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知道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中国人说他是中国人,印度人说他是印度人;也有西方人告诉我,圣母玛利亚大概就是观世音。 曾经有人问我: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 我说:你认为他是女的,他就是女的;你认为他是男的,他就是男的。 究竟是男是女?我有一本小册子...... 人是群体的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除非你想成为与世界隔绝的人,把自己关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不想和任何人接触,也不想请求任何人帮忙,那才不需要与人沟通,否则都免不了要与他人沟通。 沟通很重要,可是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选择与自己比较契合的人来往。总认为反正不和某某人来往...... 很多人以为佛教的因果观念是消极的,其实不然,学佛的人如果懂得因果的观念,一定会更积极努力。因为即使努力,还不一定能够得到成果,也就是说种瓜不一定得瓜,种豆不一定得豆;然而如果不努力,就更不可能得到成果。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些人能不劳而获,例如有些人命好,生在有钱人家,不需要工...... 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在显教和密教中都很受重视,显教常用的两部经典中均有特别介绍观世音菩萨,一部是《楞严经》,另一部就是《法华经》。 在《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介绍自己修行的方法,所以称为因行,也就是在因中修行的法门。 《楞严经》卷六记载,在楞严会上,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分别叙说...... 问:这句话是不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但也不要因无所执着而冷漠消极,应该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师:一进农禅寺的门,在照壁上就可见到这句话。它本是《金刚经》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听到有人诵读这个句子,当场若有所悟而决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黄梅见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后,听五...... 我们先要善恶分明,才能开始修行。善恶分明的人,是正直明理的好人,善恶不分的人是胡涂虫或是烂好人。孔子说的乡愿,德之贼也便是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对他来说,都是好的。善人看他,他是好人,恶人看他,他也站在坏人一边,这便是乡愿。因......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大智度论卷三) 失眠时觉得长夜漫漫,疲倦时觉得路途遥远,而愚痴的人生死无尽,是因为不明正法。 这四句话以夜长、路长来比喻愚昧的人,走在生死的道路上也是很长。梦多的时候,失眠的时候,有病痛、有心事的时候,辗转反侧,还见不到天亮。走远路...... 守心的本身是一种方法,是从制心、守一而产生的。五祖弘忍讲到守心时,提到《遗教经》中的两句话: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是将散乱心变成统一心,再由统一心变成不动心,这是从制心开始而后达到不动心的历程。不动心是离开动静的差别,无心可动,亦无心可静,这和定心不同。 世界上有什么东......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盘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 问:禅语中常提到脚跟下或看脚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实,注重当下眼前,不要耽于过去或幻想未来? 师:的确是这个意思。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人只把目标放在未来,没有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这其中包括几种情况: 第一种,光看到过去的人修行修得非常好,自己很羡慕,也希望见贤思齐,可是他没...... 问:许多人努力了大半辈子,回首看,难免有这辈子似乎白活了的感叹。可是人生不能重来,难道就只能如过河卒子,拚命向前冲而已吗? 答:所谓白活了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没有成就感。人的生命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生命目标,也没有生命的归属感,难免会产生白活的感叹。 这就和小动物一样,从......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六十华严净行品) 此偈是说,当自己认识了佛的精神,知道了佛的意思,接受了各人自己也能成佛的理念,就会盼望一切众生,都能理解佛的道理,并愿人人都能成佛。 佛是自己彻悟,又能觉悟众生、安慰众生、鼓励众生的大觉智者、大慈悲者。佛是由众生之中...... 问:法眼文益禅师有一次问弟子:虎头金铃,是谁解得?大家都答不出来。泰钦禅师正好路过,答了一句:系者解得。这个公案不见得大家都听过,但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却人人都知道。请师父从禅的观点来解说。 答:解铃系铃的源头有一个故事。有一只凶恶的老虎,大家都怕它,于是找一个勇敢的人在它身上......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很多佛教徒在遇到灾厄时,会祈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来解救,其实,我们自己平常也应该效法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这才是更积极的离苦方法。 根据佛教经典记载,让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而且无一处不往、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