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一种「业」的观念,凡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论经由语言、思考,或是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行为,都称之为业;因此我们任何起心动念或举手投足,可以说都是在造业。 人不可能不造业,但却可以让自己不要产生业障,因为一旦有了业障,就会障碍到原本该做的事、该想的念头、该说的话,让人......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心中诸多的烦恼现象,总是围绕着「我」在打转。为了「我」,总是觉得不满足、不自在,经常渴望、渴求着身外之物,不时的埋怨、怀疑、嫉妒、贪求、瞋恨,而造了种种业。等到必须受报时,往往又不希望受报,就像欠了债却赖帐不还,因此又造了更多的业,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五...... 一般人遇到无常,很可能的消极:「既然无常就不要管了!既然是无,还能做什么呢!」 这是错误的无常观。正确的无常是指,因为无常,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必须珍惜,必须赶快趁现在自己还有用的时候,赶快充实自己、奉献自己。例如你不有三天的时间可用,三天就要当成十天来用。 例如我去日本留学...... 从佛教的立场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正确的因果观念。但是,从因到果必须有因缘的配合,所以,有时候犯了重罪,也有可能只受较轻的果报。 可见,因与果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从因至果之间,会受到其它各种因缘的影响。例如说,同样是一粒稻种,由于播种的时节、土壤、肥料,以及人工配种...... 佛教所说的口业有两种,一种是搬弄是非,一种是制造是非,这都是口舌的恶业。 有些人说话的方式只是一种习惯,并没有想到是否造了口舌是非,老是爱讲来讲去,口没遮拦。 每当知道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马上告诉人家,而且加油添醋,夸大事实。例如听说某人吃了一块大饼,他会说成某人「偷」吃......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抱怨,三、不怀恶。另...... 如果你对工作有非你不可的责任和使命感,做起事来一定也能甘之如饴。反过来说,如果你觉得因为别人都不愿意做,所以才叫你去做,那就会痛苦得像别人用枪压着强迫做事一样。 当别人都不愿做时,如果你能替人着想:这样好的事情,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能做。既然我能做,我也愿意做,那就好好的做。...... 苦与乐,往往不是来自于物质条件的富不富足,也不一定是因为身体的健康或不健康,例如有些人虽然很贫穷,或是身体不健康,却过得很快乐;有的人即使很富有,身体也很健康,却活得很痛苦。 所以苦与乐实际上是一种心里的感受、状况与态度。如果你的心态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苦的。 有的人认为上...... 工作中难免有顺境、逆境,很多人都怕碰到逆境,觉得挫折就是很大的打击。其实,如果没有逆境现前,一般人不容易成长。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挫折也是一种经验、一种过程,逆境更是一种考验、一种锻炼。如果能够面临逆境而心不乱,没有怨、没有恨,而是以冷静的智慧来处理,以慈悲的心来...... 曾有人问我说:「习禅已经十多年,总觉得没有什么进步,究竟如何才能进步?」 我说:「我禅修已经五十多年,也觉得没有进步。但我不问有没有进步,永远把自己当『初发心』者,天天是新出发,念念是新。时时保持新鲜感,常常觉得没修行,才会努力不懈,日新又新。」 对方听后反问:「佛教不是讲无...... 有人问起,做生意不能说实话,所谓老王卖瓜,自吹自夸,如果卖瓜的不说瓜甜,那就无人问津了。既然如此,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做生意是否犯了妄语说谎的戒? 再有人问,学佛的人不应贪心,相反的应该布施。可是做生意赚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这岂不是跟佛理相违? 又有人问,佛教徒不可害人...... 我们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没有皈依过的;因为,皈依了三宝的人,固然会烧香拜佛,但会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已曾受过三皈的仪式。虽然未曾皈依三宝,他们却依然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自也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 有人主张: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皈依?这种观念,乍听似有道理,实...... 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慈悲心或是用智慧来处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用斗争、强权、愤怒,只能够让人家一时间有点怕你,根本不能解决事情,所以瞋不是一个好办法。 我们可以看到,心量大的人成功率比较高,一位伟大的人不会随便动瞋。时时动瞋的人,不但人人怕他,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受人...... 诸位台大医院的工作人员,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身心自在」。一般而言,在通常的状态下,我们的身心是不自在的。首先,我们的身分是不自在的,像诸位在医院里是医师,在家庭里是家长、配偶、父母的子女,在社会上也扮演了很多角色。我们扮演的每个角色是不是都称心如意?实际上我们不满意别人、...... |