老妻了,你还吹毛求疵,一丁点缺点都不能包容。』 平常......

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么说应该没有人反对。小自个人的身心、家庭、工作、事业,到所处的社会、国家,乃至于全世界整体的环境,都希望能够平安与幸福。其实每一个人都会祝福别人平安,譬如当我们出门的时候,家人或朋友会说:「祝福你平安!」然而,这是不是真的有用,并不是问题。 许多人认为......

经忏,种类繁多,以观音为主的《大悲忏》仅是其中之一。 是与观世音菩萨的甚深因缘罢,整个飘摇、动荡的青春,我日日所拜、所持的,即是《大悲忏》。 但是,《大悲咒》与《大悲忏》是不是一样呢?两者究竟有何关联?又有何差别? 《大悲咒》与《大悲忏》两者系出同源,皆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

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是怎么产生的?人生究竟是什么?许多人都会有不同的解释、说明、看法,站在佛法和禅修者的立场来看,这个人生,究竟又是什么呢? 人生,就是人的生命、生活相加,那就是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生命是生存在人与人之关系的环境中,所以人生就在人间。许多人会说人生是为了活命、为......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丰富,也是最懂得生活的人,所以也是最有大福报的人。 一般人以为有财产、名利、权力的人,才是有大福报,其实有智慧才真有大福报,没有智慧的福报,足以使人痛苦、烦恼,所以没有烦恼就是大福报。 由于没有烦恼,他可以自由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包括......

我说我回到美国,回到台湾,却不知道向何处是回?又向何处是去?应该回到哪个地方?又去到哪个地方?因为我原来是从哪里来都不知道,岂能知道我该回到哪里去呢?没有一个地方我可以去,亦没有一个是我原来的地方。就拿我现在这个身体来说,虽然在地球上的东西两半球,来来去去,好像在地球上有......

问:想请教一个说来简单,却很难做到的问题,那就要如何认清自己? 答:在我指导修行时,「认清自己」的层次分为 自我肯定、自我成长和自我消融 。三个层次。自我肯定是先肯定自己缺点,大多采取隐瞒、掩盖或不愿检讨和承认的态度。 人要是这样,很容易演变成一脸的灰尘和油垢,但不愿自我反省......

一位太太来到农禅寺,向我抱怨她的孩子难以管教,而引用佛经说:家庭真如牢狱。 我劝慰她说:那要看你以什么样的角度来看你的家庭了,如以情结的纠缠或恩怨的牵扯而言,家庭的确如牢狱;如能将家中的老老少少,都当成是来成就你的慈悲心和忍辱行的菩萨,家庭岂不是最好的修道之处吗?可见,绝路......

观音菩萨的法门一共涵纳七个法门,至深的是《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以及《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法门,那么,初入门时,行者是否应该由浅入深的渐次修行呢? 一、 根性决定法门 不一定。须看根性,依个人不同的善根因缘。 有人一开始即是顿起的,一入门,即直接参修耳根圆通法门;也有人则从......

佛法认为,「贪、瞋、痴」是我们人类的三种根本烦恼,称为「三毒」。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起瞋心,只不过有一些人是瞋恨在心里,没有表现出来罢了。 可是有一些人往往会把心中的瞋恨从身、口的行为中发作出来,无论是表现在言语或身体上,都是既伤己又伤人。所以,我们通常会把瞋譬喻为......

《心经》教人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但是当你被最亲爱的人背叛时,恐怕就空不了。 这时,你不要想说该不该原谅对方,应该反过来想,如果说我不能够五蕴皆空,那我就会受苦受难了,这样做实在是划不来。 佛经有个比喻,当你被别人射中一箭,就不要再射自己一箭。意思是说,当你被别人伤......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